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和钢轨一起脉动——记上海铁路局高级技师、全国劳模戴
2005-11-15 来源:铁道部 作者:admin做一个知识型的养路工
1976年8月,24岁的戴利民结束了8年的知青生活,来到萧甬线上的钱清工区当上了一名养路工。
那年头学技术不吃香,养路工在许多人心目中更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戴利民却开始踏上了钻研业务知识的征程。那时候有关铁路业务的书籍在书店几乎难见踪迹,戴利民就四处打探搜集,买不到的就借来抄。他先后自学了《线路工》《铁道概论》《铁道线路》《机械制图》《测量学》等技术业务书籍。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他还十分注意积累实践经验。当时,工班里有很多老师傅,戴利民就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把师傅教的和自己看到的都记下来,回来再慢慢揣摩,实在想不透的再请教技术人员,直到搞懂为止。
1979年底,戴利民被调到艮山门领工区,这里有几百组道岔,其中有对称道岔、复式交分道岔等,复杂的设备更激起了戴利民的学习欲望。他刻苦好学,虚心向老师傅讨教,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在线路养护方面,他逐渐崭露头角。
用知识破解生产难题
1997年,全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沪杭线的时速从原来的100公里提高到120公里,货物列车的载重也随之大幅增加。既要适应快速,又要适应重载,曲线的超高量多少才是最合理的?这是当时工务系统最难解的一道题。
为了准确计算出各个曲线超高最佳调整值,戴利民受命对沪杭线本段管辖范围内的道岔和曲线进行全面调查。
头上是火辣辣的太阳,轨道上的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戴利民带着两名实习生,背着沉重的测速工具,汗流浃背地徒步奔波在190多公里的线路上。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共记录了上万个数据。戴利民对这些原始数据梳理,寻找规律,为整治全段的曲线、道岔病害,合理设置曲线超高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
线路设备改造后,常会产生一些头尾位置不准确的曲线,书本上虽然有计算公式,但步骤繁杂,一不小心就会出错。戴利民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活用三角函数知识,发明了一种可以准确快速计算这些曲线头尾和半径的办法。
浙赣线上的湄池领工区管辖60多公里山区线路,管内木枕小半径曲线多,线路病害多发,当时比较多见的是木枕小半径曲线挤压冲力大、轨撑不密贴、侧磨后改道难等问题。领工区多次组织人员整修,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老戴一头扎在现场,经过几天的观察和思考,试制了几只“分开式可调轨撑”,这种“分开式可调轨撑”碰到钢轨侧磨、轨距扩大后,只要拿一把扳手,加上插片,几分钟就可调整顶进轨距,消除轨撑缝隙。一个长期困扰曲线质量的难题被攻克。
戴利民20多年来对线路、曲线潜心研究,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先后撰写了《调整曲线的基本作业方法》《现场利用绳子法拨道的技巧》《一步式简易拨道法》《P60kg/m钢轨12号改Ⅱ型(固定型)提速道岔的铺设方法》《采用250米长轨条,人工单侧更换曲线侧磨(伤)轨的施工体会及安全措施》等多篇专业技术文章,对指导线路养护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攻克提速“拦路虎”
全路实施第四次大提速前,原杭州东工务段在沪杭线、浙赣绕行线的交会处笕桥站新铺设了可动心轨(俗称30号)提速道岔,但使用3个月后,就开始出现大轨面沉降,各种故障不断出现。当时国内刚开始使用这种道岔,除了一张铺设安装图纸外,没有任何技术管理、养修标准,工人们缺乏养护维修这种新型道岔的经验和标准。于是,原本为了提速铺设的道岔因其故障多发反而成了提速的“瓶颈”。
戴利民克服各种困难,总结汲取其他道岔的养修经验,不断征求工区职工和其他技术人员意见,历时一年多,三易其稿,终于编制出了《P60-1/30可动心轨提速道岔养修工作标准(暂行)》。
按照该《标准》进行养护维修道岔,以N1道岔为例,3年多来的动静态检查结果表明,2003年至今仅发生一起道岔卡阻故障,综合状态得到了有效控制。戴利民和他的工友们以强烈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降伏了这只“拦路虎”。
经上海局科技信息所检索确认,该《标准》填补了国内大号码道岔养修标准的空白。有关专家对该《标准》作科技鉴定时评价:“该《标准》在国内大号码道岔养修标准方面处于领先水平,为新型大号码提速道岔管理提供了维修和设备质量验评依据。”
从戴利民的身上,我们找到了在铁路跨越式发展舞台上展现作为的新一代知识型养路工人的诠释。
危机时刻显身手
几年前的一天晚上,沪杭线上的嘉东工区班长寿仕浩下班路过N1道岔,突然发现这组“超期服役”道岔的曲基本轨上有一道裂痕,他马上将险情通知嘉兴东站行车室,将正要通过此处的Y225次旅客列车拦停在七星桥站。
N1道岔是沪杭下行线进入杭州分局管界的咽喉,工区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固定断轨,限速每小时5公里放行列车。但这种临时处置对运行图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更换断裂的曲基本轨。
段里组织有关人员火速赶到现场抢修。但因这种道岔面临淘汰,配件很难找。历经周折,材料部门虽然送来了备用轨,但仔细一打量,工人们都傻了眼:需要的是向右弯曲的基本轨,而拉来的那根却是向左弯曲的基本轨!
