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重庆西站年底建成投运 渝昆高铁渝贵铁路将从这里出发

2017-10-20 来源:重庆晨报
本文摘要:重庆西站将在今年建成投用,它是渝贵铁路、渝昆高铁、兰渝铁路、襄渝铁路、川黔铁路等干线铁路的始发终到站。目前,重庆西站站房装修基本完工,进入最后的收尾工程了。
  重庆西站将在今年建成投用,它是渝贵铁路、渝昆高铁、兰渝铁路、襄渝铁路、川黔铁路等干线铁路的始发终到站。目前,重庆西站站房装修基本完工,进入最后的收尾工程了。
 
 
  重庆西站主体站房分为3层
 
 
  来到上桥,重庆西站站房外墙已完工,“重庆西站”四个大字矗立在站房楼顶。
 
 
  重庆西站采取线上式布局,为特大型站房,站房建筑面积11.94万平方米。主体站房分为3层,分别为:地下一层为出站层、地上一层为站台层、地上二层为高架候车层。
 
 
  从出站层进入重庆西站,这里的站前广场仍在施工,出站层的地砖、导向标识等都基本完成安装。出站层还专门设有平扶梯,方便旅客出站。
 
 
  出站层的东侧为出站出口,西侧预留紧急疏散出口,设置有贯穿东西向的24米宽出站通道,换乘通道东侧连接东广场地下空间。东站房中部为出站厅,两侧设置售票厅(轨道交通)、设备用房和其他旅客服务及行包用房。
 
 
  候车大厅基本完成装修
 
 
  顺着通道往上,就是站台层,设置铁路站台、售票大厅,这里基本完工了,还有几名工人正在进行最后的地面收尾工作。
 
 
  重庆西站规划设计29个站台面31条到发线,分别引入渝昆高铁、渝贵铁路。其中渝昆车场设置5台11线,渝贵车场设置6台12线。
 
 
  再往上就是高架候车层,设置铁路主站房候车厅及商业夹层,高架候车室长度为335.4米。
 
 
  候车室的内部装修已经完工,正在进行收尾,建筑以白色为主。验票闸机已经安装到位,少量导视标志正在安装。
 
 
  据施工方中铁十二局介绍,重庆西站站房采用“综合交通、立体布局”的方式,最高旅客聚集人数慰15000人。预计年旅客发送量近期(2020年)为2514万人,远期(2030年)为4128万人。
 
 
  目前,重庆西站站房装修基本完工,预计年底建成投用。
 
 
  重庆西站采用上进下出模式
 
 
  中铁十二局介绍,重庆西站在2014年12月开工建设,采用上进下出的进出站模式,进站旅客可以乘坐地铁、公交、长途等车辆通过东站房广厅或者乘坐出租、旅游、社会车辆驶至南北落客平台直接进入候车大厅检票进站上车;
 
 
  而下车的旅客可以从站台通过南北两侧自动扶梯汇聚到地下一层换乘通道,步行100-500米距离到换乘大厅,再转乘地铁、公交、长途、出租、旅游、社会车辆驶向目的地。
 
 
  整体造型体现“英雄之城”
 
 
  重庆西站整体造型体现“英雄之城”的概念,流动曲线动态的站房,表达两江汇聚的形象,而以岩石和江水刚柔相济的建造外观,则体现重庆“两江汇聚潮头涌”的启示。
 
 
  国内第一个使用清水混凝土雨棚结构的站房
 
 
  据中铁十二局介绍,重庆西站规模庞大,结构形式复杂。雨棚柱及雨棚屋面均为清水混凝土施工,投影面积81108平方。且边角均为圆弧角,外层无结构装饰层,施工质量要求高,结构要求一次成型,不许剔凿,外观均匀美观,无色差。
 
 
  施工过程中从模板选用、加工和支设到混凝土的材料控制、浇筑、振捣、养护和成品保护均比常规施工更为复杂,精度要求更高,对拉螺栓孔要纵横成线、间距均匀,孔眼周边无漏浆。禅缝设计整体排版,无错台,无线状黑斑。明缝顺直,有规律,缝边深度一致,无漏浆、毛边和砂带等,是国内站房第一个使用的清水混凝土雨棚结构。
 
 
  70根钢管和箱型混凝土柱形成超大跨度结构
 
 
  东站房钢结构主要由钢柱、钢拱结构、悬挑结构、屋盖桁架组成,钢拱由两个四边形弧形拱组成,其中上拱跨度192米,下拱跨度108米,上拱和下拱通过撑杆连系,形成组合拱结构。钢拱与9.45米预应力混凝土楼板、预应力框架梁及下部屈曲支撑组成统一的受力传力系,
 
 
  施工穿插要求高、难度大,施工前要进行详细的施工模拟分析,确定支撑与拱的安装顺序,楼板及梁内预应力张拉与拱成型的先后顺序,钢结构吊拼装施工的穿插等。
 
 
  高架候车区的钢结构采用正交空间管桁架体系,采用70根钢管和箱型混凝土柱形成42+66+42米的超大跨度结构。
 
 
  不同品种幕墙之间的吻合衔接精度要求高
 
 
  东站房正立面造型复杂,多为弧形半隐框玻璃幕墙和曲面铝单板幕墙,幕墙品种多,对阳光板、玻璃、铝单板、石材等不同品种幕墙之间的吻合衔接精度要求高,对缝排线要求精确。双曲面铝单板的尺寸曲率差异大,不论是幕墙材料放样下料还是放线安装均对施工质量提出很高的标准。
 
