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资讯 > 企业资讯 > 内容

前海作证:BIM进入“无边”新时代 —对话中国电建集团华东院团队 吴付标

2017-12-20 来源: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本文摘要:BIM解决方案助力实现了地上地下同步开发、线上线下全面管理的突破,大力推进了前海规划建设的进程,提升了建设品质。这意味着整个前海区域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

传闻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的悬空无边泳池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当笔者亲临金沙酒店57层,站在无边游泳池边,才真正领略了无边的水世界与周围景观自然融入带来的震撼与无限遐想。而当笔者拿起手边的无边手机,打算拍下这一美景时,突然发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然进入了"无边"的科技时代。

对于在十月中旬来此参会的世界各地的1500位工程界精英而言,他们在一路之隔的会展中心的Be创新奖颁奖盛宴中,一起见证了BIM无边新时代的来临。而这其中,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深圳前海市政基础设施BIM应用摘下Be创新奖"市政运营领域的BIM进步奖",实现了行业首创,也堪称实现了BIM从工厂数字化走向城市智慧化的巅峰之作。
 
笔者为此对话华东院团队,和他们一起走进BIM无边新时代。华东院副院长段小平,华东院信息中心(数字公司)技术总监陈健、副总经理张业星、总工程师徐震等都分享了他们的成就、体验和心得。

 
出席了Be创新奖颁奖典礼的段小平副院长坦言:"毫无疑问,对于一个项目乃至整个基础设施行业来说,BIM都是一个革命性的工具和平台,引领的将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如果我们投入的决心不够大,不能够紧紧抓住最好的时机,将很难跟上时代的潮流。中国的成长有目共睹,华东院很荣幸可以做这项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引领者,为行业带来更加成熟友好的解决方案,驱动工程数字化和城市智慧化的发展。"

前海无边

前海有“特区中的特区”、“未来珠三角的曼哈顿”之称,这个项目创造了中国数字城市的样板,也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以此获得Be创新奖,华东院创造了一个BIM里程碑事件。而这背后的故事也在打开BIM的边界。
 
问:段院长,华东院作为前海的BIM总体负责单位,对于本次荣获Be创新奖一定有话说。
段小平:国家将前海合作区定位为未来整个珠三角的“曼哈顿”和“特区中的特区”,推进港深经济实现一体发展和共同发展,全面提升港深的整体竞争力。
 
以这样一个世界首创项目,获得2017 Be创新奖,让我们和业主——前海开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都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BIM解决方案助力实现了地上地下同步开发、线上线下全面管理的突破,大力推进了前海规划建设的进程,提升了建设品质。这意味着整个前海区域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
 
问:前海项目难在哪里?
陈健:前海项目的最大难点之一,不仅是项目意义重大、规模巨大,而且需要地上地下集中同步开发,也就是打破传统的在某个时间段只做地上工程,或者只做地下工程的施工方式,给该项目的整体开发建设带来了很大难度。


问:前海之难,难在升空入地。听说曾经有担心项目难度太大做不下来而拖延了批复的进程?
陈健:前海项目很多工程都是同步开发,就涉及到很多交叉施工的问题,比如天海大道,下面同时有三个地铁站、三个换乘,还有一个地下空间和一套综合管廊,上面还有功能管网。因为方案过于复杂,以至于政府相关部门认为设计院的这个方案可能存在问题。我们在汇报中使用数字化仿真模型。几次汇报后,管理局就说差不多可以走报建流程和批复流程了。如果没有BIM整体设计,这个项目的审批应该还会延期。
 
问:华东院在前海BIM整体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
陈健:华东院在两个领域实现了创新性突破,一是建立了覆盖整个片区、高精度的实景、地质和规划三大基础模型,二是建立了包含大屏信息系统、web端和移动端三大系统的BIM建设管理平台。就拿这三大基础模型来说,它属国内大型完整片区基础模型的先例,其发挥的一大作用是推进完成了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问:三大BIM基础模型真可谓画出了前海最真最美的图画。它们在项目中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呢?
张业星:建立三大基础模型首先是为了共享,减少重复性的工作。例如一个规划院做了某一车行环路设计,其地下工程就需要用到地质模型。向我们提出申请后,经过业主的同意,我们就可以将这块地质模型需要的区域切给他,他们就避免再做重复的工作。我们也是希望将它做成一个业主共享的模型。
其次,我们可以基于实景模型进行施工检查。传统的工作方式下,施工单位基于设计图纸完成一段道路建设后,业主很难对施工单位的的工作准确度进行复核,但是现在我们可以为业主提供直观的实景模型——基于真实数据的三维模型来检验施工效果。建立基础模型后,我们只需要将项目设计图纸导入模型中,就可以很容易地分辨设计和施工哪里有差异。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已经检查出多处错误和偏差。
 
