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博览史话 > 内容

破解东尖头铁路桥之谜

2008-11-25 来源:丹东日报 作者:未知
本文摘要:废纸堆中惊现谜团 邓传军,1955年生人,原为丹东市某基建公司普通员工,数年前因一次意外工伤,一直在家休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办了一件不寻常的事。 2
 

 
图为邓传军在现场考察的情景。

    废纸堆中惊现谜团

    邓传军,1955年生人,原为丹东市某基建公司普通员工,数年前因一次意外工伤,一直在家休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办了一件不寻常的事。
    2007年初夏,外出办事的邓传军途经八道沟的一处棚户区,看到那里正在进行拆迁,便兴致勃勃地前去“淘宝”。
    原来,邓传军生平最大的嗜好就是藏书、读书。尤其对各种孤本、珍本图书和文史资料,更是情有独钟。八道沟棚户区里果然也有处理废旧物品的摊子。邓传军习惯性地去翻检了许久,忽然发现了一张旧地图。
    这张地图纸质发黄,打眼一看就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保存得挺好。图上标明了这是一幅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编绘的当时的“辽东省安东市”的军事地图。
    邓传军当时也没多想,同卖主商量了一下,便以1元钱的价格买下了地图,回家了。
    晚上,邓传军坐在灯下细细端详自己今天“淘宝”得来的“宝物”。
    地图上标明这幅地图于1949年编制而成并出版,1952年地图经过校正,1954年地图翻印出版。令邓传军感到惊奇的是:图上标明了当时的安东有4座通往朝鲜的桥,其中有一座铁路桥并不为人所熟知。地图上标明这座铁路桥位于大沙河与鸭绿江交汇处的东尖头。邓传军非常纳闷:我们平时熟知的江桥,不是只有3座吗?这第四座桥又是怎么回事呢?

    鸭绿江畔寻人证

    第二天,邓传军一大早便外出拜访了他认识的几位专家,并来到了抗美援朝纪念馆,找工作人员求证,但大家都说没听说过东尖头曾经有座铁路桥。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邓传军开始一边查找文史资料,一边四处寻找丹东的老人,求证东尖头是否曾有过铁路桥。
    今年6月25日,邓传军再次来到东尖头,遇见了一位坐轮椅的老人在纳凉。他上前同老人搭话,得知老人姓张,今年78岁。问起铁路桥的位置,老人说:志愿军过江时他住在凤城,并未亲眼见过当时的情景,但东尖头的确曾有一座通往朝鲜的铁路桥,但不知什么时候被毁掉了,如今还有很多大石头横在江中,有明显的人工加工过的痕迹。
    这一收获令邓传军非常兴奋,使他探寻“东尖头铁路桥之谜”的劲头更足了。
    6月27日一大早,邓传军在锦江山遇见了一位从丹东市一建公司退休的于师傅。于师傅今年72岁了,他证实说:东尖头确实曾有过一座临时的铁路桥。邓传军问他:江里的大石头是干什么用的,他说:是抛填到江中保护桥桩,防止桥被江水冲坏用的。
    当天上午,邓传军为了能看到江水退潮后的巨石遗迹,专门去借了架望远镜。通过望远镜观察,他发现江水里确有多处石垛连成一线。同时,他还碰到了一位正在修补渔网的渔民。通过攀谈,邓传军得知渔民姓张,今年72岁,是土生土长的东尖头人。他证实说抗美援朝时期此处确有一座桥,此桥当年曾用于运送军需物资,后来也用于运送伤员。

    故纸堆里找到明证

    东尖头的确曾有座铁路桥,那么这座桥是否像张姓渔民所说,曾用于支援抗美援朝呢?邓传军想方设法,终于找到了两份珍贵的文字资料,证实了此事。
    一份资料是由沈阳铁路局工会工运史编审委员会编著的《沈阳铁路职工抗美援朝英雄谱》,另一份资料是《丹东铁路分局志》。两份资料中都记载了“东尖头铁路桥”的确曾用于支援抗美援朝。
    原来,1950年,当时的辽东军区司令部决定于安东城区修建两条铁路便桥,其中之一便是“东尖头铁路桥”。这座桥自沈安线接近沙河镇车站处引出,奔九江街方向,经镇安桥西端,沿大坝背水面向东尖头延伸,于兴东后街直抵鸭绿江而入朝鲜,与朝鲜的京义线接轨。这座桥于1950年12月动工,1951年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投入抗美援朝战争。美军随后采用“绞杀战”等攻势,妄图以封锁、轰炸等方式截断志愿军的兵源和供给。美军的轰炸目标中便包括鸭绿江上的所有桥梁。
    为了粉碎美军的阴谋,志愿军后勤供给各部门及铁路职工采用了各种方法保证前方物资、兵员的供给,其中便包括抢修已有的桥梁,并在鸭绿江上又架设多座便桥、浮桥等。但“东尖头铁路桥”为何损毁,抑或之后另有原因而遭废弃,暂时就不得而知了。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破解东尖头铁路桥之谜

