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回应三号线故障说 接受专访
2007-06-25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admin近几个月来,接二连三,事故频频。运营刚一年的广州地铁三号线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广州地铁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韶章日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详细剖析了隐藏在三号线故障背后的缘由。
故障频频
边运营边调试系统不稳定
广州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
尤其地铁三号线所经地层,犬牙交错地叠压分布着各种各样的花岗岩、变质岩、石灰岩溶洞、断裂带、塌陷带和淤泥层、富水流沙层……中铁隧道局的盾构机手曾说,同样的设备和刀具,在上海一天可掘进几十米,而广州有的地层一天难以推进一米,随时还有涌水塌方的危险。
不仅如此,三号线从机场到海鸥岛全长84公里,比以前的一二号加起来还要长;以前站间距最多1.6公里,现在有的区间超过6公里;以前列车时速只能跑35公里,现在三号线需要一小时往返广州和番禺,列车时速要达到90公里,最高可跑120公里;列车高速度行驶带来的阻力让直径5.4米的隧道又将面临扩容。三号线确定机场、番禺主方向的同时,还要兼顾解决五山高校区大批师生的出行问题。
既肩负规划引导的功能,又要满足市中心地段的客流需求,三号线设计之初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好解决!
最后都解决了,因为找到了问题的核心。
在线路核心的信号系统上,一、二号线采用的是固定闭塞系统,即两列车的安全行车距离是固定的,换言之就是,前一列车进站后,后一列车最快也要三分钟后才能进去,这样就使列车的行车间隔最密只能达到3分钟。三号线采用的移动闭塞信号系统,能够使行车密度达到105秒。不到2分钟一班的列车密度,既打造了一小时都市生活圈,又照顾了Y型线路中不同方向的客流,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在广州即将禁摩,地面交通日益拥堵的大背景下,全线建成后的地铁三号线并没有按惯例那样调试一年,而于去年12月30日立即投入了运营。
[next]
不调试行吗?行!陈韶章说。这个系统在运营初期也能达到6分钟间距(现在已达6分55秒),完全可以满足三号线初期的客流量。数据显示,三号线日客流量从刚开通时的15.5万人次上升到了5月底的21万人次,相当于一号线2002年(全线开通三年后)的客流量水平。如果不调试,就意味着行车间隔最短只能是六七分钟一班车,也就意味着乘客们等车需要更长的时间。
必须调试!而且是边运营边调试!每天只有凌晨三个小时的调试时间,加上Y型线路的复杂性,就在每晚短短的三个多小时里,正常运营软件和调试软件需频频地更换,系统的不稳定最终导致近阶段故障会较多。“不是建设问题,更不是质量问题!”陈韶章斩钉截铁:
“我们现在是咬紧牙关顶住压力,只要坚持到年底信号系统全部调试完后,三号线就可以更加顺畅地跑起来,行车间隔就可以不断地压缩,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到那时,乘客就能真正体会到三号线的优越性了。
过珠江 运量大
四五号线面临技术大难关
到了四五号线,则采用了当今世界信号控制技术最前沿的无线通讯系统,与三号线相比,简单地说,就像是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优劣不言而喻。这个系统难度的攻克比三号线更大,且国际上尚无固有经验可取。除了这个,四五号线还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地下空间的日趋紧张。采访之初,陈韶章就告诉记者,二十一世纪有两个趋势,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二是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此起彼伏的高架桥,比比皆是的地下商城,使当初设计四号线时就面临了地下走廊难选的困难。多次实地勘查研讨后,他们借鉴了与广州面对同样问题的日本经验,采用了直线电机系统。四号线的线路坡度达到了55‰,而一、二号线均小于33‰,列车要爬大坡,以前的旋转电机是无法胜任的,而采用直线电机,列车有着很强的爬坡能力。
直线电机技术只有加拿大和日本有,两家技术还不能通用。加拿大技术以高架为主,750伏三轨受电,空中虽无蜘蛛(电线),却要设置多个变电所;主要用于地下的日本技术,1500伏接触网受电,蜘蛛网密布而长站间距下可以少设变电站。若用加拿大技术,高架段的空中固然好看,但9公里长的站间距至少要三个变电所,而三轨受电又牵涉安全问题。若采用日本技术,高架段部分太难看。而且他们的直线电机都是小运量的,最多一列车承载160人,可我们需要230人的中、大运量;通用的车为2.6米,我们则要拓宽到2.8米。
地下空间的开发,城市用地的紧张,多次过珠江,中大运量等等问题给四五号线带来的困难显然比三号线更多!
[next]
风险应对
若遇故障第一时间告知乘客
“其实,作为一个业主,对这些都可以甩手不管,但我国地铁建设市场还不够成熟,我们又十分具有广州特色,所以我们必须因时而变,因变而新,虽然随之而来的也有巨大的风险!”陈韶章有些沉重:“我们不怕风险,因为我们相信科学,在因运行不顺畅而给市民带来不便时,我们会感到愧疚,但我们也需要广大乘客的理解和支持,毕竟一个新的系统都会有一个从不了解到逐渐熟悉和掌握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任何事情都是一样。”
的确,从勇敢地应用“中国制造”,到最终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广州地铁展现的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当然,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会被动地面对故障”。陈韶章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正在不断完善突发故障的各种应急预案,包括第一时间告知乘客故障缘由,通知故障修护时间以及地面交通的紧急接驳等。
未来地铁
无限延长还是接驳交通枢纽
话题还没有结束。陈韶章告诉记者:一切的问题都是因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以前建一二号线是“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服务引导城市开发,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建。现在是“TOD”,交通引导城市开发,在人少的郊区建,以此拉动城市格局。如美国旧金山的巴特系统(湾区快速轨道交通线),它把那些位于弯曲线上的城市一个个串连起来,连了三个机场全程达到120公里,最后绕成一个圆。其市区内的线路站间距很小,市郊的线路爬出地面站间距很长,是典型的弯曲快线。而东京和巴黎的地铁又是另外一类。他们的地铁线并不长,且主要设置在城区,因为他们在城郊处设有多个换乘、接驳的其他交通枢纽,或不同等级的轨道交通衔接。这种多元化衔接不但减低了建设风险,而且经济实惠,也让市民的出行选择更便捷更丰富。
因此,TOD的地铁到底是向高速公路一样无限延长,还是可以结合周边交通枢纽衔接呢?这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自一二号线以后,三号线84公里,四号线66公里,长线一条接一条。我们的三号线就是在巴特系统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未来的它全长84公里。
作为城市主干线,它是成功的,但以后的线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 上一篇:广佛地铁站点伸至芳村海珠 计划2012年开通
- 下一篇:广佛轨道施工汾江南路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