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建设 紫禁城讲究默契
2013-11-12 来源:新京报
本文摘要:53岁的慈禧太后,在1888年闹出了一个很大的动静——居然在中南海里修了一条总长1510.4米的铁路。
53岁的慈禧太后,在1888年闹出了一个很大的动静——居然在中南海里修了一条总长1510.4米的铁路。这条铁路,第一期从中海的瀛秀园门外修通到紫光阁、时应宫一带,称“紫光阁铁路”,第二期则继续向北延伸,穿福华门(中南海北门),入北海的阳泽门(北海西南门),再沿北海西岸北行至极乐世界转向东,又自龙泽亭以北,经阐福寺、浴兰轩、大西天、至终点站镜清斋,称“北海铁路”,全路统称“西苑铁路”。
此时,围绕着铁路建设,一场思想与利益的交锋正席卷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清官场。
直隶总督李鸿章在艰难地完成了津沽铁路后,计划向西延伸,把铁路修到京郊的通州(津通铁路),“外助海路之需,内备征兵入卫之用”。这下子等于捅了马蜂窝,以帝师翁同龢为首的一些京官终于逮住了机会,既能表现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又能顺便给如日中天的李鸿章下绊脚、上眼药。
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作为帝国核心的慈禧太后并不方便做任何表态,却匪夷所思地接受了李鸿章敬献的“西苑铁路”及6辆法国产车厢。“西苑铁路”完成时,正值铁路大讨论最为激烈之际,慈禧太后却每天乘坐火车,往返于寝宫、膳所及办公地。虽然这列火车并没有蒸汽机车牵引,“每车以内监四人贯绳曳之”,但官员们都明白,这正是最高核心的特殊表态。
慈禧太后还接受了李鸿章的另一个建议:将铁路建设的大讨论,从中央部委扩大到全国各省的督抚们,要求他们“各抒所见迅速复奏”。同为地方主政官员,李鸿章很清楚各地督抚为了发展经济,获取良好的政绩,绝对是赞同修建铁路的。老李与他们的最大不同在于,他总是不惮于做弄潮儿、喝头口水,而他们则更多地明哲保身、从不出头。以中央的名义组织大讨论,就能有效地让这些闷声不响捡现成的大员们表态,从而缓解集中在他老李一人头上的压力,将自己与翁同龢之间的博弈,转变为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清流派之间的政争。
让反对意见充分表达出来,并且尽量不予以正面打击,这是晚清改革中的基本套路。几乎各项可能产生争议的政策,都是先行在高级干部中征求意见,广泛讨论,可以畅所欲言,不会出现扣帽子、打棍子的情况。这样一种“官场内部民主”,的确令不同的意见得到了表达的机会,并且形成争鸣。这种大讨论虽然令反对意见甚嚣尘上,但往往在最后保障了政策的推行:不同意见和不满情绪的制度化宣泄,令官僚机器这台“锅炉”适时释放了压力,这不仅完善了改革措施,而且也堵上反对意见的地下通道,大大减少了出于私心、沽名钓誉者的活动空间,也为改革者提供了公开辩护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种“及时挤脓包”的办法。
在这样的一个沟通过程中,最高领导核心总是尽量保持中立的角色,既能技巧地减少和化解了反对者的阻挠,又从反对者的充分表达中汲取营养,完善改革方案,更从不同派系的博弈中,来了解和掌控改革的力度、分寸,从而可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左”与“右”两方面的干部。
果然,讨论的范围扩大后,地方督抚们一概全力赞成修建铁路,并且推动着大讨论的主题由“是否修建铁路”转变为“先行修建哪一条铁路”,各省督抚们争得不亦乐乎。
不久,中央就明确宣布铁路为“自强要策”,接连批准了包括津通铁路在内的多条铁路的建设,而过足了表达瘾的反对者们,也心满意足地闭嘴了……
- 上一篇:大连:下月起铁路客运调成冬季模式
- 下一篇:探访铁路线“大修手术”现场:保火车过安冬
相关文章
- 昆明局:加快铁路建设服务“一带一路”2017-11-28
- 济南铁路局:青连铁路洋河口站开通2017-09-18
- 党委书记庄纪栋到江西兴泉铁路4标现场办公指导工程建设2017-09-06
- 青藏铁路格拉扩能改造工程塘岗车站顺利开通2017-09-04
- 总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就深化银企合作举行会谈201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