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克里斯托弗·塔姆森
克里斯托弗·塔姆森,1976年12月3日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现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交通部长兼主席。曾担任瑞典前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的参谋长、高级特别顾问和演讲策划人,以及桑德比贝格市临时市长。曾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以及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成 果

现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交通部长兼主席。曾担任瑞典前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的参谋长、高级特别顾问和演讲策划人,以及桑德比贝格市临时市长。曾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以及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专 访

  行人匆匆、车影匆匆,司空见惯的地铁运营景象,可曾留下回忆?低头族、手机控、耳机党,孤独的站台、焦急的等待,可曾留下温暖?熙熙攘攘的地铁站,曾几何时,已经变成了冰冷交通中转站。我们每天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无暇多看一眼站台,仿佛一切都是定格……直到置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地铁艺术站台上,一切却变得从容而温暖,仿佛地铁站才是整座城市最令人向往的风景线。
 
  斯德哥尔摩是艺术与水勾勒出的美丽版图,被称为世界最美丽的首都之一,更是无数青年艺术家的聚集地。斯德哥尔摩市域面积5400平方公里,由若干岛组成,陆地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目前中心区城市人口约100万;被称为艺术殿堂的斯德哥尔摩市公共交通包括市郊通勤列车(市域快线、市区铁路,共240公里)、地铁(110公里)、有轨电车(约30公里)、地面公交、轮渡等组成(轨道交通占比公共交通约27%),由斯德哥尔摩公交公司组织运营(SL公司),并让全世界爱上了地铁艺术杰作。
 
  “艺术,让公共交通变得漂亮有趣,让人们更容易辨别方向,也让城市变得绚丽多彩,”采访中,斯德哥尔摩市交通部长兼主席克里斯托弗·塔姆森对于用智慧描绘公共交通艺术颇有心得,“‘TheArtofPublicTransport’是峰会的主题,也是斯德哥尔摩公共交通的主题。艺术不仅仅是绘画创作,更是规划的理念以及前沿的科技,智慧就是思想的艺术,用智慧描绘公共交通未来才是我们真正的艺术!”
 
  采访塔姆森先生是在UITP斯德哥尔摩峰会上,接受UITP峰会中国唯一的官方合作媒体采访,多少让塔姆森先生正襟危坐:“惊叹,实在是惊叹!中国轨道交通创造了神话,线网发展、智慧科技、多网融合,中国给了世界惊喜,这是来自中国的建造艺术。我们在建设上无法与中国媲美,但我愿意分享用艺术描绘轨道交通蓝图的理念,期待着每一座地铁站都将成为人们心中的艺术宫殿。”
 
 
  艺术——心灵的富足、城市的富足
 
  瑞典斯德哥尔摩有诸多吸引人的标签:北欧、极光、波罗的海、艺术、设计……“北方威尼斯”的美誉不仅仅在于陆地上,更因为它有着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埋藏在地底下。每一站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长廊,壁画、雕刻、涂鸦……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被称为地下艺术长廊,这些地铁站将当地人民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发展与艺术融为一体。
 
  “与莫斯科大气华贵的地铁宫殿艺术不同,我们更倾向于纯粹的自然艺术,我们注重是将艺术运用于大自然之中。大胆、夸张而不突兀的色彩,是斯德哥尔摩地铁最大的特征,鲜艳夺目的色彩被艺术家们运用到了极致,在稍显阴暗的地铁站中,亮丽的色彩并没有任何突兀,反而赋予了乘客一种神奇的活力,不加修饰的站台与靓丽的壁画形成鲜明的冲击,仿佛每一个站台都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浪漫史。这里就是艺术的天堂。”采访伊始,谈到艺术,塔姆森先生侃侃而谈,“这是一条漫长的艺术之路,斯德哥尔摩地铁1945年开始建设,共有红、蓝、绿三条线路,最早的蓝线1950年开始启用。1955年,两名瑞典艺术家向斯德哥尔摩议会提交了用艺术装点地铁的议案,这份议案受到议会很多党派的赞成。议案通过以后,艺术家加入地铁建设团队,开启了我们的艺术之路。没有工期的限定,没有主题的要求,艺术家们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把每一个空间变成自己艺术的宫殿。正是因为艺术家有了自由、愉快的创作空间,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进程,斯德哥尔摩地铁站从交通枢纽,蜕变成为了‘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
 
