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印发
2022-02-23 来源: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
本文摘要: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现将《“十四五”时期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
2022年2月21日
十四五”时期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成就与面临的机遇挑战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成就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二)产业链条日益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创新资源持续聚集,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四)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服务保障大幅提升
二、“十四五”时期机遇挑战
(一)产业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二)产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三、二〇三五远景目标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发展方略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原则
(一)错位发展,产业协同
(二)智慧引领,创新驱动
(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四)内外循环,开放合作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重点任务
一、打造产业聚集发展高地
(一)巩固产业优势,促进智能升级
(二)加强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条
(三)支持专精特新,培育新兴业态
(四)推动以大带小,加强企业联动
二、打造产业关键技术体系
(一)加强基础技术研究
(二)开展跨界融合创新
(三)强化通信信号研发
(四)加强智能运维技术研发
(五)推动关键部件研发
(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三、打造资源要素聚集平台
(一)打造开发建设平台
(二)打造产业服务平台
(三)打造科技孵化平台
(四)打造人才交流培训平台
(五)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六)打造企业技术平台
四、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一)加快推进产融结合
(二)完善企业用地政策
(三)优化人才服务政策
(四)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
(五)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五、提升空间承载能力
(一)优化产业空间格局
(二)打造特色空间载体
(三)推动跨区协同发展
六、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推进高质量的引进来
(二)推动高水平的走出去
第四章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抓好任务分解
三、完善政策支撑
四、做好规划宣传
五、完善动态机制
前言
轨道交通作为丰台的特色主导产业,涵盖了从科技研发、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到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条。作为北京市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主要承载区,丰台形成了以中关村丰台园为核心的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基地。
“十三五”时期是丰台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在这五年期间,丰台轨道交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产业链条日益完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资源持续聚集、创新成果陆续涌现、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服务保障大幅提升,为“十四五”时期丰台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丰台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从机遇看,全球和国内轨道交通市场稳步增长,我国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总体向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有望继续维持高位运行。丰台轨道交通产业既面临国家实施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交通强国”战略、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等战略规划带来的时代契机,也面临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同时,丰台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劳动力成本持续升高、后疫情时代固链需求不断加大等重大挑战。加快自主创新、促进轨道交通产业升级、创造产业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成为丰台轨道交通产业面临的关键任务。
为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妙笔生花看丰台”工作要求,抓住战略机遇期,做优做强做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带动丰台区的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并展望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
第一章发展成就与面临的机遇挑战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成就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初步统计,丰台拥有轨道交通企业180余家,其中,总收入亿级以上54家,十亿级以上22家,百亿级以上4家。较“十三五”初期,新增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车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通号智慧城市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鼎汉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等21家规模以上轨道交通企业。2016-2020年,丰台轨道交通产业累计收入9837.9亿元,其中,2020年丰台轨道交通产业总收入达到2364.9亿元,相较于2016年总收入1558.7亿元,年均增速11.0%,收入规模从2015年开始连续六年突破千亿元,在全国各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中遥遥领先。
2020年,丰台轨道交通产业利润总额达到263.7亿元,比2016年增加约1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3.5%。丰台轨道交通产业基础好,发展势头足,已成为丰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增长点。
(二)产业链条日益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产业链上游的技术研发、规划设计、测试实验、工程勘察,到产业链中游的工程建设、装备研制,再到产业链下游的工程服务、运维服务、养护维修等,丰台均聚集了多家知名企业,形成了较大的规模集群。如在规划设计环节,聚集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在工程施工领域,聚集了中国中铁股份公司、中铁建工集团和中铁电气化局等;在装备制造环节,聚集了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交控科技股份公司和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等;在运营维护环节,聚集了北京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公司、北京主导时代科技公司和龙铁纵横(北京)轨道交通科技股份公司等。
