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铁路局 > 内容

成都铁路局:“慢火车”拉来幸福新生活

2017-11-14 来源:人民铁道网
本文摘要:在我国高铁飞速发展的当今,有一列开行了近半个世纪的“绿皮车”,仍以40公里的平均时速,穿越在祖国西南腹地大凉山区的普雄至攀枝花间。
  在我国高铁飞速发展的当今,有一列开行了近半个世纪的“绿皮车”,仍以40公里的平均时速,穿越在祖国西南腹地大凉山区的普雄至攀枝花间,以全程运行353公里、经停26站、耗时9个多小时之“慢”,助推大凉山彝族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快速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成昆铁路通车47年来,成都铁路局秉承“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开行的往返于普雄至攀枝花的“慢火车”虽多次更换车次和调整运行图,却始终不弃不离地奔走在凉山地区的山水之间,为大山深处的彝族百姓拉来幸福新生活。
 
  国庆节前夕,记者跟随该趟往返于普雄至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车,聚焦占“慢火车”客流95%以上的彝族群众,记录下他们与“慢火车”密不可分的人生故事,折射出这趟“慢火车”给大凉山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靠着两趟“慢火车”,蔬菜生意做红火
 
  9月20日下午,普雄站出站口外停着3辆电动三轮小货车和两架套在马上的平板车。两匹马十分温驯,不时打着响鼻。看上去,这些车已经等待了好一会儿。
 
  时针快要指向18时,站台上传来一遍汉语、一遍彝语的语音播报:“攀枝花至普雄的5634次列车就要进站了。”
 
  车站工作人员将铁门打开后,彝族汉子布尔伍且快步走进一站台。做蔬菜生意12年来,他隔三差五就要来一趟普雄站,生意好的时候每天都来。
 
  普雄站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东南部,是成昆铁路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三等站,高峰日接发客车10对、货车23对。17时59分,站台上已有些昏暗,正在进站的5634次列车机车射出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耀眼。
 
  列车停稳,利用这趟“慢火车”做小买卖的彝族商贩们卸货麻利又熟练。在乘务员们的帮助下,大件的农机、大箱的日用品、大袋的蔬果化肥在数分钟内从各节车厢卸到站台,并不宽敞的一站台很快就被下车的旅客和货物占满。
 
  布尔伍且在普雄一家菜市场经营一个摊位,这一趟进了500来斤蔬菜,数十个品种。平时他或妻子会乘坐7时40分的5633次列车到冕宁县泸沽镇进货,当天下午再乘5634次列车满载而归。从不停运的固定班次、22年没提过价的低廉车票,靠着这来去两趟“慢火车”,布尔伍且两口子将蔬菜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在做蔬菜生意前,布尔伍且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民。“现在靠卖菜,一天至少能赚七八十元。”布尔伍且说,“大的两个孩子成家了,还在供小儿子读书。”
 
  布尔伍且拉着小平板车,在一站台和出站口停泊的小货车之间往返了好几趟。出站口外的空地上,商贩们忙着将货物装上电动小货车或者马车。商贩们驾着装满货物的货车,沿着一条斜下坡的小路离开普雄站。
 
  站台在短暂的喧闹后恢复了安静,“慢火车”的车厢又空了。经过仔细检修和清洁之后,它将在第二天早晨再次出发。
 
  驻守小站不寂寞,坐“慢火车”过周末
 
  5633次列车从普雄站出发后的第六站,是悬崖边的沙马拉达站。
 
  小站人少,仅有包括10名铁路职工在内的为数不多的“守护者”,彝族安保人员依火哈古也是其中一员。两年前,他被沙马拉达站聘为保安。
 
  站上的职工们都知道,依火哈古的大女儿依火红敏在今年中考中成绩优秀,考上了西昌市二中高中部,大半个月前坐着“慢火车”去新学校报到上学了。
 
  40岁的依火哈古育有三女一男。除了刚上高中的大女儿外,二儿子和两个小女儿分别在四川省喜德县城里上初中和小学。为了照顾孩子们读书,依火哈古一家在喜德县城里租了房子,妻子翁古呷呷平时在县城照顾3个孩子的起居,周末则带着孩子们坐“慢火车”回到沙马拉达乡的家中,与依火哈古团聚。
 