问:华东院还通过BIM建设管理平台提升了管理效率,也请介绍一下。
张业星:是的。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创新。BIM建设管理平台包含了三个系统,分别是BIM建设管理平台WEB端系统、BIM监控指挥中心大屏幕系统和移动端系统。目前这三大平台都已经投入使用了。
通过BIM监控指挥中心大屏幕系统,业主可以直观了解重要的管理数据。比如当月完成多少产值,验收及质量情况怎么样,总共发生多少安全隐患,发生多少质量问题等。
第二是web端系统,它可以将BIM模型,图纸以及相关设计、施工信息,如质量、安全、进度数据等施工管理的等内容全部有机整合到平台里面去,并和BIM模型紧密关联。
第三个平台就是移动端。人人都会用到手机,因此,移动端系统可大大提升沟通效率。一方面,通过手机在现场拍照,通过系统定位直接上传到某个项目。另一方面,手机平台和web端是互相联通的,现场上传照片后,web上就可以实时显示出来。同时,手机端系统还提供一些其他功能:比如人员定位功能可以为施工人员定位和考勤;通过实时通讯功能,设计单位、业主、施工单位可以进行实时沟通,大大提升了沟通效率。

 
华东院跨越行业边界
设计院也玩儿跨界?华东院就是这么做的:水电、风电、交通、市政……有了BIM,华东院还会涉足更多行业,这一点你不用怀疑!
 
问: 华东院从水利水电项目起家,而今拓展了广阔的新边疆,从工程数字化发展到智慧城市建设,真可谓创造了发展奇迹。
段小平:华东院从2002年启动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研究应用工作以来,先后经历了数字化规划设计、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数字城市建设管理4个阶段。十五年来,已开展工程数字化应用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达200余项,项目总投资约7300亿元,行业领域涉及水利水电和新能源、市政交通、工民建等,多项技术成果荣获省部级奖项。
华东院在多年工程数字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包含城市工程数字化设计系统、设计施工一体化系统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运维与智慧化管理在内的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并率先编制完成了涵盖电力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等领域的国家和行业数字化标准。
华东院建立了国内唯一能够支撑数字化城市建设的管理平台,掌握了核心技术,有责任、有信心代表中国电建集团,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问:方向路线确定之后,人是最重要的问题。华东院BIM团队是如何培养起来的?
段小平:首先是院领导认可数字化的重要性。华东院的成功就印证了“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一把手工程”这句话的正确性。当前期需要做大量投入和技术研究时,很多单位领导觉得投入太大却看不到产出,但是我们院的一把手一直很重视,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为我们搭好了一个大舞台。
第二,激情让很多东西成为可能。我们的整个团队,从领导到基层都是充满激情的。数字化设计需要这种激情,需要对将新科技转换成生产力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在用三维软件的时候,有时用到一半觉得这条路走不下去,或者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成果,很多人会换其他平台或干脆不做,而我们一直在克服,没有这种功能我们就自己开发研究。现在我们已经开发了很多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也对外卖给很多设计院施工单位,国内用户已有了四五十家。
第三,重视三维协同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几年前起,华东院就根据不同层次专业设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不同使用需求,开展了大量培训。成立数字工程中心后,华东院在人才发掘和引进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华东院数字工程中心核心成员几乎个个都是复合型人才。
一把手的前瞻视野、BIM技术的砥砺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团队的诞生,让我们拥有了开疆拓土的能力。


与Bentley无边际合作
华东院的BIM创新,是自身的成就,也是与Bentley的合作成功。一个软件厂商和用户的合作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仅仅是使用?华东院与Bentley都已经亲密无间,合作无边!
 
