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线上的百年老站
2008-08-29 来源:人民铁道报 作者:莫 静龙潭站是两层复式建筑,新涂的朱红色外墙显示出车站的勃勃生机。走进狭窄的楼道,脚底下的木地板发出“吱吱呀呀”厚重沉闷的响声,从楼梯扶手上一块块斑驳的绿色油漆上隐约可见小站的百年沧桑。木制的办公室和老式的打印机,更为小站增添了一份古朴怀旧的气息。
1958年,沪宁铁路修建复线时,龙潭站有了较大的发展,占地面积30多万平方米,平均每天到发旅客1000余人,货运日均装车40辆、货物发送50多万吨。车站还拥有水泥厂专用线及石砟专用线3条。
关于龙潭站的站名,顾名思义是因龙潭镇而得名。世界本无龙,龙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奇异动物。解读带“龙”字的地名,有很多民间传说,龙潭镇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栖霞区志》记载:历史上,摄山、江乘等地有祈雨的习俗。祈雨时,主办村派出身强力壮的青年用红绸带背着龙王庙的菩萨下山,放在神坛上,次日在神场上用泥塑两条大龙。第三天,拜神求雨,每天10名男童跪在菩萨和龙泥塑前,高喊“一求天、二求地、三求龙王下大雨”,还有“下场大雨送龙王”,轮番叫喊。然后,上百名男人头戴柳条编制的遮阳帽、手握柳棒,浩浩荡荡地去宝华山“取龙”(其实是蝾螈),次日再赴长江取水。取水途中,人们在村口和重要地段设香案烧香磕头,供应茶水蜜饯,女人则一路回避。把“龙”和水取回来之后,供于神龛上,村人再一同烧香膜拜,直到下雨为止。由于村民的诚心祈求,老天下了很多雨,在镇上形成了两个水洼,形似“龙眼”,后积水成潭,故名“龙潭”。至今,栖霞西湖村村委会还一直保留着龙王庙的3块石碑,其中一块立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题为《重建张山龙王庙碑铭》。从该碑文中可以得知,村民祈雨抬龙的习俗。
穿过窄窄的青石板巷,到古街最高建筑顶楼俯瞰整个龙潭镇,古屋鳞次栉比,建筑为汉族特色,几条笔直雅致的石板街横竖铺过。到明代,在龙潭至京口(镇江)驿道上设龙潭水马驿(水陆码头),由于航运发达,小镇在重商的明末清初开始兴盛,带来开放的营商理念。尤其是本地生产的金箔,薄如蝉翼,软似丝绸,运销到世界各地,占领了国际市场。
铁路民警姚晓波一直驻守在龙潭站,整整10年。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以来,他当起了“泥瓦匠”,用双手封堵了一处处护栏缺口,使开放式的线路变成了封闭式线路,确保了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迄今为止,龙潭站管内未发生一起路外伤亡事故。
- 上一篇:落户美国的中国蒸汽机车
- 下一篇:抗美援朝修建的一个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