  粗略算下来,依火哈古送3个孩子去喜德县城上学,要比让他们在沙马拉达乡上学每月多负担2000多元。“原先老大每周的生活费要给150元,现在她去西昌读书,就给她‘涨’成170元了。”依火哈古表示,只要孩子们考得上、愿意读,他就会一直支持他们。
 
  每到周末,依火哈古的儿女们就会像飞出去的小鸟归巢一般,乘着“慢火车”回到依火哈古的身边。上一次回家,大女儿依火红敏兴奋地告诉父亲,她和新同学们一起去看了邛海。
 
  “等这学期结束了,我就坐‘慢火车’去西昌,给她开家长会。”依火哈古计划着。
 
  一年前,依火哈古一家在沙马拉达站附近买了新房子,从家族居住了100多年的位于高山上的拉达村搬离。
 
  “随着经济发展,我想高山上慢慢不再会有人居住,更多的彝族人会到铁路沿线等交通更便利的地方去生活。”依火哈古说。
 
  “慢火车”带来新理念,改变生活方方面面
 
  9月21日6时,26岁的彝族小伙邱莫体布准时来到普雄站候车厅一角的“彝语服务台”工作。他是今年2月被峨眉车务段特招的彝汉双语服务人员,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为在普雄站乘车的彝族老乡们提供彝语咨询与服务。
 
  双语服务覆盖车站及列车。5633/5634次列车的每一个客运班组都配备了一名彝族列车员。22岁的吉木阿且大学毕业后,今年3月刚入路。工作6个多月来,他一直在这趟“慢火车”上服务。
 
  吉木阿且生长在普雄,从小看着这趟“慢火车”长大。多年来,“慢火车”在他眼里发生了许多变化,今年的新变化要数大件行李车的改造:拆掉中间两节车厢的座位,专门用于摆放大件行李。这样一来,车门、过道拥挤不堪的状况得到了改善,人畜共车已成为历史,他儿时记忆中脏乱的车厢变得干净整洁了。
 
  吉木阿且认为,除了车体设备质量提高、客运服务管理加强外,沿线彝族旅客的乘车行为也改变了。“‘慢火车’的开行使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增长了见识,也把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带给了他们。”吉木阿且说。
 
  9月21日,5633次列车在大凉山中行驶。这是彝族旅客吉木阿衣这个月第7次坐这趟“慢火车”。她来到车厢连接处的盥洗室,照着镜子整理粗黑发辫下的瓦盖头帕。她平时乘坐“慢火车”是为了去喜德县城卖掉地里种的土豆、玉米和荞麦,买回生活必需品,而今天她盛装打扮,是要出席族群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列车很快到站,吉木阿衣慢慢来到车门口,人群中不时有人熟稔地与列车长阿西阿呷打招呼。与许多其他岗位上的彝族铁路职工相比,阿西阿呷显得更加“特殊”——身处客运服务窗口22年,她早已成为沿线彝族旅客们共同的“老熟人”,也成为“慢火车”的一张美丽名片。
 
  “彝族人遵循本民族特有的婚丧嫁娶习俗,经常会有以家为单位的族群活动。作为他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这趟‘慢火车’可以说是融入了沿线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阿西阿呷介绍说,在她的心中,“慢火车”对彝族同胞们的重要意义远不止于此。
 
  阿西阿呷还记得,她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上有5个女生,等到升入二年级时就只剩下2个了。不重视教育加上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让许多与阿西阿呷同时代的彝族女性失去了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机会。当阿西阿呷身着笔挺的铁路制服、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以一名彝族女列车长的形象出现在“慢火车”上时,榜样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
 
  她有许多次被彝族小女孩问起:“你是彝族人吗?我今后也能像你一样当列车员吗?”阿西阿呷都回答说:“我只是一名列车工作人员,你们现在好好读书,今后起点会比我更高、走得会比我更远。”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方式。”这句常挂在阿西阿呷嘴边的话也许对一些彝族老乡来说有些深奥,但是令阿西阿呷欣喜的是,随着时代变迁,“慢火车”让大凉山的彝族同胞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读书改变命运”的朴素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今的“慢火车”上,每个周末都有超过600名彝族学子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
 