问:您前面提到了与Bentley的合作,在您看来,华东院和Bentley的合作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徐震:对我们而言,Bentley是一个坚强的后盾。我们华东院早在2009年就开启了与Bentley的战略合作之旅,开始由传统二维设计向三维协同设计转型。
我们与Bentley在2009年还合作成立了“ECIDI/Bentley中国工程设计研究中心”,目的在于共同打造中国工程数字化的生态圈。这个研究中心至今已吸纳四十多家会员单位,每年都吸引来自全国基础设施建设大行业的数百名BIM精英济济一堂,共同探讨行业与市场的最新变化与深刻挑战。在新加坡的2017基础设施建设大会上,令我们高兴的是不仅华东院获奖了,中心的几个会员单位的项目也都榜上有名。他们的获奖,让我们深切感到,中心的成立意义重大,真正为我国工程数字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问:听您这么说,华东院不只是Bentley的用户这么简单了?
徐震:是的,我们华东院不只是Bentley的用户,还是非常亲密的合作伙伴。
一方面,我们提出的许多需求,Bentley都会及时与研发团队沟通,很可能在新的版本里加入这些功能,让我们感觉像一家人一样。
另一方面, 我们开发自身产品时,Bentley给予我们很多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之间的资源共享做的也非常好,比如AECOsim Building Designer里有几个产品模块,就是华东院作为主力开发的,现在已经打造进Bentley的原生产品包里,只要购买Bentley产品就可以使用。
 
结语:BIM是撬动未来地球的杠杆
 
牛顿很多年前就曾经说过:“给我一根杠杆,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但那个时代,无边仅仅只是一个梦想,而今,我们已经距离无边越来越近。华东院正在借助BIM解决方案践行自己的“无边”梦想,并且硕果累累。我相信,在BIM技术不断创新中,整个工程行业将很快会迎来一个无边的新时代。
 
中国工程界BIM发展的开篇性纪实作品《追梦》一书作者陈健,在向国际国内同行深入阐述中国BIM成长与优势的同时,源于多年钻研与应用的自信溢于言表:“数字化设计不仅仅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一项技术革新,还是关系到未来整个工程界版图的革命性变化。中国BIM虽然还是初学者,但是成长速度有目共睹。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这个行业是集体向前进,虽然各家起步早晚不同,具体执行思路不同,但是彼此间都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心得分享出来,帮助后面的企业少走弯路,而且敢于投入,果断执行。只有大量的工程实践,才能彻底转变理念,培养出人才,形成好的习惯。华东院今天正在与Bentley和广大业内同仁一起,用更加符合中国实际的广泛协同来推动这项事业再上新高度。对于未来的发展潜力,我们有信心!”







本信息涉及广告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前海作证:BIM进入“无边”新时代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传闻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的悬空无边泳池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当笔者亲临金沙酒店57层,站在无边游泳池边,才真正领略了无边的水世界与周围景观自然融入带来的震撼与无限遐想。而当笔者拿起手边的无边手机,打算拍下这一美景时,突然发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然进入了"无边"的科技时代。

对于在十月中旬来此参会的世界各地的1500位工程界精英而言,他们在一路之隔的会展中心的Be创新奖颁奖盛宴中,一起见证了BIM无边新时代的来临。而这其中,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深圳前海市政基础设施BIM应用摘下Be创新奖"市政运营领域的BIM进步奖",实现了行业首创,也堪称实现了BIM从工厂数字化走向城市智慧化的巅峰之作。
 
笔者为此对话华东院团队,和他们一起走进BIM无边新时代。华东院副院长段小平,华东院信息中心(数字公司)技术总监陈健、副总经理张业星、总工程师徐震等都分享了他们的成就、体验和心得。

 
出席了Be创新奖颁奖典礼的段小平副院长坦言:"毫无疑问,对于一个项目乃至整个基础设施行业来说,BIM都是一个革命性的工具和平台,引领的将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如果我们投入的决心不够大,不能够紧紧抓住最好的时机,将很难跟上时代的潮流。中国的成长有目共睹,华东院很荣幸可以做这项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引领者,为行业带来更加成熟友好的解决方案,驱动工程数字化和城市智慧化的发展。"

前海无边

前海有“特区中的特区”、“未来珠三角的曼哈顿”之称,这个项目创造了中国数字城市的样板,也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以此获得Be创新奖,华东院创造了一个BIM里程碑事件。而这背后的故事也在打开BIM的边界。
 
问:段院长,华东院作为前海的BIM总体负责单位,对于本次荣获Be创新奖一定有话说。
段小平:国家将前海合作区定位为未来整个珠三角的“曼哈顿”和“特区中的特区”,推进港深经济实现一体发展和共同发展,全面提升港深的整体竞争力。
 
