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北京官员回应地铁换乘太累人 称源于新老线会聚

2012-03-22 来源:北京晚报
本文摘要:道路究竟为谁而建?地铁换乘为何累死个人?保障房配套为何迟迟跟不上?今晨,城市管理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栏目中,(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
道路究竟为谁而建?地铁换乘为何“累死个人”?保障房配套为何迟迟跟不上?今晨,城市管理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栏目中,(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对这些问题一一解答。
地铁换乘啥时能不这么累?
 
  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解释:未来道路规划、地铁换乘将以人为本
 
  道路究竟为谁而建?地铁换乘为何“累死个人”?保障房配套为何迟迟跟不上?今晨,城市管理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栏目中,(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对这些问题一一解答。
 
  今年疏通 七八十条“毛细血管”
 
  “现在提倡绿色出行,可自行车道经常被乱停放的车辆占用,我们被迫要进入机动车道。”“地铁站、公交站就在对面,但是想要过去要么去爬天桥要么就绕一大圈,道路究竟是为谁而建?”道路拥堵让很多人更多地选择了公共交通或其他方式出行,但眼前的道路却“障碍重重”。
 
  “这和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北京的机动车暴增有很大关系,本世纪初北京的机动车数量就达到200万了,可当时四环路还没有修好。当时的设计规划更多地考虑解决机动车的行驶问题。”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表示,以前北京城市的建设更重视主干道、快速道,设计规划、建设时都忽略了对人的关怀。
 
  今年开始北京将陆续修缮七八十条次干道,也就是常说的京城的“毛细血管”,设计上也将主要考虑行人、自行车的出行问题,“现在有一些天桥存在着无障碍设施不对称,比如一侧有坡道,另一侧却没有,这个主要是设计、施工的不够细致,当然也和坡道建设所需的空间有关。今年开始,规划委将和有关部门一同对天桥、通道等设施进行调研,对一些区域进行适度调整。此外,还将联合交通部门对机动车道、路边停车等问题进行合理划分,优化布局。”
 
  地铁换乘累死人 源于“新老”会聚
 
  地铁换乘行走距离过长、换乘通道指示不明像迷宫是市民抱怨较多的问题,东直门、雍和宫、国贸等换乘站一直为人诟病。对此,黄艳认为,京城地铁建设速度非常快,有时候没有给设计人员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进行反思。近年兴建的新线不少都是与老地铁线交会、换乘,对换乘的抱怨大多发生在这些换乘站。
 
  “很多老地铁线的车站当时并没有考虑到接驳问题,只是单一的设站,这就使新线与老线接驳比较困难。现在的新线建设时,大都已经对换乘进行预留。设计人员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去调整设计思路,如果新线换乘不方便,能改的马上通过施工改造,不能改的下次设计时会及时调整。”
 
  中心城区保障房 以公租房为主
 
  “海淀苏家坨的保障房都已经到六环了,这里超市、医院、商场、地铁都没有,生活很不方便。”据一些市民反映,保障房多建在偏远区域,配套跟不上很成问题。“按照理想的规划,应该是就业机会、公共设施先行建起,然后再配建住宅。但现实情况是对住宅的需求更加急迫。苏家坨地区有地铁海淀后山线,这条线很快就会开工,预计两三年内可以完工。其他的配套设施,我们也会敦促当地政府部门加快建设进度。”黄艳表示,中心城区已经没有地图可供保障房建设,因此选址上只能向外围考虑。不过,每套保障房周边都已经规划了配套设施,选址上也都是优先考虑已规划公共交通的区域。但因为建筑的先后顺序原因,往往是住宅先建起来了,其他配套再建。
 
  “中心城区、产业用地未来在规划建设上都已经考虑了居住问题,未来的中心城区的保障房将以公租房为主。产业用地,比如丽泽商务区、亦庄等地区在建设时也已预先规划了公租房的地块,可谓企业提供配建住宅。”据黄艳介绍,今年北京市将完成16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任务。
 
  今年开始调整 养老机构、设施
 
  北京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对于养老设施、机构的建设,黄艳认为,中国的养老是居家养老为主,然后是社区服务,最后才是养老机构。从规划的角度看,养老机构的选址很困难,中心城区没有合适的地点,政策力度不够导致社会投资介入有点难。老人所在社区、养老机构的配套也存在问题,比如就近有无医院、公园,这都是将来规划上要调整的。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北京官员回应地铁换乘太累人 称源于新老线会聚

北京晚报

道路究竟为谁而建?地铁换乘为何“累死个人”?保障房配套为何迟迟跟不上?今晨,城市管理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栏目中,(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对这些问题一一解答。
地铁换乘啥时能不这么累?
 
