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坦赞铁路建设亲历者追忆中国援建者

2021-06-04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本文摘要: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6月4日电位于坦桑尼亚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西郊的中国专家公墓芳草萋萋,绿树成荫,70位因援助坦桑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6月4日电位于坦桑尼亚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西郊的中国专家公墓芳草萋萋,绿树成荫,70位因援助坦桑尼亚国家建设而殉职的中国专家和技术工人长眠于此。一座座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这些海外奋斗者的名字。
 
 
  他们之中,47位是在修建坦赞铁路时牺牲的建设者。半个多世纪前,5万多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与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建设者们一道,在食物短缺、气候炎热、疾病流行、缺医少药的极端艰苦条件下,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筑成了被誉为“自由之路”和“友谊之路”的坦赞铁路。
 
  这是2021年5月21日拍摄的位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中国专家公墓。新华社记者李斯博摄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公里,由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援建。
 
  “每次来到中国专家公墓,我总会想起那些为了帮助我们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中国朋友们,他们的牺牲让我无比难过。”前来祭奠中国专家的69岁坦桑尼亚老人朱马·赛义德动情地说。
 
  赞比亚鲁西瓦西湖畔的少年儿童欢迎坦赞铁路的列车通到他们的家乡(1976年摄)。新华社发
 
  会说一口流利中文的赛义德曾亲历坦赞铁路的建设过程,并于1972年被选派到中国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学习铁路管理相关专业。学成归国后,他被分配到坦赞铁路的达累斯萨拉姆车站工作。
 
  谈及修建坦赞铁路时那段异常艰苦的岁月,赛义德告诉记者,由于野外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各类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修建隧道的时候,时常有石块掉落,蹚水过河的时候,又会遭遇鳄鱼袭击,到处都潜伏着危险。”他说。
 
  “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从来没有退缩过,当年他们告诉我,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坦赞铁路的建设任务,”赛义德说,“他们的的确确做到了,留下了一个个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不朽传奇。”
 
  这是2019年2月14日拍摄的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站。新华社记者吕帅摄
 
  赛义德说,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始终与当地建设者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在同样恶劣的条件下努力工作,风险共担,从来不分彼此。在工作之余,大家也会一起观看中国电影,在艰难困苦中分享快乐。
 
  如今,从坦赞铁路岗位上退休的赛义德几乎每年都会去中国专家公墓祭奠。他说:“这些人曾远离家乡和亲人,他们牺牲后也没能安葬在故乡,我应该来看看他们。”
 
  回忆起自己刚工作时与中国专家并肩奋斗的岁月,赛义德说:“我的两位中国师傅老王和老宋在教授我车站管理和车辆调度操作时,一丝不苟,在生活上也对我关怀备至。他们教给我的知识让我受用终生,那段岁月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赛义德说,坦赞铁路不仅极大改善了坦赞两国的交通运输状况,为铜矿资源丰富的内陆国家赞比亚提供了出海口,多年来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廉价、可靠的出行方式。
 
  2019年2月14日,在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站,乘客在列车出发前上车等待。新华社记者吕帅摄
 
  如今,一些坦赞铁路建设时期留下来的历史照片和老物件仍保存在中国土木东非有限公司的一处基地内。小到一根注射针头、一盏煤油灯,大到无影灯和工程机械设备,都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讲述着当年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诠释着中国援建者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
 
  中国土木东非有限公司党总支部书记吴蔚告诉记者,如今公司每年为新员工开设的第一堂课就是“坦赞铁路精神教育宣讲课”。他期待这些老物件可以帮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当年中国援建者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红色基因。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坦赞铁路建设亲历者追忆中国援建者

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6月4日电位于坦桑尼亚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西郊的中国专家公墓芳草萋萋,绿树成荫,70位因援助坦桑尼亚国家建设而殉职的中国专家和技术工人长眠于此。一座座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这些海外奋斗者的名字。
 
 
  他们之中,47位是在修建坦赞铁路时牺牲的建设者。半个多世纪前,5万多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与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建设者们一道,在食物短缺、气候炎热、疾病流行、缺医少药的极端艰苦条件下,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筑成了被誉为“自由之路”和“友谊之路”的坦赞铁路。
 
  这是2021年5月21日拍摄的位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中国专家公墓。新华社记者李斯博摄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公里,由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援建。
 
  “每次来到中国专家公墓,我总会想起那些为了帮助我们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中国朋友们,他们的牺牲让我无比难过。”前来祭奠中国专家的69岁坦桑尼亚老人朱马·赛义德动情地说。
 
  赞比亚鲁西瓦西湖畔的少年儿童欢迎坦赞铁路的列车通到他们的家乡(1976年摄)。新华社发
 
  会说一口流利中文的赛义德曾亲历坦赞铁路的建设过程,并于1972年被选派到中国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学习铁路管理相关专业。学成归国后,他被分配到坦赞铁路的达累斯萨拉姆车站工作。
 
  谈及修建坦赞铁路时那段异常艰苦的岁月,赛义德告诉记者,由于野外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各类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修建隧道的时候,时常有石块掉落,蹚水过河的时候,又会遭遇鳄鱼袭击,到处都潜伏着危险。”他说。
 
  “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从来没有退缩过,当年他们告诉我,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坦赞铁路的建设任务,”赛义德说,“他们的的确确做到了,留下了一个个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不朽传奇。”
 
  这是2019年2月14日拍摄的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站。新华社记者吕帅摄
 
  赛义德说,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始终与当地建设者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在同样恶劣的条件下努力工作,风险共担,从来不分彼此。在工作之余,大家也会一起观看中国电影,在艰难困苦中分享快乐。
 
  如今,从坦赞铁路岗位上退休的赛义德几乎每年都会去中国专家公墓祭奠。他说:“这些人曾远离家乡和亲人,他们牺牲后也没能安葬在故乡,我应该来看看他们。”
 
  回忆起自己刚工作时与中国专家并肩奋斗的岁月,赛义德说:“我的两位中国师傅老王和老宋在教授我车站管理和车辆调度操作时,一丝不苟,在生活上也对我关怀备至。他们教给我的知识让我受用终生,那段岁月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赛义德说,坦赞铁路不仅极大改善了坦赞两国的交通运输状况,为铜矿资源丰富的内陆国家赞比亚提供了出海口,多年来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廉价、可靠的出行方式。
 
  2019年2月14日,在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站,乘客在列车出发前上车等待。新华社记者吕帅摄
 
  如今,一些坦赞铁路建设时期留下来的历史照片和老物件仍保存在中国土木东非有限公司的一处基地内。小到一根注射针头、一盏煤油灯,大到无影灯和工程机械设备,都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讲述着当年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诠释着中国援建者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
 
  中国土木东非有限公司党总支部书记吴蔚告诉记者,如今公司每年为新员工开设的第一堂课就是“坦赞铁路精神教育宣讲课”。他期待这些老物件可以帮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当年中国援建者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