 
  另外,重庆西站站房使用了智能照明、节能与监控、温湿度自动调节与控制、精密空调等一大批节能技术和设备。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重庆西站年底建成投运 渝昆高铁渝贵铁路将从这里出发

重庆晨报

  重庆西站将在今年建成投用,它是渝贵铁路、渝昆高铁、兰渝铁路、襄渝铁路、川黔铁路等干线铁路的始发终到站。目前,重庆西站站房装修基本完工,进入最后的收尾工程了。

 
 
  重庆西站主体站房分为3层
 
 
  来到上桥,重庆西站站房外墙已完工,“重庆西站”四个大字矗立在站房楼顶。
 
 
  重庆西站采取线上式布局,为特大型站房,站房建筑面积11.94万平方米。主体站房分为3层,分别为:地下一层为出站层、地上一层为站台层、地上二层为高架候车层。
 
 
  从出站层进入重庆西站,这里的站前广场仍在施工,出站层的地砖、导向标识等都基本完成安装。出站层还专门设有平扶梯,方便旅客出站。
 
 
  出站层的东侧为出站出口,西侧预留紧急疏散出口,设置有贯穿东西向的24米宽出站通道,换乘通道东侧连接东广场地下空间。东站房中部为出站厅,两侧设置售票厅(轨道交通)、设备用房和其他旅客服务及行包用房。
 
 
  候车大厅基本完成装修
 
 
  顺着通道往上,就是站台层,设置铁路站台、售票大厅,这里基本完工了,还有几名工人正在进行最后的地面收尾工作。
 
 
  重庆西站规划设计29个站台面31条到发线,分别引入渝昆高铁、渝贵铁路。其中渝昆车场设置5台11线,渝贵车场设置6台12线。
 
 
  再往上就是高架候车层,设置铁路主站房候车厅及商业夹层,高架候车室长度为335.4米。
 
 
  候车室的内部装修已经完工,正在进行收尾,建筑以白色为主。验票闸机已经安装到位,少量导视标志正在安装。
 
 
  据施工方中铁十二局介绍,重庆西站站房采用“综合交通、立体布局”的方式,最高旅客聚集人数慰15000人。预计年旅客发送量近期(2020年)为2514万人,远期(2030年)为4128万人。
 
 
  目前,重庆西站站房装修基本完工,预计年底建成投用。
 
 
  重庆西站采用上进下出模式
 
 
  中铁十二局介绍,重庆西站在2014年12月开工建设,采用上进下出的进出站模式,进站旅客可以乘坐地铁、公交、长途等车辆通过东站房广厅或者乘坐出租、旅游、社会车辆驶至南北落客平台直接进入候车大厅检票进站上车;
 
 
  而下车的旅客可以从站台通过南北两侧自动扶梯汇聚到地下一层换乘通道,步行100-500米距离到换乘大厅,再转乘地铁、公交、长途、出租、旅游、社会车辆驶向目的地。
 
 
  整体造型体现“英雄之城”
 
 
  重庆西站整体造型体现“英雄之城”的概念,流动曲线动态的站房,表达两江汇聚的形象,而以岩石和江水刚柔相济的建造外观,则体现重庆“两江汇聚潮头涌”的启示。
 
 
  国内第一个使用清水混凝土雨棚结构的站房
 
 
  据中铁十二局介绍,重庆西站规模庞大,结构形式复杂。雨棚柱及雨棚屋面均为清水混凝土施工,投影面积81108平方。且边角均为圆弧角,外层无结构装饰层,施工质量要求高,结构要求一次成型,不许剔凿,外观均匀美观,无色差。
 
 
  施工过程中从模板选用、加工和支设到混凝土的材料控制、浇筑、振捣、养护和成品保护均比常规施工更为复杂,精度要求更高,对拉螺栓孔要纵横成线、间距均匀,孔眼周边无漏浆。禅缝设计整体排版,无错台,无线状黑斑。明缝顺直,有规律,缝边深度一致,无漏浆、毛边和砂带等,是国内站房第一个使用的清水混凝土雨棚结构。
 
 
  70根钢管和箱型混凝土柱形成超大跨度结构
 
 
  东站房钢结构主要由钢柱、钢拱结构、悬挑结构、屋盖桁架组成,钢拱由两个四边形弧形拱组成,其中上拱跨度192米,下拱跨度108米,上拱和下拱通过撑杆连系,形成组合拱结构。钢拱与9.45米预应力混凝土楼板、预应力框架梁及下部屈曲支撑组成统一的受力传力系,
 
 
  施工穿插要求高、难度大,施工前要进行详细的施工模拟分析,确定支撑与拱的安装顺序,楼板及梁内预应力张拉与拱成型的先后顺序,钢结构吊拼装施工的穿插等。
 
 
  高架候车区的钢结构采用正交空间管桁架体系,采用70根钢管和箱型混凝土柱形成42+66+42米的超大跨度结构。
 
 
  不同品种幕墙之间的吻合衔接精度要求高
 
 
  东站房正立面造型复杂,多为弧形半隐框玻璃幕墙和曲面铝单板幕墙,幕墙品种多,对阳光板、玻璃、铝单板、石材等不同品种幕墙之间的吻合衔接精度要求高,对缝排线要求精确。双曲面铝单板的尺寸曲率差异大,不论是幕墙材料放样下料还是放线安装均对施工质量提出很高的标准。
 
 
  另外,重庆西站站房使用了智能照明、节能与监控、温湿度自动调节与控制、精密空调等一大批节能技术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