以这样一个世界首创项目,获得2017 Be创新奖,让我们和业主——前海开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都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BIM解决方案助力实现了地上地下同步开发、线上线下全面管理的突破,大力推进了前海规划建设的进程,提升了建设品质。这意味着整个前海区域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
 
问:前海项目难在哪里?
陈健:前海项目的最大难点之一,不仅是项目意义重大、规模巨大,而且需要地上地下集中同步开发,也就是打破传统的在某个时间段只做地上工程,或者只做地下工程的施工方式,给该项目的整体开发建设带来了很大难度。


问:前海之难,难在升空入地。听说曾经有担心项目难度太大做不下来而拖延了批复的进程?
陈健:前海项目很多工程都是同步开发,就涉及到很多交叉施工的问题,比如天海大道,下面同时有三个地铁站、三个换乘,还有一个地下空间和一套综合管廊,上面还有功能管网。因为方案过于复杂,以至于政府相关部门认为设计院的这个方案可能存在问题。我们在汇报中使用数字化仿真模型。几次汇报后,管理局就说差不多可以走报建流程和批复流程了。如果没有BIM整体设计,这个项目的审批应该还会延期。
 
问:华东院在前海BIM整体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
陈健:华东院在两个领域实现了创新性突破,一是建立了覆盖整个片区、高精度的实景、地质和规划三大基础模型,二是建立了包含大屏信息系统、web端和移动端三大系统的BIM建设管理平台。就拿这三大基础模型来说,它属国内大型完整片区基础模型的先例,其发挥的一大作用是推进完成了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问:三大BIM基础模型真可谓画出了前海最真最美的图画。它们在项目中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呢?
张业星:建立三大基础模型首先是为了共享,减少重复性的工作。例如一个规划院做了某一车行环路设计,其地下工程就需要用到地质模型。向我们提出申请后,经过业主的同意,我们就可以将这块地质模型需要的区域切给他,他们就避免再做重复的工作。我们也是希望将它做成一个业主共享的模型。
其次,我们可以基于实景模型进行施工检查。传统的工作方式下,施工单位基于设计图纸完成一段道路建设后,业主很难对施工单位的的工作准确度进行复核,但是现在我们可以为业主提供直观的实景模型——基于真实数据的三维模型来检验施工效果。建立基础模型后,我们只需要将项目设计图纸导入模型中,就可以很容易地分辨设计和施工哪里有差异。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已经检查出多处错误和偏差。
 
问:华东院还通过BIM建设管理平台提升了管理效率,也请介绍一下。
张业星:是的。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创新。BIM建设管理平台包含了三个系统,分别是BIM建设管理平台WEB端系统、BIM监控指挥中心大屏幕系统和移动端系统。目前这三大平台都已经投入使用了。
通过BIM监控指挥中心大屏幕系统,业主可以直观了解重要的管理数据。比如当月完成多少产值,验收及质量情况怎么样,总共发生多少安全隐患,发生多少质量问题等。
第二是web端系统,它可以将BIM模型,图纸以及相关设计、施工信息,如质量、安全、进度数据等施工管理的等内容全部有机整合到平台里面去,并和BIM模型紧密关联。
第三个平台就是移动端。人人都会用到手机,因此,移动端系统可大大提升沟通效率。一方面,通过手机在现场拍照,通过系统定位直接上传到某个项目。另一方面,手机平台和web端是互相联通的,现场上传照片后,web上就可以实时显示出来。同时,手机端系统还提供一些其他功能:比如人员定位功能可以为施工人员定位和考勤;通过实时通讯功能,设计单位、业主、施工单位可以进行实时沟通,大大提升了沟通效率。

 
华东院跨越行业边界
设计院也玩儿跨界?华东院就是这么做的:水电、风电、交通、市政……有了BIM,华东院还会涉足更多行业,这一点你不用怀疑!
 
