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在运营管理等软实力方面还存在差距
2007-04-23 来源:东方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题的专场讨论中,委员们围绕主题、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对上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韩正认真听取了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就上海下一步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向委员们提出了几个题目,其中之一就是上海未来发展中的软实力建设。
韩正表示,城市软实力的提高,核心是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根本在于提高国际竞争力。硬件提升后,软实力也要跟上。韩正说,伦敦和纽约的地铁建得最好,这两个城市的地铁从规划到300公里规模,都用了100多年,而上海的地铁轻轨在18—20年内就要建成400公里。技能、管理水平等软实力都受到巨大挑战,这对我们考验很大。
如何解答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韩正给出的这个题目,东方网记者独家采访了上海地铁营运公司副总经理邵伟中,从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的第一线寻求答案。
问诊:上海轨交软实力
韩市长讲的很有道理,上海地铁近年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客运量增长也快,短时间内接管那么多条线,乘客期望又高,管理难度确实很大。邵伟中表示,对于目前上海地铁营运管理水平不高,他们曾专门组织调研分析,诊断下来主要有三个病因:
首先是人员问题,邵伟中表示,由于地铁大规模发展,每年新进员工达数千,多为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及下岗安置人员。他们面对轨交管理、操作是一张白纸,刚培训出来就面对高密度工作,难免不出错。原有人员在技能、管理经验、安全意识上也都出现很大差距。
地铁运营方式越来越复杂,在邵伟中看来也是一个关键原因,一二号线以前是单线运营,线与线间关联度不大,管理相对简单。而随着一号线北延,四号线、二三号线延伸段投入使用,线路的大小交路和共线运营使地铁整体运行结构一下子复杂起来。邵伟中坦言:尤其在客流爆满、故障等突发情况下,线路彼此的关联影响骤增,协调难度增加,我们相关经验也比较缺乏。
此外,设施设备也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新线新设备磨合期内故障率高;老线老设备比如一号线,十几年用下来已进入大修期,故障增多;同时大客流对列车设备的冲击,也是上海地铁的一个特点。列出故障60%是出在车门,而这也是客流冲击最密集的地方,邵伟中解释道。
转型:运营管理网络化
邵伟中介绍,随着四号线开通,上海轨交网络初步形成,上海轨交呈现出互联互通的网络化运营特征。要改变轨交软实力相对硬件滞后的现状,邵伟中认为,目前包括技能、管理在内的软性体制要整体向网络化运营转型,把原有专线化管理升级到网络化管理。
邵伟中明显有备而来,谈到网络化管理,他一口气列出了5项主要措施:
第一、建立监控中心,总体协调轨交网络运营。邵伟中表示,目前轨交的线路协调管理,主要通过两个专线调度所,而今后建立的统一监控中心,是要对上海全网络轨交进行监控协调,邵伟中形象地把这个比喻为一个大脑管全身。
第二、变单线维修为区域化维修。轨交将来延伸到上海远郊,一旦出现故障要及时排除,目前单线维修就显得反应太慢了,邵伟中说:我们计划今后在上海划出5—6个区域,分别设置维修中心,确保及时到位,及时抢修。
第三、加强枢纽站统一管理。随着换乘点越来越多,轨交大型枢纽站正面临多线换乘和跨域换乘。比如世纪大道站有四条线路交汇,莘庄站则的一号线和五号线则分属两个运营公司,运营管理亟需统一模式和联动机制。这样,每个枢纽站都可在突发情况下,统一协调。
第四、打造复合型人才,强化国际标准管理。邵伟中表示,专业的人才是不够的,而要一专多能,突发情况下,都能及时替岗。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提前到岗,老线带新线。邵伟中还透露:目前我们已经加入国际地铁协会,与全球12个最具规模的城市地铁统一评价体系,横向吸取经验,以国际标准规范管理。
第五、推出车站营运自助式服务。大量增加自动售检票设备,乘客可以自助式完成常规操作,把基础服务自动化;同时每个站设立营运服务中心,将综合服务集中受理,提高服务水平。
邵伟中表示,提升上海轨交软实力,求解韩正市长所提出的这道题目,网络化运营管理可能是个答案。由于上海轨交发展刚刚迈入一个飞速期,很多情况还在不断涌现,他们有信心不断摸索、探究、试点,给韩正市长,给上海市民一份完满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