“十三五”期间,丰台新引进中铁物轨道科技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京投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等一批技术服务型企业,以及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制造研发企业,推动了产业结构从以施工建筑为主到施工建筑、制造研发、技术服务齐头并进发展的转变,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实现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三)创新资源持续聚集,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十三五”期间,丰台新增中铁电气化局、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等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北京铁道工程机电技术研究所、北京主导时代科技公司等21家北京市级轨道交通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了国家级“一个集群、一个试点、两个基地”和市级“两个基地”的品牌,即:国家轨道交通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标准化试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北京市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北京市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企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支出由2015年的26.6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56.8亿元,年均增速为16.3%。从业人员持续增加,从业人员本科学历、硕士学历、博士学历年均增速分别为7.4%,9.5%,6.6%。研发人员由2015年7904人上升到2020年的11301人,年均增速为7.4%。
十三五时期,丰台轨道交通企业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5项,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标准总计310余项。国内专利申请量由2015年280件增长到2020年1015件,年均增速为29.3%。在工程施工领域,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了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和我国最大直径敞开式硬岩掘进机。在车辆制造领域,北京磁悬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国防科技大学等联合研制出时速160公里的新型磁浮列车工程样车,标志我国已掌握中速磁浮交通核心关键技术。在通信信号领域,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已实现高铁列控系统平台及关键技术100%国产化、核心软件100%国产化、成套列控装备100%国产化,打破了列车运行控制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了我国首条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北京燕房线。在运营维护领域,北京主导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的移动式轮辋轮辐探伤系统,填补了动车和机车走行部检测领域的空白,保证动车和机车轮对轮辋轮辐的运行安全,有效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营,该系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四)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服务保障大幅提升
在市级层面,先后出台了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10+3”政策和中关村管委会的“1+4”政策。在区级层面,陆续出台了《丰台区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丰台区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扶持措施(试行)》《中关村丰台科技园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措施》《中关村丰台园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政策文件。政策覆盖资金支持、产业用地、人才保障、科技创新等,形成了叠加效应,有力支撑了丰台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丰台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北京中关村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北京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关村发展集团的资源优势,聚焦轨道交通产业,统筹专家智库、产业资本和产业孵化等要素,开展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服务,打造成为协同创新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丰台轨道交通前沿研究联合基金、基石基金、新动能基金等,不断撬动社会资金,加速产业和资本的深度融合,推动轨道交通前沿技术的研发,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丰台轨道交通产业也存在短板和不足,如“大手拉小手”的产业创新生态还没有完全建立、部分技术还受制于人、国际化水平还亟待提升等。十四五时期,丰台要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巩固优势,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再上新台阶。
二、“十四五”时期机遇挑战
(一)产业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成为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升级的技术动能。同时各国持续把轨道交通建设作为拉动投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抓手,全球“十四五”期间将新增高速铁路线路里程11383km,新增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6630km,为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另外,我国坚定实施“一带一路”、新基建等战略,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动能。
(二)产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丰台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迎来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专用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设计软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仍然被国外企业垄断,区内企业对国外技术依赖度仍然较高;随着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湖南、吉林、山东、四川、浙江、广东、河北等多地采取市场换产业的策略,纷纷重点布局轨道交通产业,造成产能过剩,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为例,国内生产能力约为1万辆,而全国每年的订单约为6000辆。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以及行业所需要的铝合金、不锈钢等原材料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情况。
