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个昼夜的攻坚在济滨高铁机场2号隧道基坑内,和“庞然大物”较劲
2024-11-04 来源:大众网
本文摘要: 为尽快找到解决方案,贺瑞峰带领技术攻关小组查阅大量数据资料,反复试验,核对图纸,改进方法,和专家技术团队验证方案可行性。经常熬...
为尽快找到解决方案,贺瑞峰带领技术攻关小组查阅大量数据资料,反复试验,核对图纸,改进方法,和专家技术团队验证方案可行性。经常熬到凌晨,累了就靠墙休息。
最终,由项目组认定,台车采用上下分离式方案,以确保台车顺利行走。
从“9米、12米”的常规尺寸改进至“10米、20米”到“11米、22米”再到“12米、23米”,直到最科学合理的“12米、24米”自带钢换撑拱顶台车的数据确定……10天转瞬即逝。
解决方案虽已敲定,但能否和生产厂家、台车产品数据“无缝衔接”,还是未知数。
突破难点
果不其然,生产厂家只有“9米、12米”常规尺寸产品,这让技术团队再次陷入施工瓶颈。
“上下分离式拱顶台车的特殊性对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有极高要求。如何在如此大的跨度下,保障拱顶台车的承受能力和负载是个难题!”生产厂家技术工程师摆出技术难点。
“可以从生产工艺上下功夫。”项目技术团队代表发言。
不大的工地休息间内,一心扑在项目上的企业双方各抒己见,针对技术进展和生产情况集思广益。窗外是紧锣密鼓的建筑场景、争分夺秒抢工期的项目建设者。
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生产厂家车间,与生产工人一起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优化并调整生产工艺……时间过得飞快,16天后,产品到达项目施工现场。
那是一个艳阳天,天空呈现醉人的湛蓝色。“上方12米、下方24米”的自带钢换撑拱顶台车,犹如一个“庞然大物”被塔吊车缓缓吊进隧道基坑。
精确到“每一颗螺丝钉”
巨大的拱顶台车瞬间成了全场焦点,基坑内的现场拼装被提上日程——
着手台车拼装工作的技术人员全神贯注,将每一个部件精准地组合在一起,如同在完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安装行走架、模板系统、振捣设备,一系列工序依次展开。
“组装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每道安装工序。要有精确测量和精细操作,以保证台车安装质量。”技术主管王敬博告诉记者,拱顶模板安装精度是关键环节之一,大家丝毫不能懈怠。
“那段日子不分昼夜。”一位技术人员补充,即便是在验收过程中,大家也没有丝毫放松,不断地检查和监测,确保每一个参数都符合标准。
正如贺瑞峰所说:“小到每一颗螺丝钉,都要仔细检查。”
12天的昼夜奋战后,产品到达试运行阶段。随着车轮与轨道发出的隆隆声在空旷的隧道基坑里回荡,台车缓缓前行。
“终于验收成功了!”再次回忆起拱顶台车技术攻坚的38天,此前一直从事于站房工程类项目的王敬博感悟深刻,“每一种不同的项目都将是一次全新挑战,干得多,学得也多!”
现场见闻
高铁工匠的“十二时辰”
风驰电掣、舒适便捷,中国高铁正以它特有的“颜值”与“气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这背后,离不开高铁工匠们的辛勤付出。
采访现场,一场针对新技术壁垒的研讨会正在进行。承担着技术施工压力的贺瑞峰内心很感慨:“追求完美是挑战,更是担当。”
说到技术难点攻关阶段,项目团队中年纪较小的“00后”技术人员愣了一下,他看向自己的办公桌:上百页的方案计算书已经完善了10多遍,仅主梁图的设计稿就存了70多版,攻坚小组经手的图纸堆起来至少有数米高……这一次,要全部重来。
“所有的努力,只为不留遗憾。”贺瑞峰是项目总工程师,也是思想引路人,他安慰大伙:“技术人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技术小组上下一条心,才能人心齐、泰山移。”
会议室里,不少人红了眼眶。没人离席,没人说话,大家各有所思,然后不约而同地打开电脑……会议室里只有此起彼伏的鼠标点击声。
采访中,贺瑞峰告诉记者,他已经好久没有回山西吕梁的老家,“不光我,这些‘95后’‘00后’的孩子们也是,24小时住在项目上。”
此刻,恰巧一架飞机飞向远方。当记者询问,每日看着飞机从天空飞过的情景,是否能治愈大家的疲惫?
贺瑞峰笑着说:“不敢看,因为飞机飞向远方,远方是家的方向……”
一条飞机线远远地叱咤于天际,仿佛真的可以延伸至贺瑞峰的家乡。那里有爱人的一顿热饭、儿子的一声“我爱你爸爸”……
- 上一篇:途经柳州的这条铁路2026年底开通运行→
-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文章
- 途经柳州的这条铁路2026年底开通运行→2024-11-04
- 粤东城际铁路全线首跨河道连续梁顺利合龙2024-11-04
- 金华铁路枢纽扩容3标项目梅溪特大桥首座墩身浇筑完成2024-11-04
- 渝万高铁正式进入轨道工程准备阶段2024-10-31
- 襄荆高铁宜城汉江特大桥合龙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