  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解释:未来道路规划、地铁换乘将以人为本
 
  道路究竟为谁而建?地铁换乘为何“累死个人”?保障房配套为何迟迟跟不上?今晨,城市管理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栏目中,(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对这些问题一一解答。
 
  今年疏通 七八十条“毛细血管”
 
  “现在提倡绿色出行,可自行车道经常被乱停放的车辆占用,我们被迫要进入机动车道。”“地铁站、公交站就在对面,但是想要过去要么去爬天桥要么就绕一大圈,道路究竟是为谁而建?”道路拥堵让很多人更多地选择了公共交通或其他方式出行,但眼前的道路却“障碍重重”。
 
  “这和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北京的机动车暴增有很大关系,本世纪初北京的机动车数量就达到200万了,可当时四环路还没有修好。当时的设计规划更多地考虑解决机动车的行驶问题。”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表示,以前北京城市的建设更重视主干道、快速道,设计规划、建设时都忽略了对人的关怀。
 
  今年开始北京将陆续修缮七八十条次干道,也就是常说的京城的“毛细血管”,设计上也将主要考虑行人、自行车的出行问题,“现在有一些天桥存在着无障碍设施不对称,比如一侧有坡道,另一侧却没有,这个主要是设计、施工的不够细致,当然也和坡道建设所需的空间有关。今年开始,规划委将和有关部门一同对天桥、通道等设施进行调研,对一些区域进行适度调整。此外,还将联合交通部门对机动车道、路边停车等问题进行合理划分,优化布局。”
 
  地铁换乘累死人 源于“新老”会聚
 
  地铁换乘行走距离过长、换乘通道指示不明像迷宫是市民抱怨较多的问题,东直门、雍和宫、国贸等换乘站一直为人诟病。对此,黄艳认为,京城地铁建设速度非常快,有时候没有给设计人员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进行反思。近年兴建的新线不少都是与老地铁线交会、换乘,对换乘的抱怨大多发生在这些换乘站。
 
  “很多老地铁线的车站当时并没有考虑到接驳问题,只是单一的设站,这就使新线与老线接驳比较困难。现在的新线建设时,大都已经对换乘进行预留。设计人员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去调整设计思路,如果新线换乘不方便,能改的马上通过施工改造,不能改的下次设计时会及时调整。”
 
  中心城区保障房 以公租房为主
 
  “海淀苏家坨的保障房都已经到六环了,这里超市、医院、商场、地铁都没有,生活很不方便。”据一些市民反映,保障房多建在偏远区域,配套跟不上很成问题。“按照理想的规划,应该是就业机会、公共设施先行建起,然后再配建住宅。但现实情况是对住宅的需求更加急迫。苏家坨地区有地铁海淀后山线,这条线很快就会开工,预计两三年内可以完工。其他的配套设施,我们也会敦促当地政府部门加快建设进度。”黄艳表示,中心城区已经没有地图可供保障房建设,因此选址上只能向外围考虑。不过,每套保障房周边都已经规划了配套设施,选址上也都是优先考虑已规划公共交通的区域。但因为建筑的先后顺序原因,往往是住宅先建起来了,其他配套再建。
 
  “中心城区、产业用地未来在规划建设上都已经考虑了居住问题,未来的中心城区的保障房将以公租房为主。产业用地,比如丽泽商务区、亦庄等地区在建设时也已预先规划了公租房的地块,可谓企业提供配建住宅。”据黄艳介绍,今年北京市将完成16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任务。
 
  今年开始调整 养老机构、设施
 
  北京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对于养老设施、机构的建设,黄艳认为,中国的养老是居家养老为主,然后是社区服务,最后才是养老机构。从规划的角度看,养老机构的选址很困难,中心城区没有合适的地点,政策力度不够导致社会投资介入有点难。老人所在社区、养老机构的配套也存在问题,比如就近有无医院、公园,这都是将来规划上要调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