  110公里的地铁网,90个站点、150名艺术家、从上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从墙面雕塑、马赛克、油画、装饰、浮雕到灯饰、摆件。每一个站台都是一座独立的艺术馆。为了让记者更充分的了解这些艺术,塔姆森先生拿出了精美的画册,为记者举例讲解。
 
  “比如T-Centralen地铁站(地铁中央站),作为将艺术带入地铁的第一个站,在50年代末期呈现的是雕塑和绘画的艺术形式,之后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1975年,艺术家Ultvedt为它画上了蓝色的藤蔓和花纹,希望通过这种设计,带给乘客们一种平静的感觉。为了感谢参与车站建设的工人们,墙壁上用蓝色绘制了所有工人的蓝色剪影,据说是当时艺术家觉得把名字刻在上面太像纪念碑,才想出如此巧妙的办法。”
 
  “再如地铁蓝线的Solna站,选择了烈焰般炽热的绯红与静寂而坚忍的墨绿。Solna站洞穴状的亮红色天花板仿佛直逼站台,让人有种‘压迫感’。而站内的墙上则是一幅描绘云杉林的一千米长的图景。这是著名设计师在瑞典社会工业化的鼎盛时期——1975年的作品。这整整一千米长的墨绿色冷杉生长在绯红色的炽烈天空下,反映了工业化时期乡村人口减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实。设计师使用森林、野生驼鹿的墙绘图案表达了对户外生活方式——例如在清澈的溪流中钓鱼的生活的向往。”
 
  “还有地铁红线的Stadion站,这座地铁站的七彩墙绘是著名艺术家为了纪念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奥林匹克盛事而设计。整座地铁站岩壁都被明亮的天蓝色铺满,而一弯旖旎的彩虹横跨于拱形岩壁之上。色彩斑斓、情感浓烈的艺术作品装饰着墙面,色彩碰撞的欢乐海洋。”
 
  ……
 
  将地铁站建设成艺术的殿堂,这在很多国家都很常见,莫斯科有,中国也有,为何斯德哥尔摩的艺术宫殿令世界惊叹?在塔姆森先生的介绍中,记者仿佛明白了:地铁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作品,更是反应当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生活与艺术的结合,城市与艺术的结合。我们不断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发现更好的生活方式,创造更美丽的城市,从中获取快乐、满足的感受。地铁艺术是心灵的富足,是城市的富足,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城市的迭代发展。
 
  
 
  艺术——规划的高度、创造的高度
 
  斯德哥尔摩交通的最大敌人是地理环境,这是一座群岛城市,城区被水面分割得七零八落,岛与岛之间的来往就成了市政府交通部门面临的最大挑战。为此,斯德哥尔摩建成了北欧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红、绿、蓝3条地铁线、5条有轨电车线、市域快线、市区铁路,一共240个站点,轨道交通线路总长超过400公里,形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网络。这些线路,有的穿过海底隧道;有的在城区地下蜿蜒;有的偶尔又从岩石中钻出,在地面的高架桥上呼啸而过。这种多层次的立体交通格局,体现了斯德哥尔摩独特的规划艺术。
 
  斯德哥尔摩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使越来越多的新城居民和上班族以轨道交通或公共汽车作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社区发展(一些社区以居住为主,一些社区以就业为主)产生了高效的、双向平衡的交通流。在高峰期,系统的双向间客流量之比为45:55,造成这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规划中,沿轨道交通走廊将人口和工作岗位的增长集中在紧凑混合开发的郊区市镇中心,产生了由城区到郊区城镇去上班的反向通勤。这样,轨道交通系统克服了潮汐性客流的弱点而得到了均衡的利用。
 
