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轨道沿线地区规划与设计探讨——"轨道+物业+TOD "三位一体
发布时间:2014-07-21 17:23:14 编辑:wwxianlong
本文摘要:——中国城市轨道研究院高级规划师马书晓先生
——中国城市轨道研究院高级规划师马书晓先生
我的汇报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个是新时期的特点,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轨道建设发展之中的特点。第二个是轨道沿线地区设计方面的一些重点。
新时期的特点
一、轨道交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我们国家的轨道交通建设,在未来2020年有一个巨大发展的潜力,世界上其他城市是不可比拟的,截止2020年将增加到8000公里的轨道线,对我们国家轨道发展非常有指导意义。轨道交通在缓解交通集约使用,引导城市发展、改善环境方面有独特优势。浙江的台州,还有三、四线城市现在也在编制轨道项目,未来国家轨道发展更有很大提高。
二、土地支持轨道建设成为趋势。建设费用非常高,对财政要求是非常大的。随着现在政府对这块感觉到越来越吃力,所以说就像上午深圳那边也说了,土地融资进行一个支持发展。再一个我们国家在探讨,有的城市可能正在做,有的城市也在探索的问题,一是国土资源部已经联合利用铁路的用地对支持铁路的建设,也定一个研究。这个牵头基本上成果出来了,也是以铁路的土地来支持铁路的建设。二是就省域层面,轨道沿线土地支持城际轨道建设。所以说就广东省为了支持珠三角铁路建设,铁路开发省市两级政府用两侧土地开发,支持铁路建设。三是城市层面,很对城市都是已经开始迈出这一步,开始用轨道两侧的用地支持轨道的发展。
三、轨道物业有可能三位一体的开发。从我们设计方来说,我们以前到过很多轨道沿线地区的开发,都希望获得一体化发展、一体化建设的模式。最后这么多年实施下来一个效果是大家可能都看见的。评价都不是太高,大家觉得土地跟轨道建设是两张皮,各做各的,我个人认为这很大一个原因不能造成一体化的发展。做一个轨道规划的时候,当时轨道我们是希望把轨道跟周边的应用地结合起来,一体化考虑。轨道方面提出明确不同意,如果打接入口就设计追加投资的问题。所以说这块我们也没做成,但是过了两年以后。因为有这个土地支持轨道建设的发展,最后这个一体化这块建成了。所以说我个人觉得"轨道加物业"对我们轨道设计很有影响。
四、大家对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以前轨道交通侧重于解决交通的问题,轨道作为交通一个部分。随着这几年发展,包括城市政府现在对轨道引导城市发展是越来越重视。举一个例子就是东莞,东莞以前就对轨道也考虑了该用地,但是最后实施效果不是太好。现在正是有政府对这块特别重视,总体规划专门做了一个课题,就是轨道跟城市功能该用地一个整合,专门做一个专题。大家对这块是越来越重视了。
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
这块内容首先包括三个方面:宏观--线路层面;中观--轨道站点地区规划设计;微观--轨道站点枢纽核心区。
第一个是宏观层面。宏观层面对城市来说,功能定位,涉及到周边功能。所以对我们发展非常非常重要。在前段时间,土地支持轨道以前,也在二、三线做了周边地区一个规划。政府也花了很多财力,希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去年东莞把高铁用地来支持沿线发展。高铁就做了一个测算,在这个线上把测算东莞所有的公共设施开发强度,加起来的话,进行一个房地产调查,需要五十年才能调,我们这个地方所有的公共设施,都向这方面集中。导致整个轨道沿线发展。所以说我们认为轨道站点功能地位,首先在整体规划下,引用一个市场机制。
正是因为这样,现在又多了一个总体策略,现在这个情况。都有一个站点功能定位,从总体规划,还有从市场的角度进行重新整合整理。其中有一个站点,这站点做一个商务中心。企业总部放在这,东莞后来也是,最后提一点把这个地方,CPO作为他整个城市一个CBD这面临整个轨道站点一个竞争的态势。我们整个线路通过分析,把这部分的办公公共设施的功能集中在西路这。这样推动它的发展。同时寮步镇这个站,进行一个综合的规划,定位一个东莞城市休闲中心。这个休闲副中心,为东莞政府也为CBD,可以用于居住或休闲。
线路一个功能站点,各个功能定位是差异化的发展。所以从我们工作实际来说,轨道站点定位第一个就是在规划这个情况下,第二是市场的机制,第三是差异化选择。宏观层面第二个就是开发程度的分析。大家都知道,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应该进行一个高强度的开发,我们城市建设下来以后,大家会看到,我们城市建设有轨道和没轨道都是高强度,而且有轨道也不可能是一个开发,每一个政府有自己一个管理规定。对地块开发是有规定,不能突破这个上线。在这个问题对我们轨道周边地区这个规划,就是带来一个制约。我们本来是这个地方应该进行一个高程度的开发。但是由于他这个规定,我们很难突破,即使突破也是在很极端的条件下,不是一个面上的突破。所以说在这个层面当中,我们就是引用了开发强度一个分析,这个强度分析并不是针对某一个站点。我们针对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轨道沿线地区究竟应该是怎么一个发展强度。那么东莞那些在这方做了一个探索。就是在整个沿线地区开发程度进行一个规定。
从这看,这只是一个出口,他对东莞的沿线,沿线地区控制一个居住用地一个比例,就从3。0跳到3。5,虽然不高,但是已经突破了,也是已经突破了。其中对商业这一块,已经规定可以突破到10了,最高限度做到10,我们香港做的差不多了。所以这块在总体策略这个阶段,宏观这个层面一定要关注这两个重点。
