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布 打造7500公里轨道网络,基本实现县级和乡镇全覆盖

2022-10-09 来源:铁路建设规划
本文摘要:  近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全文正式发布。  2022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大
  近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全文正式发布。
 
  2022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这是沪苏浙两省一市为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而携手制定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时代全国第一个以都市圈为范围的国土空间规划。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范围,陆域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
 
  规划远期至2050年;中期至2035年,聚焦主要行动;近期至2025年,衔接“十四五”规划,并对部分重点行动以项目库的形式落实。
 
  《规划》关于城市多层次功能体系、空间机构以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相关内容摘要如下(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完善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功能体系
 
  1、多层次体系
 
  上海大都市圈建立涵盖顶级全球城市、综合性全球城市、专业性全球城市、全球功能性节点、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的多层次功能体系。形成“1-3-6-12-19”的功能结构。
 
  1个顶级全球城市,即上海市区,在全球各领域达到一流水平;
 
  3个综合性全球城市,即苏州市区、宁波市区、临港新片区,与上海共同组织全球核心功能,携手迈向全球城市“第二方阵”;
 
  6个专业性全球城市,即无锡市区、常州市区、南通市区、嘉兴市区、湖州市区、舟山市区,在专业领域发挥国际影响力;
 
  12个全球功能性节点,包括上海的嘉定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江苏的江阴市、昆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浙江的余姚市、慈溪市、嘉善县、桐乡市,承担全球特色功能;
 
  19个相对独立的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服务本土,为全球城市及节点提供有力支撑。
 
  2、多节点分工
 
  上海市区: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等“五个中心”建设,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航运贸易等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补齐科技创新与文化交流短板,成为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策源地,进一步集聚高等级文化设施。
 
  苏州市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制造、文化交流等优势领域,补齐航运贸易与科技创新短板。
 
  宁波市区:建设成为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临港新片区:建设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
 
  无锡市区:建设太湖明珠、江南盛地,更具竞争力的实业创新名城、更具吸引力的山水人文名城、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宜居名城。
 
  常州市区: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
 
  南通市区:建好江苏开放门户,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层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彰显生态之美的低碳花园城市、宜居宜业幸福城市。
 
  嘉兴市区:建设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面向未来创新活力新城,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开放协同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地。
 
  湖州市区:建设长三角中心花园和绿色发展引领区,美丽繁华新江南、湖光山色生态城,创新共享新经济、绿色智造科学城。
 
  舟山市区:建设自由贸易先行区、海上花园会客厅。
 
  ■构建紧凑开放的网络型空间结构
 
  1、廊道引领
 
  培育七条区域发展廊道,作为引领区域要素集聚与紧凑发展的空间骨架、串联关键节点的核心载体,实现紧凑发展。
 
  培育沪宁、G60、沪湖、杭甬四条区域创新廊道。引导创新要素向区域创新廊道集聚,促进沿线城市节点间形成要素自由流动、链条紧密互动的创新共同体。
 
  培育宁杭、沿江沿海、通苏嘉甬三条区域特色功能廊道。聚焦生态经济、航运贸易、智能制造等领域,引导特色功能要素集聚与流动。
 
  2、网络流动
 
  完善南沿江、北沿江、环杭州湾、沪通-沪甬、西太湖、常泰等六条次级发展走廊与交通网络,作为多中心、多节点的联系支撑,促进更广泛的交流合作。
 
  南沿江发展走廊以城际铁路为基础,打造复合型的沪宁第二通道,集聚先进制造、新兴产业功能。
 
  北沿江发展走廊重点建设生态城镇带,带动长江北岸绿色发展与产业升级。
 
  环杭州湾发展走廊强化湾区产业平台协作,加强交通联通和综合枢纽建设,培育智能制造、国际航运、自贸服务功能。
 
  沪通-沪甬发展走廊加快跨江、跨湾交通通道建设,培育先进制造与专业服务功能。
 
  西太湖发展走廊以盐泰锡宜城际、无锡市域铁路为依托,加强太湖生态共保与旅游链接,培育休闲、康养等新兴经济功能。
 
  常泰发展走廊重点提升区域能级,完善跨江轨道交通支撑,加速区域产业、创新要素集聚促进常州长三角中轴枢纽建设。
 
  完善多层次的区域交通网络,支撑资源要素的多向流动,以都市圈轨道为重点,覆盖次区域及下位空间层次。
 
  3、板块协作
 
  划分环太湖区域、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杭州湾区域、长江口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五大战略协同区,聚焦战略资源与跨界问题,深化一体化策略机制,实现开放互动。
 
