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南昌2035年实现“124高铁交通圈”

2024-12-10 来源:大江网
本文摘要:12月9日,南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进行介绍。
 
  12月9日,南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进行介绍。作为南昌面向2035年的空间发展蓝图,发布会就《规划》如何谋划未来城市发展、空间上有哪些具体安排等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积极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支撑南昌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实现“124高铁交通圈”。

 
  南昌市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
 
  会上介绍,《规划》是南昌市首部“多规合一”的规划,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描绘了南昌面向2035年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蓝图。
 
  国务院关于《规划》的批复,开篇就明确了“江西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赋予了南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引领中部地区崛起、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样板、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标杆、引领南昌都市圈发展等新使命。
 
  《规划》全面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明确到2035年,南昌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64.4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22.0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067.85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998.63平方公里以内。
 
  总体格局:一核一带两翼,一湖两屏五田
 
  《规划》围绕省会引领战略,紧扣“一枢纽四中心”建设目标,整体谋划未来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南昌高质量发展。
 
  在市域层面框定发展底线和明确发展格局,《规划》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协调大湖与大城的关系,突出开发与保护的重点空间,构建“一核一带两翼,一湖两屏五田”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核一带两翼”,即统筹南昌市中心城区、赣江新区(南昌部分)、南昌县中心城区,建设城市都市区,作为市域增长核心;构建南昌与九江、抚州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发展轴带,打造进贤县和安义县两个特色城镇发展组群,作为城镇发展的两翼。
 
  “一湖两屏五田”,即重点保护该市最重要的生态源——鄱阳湖,协同东西两侧山脉构建生态屏障,保护利用赣江下游、抚河流域等五片农业集中发展区,促进农业现代化。
 
  发展战略:“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
 
  《规划》提出,在都市区层面有序引导城市扩容提质,构建“一主四副,揽山伴湖,拥江发展,组团布局”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全面落实“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具体来说,推动青山湖区和高新区围绕高铁东站、瑶湖等重点片区向东推进提升;推动红谷滩区和南昌县中心城区沿赣江继续向南延伸发展;推进新建区优化梅岭山前布局并向西南方向有序拓展;引导经开区向北与赣江新区融合发展;通过城市更新持续促进以中心活力区为核心的主城繁荣兴盛。
 
  交通枢纽:到2035年实现“124高铁交通圈”
 
  积极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支撑南昌高质量发展。在对外交通方面,《规划》明确重点推动昌北机场三期扩建,提升南昌港水运通江达海的功能,优化南昌东站等综合客货运枢纽布局,积极谋划推动武咸昌、昌福(厦)等高铁建设,提升南昌在国家铁路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到2035年实现“124高铁交通圈”,即:1小时通达南昌都市圈,2小时通达长江中游城市群及省内其他设区市,4小时通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
 
  在道路网络方面,《规划》构建“两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络和“十纵十横十联”干线道路网络体系,推进实施北二绕城高速、高新大道快速化、英雄大道快速路、国道320改线、洪腾高架、枫生快速路改造、广州路下穿京九铁路、隆兴大桥等一系列重大交通项目,实现“10分钟上骨干道路、30分钟上环城高速、60分钟可达南昌都市圈重点城镇”的目标。
 
  民生福祉:高效推进南昌中学等项目建设
 
  会上介绍,在居住方面,满足多元化的住房需求,合理调整居住用地空间布局,不断拓宽保障性住房供应渠道,依托南昌特色“1+5+X”社区邻里中心发展模式,营造全龄友好、安全健康、便利舒适的现代化居住生活环境。
 
  在文化方面,完善市图书馆新馆等各类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进“孺子书房”等群众文化场馆项目融入百姓生活,为市民提供更多具有南昌特色和人文品质的公共文化新空间。
 
  在教育方面,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设施的期盼,以城乡生活圈为基本单元统筹优化学前和义务教育设施布局,高效推进南昌中学、行知中学、洪都中学等基础教育设施项目的建设。
 
