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张剑炜
张剑炜,庞巴迪公司中国区总裁兼国家首席代表。2005年9月被任命为庞巴迪公司中国区总裁兼首席代表,除继续其在运输业务的职责外,其职责还扩展到宇航业务,其中包括领导、管理和协调庞巴迪与中国各政府机构的关系:同时在管理庞巴迪与其他重要机构的关系上提供战略支持。

成 果

他于1991年获得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于1996年获得蒙特利尔大学管理博士学位。他的专业是企业战略。除博士论文外,他在加拿大和法国还发表过多篇管理科学方面的文章。在2005年,张剑炜博士荣获中国企业联合会颁发的“最受关注企业家”的荣誉称号。张剑炜博士于1995年以项目经理的职位开始了他在庞巴迪的职业生涯。

专 访

用“真诚”打造庞巴迪的“金牌”名片

——访庞巴迪中国总裁张剑炜先生
 
  再次见到张剑炜是在庞巴迪公司,记者本是带着怀疑而来,卯足了劲儿要从张剑炜身上探寻到答案。可刚进公司看到张剑炜亲自迎过来的刹那,记者之前的疑惑都烟消云散。
 
  一如既往的微笑,一如既往的身体前倾、双手紧握,这些细节都足以说明庞巴迪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原因。所谓真诚,便是在不经意之间散发的气质,在骨子里透出来的亲切,这就是张剑炜成功的利器。
 
  成功是岁月沉淀的嘉奖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张剑炜最欣赏的一段话,这段话也正是对张剑炜经历的写照。
 
  1974年,张剑炜17岁,刚刚高中毕业便随着上山下乡的浪潮去了山东农村。“这段时间真是什么活儿都干。”张剑炜说。作为“知识青年”,不仅要干农活,还要负责宣传,用自石灰在墙上刷写宣传标语:冬天天不亮就起来栽“青年林”、修“青年路”:晚上还要拿大喇叭“宣传”。说到这些,张剑炜到现在都难掩激动的心情。
 
  1978年恢复高考,作为公社团委书记的张剑炜,本只想给年轻人做个表率,竟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举考取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张剑炜做梦也没想到,踏进天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正意昧着自己的生活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剑炜1982年被授予“全国三好学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张剑炜获得一个远赴加拿大留学的机会,先后获得了蒙特利尔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和管理学博士。
 
  1995年,张剑炜以项目经理的身份成为庞巴迪公司一员,对此一位外国同事很不服气,甚至当着张剑炜的面质问:“我在庞巴迪干了17年才做经理,凭什么你一个中国人一来就是经理?”张剑炜的回答带着他特有的“理所应当式”的谦逊:“所以我需要你的帮助。”
 
  也许正是这样的真诚让张剑炜不断获得进步和认可,短短十多年的时间,从一个项目经理到总监,集团副总裁再到现在的中国区总裁,从独自一人披荆斩棘,到现在庞巴迪中国运输业占据重要一席。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张剑炜自己心里最清楚。正如一部电影台词“在幻变的生命
 
  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岁月偷走了张剑炜1974年仿如黑白片的单纯劳苦,偷走了1978年锦瑟华年的年轻气盛,偷走了1995年初出茅庐的迷惘青涩。然而岁月偷走的片段并没有让张剑炜忘掉曾经种种,反而沉淀了一样最宝贵的东西。
 
  1999年,时任庞巴迪运输集团副总裁的张剑炜被派到中国单枪匹马地开拓运输业务。当时的庞巴迪在中国可谓名不见经传,前来“开荒”的张剑炜连个办公室都没有,只能在家里办公。
 
  当时是否已经看出了中国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景?张剑炜的回答十分坦率:“完全没有,而且当时还不想回来。”对于好不容易适应了加拿大生活的张剑炜来说,刚开始累积西方企业经验打算主足于国际市场,结果熊熊斗志被生生浇了桶凉水。“更何况还是庞巴迪送我回来,若是自己主动回国还能被称赞为‘赤子报国’。”如今想到这些的张剑炜笑着说。
 
