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中国高铁海外之路的困境和未来

2014-10-15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本文摘要:当地时间12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乘专机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这给备受关注的中俄高铁合作项目带来了新的预期。

  当地时间12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乘专机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这给备受关注的中俄高铁合作项目带来了新的预期。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报道,此次随李克强出访的队伍中还包括了中国南、北车的高层,这是中国高铁列车制造企业首次随同总理出访推广高铁。
 
  据俄新网近日报道,李克强访问俄罗斯期间,在两国总理见证下,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交通运输部、俄罗斯铁路公司以及俄罗斯交通部10月13日将共同签署一份合作备忘录。中方将重申参与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项目的意愿。
 
  同时,就国际形势而言,目前俄罗斯正面临西方经济制裁。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为中俄高铁合作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耗时10年之久的中俄天然气谈判在今年5月也正是在类似的局势下达成的。
 
  根据俄罗斯发布的2030年前铁路交通发展战略,俄罗斯有意建设2万公里新铁路,其中包括5000公里高速铁路。
 
  而在近日,李克强在访问德国前夕,李克强通过德国主流媒体《世界报》,以“让开放创新引领中德合作”为题,向德国人民问好并聊起对中德关系未来发展的期望。文章提到,中方将积极考虑德国大众汽车提高在一汽大众合资企业中股份比例的请求,也希望德国允许资质好的中国企业竞标德国的高铁项目。
 
  细心查找了一下李克强总理履新以来的历次外访,铁路都是其必不可少的话题。有媒体甚至调侃,眼下铁路已成为“强的路”,正逐渐成为“克强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中国高铁走出去始于2010年,在经过知识产权和动车事故的质疑之后,2013年新一波高铁出海高调开始。与刚开始不一样的是,此次在海外推介中国高铁的不再只是企业或者铁道部门,中国最高领导层亲自化身“高铁推销员”,在各种出访场合提及这张“中国名片”。
 
  由此,高铁走出去更具国家意义——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作为中国工业国际生产竞争力的一个符号,以及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7月25日,由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包建设的连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高速铁路二期工程历时11年终于通车,这也是中国完成的第一条海外高铁工程。
 
  然而,海外高铁市场未必如想象中广阔。
 
  高铁是一个国家的“奢侈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有三个较高的经济门槛:首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其次是人口密度要求;三是电力供应充足。能满足这些条件,又有意愿修建高铁的国家可谓稀缺。世界银行由此作出判断,全球最大的高铁市场仍在中国。
 
  相较于能够以经济模型计算出来的经济门槛,高铁承建双方要面对的更大不确定性在于政治风险。
 
  两项因素夹击,中国曾经接触过或有意向在海外进行的项目中,实际落地者寥寥。
 
  据《财经》记者调查,目前顺利出海的有安伊高铁和在建的麦麦高铁(沙特的麦加-麦地那第一标段土建部分),中国企业已拿下的项目有中铁的委内瑞拉迪纳科—阿纳科准高铁,因为委内瑞拉政府拖欠工程款进展缓慢。新闻中热炒的缅甸、越南、老挝、罗马尼亚、巴西、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高铁,皆处于规划、论证阶段,尚未进入招投标阶段。
 
  同时高铁还要面对来自多家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
 
  在马来西亚和印度,中日高铁之战一触即发,日本国土交通大臣太田昭宏9月22日已经急赴印度,推介日本高铁“新干线”。此前甚至有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专家抛出“即使零元中标,也要拿下东南亚高铁”的说法。
 
  业内人士表示,上述“狂言”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国际高铁市场的竞争之激烈。可以预见,即将拉开大幕的俄罗斯高铁招标必然吸引国际高铁巨头展开激烈争夺。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也强调,中国在极其复杂的地质、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已建成运营的超1万公里的高铁里程,以及自行设计出高寒动车组、防风沙动车组、耐高温高湿性能的动车组,都将为中国高铁提供最具说服力的竞争力。此外,中国在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具有优势,大规模的建设更能摊薄建设制造成本。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不同场合对中国高铁的优势进行的不同阐述,总结形成了“高铁三论”。技术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价格论: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论:运营经验丰富。也正基于对中国高铁的信心,自去年10月份以来,李克强已经分别向泰国、澳大利亚、中东欧、非洲、英国、美国等地推销过中国高铁,引发国际强烈关注和热议。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中国高铁海外之路的困境和未来