  几十年前的规划营造出了斯德哥尔摩今日公共交通的繁荣,在塔姆森先生看来,轨道交通的规划应是百年大计:“如何根据城市自身的特性,规划构建适合其发展的多层次多制式轨道交通,并且经受住上百年时间的考验,这才是真正规划的艺术。什么是适合?不是说修建地铁和铁路就是适合。比如在其他国家,有轨电车正渐渐成为古董,但在斯德哥尔摩却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交通工具的角色,我认为这就是适合。在市中心海滨大道上,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先进的有轨电车,它30多米的身躯让人敬畏,充满后现代感的设计风格,甚至让人误以为它来自未来世界。有轨电车交融城市,成为了城市街头美丽的风景线。”
 
 
 
  提到规划的艺术,斯德哥尔摩多层次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换乘可谓巧夺天工。斯德哥尔摩换乘站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起着重要作用。位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交叉点或汇合点处,其功能是把线网中各独立运营的线路搭接起来,为乘客换乘其他线的列车创造方便条件。使线网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整体,斯德哥尔摩以轨道交通换乘站为基础,形成了许多大型综合换乘枢纽。
 
  “为了实现中心城市站四线换乘,我们披荆斩棘、排除万难。近年来,我们对部分市郊铁路进行了改造,原先的市郊铁路是利用铁路走廊布置的,经过改造后,市郊铁路成为了服务于城市交通的市域快线,功能层次更加清晰。新建的中心站更名为StockholmCity,位于地铁中心站T-Centralen的下方,能够方便的和地铁红绿蓝线互相换乘。车站设置2台4线,与红绿蓝三线呈现三角形换乘格局。新增设2处转换平台,一处平台分别设2组扶梯连接市域线站台和蓝线站台、1组扶梯直接连接蓝线站厅;另一处平台设4组扶梯连接市域线站台,1组扶梯+直梯衔接红绿线上层站台、1组扶梯直接连接红绿线下层站台、1组3扶梯接至红绿线原有站台厅。如此四通八达的改造方案,展现了斯德哥尔摩的智慧。”塔姆森先生骄傲地说道。
 
  正如塔姆森先生所说,T-Centralen站实现了各线间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的为乘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换乘。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于波曾在UITP峰会期间深度调研斯德哥尔摩轨道交通,并在研究会举办的论坛上感慨道:“我们以为我们领先了,其实斯德哥尔摩在很多方面仍然领先于我们,比如多制式轨道交通、T-Centralen站的换乘方案、一票通达等,我们要把握共存、共赢关系,让多制式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安全、便捷、经济、适用。”
 
  
 
  艺术——管理的智慧、服务的智慧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的三大目标无一例外都是安全、服务和效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三者是公共交通运营的三条生命线:安全事故,或因乘客服务不到位而门可罗雀,或因效益不好而难以为继都会让公共交通公司陷入困境。
 
  斯德哥尔摩公共交通的运营服务体系堪称一门艺术。斯德哥尔摩市的公共交通由斯德哥尔摩公交公司(SL公司)组织运营。SL公司属政府所有,不直接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和驾驶员,但拥有经营权。公司通过整体规划,以招标的形式让多家运营商经营,按合同支付费用。
 
  塔姆森先生认为只有开放经营才能提升服务品质:“我们采取特许经营模式,按照合同把经营权授予经营者。每期合同的经营期限通常为5年,并可以再续签5年。我们会详细明确服务质量目标,并要求授权经营的企业必须达到这些目标要求。各个经营者之间通过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力争获得经营权。SL公司对于车辆的定员和行车间隔具有决定权,并制定行车路线,但具体怎么运营则由中标的公司来决定。如果SL公司想要在某个特定区域内改进质量,就会改变目标要求,并具有考核权力,奖励和罚款大致在合同总价值的1%~2%范围。”
 