  失望过后,张剑炜不得不振作精神面对一个全新的市场。其实,此时他才开始真正绽放光芒。
 
  动辄上亿元的订单,必须有足够的信任,在很多人眼中,没有政府的背景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张剑炜做到了,凭借的就是他多年的历练最后沉淀下的真诚。庞巴迪在中国的地基全靠张剑炜的真诚,拿订单从不使用中间人,也没有一个有“背景”的销售团队,用他的话说,这样可以更直接地了解用户的需要,也节省了费用。在这段忙碌奔波的日子里,不少人都被张剑炜的执着和真诚所打动,日濡月染,大家渐渐将“庞巴迪张剑炜”连在了一起。十多个春夏秋冬己过,现在的庞巴迪在中国拥有三家合资企业和七家独资企业,4000多名员工,办事处遍布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在中国获得了超过4000辆轨道车辆和550台电力机车的订单。仅今年年初,庞巴迪又获得了为315辆出口的地铁车辆提供牵引设备与控制系统的订单,另外还签署了北京地铁14号线378辆地铁车辆牵引系统的订单。
 
  现在业内人士谈到合作问题,都会不自觉的提到张剑炜,用他们话说就是:“到庞巴迪找张剑炜,绝对靠谱!”这就是张剑炜的影响力,问其秘诀,张剑炜骄傲的说:“就在于真诚待人。”
 
  或许,曾经刚回到中国的张剑炜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并不显眼的特质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惊喜,不过现在的他明白了,并随着自己不断向前越来越珍惜。
 
  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十多年,却一直奉“真诚”二字为信仰,如此品质与智慧,何其难得。
 
  共同开发带来不断突破
 
  不仅是张剑炜个人坚持着真诚的理念,庞巴迪公司也坚守着该理念,努力为客户提供极致周全的服务。
 
  在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成为城市生活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时,庞巴迪则以“环保先锋”的姿态,引领轨道交通运输技术的提升,使轨道交通成为生态学上领先的交通运输模式。
 
  于是,PIRMOVE系统在庞巴迪成功诞生。庞巴迪EC04环保技术组合的高速列车,为运营商在能源节约、高效可靠、生态环保和经济适用等方面做了充分的考虑,并进行了各方面的突破和提升。
 
  把电车开进公国、古镇、教堂这样意想不到的地方,曾经只是动画片中的浪漫,而无接触网的运行,实现了电车可畅行穿梭于这样的地方,真真正正带着大家从高楼“穿越”到了古镇。
 
  “技术转让”一直是全球媒体的敏感话题。“许多西方企业领导人在面对西方媒体时声称不向中国转让技术,但面对中国政府和合作伙伴时却大谈转让技术。实际上,他们对谁都没有讲真话,”谈到这个话题,张剑炜表现得十分坦然,“庞巴迪与中国的合作已经大大超越了简单的‘技术转让’,我们与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中国市场所需要的技术和产品。技术转让无法让产品得到根本提升。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原列车,就是庞巴迪的合资公司BST在中国开发的。”
 
  2003年青藏列车的项目一立项,BST就组织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去西藏考察,包括气候条件、环境条件以及风俗文化,为期两年的考察带回来了宝贵
 
  资料,BST最后一举中标。青藏列车让人感觉到格外贴心的是它完完全全为大众的服务设计理念,“它是属于大众的豪华列车,喜欢旅游的白领都会选择这种消费方式,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更是一种经历。真正吸引他们的将不仅仅是这趟车,还有背后的文化。”张剑炜表示。
 
  这趟列车出生于青岛,是由庞巴迪的专家和中国的工程师们共同开发的。“技术转让”绝制造不出这样的高端列车,只有彼此真诚、携手共进,才会有真正的突破。
 
  在齿轮啮合中共同前避
 
  在齿轮传动过程中,尽管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尺寸不同,但是他们在喝合点的切线速度是相同的。
 
  张剑炜把两个企业之间的合作生动地比喻成齿轮之间的啮合,把共同利益则比喻为啮合点的切线速度。“切线速度不同,就会产生摩擦:没有共同利益,就会产生冲突,”张剑炜说,“在企业合作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问题是由于不当的沟通和误解导致的。只有加强沟通,换位思考,才能在合作中找到共同的利益,实现双赢。”
 
  实现双赢不单是为自己寻找利益,更重要的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张剑炜说:“这就好比两个卖东西的商人,一个推荐自己的东西如何优秀,另一个推荐什么样的东西更适合对方,顾客自然会选择后者。”张剑炜就是一个为对方着想的商人,以客户的需求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中国铁道曾经与庞巴迪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铁道部和外资企业签订这样的协议,前所未有。不少人以为庞巴迪的政府公关非常好,但实际上张剑炜从来不把公关看在眼里,他寻求的是共同利益和双赢,于是他用了笨而有效的方式获得用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真诚。
 
  很多外企的中方雇员会在中国人面前骂骂老外,在老外面前批评批评中国,两边讨好。张剑炜最看不惯这一点:“这是大错特错。你应该起到的是沟通作用。比如在中国人面前解释外国公司行为,在外国同事面前摆出中国事实。这确实要冒风险,但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相互理解,减少误会,达到双赢。”
 
