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改变了周边城市的面貌
2009-09-16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未知 浏览次数:2006年7月1日上午11时05分,从格尔木开往拉萨的“青1”次首趟进藏旅客列车从格尔木火车站鸣笛出发。翻越巍峨昆仑山,跨过莽莽唐古拉,驶过苍苍羌塘草原,7月2日零时31分,缓缓滑进拉萨火车站。青藏铁路从1956年开始勘测时算起,到2006年7月1日,历时整整50年。在漫长的半个世纪中,几代铁路建设者攻坚克难、挑战极限,相继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终于建成了这条神奇的天路。英国《卫报》在青藏铁路通车当天发表了这样的评论:这就是中国迎接的挑战,这条铁路正是中国的“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
格尔木:一个四川家庭经历的阵痛
这里曾经是茫茫戈壁滩,如今却成为青海与西藏往来的重要枢纽,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必经之地。9月7日清晨,我们走出格尔木火车站,刚刚下过雨的城市吹来湿润的清风,“欢迎来到中国盐湖城”,硕大的招牌后面就是树木掩映的新城区。24岁的于阳林是一位普通出租车司机,2007年从老家四川南充过来,去年在格尔木结了婚。妻子在中山路开了家小超市,招牌就挂9个月大的女儿于莹的名字。早出晚归一个月,于阳林能赚上三四千元,这或许预示着出租车生意走出了2006年和2007年的低谷。
于阳林的姑姑任明会见证了出租车生意最红火的4年,那是青藏铁路正在修建的4年。随着十几万铁路大军的进驻,各种物资公司、运输队也涌入格尔木,宾馆、饭店等服务业也随之繁荣起来。格尔木的出租车数量从2003年的700辆很快增至2006年的近3000辆。最辉煌的日子任明会一个月能赚7000多元,随着青藏铁路建成,修铁路的工人陆续撤离,这座城市开始变得冷清,出租车司机的收入锐减到2000元一个月。任明会转行卖起了保险。
上世纪50年代,被誉为“青藏线之父”的慕生忠将军,在考察铁路建设可行性时带军来到一片沙漠,部下问何时才能到那片有水的地方,慕生忠把写有“格尔木”的牌子往荒芜的土地上一插,说:“这就是格尔木!”在那之前,格尔木恐怕只是游牧民族留在史书上的一个地理名词。在那之后,格尔木逐渐有了人烟,直至今天已经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高原城市。与每个格尔木市民一样,出租车司机于阳林也津津乐道于这个传奇故事,他相信,他的生活也会像神奇的格尔木一样,希望就在不远处。
那曲:浙江人开始成批涌入
在那曲,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充满了乐观精神。藏民和汉民一样,在这个城市最繁华的浙江路和辽宁路上开了店铺,大声地吆喝售卖酸奶、酥油茶以及任何可买卖的东西。一座规模很大的“浙江商城” 已在2005年开业,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意人在这里租用档口,守望着火车带来的巨大财富。
那曲的站台上标示了海拔高度:4513米,车门打开,凛冽的风扑面而来,好像没有头痛、胸闷、气短等等传说中的高原反应。且慢,等你为此而兴奋,路走得稍快一点,话说得稍多一点,那种头痛脚酸的感觉马上就奔袭而来。来到那曲,对于浙江缙云人赵伟军来说完全是一种机缘巧合,1996年,赵伟军跟随父亲由青海入藏,父亲在格尔木就有了高原反应,到那曲时口袋里只剩下10多元钱,父子俩只好遥望此行的目的地拉萨。青藏铁路的修建,让赵伟军找到了一条吃苦求财的快速路。2002年他在辽宁路开的“金鹏广告”,如今已成为那曲地区最大的广告公司。
[next]
刚开始修铁路的时候,工地上的横幅、标牌、沿线广告牌,都找他的公司来加工。随后几年,那曲众多机关单位的各种业务都跑到了金鹏广告。今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赛马节等等节庆活动已经把金鹏广告给撑饱了。事实上,最早的浙江人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那曲讨生活了。黄岩人阮华平1984年来到那曲,在草原上为藏民钉鞋、修自行车,后来在浙江路上开了一家五金店。9月8日晚饭时分,坐在自家店铺里,嚼着刚从拉萨带回来的螃蟹,细数门前的变化,恍如隔世。青藏铁路开通后的这几年,那曲突然间就变了个样,浙江路辽宁路熙熙攘攘,牧民们搭建的“牧家乐”帐篷里,响起了优美的歌声。
更让人惊奇的是,天气也变得有点温柔,风沙少了,有雨的日子多了。从前一年能下几天雨就不错了,今年阮华平居然发现有时一天下两三次雨,六七八月间,每个月都下了七八天的雨。照此下去,不见一草一木的那曲街头,明年就可以栽种行道树了。而在赵伟军家,一盆马蹄莲第一次度过了一个冬天。“从来没有一种植物能够熬过那曲的冬天”,来自乐清的张占军由此感到浙江人多起来是有理由了。在浙江路和辽宁路交叉口地段,已经有了近十家浙江人开的各种商店,来自乐清的张占军在卖“笨小孩牛仔裤”,椒江的杨志兵开了一家“童靓”童装店,还有黄岩陈青云的兴隆超市、温州夏阿芬的才子服装、温岭张兵的五金批发……在那曲的浙江生意人已经有了51户,其中大部分都是这一两年内来到这个城市的。
- 上一篇:地铁商业租售行情趋于活跃
- 下一篇:甬台温铁路动车游线路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