  “如此一来,公共交通运营商必须做到:根据合同保证提供授予线路或一个地区的交通服务;向乘客提供达到和超过合同要求的高质量服务;负责招收和培训职工;负责公共交通的养护与更新;制订运营计划,并监察运营情况。根据要求,公共交通运营商不能降低员工工资,也不能擅自改变员工的雇佣条件,员工实际工作时间按照工会协议规定执行,但是他们在使用和调配员工,以及安排工作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更多的创新性。比如,在高峰时段,符合要求的维修段员工也可以充当驾驶员,以解决驾驶员不足问题;更多的维修工作在两次维修之间进行,提高了车辆利用效率等。”
 
  政府调控+市场竞争形成了斯德哥尔摩公共交通高质量的运营服务体系。一方面,国家调控整个系统,决定运营服务范围和标准;另一方面,私营公司尽自己的能力做好服务,并获得一定的利润,从而实现了双赢。
 
 
 
  品质提升造就运营服务艺术。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斯德哥尔摩市统一采用全市公共交通一票制,一次进站75分钟内免费换乘,不仅包括地铁和市域快线,还包括所有斯德哥尔摩市交通局管辖的有轨电车、公交和轮渡等,全部联网。无论你乘坐管辖范围内的哪种交通工具,首次进站刷卡付费,出站自动出闸不刷卡,换乘其他交通工具时刷卡读取时间,不超过限定时间不取费。乘客可以从刷卡机上看到本次出行的剩余时间,便于掌控出行。新的票制对于乘客使用和运营管理双方都极为简单且方便,这种大简致胜的方式与我国公共交通截然不同!
 
  斯德哥尔摩在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和管理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实现盈利的基础上又保障了乘客的利益以及出行的品质,同时政府的监管也保障了票价的合理性以及运营方式的先进性。深入研究斯德哥尔摩的运营服务体系将对我国轨道交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很好借鉴作用。
 
  
 
  结语
 
  瑞典人向来以认真严谨著称,计划性、时间观念很强;经济发达却又勤俭节约,对于精细化管理要求很高;又非常注重环保,崇尚绿色出行。同时,瑞典的公共交通业相当重视乘客的出行体验与服务满意度,乘客的反馈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决策,这些特点都与中国香港相似,也造就了瑞典和中国两国间亲密合作。
 
  通过全球竞标,港铁拿下了斯德哥尔摩地铁网络运营项目、斯德哥尔摩地铁网络车辆系统的维护项目、斯德哥尔摩的市域铁路网络运营项目以及斯德哥尔摩至哥德堡城际铁路客运服务。港铁的运营水平和瑞典的地铁设计一样酷。自运营开始,港铁就一直表现卓越,在斯德哥尔摩地铁网络的各线均创造了破纪录的准时度,备受斯德哥尔摩市民的赞扬,甚至获得了“2014年度瑞典品质大奖”。
 
  “港铁公司依托在香港多年铁路运营的管理经验,以及在瑞典当地交通运营中的卓越表现,正逐步深入获得瑞典当地政府和人民的信任,也不断巩固自身在瑞典市场地位,”采访的最后,通过《世界轨道交通》杂志,塔姆森先生希望进一步加强两国间的公共交通产业的合作:“港铁高质量的运营水平深入民心,也给我们两国间亲密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石,中国公共交通智能化发展水平让我们惊艳,我们希望在智能化发展方面,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参与其中;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瑞典企业参与中国公共交通的建设,让更多的科技企业像沃尔沃、宜家一样在中国家喻户晓!
 
  用智慧描绘公共交通未来,造就了斯德哥尔摩轨道的世界,艺术的殿堂!
 