  这杆秤不好把握,不过张剑炜却做得异常出色,不仅如此,这样的工作环境还造就了他宽容的性格。张剑炜刚来中国时,一次参加上海的行业展览会,带去几个外国同事,展台上一些国内参观者一看到张剑炜是东方面孔,就对着他说:“你过来帮忙翻译一下吧。”外国同事见到忙说:“这是我们的副总裁啊!”张剑炜却一点都不在意,毫不犹豫地做起了翻译。
 
  张剑炜现在正努力打造庞巴迪的品牌效应,他希望人们看到火车或飞机就想到庞巴迪和“庞巴迪人”。但张剑炜并不喜欢浮夸空虚的媒体广告宣传,他希望大家能从心底真正接纳庞巴迪的产品,庞巴迪的人和庞巴迪的服务。殊不知庞巴迪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在负面新闻作为嗦头“传千里”的网络时代,庞巴迪竟没有一条负面消息。张剑炜说:“真诚待人,真诚做事,我们用实际成绩说话。”
 
  在“影响中国改革20年20人”的评选中,张剑炜多次接到电话说让他准备材料,可是他一直不相信,甚至把对方当做骗子,直到发改委亲自给他打电话,他才反应过来。张剑炜说:“我哪里敢相信啊,这么多茸来,我只是努力把自己的活干好,仅此而已。”
 
  对于张剑炜来说,这项荣誉不仅是个人的,更是对庞巴迪的肯定。与张剑炜共同获此殊荣的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瑾等。
 
  庞巴迪在中国画下了一笔笔精彩的线条,这些线条由一列列庞巴迪列车构成,而画纸的背景布满了张剑炜的真诚。
 
  正所谓“至念道臻,寂感真诚”,有的人无论多少句嘘寒问暖、多少个拥抱,也只会给人以扭捏作态之感:而有的人仅仅只是一个微笑,就让人倍感亲切。真诚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从内散发出的气质。张剑炜则正拥有这样的气质,如此万金不换的本领,让人恍然大悟,庞巴迪拥有现在的成就,绝非偶然。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张剑炜

张剑炜,庞巴迪公司中国区总裁兼国家首席代表。2005年9月被任命为庞巴迪公司中国区总裁兼首席代表,除继续其在运输业务的职责外,其职责还扩展到宇航业务,其中包括领导、管理和协调庞巴迪与中国各政府机构的关系:同时在管理庞巴迪与其他重要机构的关系上提供战略支持。
查看2012-11期杂志封面>>
成 果

他于1991年获得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于1996年获得蒙特利尔大学管理博士学位。他的专业是企业战略。除博士论文外,他在加拿大和法国还发表过多篇管理科学方面的文章。在2005年,张剑炜博士荣获中国企业联合会颁发的“最受关注企业家”的荣誉称号。张剑炜博士于1995年以项目经理的职位开始了他在庞巴迪的职业生涯。

专 访

用“真诚”打造庞巴迪的“金牌”名片

——访庞巴迪中国总裁张剑炜先生
 
  再次见到张剑炜是在庞巴迪公司,记者本是带着怀疑而来,卯足了劲儿要从张剑炜身上探寻到答案。可刚进公司看到张剑炜亲自迎过来的刹那,记者之前的疑惑都烟消云散。
 
  一如既往的微笑,一如既往的身体前倾、双手紧握,这些细节都足以说明庞巴迪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原因。所谓真诚,便是在不经意之间散发的气质,在骨子里透出来的亲切,这就是张剑炜成功的利器。
 
  成功是岁月沉淀的嘉奖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张剑炜最欣赏的一段话,这段话也正是对张剑炜经历的写照。
 
  1974年,张剑炜17岁,刚刚高中毕业便随着上山下乡的浪潮去了山东农村。“这段时间真是什么活儿都干。”张剑炜说。作为“知识青年”,不仅要干农活,还要负责宣传,用自石灰在墙上刷写宣传标语:冬天天不亮就起来栽“青年林”、修“青年路”:晚上还要拿大喇叭“宣传”。说到这些,张剑炜到现在都难掩激动的心情。
 
  1978年恢复高考,作为公社团委书记的张剑炜,本只想给年轻人做个表率,竟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举考取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张剑炜做梦也没想到,踏进天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正意昧着自己的生活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剑炜1982年被授予“全国三好学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张剑炜获得一个远赴加拿大留学的机会,先后获得了蒙特利尔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和管理学博士。
 
