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北京:构建轨道上的城市生活

2023-11-23 来源:人民网
本文摘要:从熙熙攘攘的商业中心可直接进入地铁站,在古意盎然的历史街区可体验高品质舒适的公共空间,在川流不息的交通枢纽可便捷换乘地铁……“拥抱城市——北京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展”日前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办,60余个代表性项目亮相,北京通过探索轨道与城市一体化发展,构建起“轨道上的城市生活”。
  从熙熙攘攘的商业中心可直接进入地铁站,在古意盎然的历史街区可体验高品质舒适的公共空间,在川流不息的交通枢纽可便捷换乘地铁……“拥抱城市——北京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展”日前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办,60余个代表性项目亮相,北京通过探索轨道与城市一体化发展,构建起“轨道上的城市生活”。
 
  南礼士路站最早实践一体化理念
 
  北京是我国最早开通地铁的城市,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1号线古城-南礼士路与2号线长椿街-北京站区间)建成通车,我国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诞生。早在1973年,地铁1号线南礼士路站东北口与国家海洋局大楼实现合建,成为北京最早实践一体化理念的车站。
 
  半个世纪以来,北京轨道交通经历了从单一满足交通出行需求,到注重轨道交通引领城市、与城市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的转变。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轨道交通与城市总体规划、沿线地下空间等一体化,整合、安排沿线各项城市要素、功能、设施,可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布局紧密结合,高效利用空间资源,提升乘客出行便利度。
 
  车辆段和枢纽打造活力中心
 
  随着2003年地铁4号线、10号线、奥运支线等线路陆续开工建设,标志着北京地铁步入一体化发展时代。“我们会同相关部门、轨道投资建设主体,创新探索轨道交通与沿线开发建设并行、车站与地下空间互联互通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铁动物园站地下商业街、常营站长楹天街购物中心、海淀五路居停车场上盖琨御府等均为这一时期一体化发展的成果。
 
  随着《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07-2016年)》和《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陆续批复,北京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推进。“我们探索车辆基地综合利用、以轨道交通枢纽为中心的高度复合集聚型开发,实现了站城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了一批以城市副中心站为代表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项目和以东坝车辆基地为代表的综合利用项目。”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在国内率先实现在城际铁路正上方进行综合开发,一体化实施范围约61公顷,地下总建筑规模约128万平方米,地上规划建筑规模约139万平方米。地下集成了5条轨道交通、2条城际铁路,1条市郊铁路,并预留城市航站楼功能。地上城市综合体涵盖了办公、商业、公寓、酒店等多种业态,构建特色商务办公组团与城市级活力商圈。地下地上高度融合,呈现出“地下枢纽,地上城”的总体格局。
 
 
  东坝车辆段是在建地铁3号线与12号线共用车辆基地,总用地面积约65公顷,住宅及配套设施开发总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规划通过车辆段一体化综合开发建设,打造功能多样的城市家园。在设计中引入山水浅丘的概念,利用建筑遮挡、景观坡地、垂直绿化等方法削弱车辆段侧壁,将车辆段隐匿于城市环境中,打造车辆段、车站与城市一体化融合共生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加快建设71个轨道交通微中心
 
  2018年,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为指引,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意见》,提出在轨道交通车站周边打造微中心,要求对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进行一体化建设和综合利用,促进轨道与用地规划紧密衔接、有机融合,形成轨道与城市协调发展机制,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北京市先后批复发布了《北京市轨道微中心名录(第一批)》与《北京市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实施细则(试行)》。当前,北京71个微中心正加快实施。
 
  五线换乘的丽泽城市航站楼综合体将成为北京市国际交往新展示窗口和交通门户;市郊铁路霍营综合交通枢纽将带动回龙观地区城存量更新和活力再造;东风站与东坝区域统筹,共筑特色城市单元;未来科学城站与写字楼和商场“三合一”,形成产业配套新场景。“舒适的空间环境、多元的城市功能、有温度的城市服务将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微中心的建成成为轨道周边的主旋律。”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地铁1号线拟建设支线,共设10座车站,并在线路前期研究工作中深入融合一体化相关要求,以轨道走廊为依托统筹布局产业、居住、公服等城市功能,引导要素集聚、混合用地功能、培育线路客流,推动轨道交通及沿线地区发展。
 
  城市更新跟着地铁“跑”
 
  北新桥站一体化设计带动城市更新
 
  北京还通过既有车站一体化带动周边低效用地更新,保护老城风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激发城市活力。北新桥站是首都机场线与5号线换乘站,一体化设计利用车站外挂厅上方剩余空间实现消隐地面附属设施、补充地铁服务配套、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效果,营造出聚集人文景观的城市院落空间,风貌延续周边传统建筑形式,实现“新与旧”的平衡。
 
  平安里站是地铁4号线、6号线、19号线三线换乘车站,一体化设计以织补方式修复老城肌理,将原本孤立的地铁站口,跟封闭的四合院,幽静的胡同,宽阔的大街,形成有机整体,实现快节奏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
 