“十四五”时期,轨道交通产业既要牢牢把握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突破国外的垄断,力争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又要优化整合资源,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和株洲、青岛等形成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三、二〇三五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北京将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丰台将成为支撑北京“四个中心”中“创新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的重要着力点。展望二〇三五年,丰台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实现重大飞跃,成为全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全球知名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高地,具体体现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技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条实现自主可控,通信信号和工程建设等环节优势更加突出,设计研发和运营维护等链条前后两端明显提升;轨道交通企业加速聚集,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体系更加完善;国际创新资源更加丰富,跨国交流明显增多,“引进来”和“走出去”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发展方略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妙笔生花看丰台”工作要求,紧紧抓住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的时代机遇,围绕“一个主题、两产融合、三面打造、三个提升”的“1233”发展思路,推动丰台轨道交通产业再上新台阶。“一个主题”即做优、做强、做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两产融合”即以智能化、自主化、绿色化技术为主线,推动新兴技术产业与轨道交通产业的融合;“三面打造”即打造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发展高地、打造产业关键技术体系、打造资源要素聚集平台;“三个提升”即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空间承载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发展原则
(一)错位发展,产业协同
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为出发点,在北京市整体框架下谋划丰台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聚焦通信信号、工程技术、运维服务等环节,实现与国内其他产业基地的错位发展。同时推动区内企业加强合作,促进产业上下游联动,建立“大手拉小手”的产业生态,实现协同发展。
(二)智慧引领,创新驱动
以产业链为基础,以智慧化技术为手段,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要素平台为抓手,以专业服务为保障,以产学研用为路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完善集技术研发、创新孵化、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自主创新体系。
(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推动各类产业要素向丰台集聚,全力推动丰台园剩余产业用地出让开发,实施建成区的城市更新,优化生产和生活配套,补齐城市公共服务短板,实现产业和承载空间有效匹配。
(四)内外循环,开放合作
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更高层次的开放,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高质量“引进来”,支持高水平“走出去”,积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论坛会议,进一步增强全球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丰台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生态体系成熟完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轨道交通产业创新中心。
一是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到2025年,丰台轨道交通产业总体收入突破3500亿元,轨道交通企业数量增加60家,总数超过240家,其中收入达到百亿级的企业突破10家、十亿级企业突破25家、亿级企业突破70家。
二是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大幅增加。到2025年,丰台轨道交通产业研发人才数量达到15000人,产业创新平台数量突破40家,研发费用较2020年实现翻番,人均发明专利数较2020年增加20%。
三是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丰台每年参加或举办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性展览和论坛会议2-3次,形成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第三章重点任务
一、打造产业聚集发展高地
(一)巩固产业优势,促进智能升级
培育百亿龙头企业,牢牢把握既有端优势,以工程技术、通信信号、运维服务领域为重点,加大对中铁电气化局、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院、中铁快运股份公司、中铁特货大件运输公司等50亿级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抓住新基建和交通强国等重大机遇,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比,形成新的百亿级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以龙头企业的壮大带动产业链整体实力的提升,以规模企业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
在鼓励企业做大规模的基础上,依托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川藏铁路等国内轨道交通重大项目,推动存量企业的智能化升级。在工程施工领域,支持中国中铁股份公司和中铁建工集团等企业向智能建造、智能设计等领域扩展;在通信信号领域,支持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交控科技股份公司等企业提升在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领域的领先优势;在运营维护领域,支持龙铁纵横(北京)轨道交通科技股份公司和北京主导时代科技公司等企业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检修检测的智能化。
(二)加强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条
围绕“做强两端、做精中间”的思路,发挥好政策示范引领作用,利用好招商中介的渠道资源,在推动市属轨道交通企事业单位及下属研究院、子公司逐步向丰台集聚的基础上,发挥好空间资源和产业政策优势,加大央地合作力度,积极引进中国铁建股份公司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央企下属公司和产业项目。
支持企业产业链延伸,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拓宽业务领域。在工程施工领域,支持企业从工程承包向轨道交通综合产业集团转变。在通信信号研发制造环节,支持企业向轨道交通专用芯片、操作系统等产业链纵深延伸。在运营维护环节,支持企业从运维装备提供商到轨道交通运营综合服务商的转变。
(三)支持专精特新,培育新兴业态
开展轨道交通“隐形冠军”企业培育计划,加强精准服务和政策支持,引导轨道交通企业长期专注细分产品市场的拓展、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名优品牌的培育,推动轨道交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打造鼎汉技术集团、中建空列集团等一批“隐形冠军”潜力企业,不断培育轨道交通新兴业态。
(四)推动以大带小,加强企业联动
支持现有大型轨道交通企业发挥资源整合优势,通过任务众包、研发协作、开放空间载体、场景应用等方式带领中小微企业开拓市场,建立稳定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关系,推动大中小微企业互动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加快国产替代化进程,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能力和质量效益。
二、打造产业关键技术体系
(一)加强基础技术研究
加强市区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支持企业瞄准世界轨道交通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瞻布局轨道交通战略预判性技术及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积极突破轨道交通专用芯片、操作系统、新型城轨、磁悬浮交通等一批基础性、先导性的轨道交通重大技术,形成先发优势,抢占全球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制高点。
(二)开展跨界融合创新
