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安全的新挑战
发布时间:2015-12-09 11:45:56 编辑:guoxining
本文摘要:我国轨道交通起步于“十一五”之前,逐步发展于“十一五”期间,“十二五”获得空前成长。目前,我国有着世界最大的高铁市场;运营着3000多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客运量居全球之首。
轨道交通安全面临的挑战
我国轨道交通起步于“十一五”之前,逐步发展于“十一五”期间,“十二五”获得空前成长。目前,我国有着世界最大的高铁市场;运营着3000多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客运量居全球之首。
高速发展严峻考验着轨道交通安全体系。近几年,我国轨道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塌方、追尾、踩踏、水灾、电梯故障等字眼频频见诸媒体。比如,对我国高铁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温州7·23事故;今年年初北京4号线密码输入错误导致的整个通讯系统瘫痪;以及屡屡曝光的追尾、乘客滞留等。这些事故中不乏血和泪的教训,惨痛的经历警醒我们轨道交通安全系统存在的漏洞。
设计规划漏洞。设计规划存在漏洞,造成安全隐患。这是最根本的,一旦形成,后期逆转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有的甚至无法逆转。轨道交通安全无小事,规划设计部门应该从源头上把好关,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将不利安全因素扼杀在摇篮里。
原有规划与当前发展冲突。我以燃气管道为例进行阐述。前段时间,国家开展了燃气管道安全排查,全国有20万公里的城市燃气管道都和现在的城市规划要求不符,包括北京。燃气管道是不允许占压的,但这次排查中发现很多大楼建在了管道上面。拆除建筑物不现实,所以此类问题便被搁置,安全隐患由此埋下。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轨道交通领域。
安全设备成摆设。许多轨道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时,如果能正确、及时使用安全应急设施,会有效减少损失。遗憾的是,我们投入大量资金提供的安全设备很多时候成了昂贵的摆设,“眼睁睁看着”本可以避免的意外发展成严重的事故。究其原因,是人们(甚至有些工作人员)不具备使用常识。对此,相关部门应经常举办一些日常安全设施使用方法的培训,比如灭火器的使用,地铁中应急设备的使用等,增强人们安全防范意识。
资金投入缩水。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要有充分保障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投入。但是,此项规定在实施过程中被打了折扣。部分地铁建设方、运营方为了节省资金,图眼前一时利益,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压缩安全生产资金、减少安全设备投入,给公共安全埋下隐患。
今年12月1日,新的国家《安全生产法》正式实施,对安全事故的责任追究更严、力度更大,希望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监管部门都能“在其位、谋其政”,承担起岗位责任,一丝不苟地按照国家规定履行职责,不负国家和人民所托
安全标准滞后。我国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现行许多安全标准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要求。对此,相关部门应积极调研,加快新标准出台速度,尽可能缩小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人才紧缺、造价不合理、工期压缩等也是困扰我国轨道交通安全的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有效控制,将风险降到最低?我从大的方面提几点建议:深度开放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生产综合监督与风险控制领域的研究工作;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个环节的风险评估;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增加人才储备。其中,人是最根本的,很多轨道安全事故都是由相关人员操作不当引起。我国轨道交通领域专业人才紧缺,国家已开始重视这方面人才的培养,现在已经有52所高校设立了相关安全专业。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但轨道交通只有安全发展才能皆大欢喜。希望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在“十三五”时期安全健康成长,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