问: 华东院从水利水电项目起家,而今拓展了广阔的新边疆,从工程数字化发展到智慧城市建设,真可谓创造了发展奇迹。
段小平:华东院从2002年启动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研究应用工作以来,先后经历了数字化规划设计、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数字城市建设管理4个阶段。十五年来,已开展工程数字化应用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达200余项,项目总投资约7300亿元,行业领域涉及水利水电和新能源、市政交通、工民建等,多项技术成果荣获省部级奖项。
华东院在多年工程数字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包含城市工程数字化设计系统、设计施工一体化系统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运维与智慧化管理在内的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并率先编制完成了涵盖电力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等领域的国家和行业数字化标准。
华东院建立了国内唯一能够支撑数字化城市建设的管理平台,掌握了核心技术,有责任、有信心代表中国电建集团,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问:方向路线确定之后,人是最重要的问题。华东院BIM团队是如何培养起来的?
段小平:首先是院领导认可数字化的重要性。华东院的成功就印证了“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一把手工程”这句话的正确性。当前期需要做大量投入和技术研究时,很多单位领导觉得投入太大却看不到产出,但是我们院的一把手一直很重视,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为我们搭好了一个大舞台。
第二,激情让很多东西成为可能。我们的整个团队,从领导到基层都是充满激情的。数字化设计需要这种激情,需要对将新科技转换成生产力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在用三维软件的时候,有时用到一半觉得这条路走不下去,或者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成果,很多人会换其他平台或干脆不做,而我们一直在克服,没有这种功能我们就自己开发研究。现在我们已经开发了很多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也对外卖给很多设计院施工单位,国内用户已有了四五十家。
第三,重视三维协同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几年前起,华东院就根据不同层次专业设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不同使用需求,开展了大量培训。成立数字工程中心后,华东院在人才发掘和引进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华东院数字工程中心核心成员几乎个个都是复合型人才。
一把手的前瞻视野、BIM技术的砥砺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团队的诞生,让我们拥有了开疆拓土的能力。


与Bentley无边际合作
华东院的BIM创新,是自身的成就,也是与Bentley的合作成功。一个软件厂商和用户的合作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仅仅是使用?华东院与Bentley都已经亲密无间,合作无边!
 
问:您前面提到了与Bentley的合作,在您看来,华东院和Bentley的合作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徐震:对我们而言,Bentley是一个坚强的后盾。我们华东院早在2009年就开启了与Bentley的战略合作之旅,开始由传统二维设计向三维协同设计转型。
我们与Bentley在2009年还合作成立了“ECIDI/Bentley中国工程设计研究中心”,目的在于共同打造中国工程数字化的生态圈。这个研究中心至今已吸纳四十多家会员单位,每年都吸引来自全国基础设施建设大行业的数百名BIM精英济济一堂,共同探讨行业与市场的最新变化与深刻挑战。在新加坡的2017基础设施建设大会上,令我们高兴的是不仅华东院获奖了,中心的几个会员单位的项目也都榜上有名。他们的获奖,让我们深切感到,中心的成立意义重大,真正为我国工程数字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问:听您这么说,华东院不只是Bentley的用户这么简单了?
徐震:是的,我们华东院不只是Bentley的用户,还是非常亲密的合作伙伴。
一方面,我们提出的许多需求,Bentley都会及时与研发团队沟通,很可能在新的版本里加入这些功能,让我们感觉像一家人一样。
另一方面, 我们开发自身产品时,Bentley给予我们很多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之间的资源共享做的也非常好,比如AECOsim Building Designer里有几个产品模块,就是华东院作为主力开发的,现在已经打造进Bentley的原生产品包里,只要购买Bentley产品就可以使用。
 
结语:BIM是撬动未来地球的杠杆
 
牛顿很多年前就曾经说过:“给我一根杠杆,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但那个时代,无边仅仅只是一个梦想,而今,我们已经距离无边越来越近。华东院正在借助BIM解决方案践行自己的“无边”梦想,并且硕果累累。我相信,在BIM技术不断创新中,整个工程行业将很快会迎来一个无边的新时代。
 
中国工程界BIM发展的开篇性纪实作品《追梦》一书作者陈健,在向国际国内同行深入阐述中国BIM成长与优势的同时,源于多年钻研与应用的自信溢于言表:“数字化设计不仅仅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一项技术革新,还是关系到未来整个工程界版图的革命性变化。中国BIM虽然还是初学者,但是成长速度有目共睹。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这个行业是集体向前进,虽然各家起步早晚不同,具体执行思路不同,但是彼此间都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心得分享出来,帮助后面的企业少走弯路,而且敢于投入,果断执行。只有大量的工程实践,才能彻底转变理念,培养出人才,形成好的习惯。华东院今天正在与Bentley和广大业内同仁一起,用更加符合中国实际的广泛协同来推动这项事业再上新高度。对于未来的发展潜力,我们有信心!”







本信息涉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