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台市域(郊)铁路规划
2023-04-07 来源:
本文摘要:未来,北京市将规划共12条总计约874公里线路,其中通勤线路共9条(段),总长约627公里,旅游线路共5条线(段),长247公里。线路可根据需求灵活运营组织。
前不久,市政府联合国铁集团正式批复《北京市域(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2020年-2035年)》。未来,北京市将规划共12条总计约874公里线路,其中通勤线路共9条(段),总长约627公里,旅游线路共5条线(段),长247公里。线路可根据需求灵活运营组织。市民既可以在通勤列车上实现舒适便捷的服务,提高长距离出行的时间效率;亦可踏上旅游列车体验“车在画中跑”的美好心情,在开往春天的列车上提升出行的获得感。
12条总计874公里
北京市域(郊)铁路是北京市多层次轨道交通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快线的一种形式,主要利用现有及规划铁路资源,服务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与新城和跨界城市组团的快速通勤联系及旅游交通。相比地铁,市域(郊)铁路站间距更大,速度更快,服务范围更广。
目前,北京已开通市郊铁路S2线、城市副中心线、怀柔至密云线、通密线等4条线路,市域内运营总里程约365公里,共计24座车站。网络框架初步搭建,市郊铁路成为市民出行新选择。
《布局规划》落实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相关要求,形成“利旧优先、四网融合、廊道集约、多点锚固”的方案。规划线路共12条,分为14个规划项目,总计约874公里,其中通勤线路共9条(段),总长约627公里,旅游线路共5条线(段),247公里。线路可根据需求灵活运营组织。结合线路功能定位和运输需要,近期重点推动城市副中心线、东北环线、新城联络线及市域(郊)通密线、京门线、京包线、门大线、京原线8个项目(约526公里)前期研究。
构建以城市副中心为核心的网络
市域(郊)铁路作为北京市轨道交通功能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快线的一种形式,主要利用现有及规划铁路资源,服务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与跨界城市组团的快速通勤联系和旅游交通。
依据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规划中“一核两翼”的首都空间格局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规划》提出构建“半环+放射”的网络形态,支撑和引领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半环”串联城市副中心与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怀柔、密云等多点新城,以城市副中心为核心联系多点新城,促进多点地区相互联系,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格局。
“放射”分为东部、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西部、西北部、东北部七个主要方向,其中,东西放射线连接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主要功能是建立中心城区与外围主要功能疏解承接地的快速联系,促进城市沿廊道“簇轴式”发展。
此次规划将覆盖北京市域主要空间走廊方向,有效串联北京市域和跨界城市组团。围绕中心城区30公里圈层实现45分钟通勤,围绕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70公里圈层构建1小交通圈。力争规划期市域(郊)铁路客运量达到北京市轨道交通客运量的5%。通勤线路新建双线或复线化改造、枢纽节点扩能后提供高峰时段公交化服务,通勤线路规划期高峰时段具备每小时开行6至8对的条件,力争重要方向具备每小时开行10对以上的条件,其他类型线路结合线路能力和运输需求合理开行。市域(郊)铁路以服务乘客为目标,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包括与城市交通力争实现一卡通用、安检与候乘便利化,方便乘客出行等。
市域(郊)铁路有快有慢,有张有弛。《布局规划》将市域(郊)铁路划分通勤和旅游走廊,结合城市空间结构特点,提供差异化服务。既有平均旅行速度在60公里/小时以上的副中心线提供通勤服务,也有沿途风景如画的怀密线提供旅游选择。通勤线路提供早晚高峰时段公交化服务,旅游线路重点提供生态涵养区城镇组团与旅游景区的交通出行,周末时段的特色化服务和整体包装,引入市场化运作,打造精品特色的旅游服务。
市域(郊)铁路开通之初增加开行频次,提升服务水平,增加简易车站,培育客流;近期聚焦高效服务、运力提升、用地集聚;远期实现高质服务、四网融合、站城一体。以服务乘客为目标,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包括与城市交通实现一卡通用,安检与候乘便利化,方便乘客出行。
与此同时,规划构建面向区域协同的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支撑和保障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北京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优化重组,促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全面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交通出行的获得感。
《布局规划》是国内首个路市共同编制的超大城市市域铁路功能布局规划,突破了北京市域范围,覆盖北京市域主要空间走廊方向,有效串联北京市域和跨界城市组团,内外功能区联动,有助于产业转移和协作,同时充分预留系统拓展弹性空间,为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规划不仅统筹客货运输需求,提出加快推进铁路过境货流外迁,还统筹城市和地区发展条件,以就近乘降、分散客流减少聚集压力为原则,优化枢纽布局及功能,长途客运服务则由“单点作业”服务向“多点乘降”服务转型。
推动融合发展
北京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也推动站城融合,提升发展活力。城市坚持站城一体化规划建设,加强市郊铁路线路、车站及周边土地一体化规划,推动铁路与城市一体化发展。
2021年9月,市政府正式批复公布首批轨道交通微中心名单,其中市郊铁路微中心占比近50%,计划提前实施霍颖综合交通枢纽。这是北京首个市郊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将为市郊铁路枢纽站和微中心的规划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2022年底,北京市发改委批复市郊铁路霍营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综合利用工程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今年底开工建设。霍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用地范围约16公顷,建筑规模约7.6万平方米。预计建成后,可实现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地铁8号线、地铁13B线等3条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换乘,并围绕轨道交通统筹公交车、自行车等多种出行方式,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区域交通出行能力整体提升。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北京市首个市郊铁路微中心试点,该项目通过规划、设计、立项、建设等全流程一体化,推动综合交通枢纽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衔接,将实现交通功能与商业办公、公共服务功能高效耦合。
“十四五”期间,北京将继续推进微中心建设,实现“轨道上的职住平衡”。全市将深化市郊铁路微中心研究,细化项目实施方案,加快实施霍颖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市郊铁路微中心。推广TOD理念,引导城市功能和人口向轨道站周边集聚,充分发挥轨道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铁路与城市深度融合,实现“轨道上的职住平衡”。进入“十四五”时期,北京将着力补齐城市交通短板,大力发展市郊铁路,让轨道交通在“主城区内密起来,主城区外快起来”,推动“四网融合”,实现轨道引领城市发展,建设“轨道上的北京城”。
除了《北京市域(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2020年-2035年)》,北京还出台《北京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北京市域(郊)铁路安全验收规范》,编制《北京市域(郊)铁路运营服务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标准,市域(郊)铁路发展更加科学。
此外,2022年9月30日,北京市域铁路融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个由省级人民政府与国铁集团联合成立的以市郊铁路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也是路市深化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这将有助于北京落实国家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相关精神,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打造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城际铁路、干线铁路“四网融合”首都轨道交通新格局,完善和提升区域铁路路网功能,为引导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