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宁滨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2008-05-0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世界轨道交通》高红斌 董叶青 浏览次数:
本文摘要: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拥有研究生院的211国家重点大学,学校学科体系特色突出,尤以轨道交通学科优势鲜明,从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12年历程。这里

 

    “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访谈中,宁校长说的最多的是责任。2008年3月14日,宁滨教授由教育部任命为北京交通大学校长,而就在1978年的3月份,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代大学生,宁滨成为北京交通大学莘莘学子中的一员。光阴荏苒,如今整整30年。“我在交大学习、工作、生活了30年,是交大培育我成长,我有责任、有义务为交大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精力。对于新的岗位,我觉得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当然,压力也很大,很担心由于自己有限的水平和能力影响学校的发展。”
    30年的交大情结,让宁校长把“回报母校、献身科教、服务国家、服务铁路”作为自己的使命,贯穿自己办学治校、奉献轨道交通工作的始终。从宁校长充满感情的话语里,我们感受到了学校加快发展的脉动是那么的强烈。
发挥学科优势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形成了特色突出与优势鲜明的学科体系。数代交大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使学校成为国家在信息、管理和交通领域培养现代化建设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以及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培养出一大批国家轨道交通建设方面高水平人才和栋梁之材。
    近年来,交大秉承“知行”校训,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步的基础上,承担了大量科技研究工作,为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1年到2008年3月底,交大共承担科研项目6024项,合同金额近15亿元;2007年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项,申请专利229项,授权64项;2007年发表学术论文2195篇,国际三大检索论文1333篇,全国高校SCIE排名第39位,EI第35位,ISTP第11位。
    科研平台方面,交大有“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磁兼容”和“结构强度”国家级认证中心,有全光网与现代通信、发光与光信息技术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还有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与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运输自动化与通信等5个铁道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市教委联合建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也已在交大建成。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交大主持的“大城市交通拥堵瓶颈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式服务体系下的基础理论研究”两个项目获国家“973”项目立项。
    与此同时,北京交通大学非常重视国际交流合作,现已成为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校与美、英、德、法等10多个国家的40多所大学及西门子、ALSTOM、ABB等国际著名高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宁校长说,一个国家及其竞争力的强大关键取决于人才和科技。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交大要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在提高办学质量和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的跨越。学校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校“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整合资源,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是构成学校科技资源的集合,其核心要素包括:科技创新基地及支撑平台、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科技创新体制及运行机制。
    宁校长进一步强调,交大“十一五”期间将紧紧抓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核心,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凝练目标,选准方向,构建一流的创新平台和基地。通过建设形成一批创新团队,实现自主创新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的互动发展,极大地促进学校科技创新与关键技术集成能力的提高。
传承行业特色 为铁路现代化作贡献
    提及交大在铁路行业的贡献和成就,宁校长向记者娓娓道来。他说,按铁道部党组“和谐铁路”建设及刘志军部长希望交大为铁路发展提供“理论、技术、人才”的要求,北京交通大学全体动员,围绕铁路六次提速、重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青藏铁路建设等重大项目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大力加强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为铁路又好又快地和谐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交大十分注重向铁路系统输送优秀人才,为就业铁路系统的毕业生提供了多种政策倾斜和支持。学校建立了以优秀学生组成的“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全面恢复铁道通信信号、运输管理、机车车辆、铁道工程专业等5个铁路特色专业,并承担了动车组、通信信号新技术(CTCS2)、运营调度系统等铁路运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与铁道部相关部门共同策划编写了《铁道概论》、《铁路行车组织》、《铁路站场与枢纽》等铁路专业本科生的特色教材数十部。为确保培训质量,校领导亲自带队到西门子、阿尔斯通公司、法铁公司、德铁公司、日本铁路客运公司等考察学习,了解国外最新情况,带回国外第一手资料;培训班的任课教师全部由本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和骨干担纲。
