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合肥规划建设15条轨道交通和5条市域线 让便捷出行触手可及

2018-09-17 来源:合肥日报
本文摘要:一线沟通南北、一线贯穿东西,两条地下长龙呼啸而过,让时空浓缩在方圆之中。
 
  一线沟通南北、一线贯穿东西,两条地下长龙呼啸而过,让时空浓缩在方圆之中。
 
  2016年12月26日,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行;一年后,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上线。合肥由“地铁时代”驶入“地铁换乘时代”。
 
  由单线运行到“十”字形骨架,人流汹涌而至。开通仅8个多月,2号线客流已突破5000万人次,达5426.8396万人次。受换乘效应带动,1号线客流猛增,截至9月14日,我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达14772.7268万人次。
 
  轨道交通不仅改变了时空,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革,让便捷出行触手可及。
 
  十字换乘带来“1+1>2”效应
 
  “1+1>2”,此种效应在轨道交通中尤为明显。
 
  2016年12月26日,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运营伊始,日均客流约11.1916万人次;2017年12月26日,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投入运营,与1号线共同构成我市轨道交通“十”字形骨架网络。
 
  “一旦形成换乘效应,轨道交通的客流量将成倍增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轨道交通1号线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城市研究设计院院长刘海波曾这样说。
 
  刘海波的论断在2号线开通后得到有力印证。据市轨道公司统计,2号线开通后,1号线日均客流达到20.0178万人次,涨幅达78.86%。2号线自开通运营以来日均客流达20.6271万人次,线网日均客流合计达到40.6449万人次,线网日最高客运量达56.9676万人次,线网客运强度达0.78万人次/公里·日,超过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拟建地铁初期负荷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要求。
 
  特别是今年8月份以来,线网客流快速增长趋势明显,线网客运强度进一步加大。其中,1号线客运强度达0.8561万人次/公里·日,2号线客运强度达0.7861万人次/公里·日,线网客运强度达0.8196万人次/公里·日。
 
  与周边新晋的地铁城市相比,合肥地铁运行各项指标也较为突出。依据2017年各城市发布的“地铁年报”,合肥在客流量等各项指标方面,均高于周边苏州、无锡、宁波等同类城市地铁,列车满载率达77.36%。
 
  轨道交通正在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
 
  科学服务让出行更有温度
 
  轨道交通带给市民的不仅是便利,还有温度。
 
  2018年1月4日,暴雪侵袭合肥,一夜路白,地面交通出行压力巨大,市民纷纷转向轨道交通。虽然人流量骤增,但轨道交通运行有条不紊,全体轨道人严阵以待,有力保障了雪天安全出行。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根据节日及客流监测情况,轨道交通的运行时间表也在不断调整。
 
  2月1日起,合肥轨道交通正式启动“春运模式”,部分时段线网延长运营时间1小时、增配票卡应对突发大客流……
 
  3月9日起,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在常态末班车基础上,自合肥南站往合肥火车站上行方向加开1列次载客列车,加开后合肥南站上行末班车发车时间由22:25延后至22:40。
 
  清明节小长假期间,延长列车运营高峰时段,并加开“清明专列”;“五一”期间加开列车126列次……
 
  据介绍,两线开通运行以来,合肥轨道交通采取“区分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恶劣天气加开列车保障乘客出行”、“提速巡道车”及“匹配停站时间”等调整措施,进一步提升运输组织效率,最大程度保障运营效益化。并基于客流规律合理配置列车运能,先后多次调整行车组织方案。
 
  目前,合肥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时间从1号线刚开通时的6:30~21:30调整为6:00~22:35,行车间隔由6分58秒压缩至5分30秒,整体运营时间及运能运力设置均优于同类城市地铁。
 
  提前研判、科学调度、全面部署,两条钢铁长龙让市民感受到浓浓温情。
 
  形成网状步入出行新时代
 
  一线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每当天气晴朗,巢湖岸边总会聚集不少前来观景的市民,相较于自驾游,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乘地铁出行。“1号线底站下来,骑上一段自行车就能到巢湖岸边,既经济又环保。”这是市民王宇的选择。不仅是旅游观光,沿线商业、住宅人气也颇旺,轨道交通经过的地方,一条交通带、文化带、经济带也正在形成。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在可期的未来,地铁对城市经济的引领效应正在不断凸显。8月初,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土建7标史河路站车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这标志着3号线所有车站全部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为3号线实现全线洞通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我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3号线将于2019年底投入运营,届时,我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将进一步大幅提高。预计线网日均客流量将超过80万人次,客运强度将达0.9万人次/公里·日。
 
