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梁装备制造的发祥地——有桥就有武桥重工
2009-09-27 来源: 浏览次数:特约记者 张炳桥 康 萍
当2008年初冬的阳光照耀在武汉市汉阳鹦鹉洲头时,中国桥梁装备制造的发祥地——武桥重工人正满怀喜悦迎来自己的企业55周年华诞。
1953年4月,经国家政务院批准成立了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同年12月,大桥工程局根据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施工的需要,组建了大桥局机械修配经租站(现在的武桥重工集团股份公司的前身)。在昔日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晴川码头的几间库房中安营扎寨,揭开了中国桥梁装备制造业创业历史的第一页。
开疆辟土 “零”的突破
中国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也正是从此时拉开帷幕。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其资源环境、技术条件相对较差,当大桥基础施工即将全面展开时,使用苏制Bn—3型打桩机难以将1.55米钢筋混凝土管桩打到设计深度,整个桥梁基础施工几乎就要停顿下来。在这紧急困难时刻,大桥局果断决定,由桥梁机械经租站主持,在苏联专家帮助下,自己研究设计并制造震动力更大的震动打桩机。
接到命令后,机械经租站总工程师钱学新和设计室主任谭杰贤带领陆荣祥、柳景田、谷觉知等一批青年技术人员承担起了这项艰巨而又庄严的使命。他们在总机械师普洛赫洛夫和电器工程师阿达舍夫两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夜以继日地设计、绘图,吃在办公桌前,睡在办公桌上。仅凭简易的计算尺和手摇计算器,在短短的七天时间里就完成了打桩机所有部位结构的设计及绘图。车间的工人更是通宵达旦地作业,钱学新工程师在谈到当年的工作情景时,自豪地说: “经常是下班之前拿到晒好的图纸,晚上车工、电焊工、刨工齐开工,第二天早上一个个符合图纸要求的零部件就制成了。”当我们翻开珍藏多年的图纸档案资料时,尘封已久的激情岁月瞬间跃然纸上,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1955年5月的一天,阳光明媚,江面上风平浪静,刚刚制造出来的Bn一4型震动打桩机被送到了正在施工的2号墩,由装吊工师傅稳稳当当地安装在了一根已插立就位准备下沉的混凝土管柱的上端,距离施工平台约8—9米高。第一桥梁施工处副总工程师肖传仁、机械经租站党委书记刘金兰和总工程师钱学新等二三十人一起聚集在2号墩的施工平台上,共同观看新型震动打桩沉桩试验。
机电钳工师傅认真检查之后,苏联专家普洛赫洛夫示意总工程师下令开锤。钱学新立即指示站在控制柜前面的谭月生“合闸送电”!就在谭师傅推上控制手柄的一瞬间,激动人心的一幕出现了:只听管柱顶上的震动打桩机一阵轰鸣,2号墩施工平台就像发生地震般抖动起来,粗大的混凝土管柱在强大的震动力作用下,迅速朝江中下沉。不到十分钟,原来高高安装在管柱顶上的震动打桩机就已经下降到了站在施工平台上的技术人员的腰部,距离施工平台台面约一米左右。在短短几分钟的强大震动力作用下,混凝土管柱已贯入覆盖层约7—8米深,并且接桩后继续下沉,已经到达了岩层顶部!
大型混凝土管柱桩下沉的难关被攻克了,深水基础管柱钻孔法施工的大门从此将被敲开。首台震动打桩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武桥重工在我国桥梁施工装备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天堑通途 屡竖丰碑
业内人士都知道,桥梁施工设备是根据所要建设桥梁的设计与施工要求来进行研发设计制造的。桥梁施工设备作为非标产品,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它是根据桥梁建设施工的工法设计制造的专门设备,以满足项目施工的要求;反过来又同时促进施工工法的不断改进,甚至会影响到桥梁设计理念的更新。施工设备又随之进入新一轮的创新提高。形成一个螺旋循环式的发展提高过程。因此,可以说,桥梁施工设备的适用性、先进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桥梁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建国初期,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时,桥梁基础施工使用的是武桥重工早期研制的Bn—4型震动打桩机、YKC—31型和YKC-34型冲击式钻机;修建九江长江大桥时,使用的是武桥重工研制的DQ2450旋转钻机;修建芜湖长江大桥时选用了武桥重工研制的KTG—3000型全液压钻机。目前,正在建设之中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均采用的是武桥重工专门为大跨度公铁两用桥梁研制的KTY—4000型动力头全液压钻机。该钻机的各项技术参数和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铁道部科技司鉴定语)。