    近年来,交大铁路科研项目紧紧围绕铁路建设的主战场,解决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为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重载运输、既有线大规模提速、客运专线建设、动车组引进、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等做出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青藏铁路建设方面,交大共承担青藏铁路项目57项,涉及青藏铁路信息化、高原冻土施工及生态保护等众多建设项目。学校在“青藏铁路运营综合监控系统”、“GSM-R青藏铁路试验段项目”、“青藏铁路列车卫星定位技术与信息传输系统的试验”等多项建设项目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中铁二十局集团联合攻关破解了多年冻土带风火山隧道施工难题。
    在重载运输方面,GSM-R的成功运用,解决了长大重载列车在制动、牵引等工况下的纵向力过大问题,列车的运行安全得到保障。交大与太原局合作的大秦线年运量4亿吨的可行性研究,提出了重载铁路有效可行的运输组织技术和方法。
    既有线提速改造方面,承担了“罐车重车重心高运行试验”,主要研究重车重心高度2200mm情况下罐车运行的稳定性及平稳性,为确定目前罐车合理的重车重心限制高度及其安全运行条件提供科学依据。承担“煤炭运输扬尘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成功研制了两种抑尘剂,经国家检测部门检测证明:产品无毒、无刺激性,符合环保要求,抑尘剂适用温度范围大。在哈尔滨铁路局经过春、夏、秋、冬多次现场试验表明可在全年使用。研制成功自动控制的喷淋设备,能够根据自动检测到的列车走行速度调整喷淋流量,且可自动避让车钩。通过现场实际应用证明,该设备具有喷淋效果好、工作效率高、操作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特点。
    客运专线建设方面,应铁道部相关部门的委托,交大牵头完成了“客运专线综合调度系统规划及实施方案”、“客运专线信息化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客运专线营运管理体制”等22个专题的研究报告。
动车组引进方面,交大主持“车体与转向架结构强度”项目的研究,是“动车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大承担经费达到1450万元。
    交大长期以来致力于铁路发展的理论研究,积极承担国家级高水平项目,为铁路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2007年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一项子项目——“高速列车安全服役关键基础问题研究”,主持863的重点项目“铁路运营安全的关键装备监控预警及应急技术”。紧密围绕和谐铁路发展的重大战略组织课题研究,学校组织专家教授成立专项课题组,在客运专线、重载运输、信息化、安全、高寒铁路以及铁路体制改革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有见地、有价值的理论成果,2007年出版学术专著10余本。
    为更好地服务铁路建设,提高铁路科技的创新水平,交大积极建设为铁路行业服务的科技平台。两年来,在铁道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经得到发改委的批复;教育部下达了“隧道与地下工程”、“轨道交通电力牵引”、“轨道车辆结构可靠性与运用检测技术”和“高速铁路网络管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立项通知;“铁路基础数据整合及信息服务平台”获得教育部科技基础资源数据平台立项批复;基于轨道交通建设的需要,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置的6个研究方向均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交大共有20个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平台,其中“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轨道车辆结构强度”、“电力牵引”、“电磁兼容”、“交通运输系统模拟”等面向铁路或主要为铁路服务的实验室有15个,这些科技平台的建设必将为铁路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宁校长同时表示,为了更好地为铁路建设提供“理论、技术、人才”支持,学校将进一步总体部署、整合资源、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为铁路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积极参与铁道部、科技部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在京津客运专线的试验及运营、在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等重大工程及铁路现代化建设中贡献一份力量。
勇担社会责任 全力服务北京轨道交通发展
    作为地处中国首都的高等院校,交大还承担了的大量立足北京、服务北京的科技研究工作,为推动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首都交通科技发展尽心尽力,为改善首都市民出行出谋划策。
辛勤的付出带来可喜的回报,2002年至今,作为主持或参加单位,交大已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32项,其中16人次教师以第一项目负责人身份获奖。
    作为以交通为特色之一的研究型大学,交大服务于北京的交通科研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尤以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综合交通领域研究最为深入。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大型交通运输系统,涉及机车车辆、供电牵引、通信信号、土建、信息化、运营管理、综合交通、社会经济等不同的学科与技术领域。不同领域的研究与技术攻关成果综合起来,互相协调,才能提高北京城轨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营效率和安全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市民的出行质量。
    作为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多个重点学科的高等学府,交大在轨道交通科研领域的研究条件和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3年7月3日,根据北京市领导的指示,北京交通大学与北京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地铁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合作协议”,使各方的优势得以互补,共同为首都城轨交通发展做出贡献。
    2004年北京市科委立项“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着力对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作为课题主持单位,交大积极组织人力,按计划推进项目研究。经过三年多的技术攻关,其所属的9个课题均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成功运用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中。