支持企业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积极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融合创新,支持以建筑信息模型(BIM)为技术核心的智慧建造技术研发,鼓励车辆智能运行、车内环境智能控制等智慧装备研发。
(三)强化通信信号研发
充分发挥丰台在通信信号和控制系统技术研发环节的突出优势,积极开展适应多种交通制式的下一代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及装备、车车通信的轨道交通列控系统、虚拟编组技术、互联互通技术、全自动运行技术、基于国产芯片的轨道交通列控系统、基于全电子联锁的列控系统、基于自主感知的智能列车安全保护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加强智能运维技术研发
鼓励企业提前布局智能运维的大市场,积极开展基于无人机和智能传感的轨道交通线路环境实时感知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和虚拟现实的设备智能运维系统、关键部件与设备智能故障诊断装置、检修智能装配及扭矩控制系统、向“状态修”、“预测修”转变的智慧维护等研发和产业化,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提高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保障水平。
(五)推动关键部件研发
依托区内龙头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资源,加强转向走行系统、制动系统、牵引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研发,重点推动轻量化车体、新一代轮对轴承检测设备、轨道交通车辆部件自动化检修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和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关键零部件自主化率和技术水平。
(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集聚轨道交通标准化服务资源,鼓励各类创新主体联合开展轨道交通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以及中关村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引导企业、社会组织重点围绕都市圈轨道交通车辆、机电产品等领域建立完善轨道交通领域标准,积极推动区域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标准和轨道交通智能化等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三、打造资源要素聚集平台
(一)打造开发建设平台
依托北京丰台科技园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丰台科技园孵化器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丰台园开发建设平台,加强对剩余产业用地的自持开发,加强产业空间的统筹,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二)打造产业服务平台
用好北京中关村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标国际、着眼国内,聚焦产业需求,做好资源导入和企业服务工作,完善全产业链条的服务机制,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在丰台集聚发展。
(三)打造科技孵化平台
以丰台创新中心为承载空间,加强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轨道交通硬科技孵化器,构建全过程全要素、差异化服务的创新孵化培育体系,推动轨道交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打造人才交流培训平台
加强和轨道交通领域的高校院所深入合作,依托北交大轨道交通创新基地等项目,开展人才交流培训,培育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和高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五)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以北京轨道交通协同创新研究院和地铁运营公司技术创新研究院两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依托,调动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资源,进一步打通“政、产、学、研、用、资”,推动新技术新成果在丰台转化落地。
(六)打造企业技术平台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通信与运行控制平台。交控科技股份公司作为平台建设牵头单位,主要任务是突破全生命周期安全设计保障技术、ATP/ATO设备关键技术、地车通信信息传输设备技术、以行车为核心的智能调度指挥设备技术、面向最小系统的集成试验验证技术和基于大数据的运维及培训设备技术等六大共性与核心技术。
建设轨道交通安全控制与专用芯片平台。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作为平台建设牵头单位,主要任务是对轨道交通安全控制领域的专用芯片和操作系统等进行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
建设智能市域轨道车辆工程研究平台。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平台建设牵头单位,主要任务是整合上下游资源,搭建智能列车设计研发平台,从车辆研发设计、关键系统测试,到车辆制造、试验,研发形成新一代集成化“智能列车”。
四、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一)加快推进产融结合
在提升基石基金、新动能基金、丰首基金等已有基金运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和中车集团、北京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用好中车转型升级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丰台轨道交通前沿研究联合基金,加速产业和资本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银行和轨道交通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开展银企对接,主动为银企合作提供服务,及时掌握轨道交通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状况,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项目,助推一批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二)完善企业用地政策
落实好《丰台区关于<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用地政策的意见(试行)>试点实施方案》,重点面向轨道交通产业,通过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等多种供地方式,减轻企业的用地成本。同时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签订项目履约监管协议,完善土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优化人才服务政策
利用“高聚工程”“雏鹰计划”“丰泽计划”等项目,通过在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企业引进亟需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鼓励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引导和支持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团队到丰台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在丰台转化落地。
鼓励轨道交通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人才成长提供平台和载体。同时立足国际视野,依托科研院所交流平台,支持世界级轨道交通高端人才及创新团队入驻丰台。
(四)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
鼓励区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以用户需求为主导,围绕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关键系统可靠性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共建研发平台,促进产业化项目在丰台转化。
深化和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中车集团等单位的合作,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创新中心、绿色与安全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丰台。