第二个就是中观层面。就是我们轨道站点地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注重一个重点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整个上午有专家说了,我们这个轨道站点就交通论交通,跟城市接合部紧密,大家都是认为。这些很多年前就开始提,一直做不到。那么从规划的角度上来说,其实更希望把轨道站点,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交通,不仅仅是一个路过的地方,而且应该作为一个中心。你可以驻足可以停留,可以休息可以娱乐一个地方。这块内容我们对这块,因为这个思路提出了国际上,包括国际上的专家,TOD的发展思路。在我们国家也深入人心,但是具体上TOD这块是怎么做,总体操作有不同的意见。但是TOD有三个理念,第一个就是高密度开发,第二个是土地混合开发。高密度开发就是高效利用土地。
举几个例子,北京亦庄线,我们当时做这个规划的时候,做的是亦庄火车站,这三个站,在亦庄末端。这个地方要建成面向区域一个商务中心。那么我们就是因为对这个进行功能定位,进行一个规划。首先在这个站点周边地区定一个高强度的开发。这是他次渠站,这站进行一个高强度的开发,要进行一个全层式,靠进站点最高的。就是逐渐低下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效果图,这是一个次渠站。整个从效果图上看出来,围绕这个站点和线路,进行一个高强度的开发。
第二个就是TOD一个理念,就是功能的混合,功能的混合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平面上,一个就是竖向,平面在一个地块,在一个区域之内要布置一些包括办公商业、居住、酒店类似一个餐饮服务业,他这个平面上,像这张图有公共设施、餐饮、居住、娱乐等等,竖向就是单体来说,做这个动作一个理念,前期就是我们是想,轨道站点地区打造非常宜人的社区,原来是24小时。我们18小时的社区,引入这个活动。
第三个是宜人空间一个设计,我们当时在两个站点之间,这原先有一条主干道,这条主干道有80米宽,我们做规划的时候,有时候感觉很痛苦一点。我们轨道的线位的选择,往往就是带交通进出弯道,特别宽。虽然可能是从轨道项目的选择,就是这个通道好用,但是对我们规划来说,有一个痛苦的地方就是说。如果说把它放在特别宽的主干道上,对城市带动发展影响非常大。就说不利于带动我们地区的发展,轨道跟用地,跟城市功能没有充分的结合。那么我们是想打破这个思路,把这个地方跟城市功能结合的非常紧密。那因此我们把这条路,这条路相当于是变成一个公交专用道,同时利用这条路多出来的一些用地,跟旁边的绿带结合。这样就在这个地方布置一些休闲设施、娱乐设施,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空间环境这是第一个。
我们为了打造这个环境,结合轨道地下空间,刚才深圳专家也说了,利用轨道做地下空间,我们空间开发思路。我们不是单纯做地下空间,而是我们要重新发挥到地下空间那些优势,地下空间弱点人在地下没有光,没有空气。给人造成一个很大的心理压力。相当于在这个轴线上利用一系列的广场。这是地面空间,下来广场在这,这样把光跟空气引入到地下空间里面。这样不但提高了使用效率,同时提高了地下空间物业价值。因为我们在这各设计,这个空间在地面,你感觉不到是在地下。
要注重打造的是步行系统,也就是说要打造轨道加公交这样一个发展模式,提高我们效率。就是必须创造宜人连续一个步行的系统。在这里面依托绿挡,这个米字形一个好处我们步行空间是缩短了从你地块到轨道站点,第二个就是说加米路,你这个地块到主要站点以后不用创造街区了。这是前面一个类型。第二个层面是车辆段,这是贵阳一个车辆段,跟上海那个完全是不一样的。原先贵阳的车辆段,是没有规划。有一点点规划,他做项目规划的时候,把车展放到一个地方。随着规划做了这一片的规划,这么一做根据优化,这块变成一个公共中心了。当时我们也想到了,这个地方进行一个综合物业开发。我们就是想把这个线适当的延伸一下,为这边服务,同时又带动一个车辆段的开发,但是这个地方搞物业开发的话,确实不核算,我们采用这种的方式。原先他规划就是车辆段一个B套办公放在这个地方,这样形成跟轨道相连一个开发模式。
其实这个车辆段已经出50%了,但是这个改动对它很大了。那么我们当时也把这个地,相当于把这个车辆向上压了,这样有这个空间进行可以开发的空间。所以说这块给我的感觉就说,车辆段地综合开发,没有轨道公司的是很难做成的。
第三个是微观层面。也就是我们在沿线地区规划一个设计的时候不是太重视,对我们站点塑造非常重要的。第一个就是轨道设施,轨道设施基本上地面有三种,一个出入口,在一个就是通风井,还有冷却塔,出口还好说,冷却塔和通风井会对我们有一个影响。我们做设计的时候,把通风井做一个处理,把这个地方做成不是很深的,对环境影响。通过这个设计对我们环境品质进行一个提升。第二个就是冷却塔,我们尽量在意开发建设的,把周边的冷却塔,能不能跟周边一个建设,跟它预留空间。出入口就是这种,这是车辆主体,这是四个出入口,我们这个地方跟地铁的建设,跟周边物业衔接很差。那么就导致了我们的出入口只有四个。所以说我们在地下空间一体化的设计上,我们非常注重这个地方,在地铁一个设计上能做一个预留,预留跟周边物业的衔接,其实就再出口上做一个空间。跟周边空间有相当紧密的结合。通过这个口我们可以上地面,也可以进入商场。
进入商场以后,就可以设置许多出入口,这个是次渠站做一个出口一个中间。原先是四个,通过跟北京市可院进行一个协调,增加13个口,相当于跟这13口有的是独立。最后一个接驳系统,这样鼓励我们大家轨道加步行还有自行车,其中自行车设施从我们这个规划设计来讲,希望是越多越好,最好是每个口都会有。但是自行车车口设计的时候,不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