  在体育方面,完善省市级体育中心、训练基地布局,推进体育公园、街边镶嵌式健身点和社区健身中心建设,为全民体育健身提供有效场所。
 
  在医疗卫生方面,围绕全市构建“4+4+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求,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在薄弱地区和重点领域的配置,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现各县(区)至少有1所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统筹布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
 
  在提升赣江两岸活力方面,《规划》聚焦“一江两岸”景观和功能提升,推进实施滕王阁景区“三还”及北扩工程,马咀山、鱼目山生态公园,“两滩七湾”天然泳场等项目,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滨江休闲游憩空间,让一江碧水惠及更多百姓。
 
  历史文化:建设红色旅游胜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董珂表示,通过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全域风景,以及山水城市这四个方面的谋划,让这份《规划》充满南昌的特色味道。
 
  《规划》系统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整体保护南昌老城、海昏侯国、西山梅岭三片历史文化片区和赣江、抚河、潦河三条文化带,加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南昌历史文化特色。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规划》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南昌建设成为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的红色旅游胜地,为迎接2027建军百年作准备。
 
  擦亮南昌“国际湿地城市”名片,锚固鄱阳湖滨生态系统。《规划》融合水网、林网、鸟网,整体构建“一湖三脉,两屏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加强鄱阳湖、梅岭等重要生态源保护,提升“一江十河串百湖”水生态环境,系统优化以白鹤、江豚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重点保护和构建四类候鸟觅食地,引鸟入城,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盛景。
 
  整合南昌全域的魅力资源,塑造融在风景中的城市。《规划》梳理生态、文化、都市等各类魅力资源,按城内、城边、城外三个空间层次分别打造魅力空间,让南昌成为融在风景中的城市。
 
  基于南昌山水城市的本底,突出“山江湖城”空间特色。《规划》围绕“西山耸翠,章江秋水,鄱湖秀泽,魅力都会”的景观特色,有序推进梅岭观景平台建设,控制观山视线廊道,提升市民在城市中对山体景观的感知;优化赣江两岸城市界面,塑造“显山露水、中心突出、韵律起伏”的优美城市天际线,打造“一江两岸”城市客厅;进一步完善青山湖、瑶湖等湖滨公园,塑造丰富多彩的滨湖空间。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南昌2035年实现“124高铁交通圈”

大江网

 
  12月9日,南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进行介绍。作为南昌面向2035年的空间发展蓝图,发布会就《规划》如何谋划未来城市发展、空间上有哪些具体安排等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积极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支撑南昌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实现“124高铁交通圈”。

 
  南昌市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
 
  会上介绍,《规划》是南昌市首部“多规合一”的规划,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描绘了南昌面向2035年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蓝图。
 
  国务院关于《规划》的批复,开篇就明确了“江西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赋予了南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引领中部地区崛起、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样板、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标杆、引领南昌都市圈发展等新使命。
 
  《规划》全面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明确到2035年,南昌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64.4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22.0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067.85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998.63平方公里以内。
 
  总体格局:一核一带两翼,一湖两屏五田
 
  《规划》围绕省会引领战略,紧扣“一枢纽四中心”建设目标,整体谋划未来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南昌高质量发展。
 
  在市域层面框定发展底线和明确发展格局,《规划》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协调大湖与大城的关系,突出开发与保护的重点空间,构建“一核一带两翼,一湖两屏五田”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核一带两翼”,即统筹南昌市中心城区、赣江新区(南昌部分)、南昌县中心城区,建设城市都市区,作为市域增长核心;构建南昌与九江、抚州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发展轴带,打造进贤县和安义县两个特色城镇发展组群,作为城镇发展的两翼。
 
  “一湖两屏五田”,即重点保护该市最重要的生态源——鄱阳湖,协同东西两侧山脉构建生态屏障,保护利用赣江下游、抚河流域等五片农业集中发展区,促进农业现代化。
 
  发展战略:“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
 
  《规划》提出,在都市区层面有序引导城市扩容提质,构建“一主四副,揽山伴湖,拥江发展,组团布局”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全面落实“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具体来说,推动青山湖区和高新区围绕高铁东站、瑶湖等重点片区向东推进提升;推动红谷滩区和南昌县中心城区沿赣江继续向南延伸发展;推进新建区优化梅岭山前布局并向西南方向有序拓展;引导经开区向北与赣江新区融合发展;通过城市更新持续促进以中心活力区为核心的主城繁荣兴盛。
 