    在城市轨道交通重大装备方面的研究成果:国内首次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城市轨道交通能馈式牵引供电系统及牵引传动系统研制”、“车载式线路全断面限界动态检测系统”、“奥运用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等。
    在城轨交通建设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浅埋暗挖法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构筑物(区间与车站)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地铁工程施工对桥基、建筑和管线的影响及控制研究”、“地铁车站结构健康监测新技术研究及应用”、“北京地铁4号线北大段减振措施研究”等。
    在城轨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北京城轨交通系统综合信息利用平台研究设计”、“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经济分析与效益型组织研究”、“北京城轨指挥中心设计与大规模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北京市综合公共交通系统优化组织与协调运营的研究”等。
    根据北京市的轨道交通发展规划,至2015年轨道交通的总运营里程达561km,投资强度之大、建设任务之重、施工工期之紧是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宁校长表示,未来几年,交大将进一步结合北京城市轨道建设、运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先进城轨列控技术与设备研发、基础信息平台、延伸产业链与补贴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应用,实现新型产学研联盟,为北京城轨交通系统的现代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紧抓时代机遇 向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
    “我们是站在国家改革开放30周年这样一个新起点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推进学校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而这中间,机遇对于交大来说,更是弥足珍贵。失去一个机遇,我们将落后一个时代,相反,抓住一个机遇,就有可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说起对未来工作的思考,宁校长首先分析的就是国家发展的大格局和新的形势。
    他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难得机遇,我们要在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积极推进,高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交通工具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着力突破,环渤海经济区的形成,北京市“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的实施,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等,这一切都也为学校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这些重大发展机遇中蕴涵巨大的需求,包括理论需求、科技需求、人才需求等,所以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实现“零距离对接”,抓住每一个机遇,在为国家、社会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全面推进学校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从“支撑发展”向“引领发展”迈进。
    宁校长进一步强调说,当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在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开辟多元筹资途径,积极争取办学资源。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的共建支持,大力实施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全方位合作战略,全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工作水平,充分发挥董事会、教育基金会、校友会的作用,巩固和扩大学校与社会各界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合作。
    在前期丰富积累的基础上,交大将继续发扬光荣传统,立足于交通科技领域,不断增加研究力度、努力深化研究层次、积极拓宽研究领域,以奥运期间及奥运后交通问题研究为契机,为国家、行业和首都科技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我不能让机遇从我的手里丢掉,我要做的是和全校教职员工携起手来,乘势而上,为学校的可持续和良性发展不断作出努力,这是我的责任。”从宁滨校长的言谈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新任校长的战略眼光和胸怀。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如今,有着百余年辉煌历史的北京交通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学校以“知行”为校训,以谦虚谨慎、开拓进取的精神,乘风破浪,根据交通大学百年华诞时江泽民同志“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题词,向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宁滨校长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拥有研究生院的211国家重点大学,学校学科体系特色突出,尤以轨道交通学科优势鲜明,从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12年历程。这里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人金士宣,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为中国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北京交大现有9名两院院士,8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认证实验室,10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目前交大正在向以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全力迈进。  
值此春暖花开之际,本刊记者走进了位于首都北京“学府胜地”海淀区、毗邻中国“硅谷”中关村的美丽的交大校园,采访了这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高校的校长宁滨教授,宁校长以其优雅的谈吐、虚怀若谷的气度、高瞻远瞩的办学思路,为记者展开了一幅交大百年育人、蓬勃发展的宏伟画卷……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