  独具一格的地铁风景线,留下最美的回忆!华丽的站台、悠闲的等待,留下友善的温暖!熙熙攘攘的地铁站,感悟生活与艺术!悠然而来,从容而去,生活的小确幸,始于站台的遇见,仿佛一切充满希望……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克里斯托弗·塔姆森

克里斯托弗·塔姆森,1976年12月3日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现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交通部长兼主席。曾担任瑞典前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的参谋长、高级特别顾问和演讲策划人,以及桑德比贝格市临时市长。曾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以及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查看2021-01期杂志封面>>
成 果

现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交通部长兼主席。曾担任瑞典前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的参谋长、高级特别顾问和演讲策划人,以及桑德比贝格市临时市长。曾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以及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专 访

  行人匆匆、车影匆匆,司空见惯的地铁运营景象,可曾留下回忆?低头族、手机控、耳机党,孤独的站台、焦急的等待,可曾留下温暖?熙熙攘攘的地铁站,曾几何时,已经变成了冰冷交通中转站。我们每天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无暇多看一眼站台,仿佛一切都是定格……直到置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地铁艺术站台上,一切却变得从容而温暖,仿佛地铁站才是整座城市最令人向往的风景线。

 
  斯德哥尔摩是艺术与水勾勒出的美丽版图,被称为世界最美丽的首都之一,更是无数青年艺术家的聚集地。斯德哥尔摩市域面积5400平方公里,由若干岛组成,陆地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目前中心区城市人口约100万;被称为艺术殿堂的斯德哥尔摩市公共交通包括市郊通勤列车(市域快线、市区铁路,共240公里)、地铁(110公里)、有轨电车(约30公里)、地面公交、轮渡等组成(轨道交通占比公共交通约27%),由斯德哥尔摩公交公司组织运营(SL公司),并让全世界爱上了地铁艺术杰作。
 
  “艺术,让公共交通变得漂亮有趣,让人们更容易辨别方向,也让城市变得绚丽多彩,”采访中,斯德哥尔摩市交通部长兼主席克里斯托弗·塔姆森对于用智慧描绘公共交通艺术颇有心得,“‘TheArtofPublicTransport’是峰会的主题,也是斯德哥尔摩公共交通的主题。艺术不仅仅是绘画创作,更是规划的理念以及前沿的科技,智慧就是思想的艺术,用智慧描绘公共交通未来才是我们真正的艺术!”
 
  采访塔姆森先生是在UITP斯德哥尔摩峰会上,接受UITP峰会中国唯一的官方合作媒体采访,多少让塔姆森先生正襟危坐:“惊叹,实在是惊叹!中国轨道交通创造了神话,线网发展、智慧科技、多网融合,中国给了世界惊喜,这是来自中国的建造艺术。我们在建设上无法与中国媲美,但我愿意分享用艺术描绘轨道交通蓝图的理念,期待着每一座地铁站都将成为人们心中的艺术宫殿。”
 
 
  艺术——心灵的富足、城市的富足
 
  瑞典斯德哥尔摩有诸多吸引人的标签:北欧、极光、波罗的海、艺术、设计……“北方威尼斯”的美誉不仅仅在于陆地上,更因为它有着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埋藏在地底下。每一站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长廊,壁画、雕刻、涂鸦……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被称为地下艺术长廊,这些地铁站将当地人民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发展与艺术融为一体。
 
  “与莫斯科大气华贵的地铁宫殿艺术不同,我们更倾向于纯粹的自然艺术,我们注重是将艺术运用于大自然之中。大胆、夸张而不突兀的色彩,是斯德哥尔摩地铁最大的特征,鲜艳夺目的色彩被艺术家们运用到了极致,在稍显阴暗的地铁站中,亮丽的色彩并没有任何突兀,反而赋予了乘客一种神奇的活力,不加修饰的站台与靓丽的壁画形成鲜明的冲击,仿佛每一个站台都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浪漫史。这里就是艺术的天堂。”采访伊始,谈到艺术,塔姆森先生侃侃而谈,“这是一条漫长的艺术之路,斯德哥尔摩地铁1945年开始建设,共有红、蓝、绿三条线路,最早的蓝线1950年开始启用。1955年,两名瑞典艺术家向斯德哥尔摩议会提交了用艺术装点地铁的议案,这份议案受到议会很多党派的赞成。议案通过以后,艺术家加入地铁建设团队,开启了我们的艺术之路。没有工期的限定,没有主题的要求,艺术家们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把每一个空间变成自己艺术的宫殿。正是因为艺术家有了自由、愉快的创作空间,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进程,斯德哥尔摩地铁站从交通枢纽,蜕变成为了‘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
 