  交通枢纽:到2035年实现“124高铁交通圈”
 
  积极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支撑南昌高质量发展。在对外交通方面,《规划》明确重点推动昌北机场三期扩建,提升南昌港水运通江达海的功能,优化南昌东站等综合客货运枢纽布局,积极谋划推动武咸昌、昌福(厦)等高铁建设,提升南昌在国家铁路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到2035年实现“124高铁交通圈”,即:1小时通达南昌都市圈,2小时通达长江中游城市群及省内其他设区市,4小时通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
 
  在道路网络方面,《规划》构建“两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络和“十纵十横十联”干线道路网络体系,推进实施北二绕城高速、高新大道快速化、英雄大道快速路、国道320改线、洪腾高架、枫生快速路改造、广州路下穿京九铁路、隆兴大桥等一系列重大交通项目,实现“10分钟上骨干道路、30分钟上环城高速、60分钟可达南昌都市圈重点城镇”的目标。
 
  民生福祉:高效推进南昌中学等项目建设
 
  会上介绍,在居住方面,满足多元化的住房需求,合理调整居住用地空间布局,不断拓宽保障性住房供应渠道,依托南昌特色“1+5+X”社区邻里中心发展模式,营造全龄友好、安全健康、便利舒适的现代化居住生活环境。
 
  在文化方面,完善市图书馆新馆等各类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进“孺子书房”等群众文化场馆项目融入百姓生活,为市民提供更多具有南昌特色和人文品质的公共文化新空间。
 
  在教育方面,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设施的期盼,以城乡生活圈为基本单元统筹优化学前和义务教育设施布局,高效推进南昌中学、行知中学、洪都中学等基础教育设施项目的建设。
 
  在体育方面,完善省市级体育中心、训练基地布局,推进体育公园、街边镶嵌式健身点和社区健身中心建设,为全民体育健身提供有效场所。
 
  在医疗卫生方面,围绕全市构建“4+4+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求,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在薄弱地区和重点领域的配置,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现各县(区)至少有1所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统筹布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
 
  在提升赣江两岸活力方面,《规划》聚焦“一江两岸”景观和功能提升,推进实施滕王阁景区“三还”及北扩工程,马咀山、鱼目山生态公园,“两滩七湾”天然泳场等项目,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滨江休闲游憩空间,让一江碧水惠及更多百姓。
 
  历史文化:建设红色旅游胜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董珂表示,通过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全域风景,以及山水城市这四个方面的谋划,让这份《规划》充满南昌的特色味道。
 
  《规划》系统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整体保护南昌老城、海昏侯国、西山梅岭三片历史文化片区和赣江、抚河、潦河三条文化带,加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南昌历史文化特色。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规划》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南昌建设成为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的红色旅游胜地,为迎接2027建军百年作准备。
 
  擦亮南昌“国际湿地城市”名片,锚固鄱阳湖滨生态系统。《规划》融合水网、林网、鸟网,整体构建“一湖三脉,两屏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加强鄱阳湖、梅岭等重要生态源保护,提升“一江十河串百湖”水生态环境,系统优化以白鹤、江豚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重点保护和构建四类候鸟觅食地,引鸟入城,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盛景。
 
  整合南昌全域的魅力资源,塑造融在风景中的城市。《规划》梳理生态、文化、都市等各类魅力资源,按城内、城边、城外三个空间层次分别打造魅力空间,让南昌成为融在风景中的城市。
 
  基于南昌山水城市的本底,突出“山江湖城”空间特色。《规划》围绕“西山耸翠,章江秋水,鄱湖秀泽,魅力都会”的景观特色,有序推进梅岭观景平台建设,控制观山视线廊道,提升市民在城市中对山体景观的感知;优化赣江两岸城市界面,塑造“显山露水、中心突出、韵律起伏”的优美城市天际线,打造“一江两岸”城市客厅;进一步完善青山湖、瑶湖等湖滨公园,塑造丰富多彩的滨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