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投资融资 > 内容

温州“幸福轨道”民间募资 首期15亿年收益6%

2013-03-1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摘要:  温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6年计划总投资432亿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首次尝试15亿元的民间募资额度,早于4月30日的原定期限提前完成...


  温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6年计划总投资432亿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首次尝试15亿元的民间募资额度,早于4月30日的原定期限提前完成募集,这不仅给当地投资者以“欣喜”,也暂时打消了他们对温州缺钱的忧虑。
  不过,一个公益性质的交通项目,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从何而来?

  在温州“跑路潮”尚未平息、企业年关资金链紧绷的时点上,对于民间投资者来说,这个项目究竟会是馅饼还是陷阱?

  无论如何,个人投资者的热捧,机构投资者的冷场,已成定局。

  年收益6%的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被地方政府命名为“幸福轨道”,首开国内轨道交通民间募资先河。

  2月22日,温州市政府向各级相关部门下发2013年第9号令,成立了由副市长陈浩担任组长的温州市域铁路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并启动了1线的招投标进程。

  项目实际操作者为温州铁路与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温州铁投)。工商资料显示,成立于2011年4月14日的温州铁投由温州市政府财政全额投资,注册资本20亿,法定代表为吴祖联。旗下设立温州幸福轨道交通股份公司(下称幸福公司),项目建设拆分为S1、S2、S3三期。

  公开资料显示,项目设计初始,地方政府对其投资总额测算逾152亿元,但根据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示的获批方案,记者发现,整个项目投资规模扩大了,6年计划额度达432亿。

  其中,S1线于2011年底开工,项目资金来源的一项初始设计就是对民间开放。

  不过当时,社会各界对此尝试颇感“犹疑”。出乎意料的是,经过一年多的筹划,原定今年4月30日结束的15亿元募资计划,提前两个月收官。

  募资的“冰火”逻辑
  这场资金募集过程中,个人投资者“万人空巷”,机构投资者冷场,冰火悬殊。

  根据融资方案,幸福公司股本总额87.88亿元,每股1万元,即87.88万股。其中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幸福公司的控股人和发起人认购50%;剩余50%由社会投资者包括企业和自然人投资。S1线增资扩股一期于2012年12月12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募资,计划募集15万股,即15亿元。采用货币资金认购股份的方式,固定收益每年一付,投资收益按税后年收益率6%净得收益分配。

  资金募集首日,大批市民前往认购,当天即办理254笔,募集资金高达5829万元。

  企业主却另有想法。

  当地一名包姓企业主对这项投资做过测算。目前,企业运转需要融资,根据其名下这家信誉优良的企业,从银行系统融资的最低成本也要7%,而上述募资计划年收益率仅6%,于他,“绝对不感兴趣。”

  “这相当一个银行的理财产品,类似收益有的都超过了10%。”他认为,机构不愿意投资是重要原因。而个人热捧则是因为“目前股市、楼市都处于一种控制投资的政策,投资渠道缺乏,而且,温州危机令民间信用借贷元气大伤,这个渠道基本上也被堵死了。”

  此外,这波资金募集计划,恰好启动于企业一年中资金流动性最为紧张的年关前后。记者采访的6位投资型企业主均不同程度地表示,除了收益率低的原因,他们也希望与地方投融资机构保持“一定距离”。

  银行“营销团”
  从个人投资者年龄结构来看,公开消息显示,认购的中老年人占到六成以上,一些老人甚至是在儿孙的搀扶下前来认购。

  “对这些老人来说,安全是第一的,而6%年收益也远远高出银行基准存款利率。”上述包姓企业主认为。

  为保障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安全性,温州市财政建立了10亿元的专项偿付准备金。

  温州铁投相关人士称,S1线开工后,前期资金由地方财政投资,之后,幸福公司将采取增资扩股,融入来自民资的股本金。

  另有项目运作的核心人士透露,这次募资吸收的民间投资者将区分机构和个人。为规避公司法对股份公司股东不得超过200个的上限,初步规定机构投资者股本金额为2000万起。个人投资者则1万元起都可以参股,上不封顶。

  但个人资金并不直接进入幸福公司持股,而是采取温州人擅长的民间组团式投资。从目前来看,这个“组团”的机构显然是当地银行。

  “机构投资不设置退出机制,可依法自行市场操作。”这位人士说,对个人投资者则设有资金退出机制,政府未来会陆续收购。“S1线一期的工期并不长,若按计划2011年11月开工,2013年建成,则资金投入期两年后,即可进入回收期。”

  同时,温州市政府在S1线项目轨道沿线,划出了专门土地,出让给温州铁投,以土地开发收益确保支付股东的年固定回报收益、偿还银行贷款本息等运营需求。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温州“幸福轨道”民间募资 首期15亿年收益6%

21世纪经济报道



  温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6年计划总投资432亿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首次尝试15亿元的民间募资额度,早于4月30日的原定期限提前完成募集,这不仅给当地投资者以“欣喜”,也暂时打消了他们对温州缺钱的忧虑。
  不过,一个公益性质的交通项目,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从何而来?