  这趟运行了几十年的“慢火车”犹如血脉,早已融入了大凉山的雄壮身躯。这趟全程运行353公里的“慢火车”,连接着民族团结的骨肉情缘,把大凉山的彝族同胞送上了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为他们带来了充满希望的幸福新生活。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成都铁路局:“慢火车”拉来幸福新生活

人民铁道网

  在我国高铁飞速发展的当今,有一列开行了近半个世纪的“绿皮车”,仍以40公里的平均时速,穿越在祖国西南腹地大凉山区的普雄至攀枝花间,以全程运行353公里、经停26站、耗时9个多小时之“慢”,助推大凉山彝族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快速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成昆铁路通车47年来,成都铁路局秉承“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开行的往返于普雄至攀枝花的“慢火车”虽多次更换车次和调整运行图,却始终不弃不离地奔走在凉山地区的山水之间,为大山深处的彝族百姓拉来幸福新生活。
 
  国庆节前夕,记者跟随该趟往返于普雄至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车,聚焦占“慢火车”客流95%以上的彝族群众,记录下他们与“慢火车”密不可分的人生故事,折射出这趟“慢火车”给大凉山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靠着两趟“慢火车”,蔬菜生意做红火
 
  9月20日下午,普雄站出站口外停着3辆电动三轮小货车和两架套在马上的平板车。两匹马十分温驯,不时打着响鼻。看上去,这些车已经等待了好一会儿。
 
  时针快要指向18时,站台上传来一遍汉语、一遍彝语的语音播报:“攀枝花至普雄的5634次列车就要进站了。”
 
  车站工作人员将铁门打开后,彝族汉子布尔伍且快步走进一站台。做蔬菜生意12年来,他隔三差五就要来一趟普雄站,生意好的时候每天都来。
 
  普雄站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东南部,是成昆铁路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三等站,高峰日接发客车10对、货车23对。17时59分,站台上已有些昏暗,正在进站的5634次列车机车射出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耀眼。
 
  列车停稳,利用这趟“慢火车”做小买卖的彝族商贩们卸货麻利又熟练。在乘务员们的帮助下,大件的农机、大箱的日用品、大袋的蔬果化肥在数分钟内从各节车厢卸到站台,并不宽敞的一站台很快就被下车的旅客和货物占满。
 
  布尔伍且在普雄一家菜市场经营一个摊位,这一趟进了500来斤蔬菜,数十个品种。平时他或妻子会乘坐7时40分的5633次列车到冕宁县泸沽镇进货,当天下午再乘5634次列车满载而归。从不停运的固定班次、22年没提过价的低廉车票,靠着这来去两趟“慢火车”,布尔伍且两口子将蔬菜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在做蔬菜生意前,布尔伍且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民。“现在靠卖菜,一天至少能赚七八十元。”布尔伍且说,“大的两个孩子成家了,还在供小儿子读书。”
 
  布尔伍且拉着小平板车,在一站台和出站口停泊的小货车之间往返了好几趟。出站口外的空地上,商贩们忙着将货物装上电动小货车或者马车。商贩们驾着装满货物的货车,沿着一条斜下坡的小路离开普雄站。
 
  站台在短暂的喧闹后恢复了安静,“慢火车”的车厢又空了。经过仔细检修和清洁之后,它将在第二天早晨再次出发。
 
  驻守小站不寂寞,坐“慢火车”过周末
 
  5633次列车从普雄站出发后的第六站,是悬崖边的沙马拉达站。
 
  小站人少,仅有包括10名铁路职工在内的为数不多的“守护者”,彝族安保人员依火哈古也是其中一员。两年前,他被沙马拉达站聘为保安。
 
  站上的职工们都知道,依火哈古的大女儿依火红敏在今年中考中成绩优秀,考上了西昌市二中高中部,大半个月前坐着“慢火车”去新学校报到上学了。
 
  40岁的依火哈古育有三女一男。除了刚上高中的大女儿外,二儿子和两个小女儿分别在四川省喜德县城里上初中和小学。为了照顾孩子们读书,依火哈古一家在喜德县城里租了房子,妻子翁古呷呷平时在县城照顾3个孩子的起居,周末则带着孩子们坐“慢火车”回到沙马拉达乡的家中,与依火哈古团聚。
 