丹东日报

 

 
图为邓传军在现场考察的情景。

    废纸堆中惊现谜团

    邓传军,1955年生人,原为丹东市某基建公司普通员工,数年前因一次意外工伤,一直在家休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办了一件不寻常的事。
    2007年初夏,外出办事的邓传军途经八道沟的一处棚户区,看到那里正在进行拆迁,便兴致勃勃地前去“淘宝”。
    原来,邓传军生平最大的嗜好就是藏书、读书。尤其对各种孤本、珍本图书和文史资料,更是情有独钟。八道沟棚户区里果然也有处理废旧物品的摊子。邓传军习惯性地去翻检了许久,忽然发现了一张旧地图。
    这张地图纸质发黄,打眼一看就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保存得挺好。图上标明了这是一幅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编绘的当时的“辽东省安东市”的军事地图。
    邓传军当时也没多想,同卖主商量了一下,便以1元钱的价格买下了地图,回家了。
    晚上,邓传军坐在灯下细细端详自己今天“淘宝”得来的“宝物”。
    地图上标明这幅地图于1949年编制而成并出版,1952年地图经过校正,1954年地图翻印出版。令邓传军感到惊奇的是:图上标明了当时的安东有4座通往朝鲜的桥,其中有一座铁路桥并不为人所熟知。地图上标明这座铁路桥位于大沙河与鸭绿江交汇处的东尖头。邓传军非常纳闷:我们平时熟知的江桥,不是只有3座吗?这第四座桥又是怎么回事呢?

    鸭绿江畔寻人证

    第二天,邓传军一大早便外出拜访了他认识的几位专家,并来到了抗美援朝纪念馆,找工作人员求证,但大家都说没听说过东尖头曾经有座铁路桥。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邓传军开始一边查找文史资料,一边四处寻找丹东的老人,求证东尖头是否曾有过铁路桥。
    今年6月25日,邓传军再次来到东尖头,遇见了一位坐轮椅的老人在纳凉。他上前同老人搭话,得知老人姓张,今年78岁。问起铁路桥的位置,老人说:志愿军过江时他住在凤城,并未亲眼见过当时的情景,但东尖头的确曾有一座通往朝鲜的铁路桥,但不知什么时候被毁掉了,如今还有很多大石头横在江中,有明显的人工加工过的痕迹。
    这一收获令邓传军非常兴奋,使他探寻“东尖头铁路桥之谜”的劲头更足了。
    6月27日一大早,邓传军在锦江山遇见了一位从丹东市一建公司退休的于师傅。于师傅今年72岁了,他证实说:东尖头确实曾有过一座临时的铁路桥。邓传军问他:江里的大石头是干什么用的,他说:是抛填到江中保护桥桩,防止桥被江水冲坏用的。
    当天上午,邓传军为了能看到江水退潮后的巨石遗迹,专门去借了架望远镜。通过望远镜观察,他发现江水里确有多处石垛连成一线。同时,他还碰到了一位正在修补渔网的渔民。通过攀谈,邓传军得知渔民姓张,今年72岁,是土生土长的东尖头人。他证实说抗美援朝时期此处确有一座桥,此桥当年曾用于运送军需物资,后来也用于运送伤员。

    故纸堆里找到明证

    东尖头的确曾有座铁路桥,那么这座桥是否像张姓渔民所说,曾用于支援抗美援朝呢?邓传军想方设法,终于找到了两份珍贵的文字资料,证实了此事。
    一份资料是由沈阳铁路局工会工运史编审委员会编著的《沈阳铁路职工抗美援朝英雄谱》,另一份资料是《丹东铁路分局志》。两份资料中都记载了“东尖头铁路桥”的确曾用于支援抗美援朝。
    原来,1950年,当时的辽东军区司令部决定于安东城区修建两条铁路便桥,其中之一便是“东尖头铁路桥”。这座桥自沈安线接近沙河镇车站处引出,奔九江街方向,经镇安桥西端,沿大坝背水面向东尖头延伸,于兴东后街直抵鸭绿江而入朝鲜,与朝鲜的京义线接轨。这座桥于1950年12月动工,1951年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投入抗美援朝战争。美军随后采用“绞杀战”等攻势,妄图以封锁、轰炸等方式截断志愿军的兵源和供给。美军的轰炸目标中便包括鸭绿江上的所有桥梁。
    为了粉碎美军的阴谋,志愿军后勤供给各部门及铁路职工采用了各种方法保证前方物资、兵员的供给,其中便包括抢修已有的桥梁,并在鸭绿江上又架设多座便桥、浮桥等。但“东尖头铁路桥”为何损毁,抑或之后另有原因而遭废弃,暂时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