在桥梁上部施工的架梁设备研制过程中,武桥重工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钢梁架设由过去的小吨位、单一杆件吊装,现场铆拼的施工工法,发展到现在的大吨位、整节段整体吊装。在修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时,吊梁设备是武桥重工根据前苏联专家提供的图纸,在此基础上研制的吊重25吨和35吨的GMK架梁吊机。到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在修建南京长江大桥和九江长江大桥时,采用的是武桥重工研制的DK35吨吊机和东风7025、7035(吊重25吨、35吨)架梁吊机。为了满足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架梁的需要,武桥重工专门研制了4台50吨全液压架梁起重机,为芜湖公铁两用大桥建设立下汗马功劳。2003年,武桥重工又为缅甸曼德勒桥钢梁架设专门研制了可爬坡式架梁起重机,这一工法和爬坡式架梁装备接着在重庆朝天门大桥、南京大胜关桥、广州东平水道桥等得到广泛运用。
700吨整节段拼装架桥机是武桥重工专门针对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设计制造的一种大吨位架梁装备。它是一台能吊起桁梁整体节段,全方位调整(含微动)节段的纵向、横向、转角等位置的自动化大型起吊拼装设备。它的研制成功和投入使用,填补了国内空白,改变了过去大型桥梁建设由单一杆件吊装为整节段式吊装,极大地提高了工效,减少了劳动强度。让桥梁工厂化制造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五十多年来,武桥重工为我国数百座桥梁提供了大量的造桥机、架桥机、钻机、吊机、吊船、检修小车、钢梁、模板等。无愧于中国桥梁装备的先行者、排头兵。并努力实现着“有桥就有武桥重工”、“武桥重工愿为中华民族在世界同行业中领先争光”的誓言和愿景。
扬帆出海 再立新功
2008年5月1日,备受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运营通车。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播出了专题节目,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功臣”——“小天鹅”号模型被搬上了会客厅现场。
“小天鹅”号是一艘海上运架梁起重船,船上的关键架梁设备——起重部分是由武桥重工自行研制的。
2002年6月,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东海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相对于内河来说,由于海面上风大、浪高、潮涌、流急的特点,海上建桥施工难度更大。
当时东海大桥上部施工方案是:在陆地上预制混凝土梁,然后再通过起重设备吊装到位,但采用什么设备把重达2000多吨的混凝土梁运输吊装到位,不要说是在海上,就是在内河也没有先例。
武桥重工承接了专为东海大桥研制的“小天鹅”号2500吨运架梁起重船起重机的研制任务。
和以往的起重机相比,“小天鹅”号研制的难点在于:起重机从梁场吊梁上船,起重船在海上航行中会遇到横涌、横浪和横风,起重机如何保证起吊梁不发生滑移和引起船倾;起重机在起吊2000吨混凝土梁重时,如何保持梁体的均载性和平衡性。
武桥重工成立了研制小组,根据海上作业的特点,提出了采用绑扎托架来减小波浪对梁的摇摆力、同步起升机构来保证平稳起吊、中心起吊来保证平稳架梁的方案。在施工方中铁大桥局组织的方案评审会上,经过专家充分的分析讨论,获得一致认可。
根据测算,起重船在航行时风浪引起的纵横船摆向摇荡力分别可达180吨和300吨。“小天鹅”号起重机采用在船甲板上对应梁体两端的下方设置液压绑扎托架来约束梁体的水平位移法。
绑扎托架由4个下部油缸和2个侧向油缸组成。4个恒压的油缸支承托住砼梁的下部。每个油缸油压由液压泵控制,可随着砼梁上下晃动提供恒力,有效地减少波浪引起的升降运动产生的荷载冲击。通过底部顶升油缸的油压,减轻船在航行时的冲击载荷和提供减振阻尼。通过侧向油缸的夹紧,约束梁体的水平位移。同时锁紧起升卷扬机的制动器并合上棘轮棘爪,这样就牢牢地“绑”住了砼梁,这种技术完全能满足使用要求,具有独创性,获得了实用新型国家专利技术。
混凝土梁体对起吊过程均载性和平衡性要求较高,70米长的梁体只要扭曲超过7毫米即会将梁体扭伤而产生裂纹。所以“小天鹅”号起重机采用8台卷扬机,并设置了精确同步起升机构来达到均载和平衡起吊目的;采用电气控制系统对四组卷扬机转速进行同步性能闭环微调。
在东海大桥之前,内河上架梁用的都是双臂杆起重机进行架梁,这种架梁方法会使臂杆式起吊方式受力点偏向于船头,在架落梁时船头是向前“栽”的,容易引起船体倾覆及产生落梁吊点水平位移。杭州湾大桥落梁四支点高差要求控制在4mm内,纵横移偏差要求在10mm内,臂杆式起重70米2200吨砼梁,落梁过程中吊点有较大范围的水平位移,无论是架梁精度还是吊装安全都难以保障。
“小天鹅”号采用的是中心起吊方式,即起重吊点布置在船体浮心位置,起重机起重作业时,船体始终保持着正浮平衡状态,船体首尾吃水深度一致,起落梁时更平稳。这种方式有利于架梁安装精度对位和施工安全,从而开辟了海上运架梁一体化的先河,也填补了国内空白。
“小天鹅”起重机在设计上不但满足了海上架梁的需要,设计上还具有超前性:考虑到便于改造以适应长江内河通航净空的问题,因此起重机主结构分为两部分:下部为固定钢架,与船体结构焊为一体,上部为可拆钢架,方便建造安装、拆卸和改造,下部固定刚架满足长江内河通航净空的要求。