  110公里的地铁网,90个站点、150名艺术家、从上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从墙面雕塑、马赛克、油画、装饰、浮雕到灯饰、摆件。每一个站台都是一座独立的艺术馆。为了让记者更充分的了解这些艺术,塔姆森先生拿出了精美的画册,为记者举例讲解。
 
  “比如T-Centralen地铁站(地铁中央站),作为将艺术带入地铁的第一个站,在50年代末期呈现的是雕塑和绘画的艺术形式,之后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1975年,艺术家Ultvedt为它画上了蓝色的藤蔓和花纹,希望通过这种设计,带给乘客们一种平静的感觉。为了感谢参与车站建设的工人们,墙壁上用蓝色绘制了所有工人的蓝色剪影,据说是当时艺术家觉得把名字刻在上面太像纪念碑,才想出如此巧妙的办法。”
 
  “再如地铁蓝线的Solna站,选择了烈焰般炽热的绯红与静寂而坚忍的墨绿。Solna站洞穴状的亮红色天花板仿佛直逼站台,让人有种‘压迫感’。而站内的墙上则是一幅描绘云杉林的一千米长的图景。这是著名设计师在瑞典社会工业化的鼎盛时期——1975年的作品。这整整一千米长的墨绿色冷杉生长在绯红色的炽烈天空下,反映了工业化时期乡村人口减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实。设计师使用森林、野生驼鹿的墙绘图案表达了对户外生活方式——例如在清澈的溪流中钓鱼的生活的向往。”
 
  “还有地铁红线的Stadion站,这座地铁站的七彩墙绘是著名艺术家为了纪念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奥林匹克盛事而设计。整座地铁站岩壁都被明亮的天蓝色铺满,而一弯旖旎的彩虹横跨于拱形岩壁之上。色彩斑斓、情感浓烈的艺术作品装饰着墙面,色彩碰撞的欢乐海洋。”
 
  ……
 
  将地铁站建设成艺术的殿堂,这在很多国家都很常见,莫斯科有,中国也有,为何斯德哥尔摩的艺术宫殿令世界惊叹?在塔姆森先生的介绍中,记者仿佛明白了:地铁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作品,更是反应当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生活与艺术的结合,城市与艺术的结合。我们不断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发现更好的生活方式,创造更美丽的城市,从中获取快乐、满足的感受。地铁艺术是心灵的富足,是城市的富足,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城市的迭代发展。
 
  
 
  艺术——规划的高度、创造的高度
 
  斯德哥尔摩交通的最大敌人是地理环境,这是一座群岛城市,城区被水面分割得七零八落,岛与岛之间的来往就成了市政府交通部门面临的最大挑战。为此,斯德哥尔摩建成了北欧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红、绿、蓝3条地铁线、5条有轨电车线、市域快线、市区铁路,一共240个站点,轨道交通线路总长超过400公里,形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网络。这些线路,有的穿过海底隧道;有的在城区地下蜿蜒;有的偶尔又从岩石中钻出,在地面的高架桥上呼啸而过。这种多层次的立体交通格局,体现了斯德哥尔摩独特的规划艺术。
 
  斯德哥尔摩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使越来越多的新城居民和上班族以轨道交通或公共汽车作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社区发展(一些社区以居住为主,一些社区以就业为主)产生了高效的、双向平衡的交通流。在高峰期,系统的双向间客流量之比为45:55,造成这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规划中,沿轨道交通走廊将人口和工作岗位的增长集中在紧凑混合开发的郊区市镇中心,产生了由城区到郊区城镇去上班的反向通勤。这样,轨道交通系统克服了潮汐性客流的弱点而得到了均衡的利用。
 