  环太湖区域共建世界级魅力湖区;淀山湖战略协同区共塑独具江南韵味与水乡特色的世界湖区;杭州湾区域共建世界级生态智慧湾区;长江口地区共保世界级绿色江滩;沿海地区共塑世界级的蓝色海湾。
 
  ■构建大都市圈城际“一张网”
 
  针对上海大都市圈现阶段轨道系统层级缺失、服务水平不高、规划缺乏衔接等问题,围绕《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构建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的要求,重点推进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
 
  1、提升网络覆盖
 
  构建扁平化的轨道网络,到2050年,基本实现县级单元和乡镇轨道全覆盖。其中,40个县级单元除嵊泗、岱山外,均有两线以上轨道枢纽覆盖,覆盖率达到95%;10万人口以上城镇基本实现轨道站点全覆盖。
 
  构建与全球城市功能体系相匹配的枢纽布局结构。其中,顶级全球城市布局5个两线以上轨道枢纽,综合性和专业性全球城市布局3-4个两线以上轨道枢纽,全球功能性节点和支撑性节点布局1-2处两线轨道枢纽。加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苏浙周边站点协同发展,扩大虹桥高铁枢纽辐射范围。加快推进松江枢纽、苏州高铁北站、嘉兴高铁南站扩容提升工程建设。
 
  2、促进高效互联
 
  依托连通全球城市的主走廊和连通全球功能性、支撑性节点的次级走廊,促进上海大都市圈与国家中心城市间高效流动,都市圈各功能节点间畅达互联。至2035年,实现上海至近沪地区1小时可达,全球城市间90分钟可达;至2050年,实现都市圈全球城市间1小时可达、县级单元至上海市区90分钟可达,都市圈内同城互联。
 
  3、保障直连直通
 
  以“新建城际线路站点必须进入城市中心地区”为原则,完善都市圈轨道网络布局。确保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昆山、如东-南通-常熟-苏州-湖州-长兴、上海-嘉兴以及上海-前湾新区-宁波通道内的新建线路进入板块中心。提升与城市空间耦合较好的部分既有城际站点的利用率,增加上海站、上海南站、苏州园区站、无锡新区站等站点发车班次。
 
  充分利用既有普铁线位优势,强化站城融合。改造提级既有沪昆铁路,开行上海至杭州方向的城际列车;利用京沪铁路、浙赣铁路、萧甬铁路富余运能,开行都市圈城际及市域班列;通过枢纽与重要节点地区的融合发展,大幅提升都市圈城际出行便利性,发挥枢纽对空间发展的带动作用。
 
  4、探索运营一体
 
  推进都市圈内多层级轨道网络功能融合。上海大都市圈内将形成约7500公里的轨道网络,线网密度达到13公里/百平方公里。重点织补都市圈层级的轨道网络,与既有普铁共同作为服务都市圈内城际出行的轨道主体;利用国铁干线和跨区地铁作为都市圈内城际出行的补充;推动都市圈轨道实现公交化运营,提升服务品质。
 
  下放都市圈层级的铁路建设运营权限。成立由各市铁路或轨道建设投资集团组成的大都市圈轨道建设运营实体,都市圈轨道层级的铁路所有权、经营权下放至都市圈轨道建设运营实体公司,由都市圈轨道建设运营实体公司负责协调规划方案、落实资金、自主建设、运营和沿线土地综合开发,促进大都市圈内轨道设施共建共享。
 