正是武桥重工在设计上“可拆式”的这一前瞻性,在建造中国第二座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时,经过简单改造后的“小天鹅”号不但能够顺利进行施工作业,还极大地降低了建设成本。如今,经过第三次改造后的“小天鹅”号与同为武桥重工研制的亚州起重量第一的“天一”号起重机正在中国第三座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建设种再立新功。
技术储备 抢战先机
2007年5月12日—13日,中央一台、湖北卫视新闻联播、《工人日报》、《中国建设报》、《中国企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国内各大媒体都相继播出了同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国内首台900吨运梁车研制成功。至此,运用于中国客运专线建设的制、提、运、架、移梁设备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首台国产化900吨运梁车是在武桥重工研制成功的。
2005年上半年,中国多条铁路客运专线陆续开工建设,为满足铁路客运专线大吨位、整孔箱梁架设的需要,急需一批为客运专线建设而装备的制、运、架、提梁设备,其中架桥和运梁设备是客运专线建设的关键设备。作为客运专线运梁设备的900吨预制混凝土箱梁轮胎式运梁车,当时国际上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有过生产业绩和经验。
随着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步伐的加快,运梁车的需求增大,如果全采用进口,造价将非常昂贵,为降低成本,铁道部决定对900吨运梁车进行国产化研制,究竟把这个科研课题交给谁呢?在比较了国内若干厂家的综合实力后,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武桥重工。
武桥重工作为桥梁施工设备行业的“领头羊”,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在于其始终注重科技储备和技术创新。在客运专线上马之前,武桥重工领导班子就敏锐的意识到客运专线的建设将会给工程机械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在2003年,武桥重工就派出了十余人次专业技术骨干出国考察学习,重点学习900吨运梁车、移梁设备和铁路起重机等先进技术。同时,武桥重工与石家庄铁道学院联合设计SPJ900/32拼装式架桥机。在此基础上,武桥重工还自主研发了500t提梁机。
2006年5月份,中铁工程总公司组织了铁路客运专线砼箱梁制(吊)、运、架设备考察团,对具备生产客运专线设备能力的专业厂进行考察。经过综合比较,武桥重工被考察组评为综合实力第一名。
正是由于有此业绩,2006年6月,铁道部正式决定将900吨运梁车国产化的重任交给了中铁大桥局,中铁大桥局委托武桥重工进行研制。
6月底,武桥重工与铁道部科技司签订了《客运专线900吨运梁车(MBEC90C型)研制》合同,按照合同要求,中铁武桥重工很快成立了课题组,由教授级高工吴元良任组长,与自动化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涂光骞一起,带领自动化公司相关人员组成900吨运梁车自动控制部分的攻关组。
2007年5月13日上午,被称为“火炉”的武汉已进入初夏季节。在中铁大桥局凤凰山会议中心内,由铁道部科技司主持的“900吨运梁车国产化项目评审会”正在召开。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陈新、方秦汉亲自参加了评审会。随后,评委们到武桥重工桥机公司汉南基地观看了运梁车的实际演示情况。
现场观摩后,专家们对该运梁车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评审,最终形成了评议意见:该运梁车达到了合同技术设计要求,其自主研制的控制系统先进,达到国际现有水平;最大行驶速度、自动导航精度、全轮独立转向性能等指标上优于进口产品。评审委员会一致同意用于客运专线900吨运梁车通过出厂评审,可以形成批量生产。
至此,历经一年多的研制,国内首台900吨运梁车在武桥重工正式诞生了。武桥重工为客运专线建设提供了所有的制、提、运、架、移系列设备。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昔日在中国工业化梦想之地,“汉阳造”诞生的那片热土上,武桥重工,经过55周年的发展壮大,今年底将喜迁新居,整体搬迁至武汉沌口开发区。武桥重工从当初长江边上的几间旧仓库起步,到成长为一个现代科技管理型的股份制集团公司:占地380余亩的新总部基地;占地180亩的武汉汉南区的武桥桥机公司和占地260亩的地处珠海市工业园的武桥珠海公司控股子公司;同时武桥重工与杭州盈都集团公司合作的占地100余亩的中铁武桥盈都桥梁钢结构生产基地今年初也已建成投产。
55年来,武桥人一直秉持“创新武桥、超越自我”的精神,一路走来,伴随着共和国桥梁建设事业前进的步伐,根据建桥需要,研制出了无数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有桥就有武桥重工”!这不仅是一句广告用语,也是武桥人的庄重誓言。
- 上一篇:追求卓越 延续辉煌
- 下一篇:立足轨道交通 强化行业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