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2007年第11期

2007-11-1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
本文摘要:由中国铁道学会、铁道部运输局和中国金属学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策划,由中国铁道学会材料工艺委员会、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世界轨道交通》杂志主办的“中国铁路用钢技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8-29日在京召开。

中国铁路用钢技术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


  由中国铁道学会、铁道部运输局和中国金属学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策划,由中国铁道学会材料工艺委员会、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世界轨道交通》杂志主办的“中国铁路用钢技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8-29日在京召开。铁道部、中国铁道学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铁路局(公司)、客运专线公司(筹备组)、铁路工程公司、机车车辆工厂、铁科院等铁路行业的领导与专家,有关钢铁公司、钢铁研究总院等钢铁行业的领导与专家共220余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及分会场分别由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洪及鄙、中国铁道学会副秘书长王国维、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铁道学会学术交流处原处长贾国平、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原秘书长周积智、中国铁道学会材料工艺委员会主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化所所长白国庆、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秘书长陈其安主持。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铁道部原副部长孙永福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原会长、原冶金部副部长吴溪谆分别致辞。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科技司司长耿志修、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装备部主任陈伯施、铁道部运输局基础部副主任范钦爱、铁道部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郭福安、铁道部运输局装备部货车处处长陈雷、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钱立新等,分别就我国铁路的创新发展、机车车辆与工务工程用钢、客运专线建设和重载运输技术等做主题报告。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原冶金部副部长翁宇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李世俊,中国钢结构协会冷弯型钢协会会长丁国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市场部主任董志洪等分别就中国和世界钢铁工业生产和技术状况、冷弯型钢在铁路车辆上的应用、国外钢轨生产技术等做主题报告。

  铁路发展蓝图为钢铁行业带来新机遇

  铁路和钢铁唇齿相依,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两个重要行业。长期以来,铁路在为钢铁和原料产品提供运输服务的同时,又是钢铁行业的大用户。中国铁路运输快速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大规模建设,对铁路钢轨、桥梁结构、电气化、机车车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两大行业的美好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耿志修(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司司长):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了我国发达完善铁路网的宏伟蓝图,这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年来,中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逐年增长,2002年为624亿,2006年达1553亿元。铁路营业里程由2002年的7.2万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7.7万公里,目前位居世界第三位。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铁路在规模铁路建设、技术装备现代化、内涵扩大再生产、服务经济社会、深化铁路改革、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及营造内部和谐稳定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可喜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福安(铁道部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从1964年10月1日,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至今,世界上已经建成的高速铁路达7000余公里。实践证明,高速铁路已成为世界铁路的发展方向。2003年,中国铁道部对铁路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了中国铁路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铁路运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瓶颈的重大结论。经过认真研究、充分论证,中国铁道部编制了中国铁路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4年1月经中国国务院审议通过。规划明确提出:要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要快速扩充运输能力, 快速提高装备水平。规划了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和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目前中国开工建设的客运专线共有12条。石太、武广、京津、郑西、甬台温、温福、福厦、合武、合宁、广深港、广珠、胶济客运专线。

  经过3~5年的建设,我国客运专线运营里程将达到7000公里以上,铁路客运网络初步建成,动车组累计投入达700列以上。铁路客运系统将形成以北京、上海、武汉、广州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和4~5小时经济圈。届时,铁路客运专线将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持,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更加方便、快捷、舒适的服务,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李世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中国钢铁快速增长的最大支撑。与世界相比,中国钢产量发展与进出口情况如下:2006年世界粗钢产量12.442亿吨;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4亿吨(4.2102亿吨)。2006年产量大于10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9个,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32.48%;2006年,中国全年出口钢材4300.7万吨,比上年增长109.58%;进口钢材1851万吨,比上年下降28.3%;全年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出口钢坯903.55万吨,比上年增长27.83%;进口钢坯37.04万吨,比上年下降71.82%;全年净出口钢坯867万吨。2007年1-6月中国粗钢产量2.3758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780万吨增长18.92%;1-8月累计产钢3.205亿吨。预计2007年产钢4.8亿吨,增长5800万吨,增长率13.74%。钢铁需求根本上取决于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主要与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密切相关,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钢铁市场需求的影响最为显著。特别是居民消费升级也带动对钢铁需求的持续大幅增长。

  铁道等用钢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是推动中国钢铁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钢铁业装备现代化取得进展,装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所改善。其具体表现为:⑴ 炼铁装备大型化取得进步,1000m3以上大型高炉由2001年的450座上升到2006年的102座。曹妃甸在建5500m3高炉;⑵ 通过高炉喷煤和高炉长寿两项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优化炉料结构,带动了中国炼铁整体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⑶ 攀钢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技术和宝钢高喷煤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⑷ 150t以上转炉和70t以上超高功率大电炉基本达到国外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达到国际水平的装备能力已达14300万吨,约占全部炼钢能力的30%,特别是宝钢、武钢和国内大企业新建的大型化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我国钢材产品结构向优化方向发展,板材类高附加值产品增幅明显提高,钢材生产板带比(含重复材)由2001年的33%增加到2006年的41.9%,增加8.8个百分点。并且关键钢材品种自给率提高。

  我国重轨主要生产企业为攀钢、包钢、鞍钢三家企业,“十五”期间,为适应铁道建设及维修对铁道用钢品种、质量、数量的消费需求,攀钢、包钢、鞍钢完成了现代化技术改造,武钢目前正在建设1条现代化重轨生产线。国内已具备100m长尺钢轨和高速钢轨的生产能力,钢轨生产能力已达到200万吨。平均每年铁路建设用钢轨需60万吨以上;铁路建设和大修用道岔的钢轨约15万吨/年;铁路大修维修用轨年用量约80万吨/年。"十一五"末期,将达到100万吨/年左右。我国铁路用钢轨的需求数量高峰期可达180万吨/年左右。

上一篇:2007年第10期
下一篇:2007年第12期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