  1995年,张剑炜以项目经理的身份成为庞巴迪公司一员,对此一位外国同事很不服气,甚至当着张剑炜的面质问:“我在庞巴迪干了17年才做经理,凭什么你一个中国人一来就是经理?”张剑炜的回答带着他特有的“理所应当式”的谦逊:“所以我需要你的帮助。”
 
  也许正是这样的真诚让张剑炜不断获得进步和认可,短短十多年的时间,从一个项目经理到总监,集团副总裁再到现在的中国区总裁,从独自一人披荆斩棘,到现在庞巴迪中国运输业占据重要一席。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张剑炜自己心里最清楚。正如一部电影台词“在幻变的生命
 
  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岁月偷走了张剑炜1974年仿如黑白片的单纯劳苦,偷走了1978年锦瑟华年的年轻气盛,偷走了1995年初出茅庐的迷惘青涩。然而岁月偷走的片段并没有让张剑炜忘掉曾经种种,反而沉淀了一样最宝贵的东西。
 
  1999年,时任庞巴迪运输集团副总裁的张剑炜被派到中国单枪匹马地开拓运输业务。当时的庞巴迪在中国可谓名不见经传,前来“开荒”的张剑炜连个办公室都没有,只能在家里办公。
 
  当时是否已经看出了中国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景?张剑炜的回答十分坦率:“完全没有,而且当时还不想回来。”对于好不容易适应了加拿大生活的张剑炜来说,刚开始累积西方企业经验打算主足于国际市场,结果熊熊斗志被生生浇了桶凉水。“更何况还是庞巴迪送我回来,若是自己主动回国还能被称赞为‘赤子报国’。”如今想到这些的张剑炜笑着说。
 
  失望过后,张剑炜不得不振作精神面对一个全新的市场。其实,此时他才开始真正绽放光芒。
 
  动辄上亿元的订单,必须有足够的信任,在很多人眼中,没有政府的背景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张剑炜做到了,凭借的就是他多年的历练最后沉淀下的真诚。庞巴迪在中国的地基全靠张剑炜的真诚,拿订单从不使用中间人,也没有一个有“背景”的销售团队,用他的话说,这样可以更直接地了解用户的需要,也节省了费用。在这段忙碌奔波的日子里,不少人都被张剑炜的执着和真诚所打动,日濡月染,大家渐渐将“庞巴迪张剑炜”连在了一起。十多个春夏秋冬己过,现在的庞巴迪在中国拥有三家合资企业和七家独资企业,4000多名员工,办事处遍布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在中国获得了超过4000辆轨道车辆和550台电力机车的订单。仅今年年初,庞巴迪又获得了为315辆出口的地铁车辆提供牵引设备与控制系统的订单,另外还签署了北京地铁14号线378辆地铁车辆牵引系统的订单。
 
  现在业内人士谈到合作问题,都会不自觉的提到张剑炜,用他们话说就是:“到庞巴迪找张剑炜,绝对靠谱!”这就是张剑炜的影响力,问其秘诀,张剑炜骄傲的说:“就在于真诚待人。”
 
  或许,曾经刚回到中国的张剑炜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并不显眼的特质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惊喜,不过现在的他明白了,并随着自己不断向前越来越珍惜。
 
  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十多年,却一直奉“真诚”二字为信仰,如此品质与智慧,何其难得。
 
  共同开发带来不断突破
 
  不仅是张剑炜个人坚持着真诚的理念,庞巴迪公司也坚守着该理念,努力为客户提供极致周全的服务。
 
  在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成为城市生活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时,庞巴迪则以“环保先锋”的姿态,引领轨道交通运输技术的提升,使轨道交通成为生态学上领先的交通运输模式。
 
  于是,PIRMOVE系统在庞巴迪成功诞生。庞巴迪EC04环保技术组合的高速列车,为运营商在能源节约、高效可靠、生态环保和经济适用等方面做了充分的考虑,并进行了各方面的突破和提升。
 
  把电车开进公国、古镇、教堂这样意想不到的地方,曾经只是动画片中的浪漫,而无接触网的运行,实现了电车可畅行穿梭于这样的地方,真真正正带着大家从高楼“穿越”到了古镇。
 
  “技术转让”一直是全球媒体的敏感话题。“许多西方企业领导人在面对西方媒体时声称不向中国转让技术,但面对中国政府和合作伙伴时却大谈转让技术。实际上,他们对谁都没有讲真话,”谈到这个话题,张剑炜表现得十分坦然,“庞巴迪与中国的合作已经大大超越了简单的‘技术转让’,我们与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中国市场所需要的技术和产品。技术转让无法让产品得到根本提升。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原列车,就是庞巴迪的合资公司BST在中国开发的。”
 