  在温州“跑路潮”尚未平息、企业年关资金链紧绷的时点上,对于民间投资者来说,这个项目究竟会是馅饼还是陷阱?

  无论如何,个人投资者的热捧,机构投资者的冷场,已成定局。

  年收益6%的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被地方政府命名为“幸福轨道”,首开国内轨道交通民间募资先河。

  2月22日,温州市政府向各级相关部门下发2013年第9号令,成立了由副市长陈浩担任组长的温州市域铁路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并启动了1线的招投标进程。

  项目实际操作者为温州铁路与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温州铁投)。工商资料显示,成立于2011年4月14日的温州铁投由温州市政府财政全额投资,注册资本20亿,法定代表为吴祖联。旗下设立温州幸福轨道交通股份公司(下称幸福公司),项目建设拆分为S1、S2、S3三期。

  公开资料显示,项目设计初始,地方政府对其投资总额测算逾152亿元,但根据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示的获批方案,记者发现,整个项目投资规模扩大了,6年计划额度达432亿。

  其中,S1线于2011年底开工,项目资金来源的一项初始设计就是对民间开放。

  不过当时,社会各界对此尝试颇感“犹疑”。出乎意料的是,经过一年多的筹划,原定今年4月30日结束的15亿元募资计划,提前两个月收官。

  募资的“冰火”逻辑
  这场资金募集过程中,个人投资者“万人空巷”,机构投资者冷场,冰火悬殊。

  根据融资方案,幸福公司股本总额87.88亿元,每股1万元,即87.88万股。其中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幸福公司的控股人和发起人认购50%;剩余50%由社会投资者包括企业和自然人投资。S1线增资扩股一期于2012年12月12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募资,计划募集15万股,即15亿元。采用货币资金认购股份的方式,固定收益每年一付,投资收益按税后年收益率6%净得收益分配。

  资金募集首日,大批市民前往认购,当天即办理254笔,募集资金高达5829万元。

  企业主却另有想法。

  当地一名包姓企业主对这项投资做过测算。目前,企业运转需要融资,根据其名下这家信誉优良的企业,从银行系统融资的最低成本也要7%,而上述募资计划年收益率仅6%,于他,“绝对不感兴趣。”

  “这相当一个银行的理财产品,类似收益有的都超过了10%。”他认为,机构不愿意投资是重要原因。而个人热捧则是因为“目前股市、楼市都处于一种控制投资的政策,投资渠道缺乏,而且,温州危机令民间信用借贷元气大伤,这个渠道基本上也被堵死了。”

  此外,这波资金募集计划,恰好启动于企业一年中资金流动性最为紧张的年关前后。记者采访的6位投资型企业主均不同程度地表示,除了收益率低的原因,他们也希望与地方投融资机构保持“一定距离”。

  银行“营销团”
  从个人投资者年龄结构来看,公开消息显示,认购的中老年人占到六成以上,一些老人甚至是在儿孙的搀扶下前来认购。

  “对这些老人来说,安全是第一的,而6%年收益也远远高出银行基准存款利率。”上述包姓企业主认为。

  为保障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安全性,温州市财政建立了10亿元的专项偿付准备金。

  温州铁投相关人士称,S1线开工后,前期资金由地方财政投资,之后,幸福公司将采取增资扩股,融入来自民资的股本金。

  另有项目运作的核心人士透露,这次募资吸收的民间投资者将区分机构和个人。为规避公司法对股份公司股东不得超过200个的上限,初步规定机构投资者股本金额为2000万起。个人投资者则1万元起都可以参股,上不封顶。

  但个人资金并不直接进入幸福公司持股,而是采取温州人擅长的民间组团式投资。从目前来看,这个“组团”的机构显然是当地银行。

  “机构投资不设置退出机制,可依法自行市场操作。”这位人士说,对个人投资者则设有资金退出机制,政府未来会陆续收购。“S1线一期的工期并不长,若按计划2011年11月开工,2013年建成,则资金投入期两年后,即可进入回收期。”

  同时,温州市政府在S1线项目轨道沿线,划出了专门土地,出让给温州铁投,以土地开发收益确保支付股东的年固定回报收益、偿还银行贷款本息等运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