  ■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世界级枢纽体系
 
  上海大都市圈将构建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联通顺畅的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以协同发展促进都市圈交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1、打造协同共赢的世界级机场群
 
  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推动与周边机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着力提升上海浦东机场洲际航线、国际中转、国际货运的全球竞争力,推动浦东机场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航权安排,建设浦东机场“超级航空货站”,支持浦东机场增加国际中转货运航班,提升与北沿江高铁、沪乍杭高铁空铁联运能力。
 
  优化拓展上海虹桥机场的国际航运服务功能,加强与长三角机场群的联动协同,推动虹桥成为长三角面向全球的重要转换节点,打造国际开放枢纽。规划预留青浦大型通用机场,以公务机起降服务为主要功能。
 
  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宁波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建设嘉兴航空联运中心,推进实施舟山机场改扩建工程。
 
  2、共建分工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
 
  做大做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加快建设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一是提高对国际航线、货物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二是与临港新片区联动发展,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三是引导区域港航协同发展,支持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强化长三角港航合作,与浙江联合实施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与江苏共同推进沿江、沿海多模式合作。
 
  优化区域港口功能布局,推动港口群更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强沿海沿江港口江海联运合作与联动发展,鼓励各港口集团采用交叉持股等方式强化合作,推动长三角港口协同发展。推进宁波舟山港现代化综合性港口建设,强化集装箱枢纽港功能,高品质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
 
  深化沪苏长江口港航合作,推进苏州(太仓)港建设中近洋集装箱贸易港以及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拓展直连直通的远洋航线,打造江海联运核心港区与近洋运输集散中心;建设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深化无锡(江阴)港、常州港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合作。加快嘉兴海河联运示范区工程建设,协同虹桥打造“海空联运”示范区。推动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提高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
 
  完善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突出江海联运、海铁联运。建设“十二横七纵”的都市圈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提高沿江码头和内河码头的设备自动化水平,提高中转运输装载效率。加快内河运输船舶检验、登记、运输等相关证件信息电子化进程,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促进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发展。完善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重点港区进港铁路规划和建设,结合实际向堆场、码头前沿延伸,实现铁水联运无缝衔接。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布

铁路建设规划

  近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全文正式发布。

 
  2022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这是沪苏浙两省一市为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而携手制定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时代全国第一个以都市圈为范围的国土空间规划。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范围,陆域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
 
  规划远期至2050年;中期至2035年,聚焦主要行动;近期至2025年,衔接“十四五”规划,并对部分重点行动以项目库的形式落实。
 
  《规划》关于城市多层次功能体系、空间机构以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相关内容摘要如下(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完善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功能体系
 
  1、多层次体系
 
  上海大都市圈建立涵盖顶级全球城市、综合性全球城市、专业性全球城市、全球功能性节点、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的多层次功能体系。形成“1-3-6-12-19”的功能结构。
 
  1个顶级全球城市,即上海市区,在全球各领域达到一流水平;
 
  3个综合性全球城市,即苏州市区、宁波市区、临港新片区,与上海共同组织全球核心功能,携手迈向全球城市“第二方阵”;
 
  6个专业性全球城市,即无锡市区、常州市区、南通市区、嘉兴市区、湖州市区、舟山市区,在专业领域发挥国际影响力;
 
  12个全球功能性节点,包括上海的嘉定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江苏的江阴市、昆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浙江的余姚市、慈溪市、嘉善县、桐乡市,承担全球特色功能;
 
  19个相对独立的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服务本土,为全球城市及节点提供有力支撑。
 
  2、多节点分工
 
  上海市区: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等“五个中心”建设,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航运贸易等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补齐科技创新与文化交流短板,成为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策源地,进一步集聚高等级文化设施。
 
  苏州市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制造、文化交流等优势领域,补齐航运贸易与科技创新短板。
 
  宁波市区:建设成为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临港新片区:建设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
 
  无锡市区:建设太湖明珠、江南盛地,更具竞争力的实业创新名城、更具吸引力的山水人文名城、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宜居名城。
 