  2003年青藏列车的项目一立项,BST就组织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去西藏考察,包括气候条件、环境条件以及风俗文化,为期两年的考察带回来了宝贵
 
  资料,BST最后一举中标。青藏列车让人感觉到格外贴心的是它完完全全为大众的服务设计理念,“它是属于大众的豪华列车,喜欢旅游的白领都会选择这种消费方式,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更是一种经历。真正吸引他们的将不仅仅是这趟车,还有背后的文化。”张剑炜表示。
 
  这趟列车出生于青岛,是由庞巴迪的专家和中国的工程师们共同开发的。“技术转让”绝制造不出这样的高端列车,只有彼此真诚、携手共进,才会有真正的突破。
 
  在齿轮啮合中共同前避
 
  在齿轮传动过程中,尽管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尺寸不同,但是他们在喝合点的切线速度是相同的。
 
  张剑炜把两个企业之间的合作生动地比喻成齿轮之间的啮合,把共同利益则比喻为啮合点的切线速度。“切线速度不同,就会产生摩擦:没有共同利益,就会产生冲突,”张剑炜说,“在企业合作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问题是由于不当的沟通和误解导致的。只有加强沟通,换位思考,才能在合作中找到共同的利益,实现双赢。”
 
  实现双赢不单是为自己寻找利益,更重要的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张剑炜说:“这就好比两个卖东西的商人,一个推荐自己的东西如何优秀,另一个推荐什么样的东西更适合对方,顾客自然会选择后者。”张剑炜就是一个为对方着想的商人,以客户的需求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中国铁道曾经与庞巴迪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铁道部和外资企业签订这样的协议,前所未有。不少人以为庞巴迪的政府公关非常好,但实际上张剑炜从来不把公关看在眼里,他寻求的是共同利益和双赢,于是他用了笨而有效的方式获得用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真诚。
 
  很多外企的中方雇员会在中国人面前骂骂老外,在老外面前批评批评中国,两边讨好。张剑炜最看不惯这一点:“这是大错特错。你应该起到的是沟通作用。比如在中国人面前解释外国公司行为,在外国同事面前摆出中国事实。这确实要冒风险,但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相互理解,减少误会,达到双赢。”
 
  这杆秤不好把握,不过张剑炜却做得异常出色,不仅如此,这样的工作环境还造就了他宽容的性格。张剑炜刚来中国时,一次参加上海的行业展览会,带去几个外国同事,展台上一些国内参观者一看到张剑炜是东方面孔,就对着他说:“你过来帮忙翻译一下吧。”外国同事见到忙说:“这是我们的副总裁啊!”张剑炜却一点都不在意,毫不犹豫地做起了翻译。
 
  张剑炜现在正努力打造庞巴迪的品牌效应,他希望人们看到火车或飞机就想到庞巴迪和“庞巴迪人”。但张剑炜并不喜欢浮夸空虚的媒体广告宣传,他希望大家能从心底真正接纳庞巴迪的产品,庞巴迪的人和庞巴迪的服务。殊不知庞巴迪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在负面新闻作为嗦头“传千里”的网络时代,庞巴迪竟没有一条负面消息。张剑炜说:“真诚待人,真诚做事,我们用实际成绩说话。”
 
  在“影响中国改革20年20人”的评选中,张剑炜多次接到电话说让他准备材料,可是他一直不相信,甚至把对方当做骗子,直到发改委亲自给他打电话,他才反应过来。张剑炜说:“我哪里敢相信啊,这么多茸来,我只是努力把自己的活干好,仅此而已。”
 
  对于张剑炜来说,这项荣誉不仅是个人的,更是对庞巴迪的肯定。与张剑炜共同获此殊荣的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瑾等。
 
  庞巴迪在中国画下了一笔笔精彩的线条,这些线条由一列列庞巴迪列车构成,而画纸的背景布满了张剑炜的真诚。
 
  正所谓“至念道臻,寂感真诚”,有的人无论多少句嘘寒问暖、多少个拥抱,也只会给人以扭捏作态之感:而有的人仅仅只是一个微笑,就让人倍感亲切。真诚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从内散发出的气质。张剑炜则正拥有这样的气质,如此万金不换的本领,让人恍然大悟,庞巴迪拥有现在的成就,绝非偶然。

上一篇:茅玉麟
下一篇:简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