  粗略算下来,依火哈古送3个孩子去喜德县城上学,要比让他们在沙马拉达乡上学每月多负担2000多元。“原先老大每周的生活费要给150元,现在她去西昌读书,就给她‘涨’成170元了。”依火哈古表示,只要孩子们考得上、愿意读,他就会一直支持他们。
 
  每到周末,依火哈古的儿女们就会像飞出去的小鸟归巢一般,乘着“慢火车”回到依火哈古的身边。上一次回家,大女儿依火红敏兴奋地告诉父亲,她和新同学们一起去看了邛海。
 
  “等这学期结束了,我就坐‘慢火车’去西昌,给她开家长会。”依火哈古计划着。
 
  一年前,依火哈古一家在沙马拉达站附近买了新房子,从家族居住了100多年的位于高山上的拉达村搬离。
 
  “随着经济发展,我想高山上慢慢不再会有人居住,更多的彝族人会到铁路沿线等交通更便利的地方去生活。”依火哈古说。
 
  “慢火车”带来新理念,改变生活方方面面
 
  9月21日6时,26岁的彝族小伙邱莫体布准时来到普雄站候车厅一角的“彝语服务台”工作。他是今年2月被峨眉车务段特招的彝汉双语服务人员,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为在普雄站乘车的彝族老乡们提供彝语咨询与服务。
 
  双语服务覆盖车站及列车。5633/5634次列车的每一个客运班组都配备了一名彝族列车员。22岁的吉木阿且大学毕业后,今年3月刚入路。工作6个多月来,他一直在这趟“慢火车”上服务。
 
  吉木阿且生长在普雄,从小看着这趟“慢火车”长大。多年来,“慢火车”在他眼里发生了许多变化,今年的新变化要数大件行李车的改造:拆掉中间两节车厢的座位,专门用于摆放大件行李。这样一来,车门、过道拥挤不堪的状况得到了改善,人畜共车已成为历史,他儿时记忆中脏乱的车厢变得干净整洁了。
 
  吉木阿且认为,除了车体设备质量提高、客运服务管理加强外,沿线彝族旅客的乘车行为也改变了。“‘慢火车’的开行使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增长了见识,也把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带给了他们。”吉木阿且说。
 
  9月21日,5633次列车在大凉山中行驶。这是彝族旅客吉木阿衣这个月第7次坐这趟“慢火车”。她来到车厢连接处的盥洗室,照着镜子整理粗黑发辫下的瓦盖头帕。她平时乘坐“慢火车”是为了去喜德县城卖掉地里种的土豆、玉米和荞麦,买回生活必需品,而今天她盛装打扮,是要出席族群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列车很快到站,吉木阿衣慢慢来到车门口,人群中不时有人熟稔地与列车长阿西阿呷打招呼。与许多其他岗位上的彝族铁路职工相比,阿西阿呷显得更加“特殊”——身处客运服务窗口22年,她早已成为沿线彝族旅客们共同的“老熟人”,也成为“慢火车”的一张美丽名片。
 
  “彝族人遵循本民族特有的婚丧嫁娶习俗,经常会有以家为单位的族群活动。作为他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这趟‘慢火车’可以说是融入了沿线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阿西阿呷介绍说,在她的心中,“慢火车”对彝族同胞们的重要意义远不止于此。
 
  阿西阿呷还记得,她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上有5个女生,等到升入二年级时就只剩下2个了。不重视教育加上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让许多与阿西阿呷同时代的彝族女性失去了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机会。当阿西阿呷身着笔挺的铁路制服、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以一名彝族女列车长的形象出现在“慢火车”上时,榜样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
 
  她有许多次被彝族小女孩问起:“你是彝族人吗?我今后也能像你一样当列车员吗?”阿西阿呷都回答说:“我只是一名列车工作人员,你们现在好好读书,今后起点会比我更高、走得会比我更远。”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方式。”这句常挂在阿西阿呷嘴边的话也许对一些彝族老乡来说有些深奥,但是令阿西阿呷欣喜的是,随着时代变迁,“慢火车”让大凉山的彝族同胞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读书改变命运”的朴素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今的“慢火车”上,每个周末都有超过600名彝族学子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
 
  这趟运行了几十年的“慢火车”犹如血脉,早已融入了大凉山的雄壮身躯。这趟全程运行353公里的“慢火车”,连接着民族团结的骨肉情缘,把大凉山的彝族同胞送上了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为他们带来了充满希望的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