  常州市区: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
 
  南通市区:建好江苏开放门户,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层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彰显生态之美的低碳花园城市、宜居宜业幸福城市。
 
  嘉兴市区:建设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面向未来创新活力新城,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开放协同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地。
 
  湖州市区:建设长三角中心花园和绿色发展引领区,美丽繁华新江南、湖光山色生态城,创新共享新经济、绿色智造科学城。
 
  舟山市区:建设自由贸易先行区、海上花园会客厅。
 
  ■构建紧凑开放的网络型空间结构
 
  1、廊道引领
 
  培育七条区域发展廊道,作为引领区域要素集聚与紧凑发展的空间骨架、串联关键节点的核心载体,实现紧凑发展。
 
  培育沪宁、G60、沪湖、杭甬四条区域创新廊道。引导创新要素向区域创新廊道集聚,促进沿线城市节点间形成要素自由流动、链条紧密互动的创新共同体。
 
  培育宁杭、沿江沿海、通苏嘉甬三条区域特色功能廊道。聚焦生态经济、航运贸易、智能制造等领域,引导特色功能要素集聚与流动。
 
  2、网络流动
 
  完善南沿江、北沿江、环杭州湾、沪通-沪甬、西太湖、常泰等六条次级发展走廊与交通网络,作为多中心、多节点的联系支撑,促进更广泛的交流合作。
 
  南沿江发展走廊以城际铁路为基础,打造复合型的沪宁第二通道,集聚先进制造、新兴产业功能。
 
  北沿江发展走廊重点建设生态城镇带,带动长江北岸绿色发展与产业升级。
 
  环杭州湾发展走廊强化湾区产业平台协作,加强交通联通和综合枢纽建设,培育智能制造、国际航运、自贸服务功能。
 
  沪通-沪甬发展走廊加快跨江、跨湾交通通道建设,培育先进制造与专业服务功能。
 
  西太湖发展走廊以盐泰锡宜城际、无锡市域铁路为依托,加强太湖生态共保与旅游链接,培育休闲、康养等新兴经济功能。
 
  常泰发展走廊重点提升区域能级,完善跨江轨道交通支撑,加速区域产业、创新要素集聚促进常州长三角中轴枢纽建设。
 
  完善多层次的区域交通网络,支撑资源要素的多向流动,以都市圈轨道为重点,覆盖次区域及下位空间层次。
 
  3、板块协作
 
  划分环太湖区域、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杭州湾区域、长江口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五大战略协同区,聚焦战略资源与跨界问题,深化一体化策略机制,实现开放互动。
 
  环太湖区域共建世界级魅力湖区;淀山湖战略协同区共塑独具江南韵味与水乡特色的世界湖区;杭州湾区域共建世界级生态智慧湾区;长江口地区共保世界级绿色江滩;沿海地区共塑世界级的蓝色海湾。
 
  ■构建大都市圈城际“一张网”
 
  针对上海大都市圈现阶段轨道系统层级缺失、服务水平不高、规划缺乏衔接等问题,围绕《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构建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的要求,重点推进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
 
  1、提升网络覆盖
 
  构建扁平化的轨道网络,到2050年,基本实现县级单元和乡镇轨道全覆盖。其中,40个县级单元除嵊泗、岱山外,均有两线以上轨道枢纽覆盖,覆盖率达到95%;10万人口以上城镇基本实现轨道站点全覆盖。
 
  构建与全球城市功能体系相匹配的枢纽布局结构。其中,顶级全球城市布局5个两线以上轨道枢纽,综合性和专业性全球城市布局3-4个两线以上轨道枢纽,全球功能性节点和支撑性节点布局1-2处两线轨道枢纽。加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苏浙周边站点协同发展,扩大虹桥高铁枢纽辐射范围。加快推进松江枢纽、苏州高铁北站、嘉兴高铁南站扩容提升工程建设。
 
  2、促进高效互联
 
  依托连通全球城市的主走廊和连通全球功能性、支撑性节点的次级走廊,促进上海大都市圈与国家中心城市间高效流动,都市圈各功能节点间畅达互联。至2035年,实现上海至近沪地区1小时可达,全球城市间90分钟可达;至2050年,实现都市圈全球城市间1小时可达、县级单元至上海市区90分钟可达,都市圈内同城互联。
 