  几十年前的规划营造出了斯德哥尔摩今日公共交通的繁荣,在塔姆森先生看来,轨道交通的规划应是百年大计:“如何根据城市自身的特性,规划构建适合其发展的多层次多制式轨道交通,并且经受住上百年时间的考验,这才是真正规划的艺术。什么是适合?不是说修建地铁和铁路就是适合。比如在其他国家,有轨电车正渐渐成为古董,但在斯德哥尔摩却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交通工具的角色,我认为这就是适合。在市中心海滨大道上,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先进的有轨电车,它30多米的身躯让人敬畏,充满后现代感的设计风格,甚至让人误以为它来自未来世界。有轨电车交融城市,成为了城市街头美丽的风景线。”
 
 
 
  提到规划的艺术,斯德哥尔摩多层次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换乘可谓巧夺天工。斯德哥尔摩换乘站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起着重要作用。位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交叉点或汇合点处,其功能是把线网中各独立运营的线路搭接起来,为乘客换乘其他线的列车创造方便条件。使线网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整体,斯德哥尔摩以轨道交通换乘站为基础,形成了许多大型综合换乘枢纽。
 
  “为了实现中心城市站四线换乘,我们披荆斩棘、排除万难。近年来,我们对部分市郊铁路进行了改造,原先的市郊铁路是利用铁路走廊布置的,经过改造后,市郊铁路成为了服务于城市交通的市域快线,功能层次更加清晰。新建的中心站更名为StockholmCity,位于地铁中心站T-Centralen的下方,能够方便的和地铁红绿蓝线互相换乘。车站设置2台4线,与红绿蓝三线呈现三角形换乘格局。新增设2处转换平台,一处平台分别设2组扶梯连接市域线站台和蓝线站台、1组扶梯直接连接蓝线站厅;另一处平台设4组扶梯连接市域线站台,1组扶梯+直梯衔接红绿线上层站台、1组扶梯直接连接红绿线下层站台、1组3扶梯接至红绿线原有站台厅。如此四通八达的改造方案,展现了斯德哥尔摩的智慧。”塔姆森先生骄傲地说道。
 
  正如塔姆森先生所说,T-Centralen站实现了各线间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的为乘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换乘。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于波曾在UITP峰会期间深度调研斯德哥尔摩轨道交通,并在研究会举办的论坛上感慨道:“我们以为我们领先了,其实斯德哥尔摩在很多方面仍然领先于我们,比如多制式轨道交通、T-Centralen站的换乘方案、一票通达等,我们要把握共存、共赢关系,让多制式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安全、便捷、经济、适用。”
 
  
 
  艺术——管理的智慧、服务的智慧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的三大目标无一例外都是安全、服务和效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三者是公共交通运营的三条生命线:安全事故,或因乘客服务不到位而门可罗雀,或因效益不好而难以为继都会让公共交通公司陷入困境。
 
  斯德哥尔摩公共交通的运营服务体系堪称一门艺术。斯德哥尔摩市的公共交通由斯德哥尔摩公交公司(SL公司)组织运营。SL公司属政府所有,不直接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和驾驶员,但拥有经营权。公司通过整体规划,以招标的形式让多家运营商经营,按合同支付费用。
 
  塔姆森先生认为只有开放经营才能提升服务品质:“我们采取特许经营模式,按照合同把经营权授予经营者。每期合同的经营期限通常为5年,并可以再续签5年。我们会详细明确服务质量目标,并要求授权经营的企业必须达到这些目标要求。各个经营者之间通过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力争获得经营权。SL公司对于车辆的定员和行车间隔具有决定权,并制定行车路线,但具体怎么运营则由中标的公司来决定。如果SL公司想要在某个特定区域内改进质量,就会改变目标要求,并具有考核权力,奖励和罚款大致在合同总价值的1%~2%范围。”
 
