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域有轨电车

2022-08-18 来源:济南日报
本文摘要:2022年8月12日,胶济铁路至济青高铁联络线开启联调联试,济南东站、济南站通车进入倒计时,百余年历史的胶济铁路开启飞驰新时代。
  近日印发的《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和《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前者勾勒了济南城镇化空间新格局,培育打造济南都市圈;后者“铁陆空地水”全面发力,以2035年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支撑强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从两个“规划”看,城市空间的再塑和发展能级的跃升,皆因交通强筋壮骨起到“加速器”的作用,深刻影响着未来济南的发展格局。
 
  铁路兴,突破城墙变身枢纽城市
 
  2022年8月12日,胶济铁路至济青高铁联络线开启联调联试,济南东站、济南站通车进入倒计时,百余年历史的胶济铁路开启飞驰新时代。
 
  1904年济南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主动开埠的内陆城市,开启了古老济南的现代化进程。
 
  从济南市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城建档案馆收藏的一份英文版《济南商埠地图》看,在胶济铁路济南站建成后,商埠区城市建设已有城市规划的概念,形成东西为经、南北为纬的街巷肌理,具备了现代城市的雏形。到了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胶济线和津浦线在济南交会,则奠定了济南铁路枢纽最初的“十”字形结构。来自南方沪宁、北方京津的货物随铁路北上南下,在济南中转可东达青烟,进而乘船出海,首次构建了济南作为区域性运输枢纽的地位。这一背景下,国内外资本涌入济南,进一步带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崛起,高峰时期曾有6个国家在商埠区设立领事馆,一跃成为对外开放门户之一。
 
  随着铁路运输的兴盛,促成济南城市重心的西移,极大地改变了这座古老城市的面貌和格局,奠定了古城区和商埠区“一城双核”的格局。鲁丰纱厂、成丰面粉厂、济南振业火柴公司……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老牌民族企业,让济南变身为“创富型”城市,成为当时北方仅次于京津的工商业大城,成为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商贸中心。1929年济南设市后,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枢纽城市的能量逐渐在国内和世界舞台上得到展现。
 
  拓空间,“城长”引领交通巨变
 
  新中国成立后,济南的城市发展变迁日新月异。
 
  1980版城市总体规划是济南首个经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布局上,规划提出创造条件发展章丘县明水镇、长清县城关镇作为远郊小城镇,这可以说是此后几十年间济南城市沿经十路不断向东西延伸的开始。到1996版总规,将济南定位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空间格局上,中心城区沿东西向带状发展、“先东后西”建设时序进一步被明确,还引入“有机疏解”的概念,在城市外围构筑发展组团,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入新世纪,从城市空间发展“十字”方针战略到2016年总规获批,进一步拉开了大济南的发展框架,市区突破二环路并延伸到绕城高速,这座城市不断“长大”。
 
  与此前数十年相比,最近5年济南城市建设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二环高架路“闭环”成网,高铁“朋友圈”扩大,多条跨黄桥隧相继开工、通车,起步区建设成形起势,济南的发展也一举由“大明湖时代”迈进“黄河时代”。
 
  城在拓展,路在延伸。在济南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中,对健全完善现代城镇体系有了进一步的交通布局,即立足城市发展新格局,构建主城区与外围区县直通的“人”字形走廊、外围区县间直连的“三角形”通道。如构建市域铁路通勤网,谋划推进主城区至周边区县的轨道交通通道以及外围区县之间的铁路联通;打造全域高快一体通道,强化城区与市域外围组团之间的联系;续建完成7处跨黄通道,新建航天大道隧道、黄岗路隧道、齐州大桥等7处跨黄通道。
 
  可以说,中心城区与主城片区、省会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县城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将带动重点片区和产业发展。
 
  出海梦,小清河复航加速通江达海
 
  打造济南国际陆港,“铁陆空地水”多式联运全向发力,小清河不能缺席。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济南还有一个“通江达海梦”,这就是小清河复航和京杭大运河—小清河连通工程。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域有轨电车