(五)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5.0版,进一步取消、承接行政许可事项,动态调整政务服务事项。提升企业服务效能,健全“企业管家”制度,丰富和完善重点企业交流平台,提高企业和政府的粘性。
实施精准画像,为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优化政府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以协会、学会、商会、产业组织、中介机构等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体系。
五、提升空间承载能力
(一)优化产业空间格局
落实丰台分区规划,以丰台园为核心,构建东区、西区为引领,新扩区域为补充的创新空间格局。东区打造轨道交通企业总部办公区,布局设计研发、科技服务和管理决策等功能业态;西区聚焦轨道交通数字产业化发展,打造成为中关村数字经济创新社区,布局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引导企业设立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新扩区域着力互联互动,发挥中车二七车辆厂和二七机车厂等扩区主体资源优势,做好产业发展对接互动。
加快丰台站及其周边城市配套的市政工程建设,推动站城一体化发展,在优化交通出行环境的基础上,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加快丰台园东区三期和西区一产业用地出让,积极引进轨道交通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提升企业的聚集度。
(二)打造特色空间载体
以丰台创新中心为载体,通过建设轨道交通硬科技孵化器,提升产业发展的空间承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培育引进一批基础好、潜力大、行业带动性强的创新型企业,集聚一批全球顶尖科技人才、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建设成为专精特新园区。
依托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和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行业优势,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轨道交通研发资源和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中国通号产业园和交控科技产业园申报特色园区。
深入推进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合作,用好“轨道交通创新基地”,导入国家和省部级的研发平台,围绕智能控制、智能装备、智能建造、使能技术等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服务,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基地。
(三)推动跨区协同发展
在推动和海淀、房山等区县错位联动发展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按照创新基地与智能工厂分开的原则,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协同空间布局,着眼于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强中关村丰台园与保定、沧州、沈北新区等协同分园的联动,以“逆向孵化”的方式,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同围绕产业链条,走出科技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六、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推进高质量的引进来
提高招商的覆盖面和精准度,探索引进一批以德国毕马公司为代表的跨国企业以及轨道交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优化完善丰台轨道交通产业链。落实外商投资准入、促进、管理、保护多位一体的外商投资服务机制,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政府联合企业积极承接高水平国际会议、境外招商推介会、国际项目线上路演等交流活动,吸引世界500强轨道交通企业在丰台举办国际性年会。依托国际交流活动契机,将打造国际化企业品牌和国际化雇主品牌结合起来,加强人才和项目的引进。
举办中关村论坛的系列活动—“中关村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论坛暨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打造成为每年一次的常规赛事,吸引全球轨道交通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团队参与,不断丰富园区的国际元素。
(二)推动高水平的走出去
鼓励企业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积极开展海外业务,参与全球市场。支持企业以收购兼并、合资合作、独资新建等方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政府为区内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政策、法律等支持,助力企业“走出去”。
利用好政府搭建的平台,组织企业组团参加德国柏林轨道交通展、日本东京轨道交通技术展等领域内的知名展览,加强产业推介,提升合作层次与水平。支持具备优势技术的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参与相关国家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开展联合研发、技术示范与推广、标准制定、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第四章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区级层面,成立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明确工作机制,定期调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在此基础上,依托区内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联盟协会,建立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专家智库,在政策制定、项目导入、企业互动等方面充分听取专家意见。
二、抓好任务分解
分解年度任务,制定“十四五”规划落实的具体方案,逐年逐项细化分解重点任务,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确保年度计划的落实。强化考核评估,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重点任务以及规划实施评估,评估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并及时就问题和经验进行复盘。
三、完善政策支撑
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政策支持,做好《丰台区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丰台区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扶持措施(试行)》等全区高精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衔接工作。深入对接中关村管委会,在落实好《中关村丰台园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加大资金奖励力度。
四、做好规划宣传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渠道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让行业内的市场主体了解丰台做优做强轨道交通产业的信心决心。定期挖掘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形成典型案例,并向区内外发布。同时完善沟通渠道,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监督。
五、完善动态机制
积极推进和监督重大项目进度,制定建立重大项目的退出和引入机制,对不符合要求,未能正常推进的重大项目,根据项目退出机制,及时给予剔除;对于符合要求,且具有发展潜力的重大项目,在做好调研和研究基础上,根据项目引入机制,及时更新至项目库内。
丰政发〔2022〕7号
- 上一篇:五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
-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文章
- 上海发布市域铁路安全保护技术标准2022-02-14
- 7项铁道国家标准正式颁布2022-02-11
- 国家铁路局关于印发202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