BWCHINESE中文网


  当地时间12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乘专机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这给备受关注的中俄高铁合作项目带来了新的预期。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报道,此次随李克强出访的队伍中还包括了中国南、北车的高层,这是中国高铁列车制造企业首次随同总理出访推广高铁。
 
  据俄新网近日报道,李克强访问俄罗斯期间,在两国总理见证下,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交通运输部、俄罗斯铁路公司以及俄罗斯交通部10月13日将共同签署一份合作备忘录。中方将重申参与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项目的意愿。
 
  同时,就国际形势而言,目前俄罗斯正面临西方经济制裁。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为中俄高铁合作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耗时10年之久的中俄天然气谈判在今年5月也正是在类似的局势下达成的。
 
  根据俄罗斯发布的2030年前铁路交通发展战略,俄罗斯有意建设2万公里新铁路,其中包括5000公里高速铁路。
 
  而在近日,李克强在访问德国前夕,李克强通过德国主流媒体《世界报》,以“让开放创新引领中德合作”为题,向德国人民问好并聊起对中德关系未来发展的期望。文章提到,中方将积极考虑德国大众汽车提高在一汽大众合资企业中股份比例的请求,也希望德国允许资质好的中国企业竞标德国的高铁项目。
 
  细心查找了一下李克强总理履新以来的历次外访,铁路都是其必不可少的话题。有媒体甚至调侃,眼下铁路已成为“强的路”,正逐渐成为“克强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中国高铁走出去始于2010年,在经过知识产权和动车事故的质疑之后,2013年新一波高铁出海高调开始。与刚开始不一样的是,此次在海外推介中国高铁的不再只是企业或者铁道部门,中国最高领导层亲自化身“高铁推销员”,在各种出访场合提及这张“中国名片”。
 
  由此,高铁走出去更具国家意义——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作为中国工业国际生产竞争力的一个符号,以及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7月25日,由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包建设的连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高速铁路二期工程历时11年终于通车,这也是中国完成的第一条海外高铁工程。
 
  然而,海外高铁市场未必如想象中广阔。
 
  高铁是一个国家的“奢侈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有三个较高的经济门槛:首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其次是人口密度要求;三是电力供应充足。能满足这些条件,又有意愿修建高铁的国家可谓稀缺。世界银行由此作出判断,全球最大的高铁市场仍在中国。
 
  相较于能够以经济模型计算出来的经济门槛,高铁承建双方要面对的更大不确定性在于政治风险。
 
  两项因素夹击,中国曾经接触过或有意向在海外进行的项目中,实际落地者寥寥。
 
  据《财经》记者调查,目前顺利出海的有安伊高铁和在建的麦麦高铁(沙特的麦加-麦地那第一标段土建部分),中国企业已拿下的项目有中铁的委内瑞拉迪纳科—阿纳科准高铁,因为委内瑞拉政府拖欠工程款进展缓慢。新闻中热炒的缅甸、越南、老挝、罗马尼亚、巴西、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高铁,皆处于规划、论证阶段,尚未进入招投标阶段。
 
  同时高铁还要面对来自多家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
 
  在马来西亚和印度,中日高铁之战一触即发,日本国土交通大臣太田昭宏9月22日已经急赴印度,推介日本高铁“新干线”。此前甚至有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专家抛出“即使零元中标,也要拿下东南亚高铁”的说法。
 
  业内人士表示,上述“狂言”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国际高铁市场的竞争之激烈。可以预见,即将拉开大幕的俄罗斯高铁招标必然吸引国际高铁巨头展开激烈争夺。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也强调,中国在极其复杂的地质、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已建成运营的超1万公里的高铁里程,以及自行设计出高寒动车组、防风沙动车组、耐高温高湿性能的动车组,都将为中国高铁提供最具说服力的竞争力。此外,中国在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具有优势,大规模的建设更能摊薄建设制造成本。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不同场合对中国高铁的优势进行的不同阐述,总结形成了“高铁三论”。技术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价格论: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论:运营经验丰富。也正基于对中国高铁的信心,自去年10月份以来,李克强已经分别向泰国、澳大利亚、中东欧、非洲、英国、美国等地推销过中国高铁,引发国际强烈关注和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