  截至2023年8月,北京轨道交通开通里程达1172公里。今年年底,北京计划开通16号线剩余段(榆树庄-宛平城)和17号线北段(未来科技城北-工人体育场)。“今后,建设的每一条轨道、每一个站点都将有一体化的身影。通过打造一个更加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北京:构建轨道上的城市生活

人民网

  从熙熙攘攘的商业中心可直接进入地铁站,在古意盎然的历史街区可体验高品质舒适的公共空间,在川流不息的交通枢纽可便捷换乘地铁……“拥抱城市——北京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展”日前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办,60余个代表性项目亮相,北京通过探索轨道与城市一体化发展,构建起“轨道上的城市生活”。

 
  南礼士路站最早实践一体化理念
 
  北京是我国最早开通地铁的城市,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1号线古城-南礼士路与2号线长椿街-北京站区间)建成通车,我国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诞生。早在1973年,地铁1号线南礼士路站东北口与国家海洋局大楼实现合建,成为北京最早实践一体化理念的车站。
 
  半个世纪以来,北京轨道交通经历了从单一满足交通出行需求,到注重轨道交通引领城市、与城市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的转变。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轨道交通与城市总体规划、沿线地下空间等一体化,整合、安排沿线各项城市要素、功能、设施,可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布局紧密结合,高效利用空间资源,提升乘客出行便利度。
 
  车辆段和枢纽打造活力中心
 
  随着2003年地铁4号线、10号线、奥运支线等线路陆续开工建设,标志着北京地铁步入一体化发展时代。“我们会同相关部门、轨道投资建设主体,创新探索轨道交通与沿线开发建设并行、车站与地下空间互联互通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铁动物园站地下商业街、常营站长楹天街购物中心、海淀五路居停车场上盖琨御府等均为这一时期一体化发展的成果。
 
  随着《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07-2016年)》和《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陆续批复,北京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推进。“我们探索车辆基地综合利用、以轨道交通枢纽为中心的高度复合集聚型开发,实现了站城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了一批以城市副中心站为代表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项目和以东坝车辆基地为代表的综合利用项目。”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在国内率先实现在城际铁路正上方进行综合开发,一体化实施范围约61公顷,地下总建筑规模约128万平方米,地上规划建筑规模约139万平方米。地下集成了5条轨道交通、2条城际铁路,1条市郊铁路,并预留城市航站楼功能。地上城市综合体涵盖了办公、商业、公寓、酒店等多种业态,构建特色商务办公组团与城市级活力商圈。地下地上高度融合,呈现出“地下枢纽,地上城”的总体格局。
 
 
  东坝车辆段是在建地铁3号线与12号线共用车辆基地,总用地面积约65公顷,住宅及配套设施开发总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规划通过车辆段一体化综合开发建设,打造功能多样的城市家园。在设计中引入山水浅丘的概念,利用建筑遮挡、景观坡地、垂直绿化等方法削弱车辆段侧壁,将车辆段隐匿于城市环境中,打造车辆段、车站与城市一体化融合共生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加快建设71个轨道交通微中心
 
  2018年,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为指引,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意见》,提出在轨道交通车站周边打造微中心,要求对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进行一体化建设和综合利用,促进轨道与用地规划紧密衔接、有机融合,形成轨道与城市协调发展机制,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北京市先后批复发布了《北京市轨道微中心名录(第一批)》与《北京市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实施细则(试行)》。当前,北京71个微中心正加快实施。
 
  五线换乘的丽泽城市航站楼综合体将成为北京市国际交往新展示窗口和交通门户;市郊铁路霍营综合交通枢纽将带动回龙观地区城存量更新和活力再造;东风站与东坝区域统筹,共筑特色城市单元;未来科学城站与写字楼和商场“三合一”,形成产业配套新场景。“舒适的空间环境、多元的城市功能、有温度的城市服务将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微中心的建成成为轨道周边的主旋律。”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地铁1号线拟建设支线,共设10座车站,并在线路前期研究工作中深入融合一体化相关要求,以轨道走廊为依托统筹布局产业、居住、公服等城市功能,引导要素集聚、混合用地功能、培育线路客流,推动轨道交通及沿线地区发展。
 
  城市更新跟着地铁“跑”
 
  北新桥站一体化设计带动城市更新
 
  北京还通过既有车站一体化带动周边低效用地更新,保护老城风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激发城市活力。北新桥站是首都机场线与5号线换乘站,一体化设计利用车站外挂厅上方剩余空间实现消隐地面附属设施、补充地铁服务配套、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效果,营造出聚集人文景观的城市院落空间,风貌延续周边传统建筑形式,实现“新与旧”的平衡。
 
  平安里站是地铁4号线、6号线、19号线三线换乘车站,一体化设计以织补方式修复老城肌理,将原本孤立的地铁站口,跟封闭的四合院,幽静的胡同,宽阔的大街,形成有机整体,实现快节奏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
 
  截至2023年8月,北京轨道交通开通里程达1172公里。今年年底,北京计划开通16号线剩余段(榆树庄-宛平城)和17号线北段(未来科技城北-工人体育场)。“今后,建设的每一条轨道、每一个站点都将有一体化的身影。通过打造一个更加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