  3、保障直连直通
 
  以“新建城际线路站点必须进入城市中心地区”为原则,完善都市圈轨道网络布局。确保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昆山、如东-南通-常熟-苏州-湖州-长兴、上海-嘉兴以及上海-前湾新区-宁波通道内的新建线路进入板块中心。提升与城市空间耦合较好的部分既有城际站点的利用率,增加上海站、上海南站、苏州园区站、无锡新区站等站点发车班次。
 
  充分利用既有普铁线位优势,强化站城融合。改造提级既有沪昆铁路,开行上海至杭州方向的城际列车;利用京沪铁路、浙赣铁路、萧甬铁路富余运能,开行都市圈城际及市域班列;通过枢纽与重要节点地区的融合发展,大幅提升都市圈城际出行便利性,发挥枢纽对空间发展的带动作用。
 
  4、探索运营一体
 
  推进都市圈内多层级轨道网络功能融合。上海大都市圈内将形成约7500公里的轨道网络,线网密度达到13公里/百平方公里。重点织补都市圈层级的轨道网络,与既有普铁共同作为服务都市圈内城际出行的轨道主体;利用国铁干线和跨区地铁作为都市圈内城际出行的补充;推动都市圈轨道实现公交化运营,提升服务品质。
 
  下放都市圈层级的铁路建设运营权限。成立由各市铁路或轨道建设投资集团组成的大都市圈轨道建设运营实体,都市圈轨道层级的铁路所有权、经营权下放至都市圈轨道建设运营实体公司,由都市圈轨道建设运营实体公司负责协调规划方案、落实资金、自主建设、运营和沿线土地综合开发,促进大都市圈内轨道设施共建共享。
 
  ■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世界级枢纽体系
 
  上海大都市圈将构建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联通顺畅的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以协同发展促进都市圈交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1、打造协同共赢的世界级机场群
 
  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推动与周边机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着力提升上海浦东机场洲际航线、国际中转、国际货运的全球竞争力,推动浦东机场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航权安排,建设浦东机场“超级航空货站”,支持浦东机场增加国际中转货运航班,提升与北沿江高铁、沪乍杭高铁空铁联运能力。
 
  优化拓展上海虹桥机场的国际航运服务功能,加强与长三角机场群的联动协同,推动虹桥成为长三角面向全球的重要转换节点,打造国际开放枢纽。规划预留青浦大型通用机场,以公务机起降服务为主要功能。
 
  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宁波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建设嘉兴航空联运中心,推进实施舟山机场改扩建工程。
 
  2、共建分工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
 
  做大做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加快建设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一是提高对国际航线、货物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二是与临港新片区联动发展,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三是引导区域港航协同发展,支持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强化长三角港航合作,与浙江联合实施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与江苏共同推进沿江、沿海多模式合作。
 
  优化区域港口功能布局,推动港口群更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强沿海沿江港口江海联运合作与联动发展,鼓励各港口集团采用交叉持股等方式强化合作,推动长三角港口协同发展。推进宁波舟山港现代化综合性港口建设,强化集装箱枢纽港功能,高品质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
 
  深化沪苏长江口港航合作,推进苏州(太仓)港建设中近洋集装箱贸易港以及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拓展直连直通的远洋航线,打造江海联运核心港区与近洋运输集散中心;建设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深化无锡(江阴)港、常州港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合作。加快嘉兴海河联运示范区工程建设,协同虹桥打造“海空联运”示范区。推动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提高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
 
  完善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突出江海联运、海铁联运。建设“十二横七纵”的都市圈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提高沿江码头和内河码头的设备自动化水平,提高中转运输装载效率。加快内河运输船舶检验、登记、运输等相关证件信息电子化进程,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促进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发展。完善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重点港区进港铁路规划和建设,结合实际向堆场、码头前沿延伸,实现铁水联运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