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遭遇高温自然灾害 地铁乘凉有何不可

2013-07-25 来源:楚天都市报
本文摘要:七月流火的高温,眼看要把行人晒化,一心寻觅街边凉意,自然不会放过地铁。
  七月流火的高温,眼看要把行人晒化,一心寻觅街边凉意,自然不会放过地铁。日前,杭州地铁通道挤满了纳凉族,已经影响到了乘客的交通和安全,所以地铁也从最初的“不鼓励不反对”到“不提倡”,甚至关掉空调变相驱赶乘凉者。
 
  出于安全考虑和维护形象需要,杭州地铁官方“不提倡”公众乘凉。但前恭后倨的态度和关空调驱赶的行为,说明他们把乘凉者当成了“麻烦”,赶走是为了保护地铁和乘客的权利,却没有意识到公众的高温权利也应当被尊重。在高温天气,公众有权利在公共场所乘凉,不应当被驱赶,因为高温也是一种自然灾害,乘凉就是在预防自然灾害。
 
  说起自然灾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地震、泥石流、台风、洪水、水土流失,很少有人意识到高温早已是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高温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安徽小伙高温下加班12小时中暑死亡,福建建筑工中暑死后体温仍超38.5℃;日本7月首周有16人中暑死亡,英国持续炎热天气已造成760人死亡。对普通人来说,因热致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美国专家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如今高温是美国人面临的自然界第一“杀手”,因热致死的人数超过地震。在自然灾害导致死亡的人中,19.6%死于高温和干旱,18.8%死于夏季雷暴,18.1%死于冬季天气因素,5%死于地震、野外大火和飓风。人们遇到台风、洪水、地震都知道应急避难,杭州地铁却逼迫公众曝露在危害性更甚的高温里,这是一种要不得的错误观念。
 
  其实,现在国内已开始正视高温的危害,不少政府机关、企业单位为员工发放防暑降温福利,还有多地建设开放公开的乘凉场所,上海地铁早就允许市民纳凉,重庆等地开放防空洞让市民乘凉,石家庄等地商场也接受市民防暑。但是,高温就是自然灾害的观念仍不普及,多地不但没有指定应急措施,就连国家提倡的“高温假”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享受。
 
  公众趋凉避热依靠的是动物本能,这也是遭遇自然灾害时的“自救”措施。遇到台风、洪水、冻雨等灾情,人们抢险避灾的行为会被宽容甚至鼓励。但长期来看死亡数量更高的高温灾害却没有积极应对措施,一个人热到不行想乘凉会被当成偷奸耍滑,甚至这种“自救”会被自己压制和他人阻止。必要的乘凉就是救命,如果有这样的意识很多人就不该倒在工作岗位上。

  当然,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酷夏之际,为什么纳凉者都拥向了地铁车站?这对应的只能是公共纳凉空间的严重不足,进而映射出城市管理对市民高温权益的体恤缺位。从新闻的内容来看,杭州市事实上还连年开放了避暑纳凉点,对市民的“热不可耐”其实可算上心。上心之下,市民仍然如此之热,可以想见,普通市民的高温福利尚需更多政府作为。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在高温下,拥有一片权利的绿洲?在地铁纳凉之争后,这依旧是逼人的追问。
 
  政府应当为公众提供防暑降温场所,其中包括在地铁特定范围乘凉。因为这些公共服务本来就屈指可数,不能让公众在乘凉的路上疲于奔命。更重要的是,高温也是自然灾害的理念,应当在公众、社会、政府中普及,这样极端天气才会引起真正的重视,公众也不会被随意赶出纳凉场所。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遭遇高温自然灾害 地铁乘凉有何不可

楚天都市报

  七月流火的高温,眼看要把行人晒化,一心寻觅街边凉意,自然不会放过地铁。日前,杭州地铁通道挤满了纳凉族,已经影响到了乘客的交通和安全,所以地铁也从最初的“不鼓励不反对”到“不提倡”,甚至关掉空调变相驱赶乘凉者。

 
  出于安全考虑和维护形象需要,杭州地铁官方“不提倡”公众乘凉。但前恭后倨的态度和关空调驱赶的行为,说明他们把乘凉者当成了“麻烦”,赶走是为了保护地铁和乘客的权利,却没有意识到公众的高温权利也应当被尊重。在高温天气,公众有权利在公共场所乘凉,不应当被驱赶,因为高温也是一种自然灾害,乘凉就是在预防自然灾害。
 
  说起自然灾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地震、泥石流、台风、洪水、水土流失,很少有人意识到高温早已是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高温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安徽小伙高温下加班12小时中暑死亡,福建建筑工中暑死后体温仍超38.5℃;日本7月首周有16人中暑死亡,英国持续炎热天气已造成760人死亡。对普通人来说,因热致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美国专家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如今高温是美国人面临的自然界第一“杀手”,因热致死的人数超过地震。在自然灾害导致死亡的人中,19.6%死于高温和干旱,18.8%死于夏季雷暴,18.1%死于冬季天气因素,5%死于地震、野外大火和飓风。人们遇到台风、洪水、地震都知道应急避难,杭州地铁却逼迫公众曝露在危害性更甚的高温里,这是一种要不得的错误观念。
 
  其实,现在国内已开始正视高温的危害,不少政府机关、企业单位为员工发放防暑降温福利,还有多地建设开放公开的乘凉场所,上海地铁早就允许市民纳凉,重庆等地开放防空洞让市民乘凉,石家庄等地商场也接受市民防暑。但是,高温就是自然灾害的观念仍不普及,多地不但没有指定应急措施,就连国家提倡的“高温假”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享受。
 
  公众趋凉避热依靠的是动物本能,这也是遭遇自然灾害时的“自救”措施。遇到台风、洪水、冻雨等灾情,人们抢险避灾的行为会被宽容甚至鼓励。但长期来看死亡数量更高的高温灾害却没有积极应对措施,一个人热到不行想乘凉会被当成偷奸耍滑,甚至这种“自救”会被自己压制和他人阻止。必要的乘凉就是救命,如果有这样的意识很多人就不该倒在工作岗位上。

  当然,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酷夏之际,为什么纳凉者都拥向了地铁车站?这对应的只能是公共纳凉空间的严重不足,进而映射出城市管理对市民高温权益的体恤缺位。从新闻的内容来看,杭州市事实上还连年开放了避暑纳凉点,对市民的“热不可耐”其实可算上心。上心之下,市民仍然如此之热,可以想见,普通市民的高温福利尚需更多政府作为。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在高温下,拥有一片权利的绿洲?在地铁纳凉之争后,这依旧是逼人的追问。
 
  政府应当为公众提供防暑降温场所,其中包括在地铁特定范围乘凉。因为这些公共服务本来就屈指可数,不能让公众在乘凉的路上疲于奔命。更重要的是,高温也是自然灾害的理念,应当在公众、社会、政府中普及,这样极端天气才会引起真正的重视,公众也不会被随意赶出纳凉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