  “如此一来,公共交通运营商必须做到:根据合同保证提供授予线路或一个地区的交通服务;向乘客提供达到和超过合同要求的高质量服务;负责招收和培训职工;负责公共交通的养护与更新;制订运营计划,并监察运营情况。根据要求,公共交通运营商不能降低员工工资,也不能擅自改变员工的雇佣条件,员工实际工作时间按照工会协议规定执行,但是他们在使用和调配员工,以及安排工作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更多的创新性。比如,在高峰时段,符合要求的维修段员工也可以充当驾驶员,以解决驾驶员不足问题;更多的维修工作在两次维修之间进行,提高了车辆利用效率等。”
 
  政府调控+市场竞争形成了斯德哥尔摩公共交通高质量的运营服务体系。一方面,国家调控整个系统,决定运营服务范围和标准;另一方面,私营公司尽自己的能力做好服务,并获得一定的利润,从而实现了双赢。
 
 
 
  品质提升造就运营服务艺术。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斯德哥尔摩市统一采用全市公共交通一票制,一次进站75分钟内免费换乘,不仅包括地铁和市域快线,还包括所有斯德哥尔摩市交通局管辖的有轨电车、公交和轮渡等,全部联网。无论你乘坐管辖范围内的哪种交通工具,首次进站刷卡付费,出站自动出闸不刷卡,换乘其他交通工具时刷卡读取时间,不超过限定时间不取费。乘客可以从刷卡机上看到本次出行的剩余时间,便于掌控出行。新的票制对于乘客使用和运营管理双方都极为简单且方便,这种大简致胜的方式与我国公共交通截然不同!
 
  斯德哥尔摩在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和管理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实现盈利的基础上又保障了乘客的利益以及出行的品质,同时政府的监管也保障了票价的合理性以及运营方式的先进性。深入研究斯德哥尔摩的运营服务体系将对我国轨道交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很好借鉴作用。
 
  
 
  结语
 
  瑞典人向来以认真严谨著称,计划性、时间观念很强;经济发达却又勤俭节约,对于精细化管理要求很高;又非常注重环保,崇尚绿色出行。同时,瑞典的公共交通业相当重视乘客的出行体验与服务满意度,乘客的反馈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决策,这些特点都与中国香港相似,也造就了瑞典和中国两国间亲密合作。
 
  通过全球竞标,港铁拿下了斯德哥尔摩地铁网络运营项目、斯德哥尔摩地铁网络车辆系统的维护项目、斯德哥尔摩的市域铁路网络运营项目以及斯德哥尔摩至哥德堡城际铁路客运服务。港铁的运营水平和瑞典的地铁设计一样酷。自运营开始,港铁就一直表现卓越,在斯德哥尔摩地铁网络的各线均创造了破纪录的准时度,备受斯德哥尔摩市民的赞扬,甚至获得了“2014年度瑞典品质大奖”。
 
  “港铁公司依托在香港多年铁路运营的管理经验,以及在瑞典当地交通运营中的卓越表现,正逐步深入获得瑞典当地政府和人民的信任,也不断巩固自身在瑞典市场地位,”采访的最后,通过《世界轨道交通》杂志,塔姆森先生希望进一步加强两国间的公共交通产业的合作:“港铁高质量的运营水平深入民心,也给我们两国间亲密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石,中国公共交通智能化发展水平让我们惊艳,我们希望在智能化发展方面,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参与其中;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瑞典企业参与中国公共交通的建设,让更多的科技企业像沃尔沃、宜家一样在中国家喻户晓!
 
  用智慧描绘公共交通未来,造就了斯德哥尔摩轨道的世界,艺术的殿堂!
 
  独具一格的地铁风景线,留下最美的回忆!华丽的站台、悠闲的等待,留下友善的温暖!熙熙攘攘的地铁站,感悟生活与艺术!悠然而来,从容而去,生活的小确幸,始于站台的遇见,仿佛一切充满希望……

上一篇:徐军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