济南日报

  近日印发的《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和《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前者勾勒了济南城镇化空间新格局,培育打造济南都市圈;后者“铁陆空地水”全面发力,以2035年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支撑强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从两个“规划”看,城市空间的再塑和发展能级的跃升,皆因交通强筋壮骨起到“加速器”的作用,深刻影响着未来济南的发展格局。

 
  铁路兴,突破城墙变身枢纽城市
 
  2022年8月12日,胶济铁路至济青高铁联络线开启联调联试,济南东站、济南站通车进入倒计时,百余年历史的胶济铁路开启飞驰新时代。
 
  1904年济南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主动开埠的内陆城市,开启了古老济南的现代化进程。
 
  从济南市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城建档案馆收藏的一份英文版《济南商埠地图》看,在胶济铁路济南站建成后,商埠区城市建设已有城市规划的概念,形成东西为经、南北为纬的街巷肌理,具备了现代城市的雏形。到了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胶济线和津浦线在济南交会,则奠定了济南铁路枢纽最初的“十”字形结构。来自南方沪宁、北方京津的货物随铁路北上南下,在济南中转可东达青烟,进而乘船出海,首次构建了济南作为区域性运输枢纽的地位。这一背景下,国内外资本涌入济南,进一步带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崛起,高峰时期曾有6个国家在商埠区设立领事馆,一跃成为对外开放门户之一。
 
  随着铁路运输的兴盛,促成济南城市重心的西移,极大地改变了这座古老城市的面貌和格局,奠定了古城区和商埠区“一城双核”的格局。鲁丰纱厂、成丰面粉厂、济南振业火柴公司……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老牌民族企业,让济南变身为“创富型”城市,成为当时北方仅次于京津的工商业大城,成为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商贸中心。1929年济南设市后,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枢纽城市的能量逐渐在国内和世界舞台上得到展现。
 
  拓空间,“城长”引领交通巨变
 
  新中国成立后,济南的城市发展变迁日新月异。
 
  1980版城市总体规划是济南首个经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布局上,规划提出创造条件发展章丘县明水镇、长清县城关镇作为远郊小城镇,这可以说是此后几十年间济南城市沿经十路不断向东西延伸的开始。到1996版总规,将济南定位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空间格局上,中心城区沿东西向带状发展、“先东后西”建设时序进一步被明确,还引入“有机疏解”的概念,在城市外围构筑发展组团,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入新世纪,从城市空间发展“十字”方针战略到2016年总规获批,进一步拉开了大济南的发展框架,市区突破二环路并延伸到绕城高速,这座城市不断“长大”。
 
  与此前数十年相比,最近5年济南城市建设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二环高架路“闭环”成网,高铁“朋友圈”扩大,多条跨黄桥隧相继开工、通车,起步区建设成形起势,济南的发展也一举由“大明湖时代”迈进“黄河时代”。
 
  城在拓展,路在延伸。在济南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中,对健全完善现代城镇体系有了进一步的交通布局,即立足城市发展新格局,构建主城区与外围区县直通的“人”字形走廊、外围区县间直连的“三角形”通道。如构建市域铁路通勤网,谋划推进主城区至周边区县的轨道交通通道以及外围区县之间的铁路联通;打造全域高快一体通道,强化城区与市域外围组团之间的联系;续建完成7处跨黄通道,新建航天大道隧道、黄岗路隧道、齐州大桥等7处跨黄通道。
 
  可以说,中心城区与主城片区、省会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县城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将带动重点片区和产业发展。
 
  出海梦,小清河复航加速通江达海
 
  打造济南国际陆港,“铁陆空地水”多式联运全向发力,小清河不能缺席。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济南还有一个“通江达海梦”,这就是小清河复航和京杭大运河—小清河连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