危急关头,在离现场100多公里萧山培训基地的戴利民接到险情通知后,拦的士、搭货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
面对眼前的紧急情况,戴利民决定把钢轨反向弯过去代用,但此举有很大风险:钢轨硬度高、脆性大,抗弯、抗扭能力差,现在要先校正,再向反方向弯,稍有不慎,就会把钢轨弯断。因此弯钢轨时轨温必须高于25摄氏度,而此时的轨温还不到15摄氏度。
“快去拿一些油棉纱来,给钢轨加温。”戴利民说。
现场没有照明灯光,在六七只手电筒昏暗的光线下,职工们用点燃的油棉纱为钢轨加温,戴利民亲自测量轨温,当确认轨温已经达到30摄氏度时,戴利民与职工们一起用弯轨器把左弯的钢轨校正,然后再一点一点地向右弯……
成功了!在场的人擦着手心里的汗,欣喜若狂。经过了惊心动魄的5小时,断裂的钢轨终于被换下。险情排除,沪杭线又恢复了正常运行。
像这样的应急处理,戴利民在近30年的工作中已遭遇多次。
职工的良师益友
戴利民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道理。他把自己在长期生产中积累的绝技绝活无私地传授给工友们。1996年8月,他担任上海局参加全国铁路“十万青工大比武”代表队的教练,受命带队在沪杭线海宁站进行强化集训。老戴每天总是第一个起床,把队员们带到训练场地后,把当天要教的要领分解成一个个细节。从理论到实作,他一遍又一遍地纠正队员们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在强化训练的50多天里,戴利民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儿子14岁生日那一天,妻子打电话让他回家。海宁到嘉兴坐火车不到20分钟,每天有10多趟车停靠。但老戴说,现在正是训练的关键时刻,自己不能离开。他除了一次请假2小时回家换液化气罐外,再没有回过嘉兴的家。
有付出必有回报。1996年10月,戴利民带队到沈阳铁路局参加全路总决赛。比赛结果,上海局代表队摘取了团体冠军的桂冠,两名参赛的工务选手分别荣获个人全能第二名和第七名。当年的队员、现任杭州工务段长安领工区领工员的宋建荣回忆这段往事时感慨地说:“这几年我先后获得了‘火车头奖章’、全路党员‘创岗建区先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浙江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如没有老戴无私地传授技术和理论,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当宋建荣获得上述令人羡慕的荣誉时,戴利民除了被评为高级技师和获得浙江省、上海市的自学成才者称号外,其他什么荣誉都没有。但他依然故我,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无私地奉献给铁路事业和他的工友们,未见一丝一毫的患得患失和动摇犹豫。
- 上一篇: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规范教育培训工作管理
- 下一篇:数万摘棉民工乘火车离新疆返乡
相关文章
- 武汉市江汉路段地铁年内开工2007-03-19
- 成都地铁二号线即将开工2007-03-12
- 杭州滨江3月底地铁滨江站开建2007-03-05
- 北方国际签1.5亿美元出口大单2007-02-13
- 北京地铁5号线9月底开通200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