  与此同时,4号线、5号线及1号线三期工程也加速推进。其中,4号线已有4座车站完成主体结构封顶;5号线已有12座车站、1明挖区间、1出入段线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未来,还有更多的轨道交通线路从规划中驶入现实。根据最新《合肥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我市共计规划建设1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5条市域线(含1条机场专用线),线路总长833公里。
 
  届时,城市将由轨道交通沟通串联,更多的人流、物流将跟随风驰电掣的轨道交通,汇集而来。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合肥规划建设15条轨道交通和5条市域线 让便捷出行触手可及

合肥日报

 
  一线沟通南北、一线贯穿东西,两条地下长龙呼啸而过,让时空浓缩在方圆之中。
 
  2016年12月26日,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行;一年后,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上线。合肥由“地铁时代”驶入“地铁换乘时代”。
 
  由单线运行到“十”字形骨架,人流汹涌而至。开通仅8个多月,2号线客流已突破5000万人次,达5426.8396万人次。受换乘效应带动,1号线客流猛增,截至9月14日,我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达14772.7268万人次。
 
  轨道交通不仅改变了时空,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革,让便捷出行触手可及。
 
  十字换乘带来“1+1>2”效应
 
  “1+1>2”,此种效应在轨道交通中尤为明显。
 
  2016年12月26日,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运营伊始,日均客流约11.1916万人次;2017年12月26日,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投入运营,与1号线共同构成我市轨道交通“十”字形骨架网络。
 
  “一旦形成换乘效应,轨道交通的客流量将成倍增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轨道交通1号线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城市研究设计院院长刘海波曾这样说。
 
  刘海波的论断在2号线开通后得到有力印证。据市轨道公司统计,2号线开通后,1号线日均客流达到20.0178万人次,涨幅达78.86%。2号线自开通运营以来日均客流达20.6271万人次,线网日均客流合计达到40.6449万人次,线网日最高客运量达56.9676万人次,线网客运强度达0.78万人次/公里·日,超过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拟建地铁初期负荷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要求。
 
  特别是今年8月份以来,线网客流快速增长趋势明显,线网客运强度进一步加大。其中,1号线客运强度达0.8561万人次/公里·日,2号线客运强度达0.7861万人次/公里·日,线网客运强度达0.8196万人次/公里·日。
 
  与周边新晋的地铁城市相比,合肥地铁运行各项指标也较为突出。依据2017年各城市发布的“地铁年报”,合肥在客流量等各项指标方面,均高于周边苏州、无锡、宁波等同类城市地铁,列车满载率达77.36%。
 
  轨道交通正在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
 
  科学服务让出行更有温度
 
  轨道交通带给市民的不仅是便利,还有温度。
 
  2018年1月4日,暴雪侵袭合肥,一夜路白,地面交通出行压力巨大,市民纷纷转向轨道交通。虽然人流量骤增,但轨道交通运行有条不紊,全体轨道人严阵以待,有力保障了雪天安全出行。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根据节日及客流监测情况,轨道交通的运行时间表也在不断调整。
 
  2月1日起,合肥轨道交通正式启动“春运模式”,部分时段线网延长运营时间1小时、增配票卡应对突发大客流……
 
  3月9日起,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在常态末班车基础上,自合肥南站往合肥火车站上行方向加开1列次载客列车,加开后合肥南站上行末班车发车时间由22:25延后至22:40。
 
  清明节小长假期间,延长列车运营高峰时段,并加开“清明专列”;“五一”期间加开列车126列次……
 
  据介绍,两线开通运行以来,合肥轨道交通采取“区分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恶劣天气加开列车保障乘客出行”、“提速巡道车”及“匹配停站时间”等调整措施,进一步提升运输组织效率,最大程度保障运营效益化。并基于客流规律合理配置列车运能,先后多次调整行车组织方案。
 
  目前,合肥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时间从1号线刚开通时的6:30~21:30调整为6:00~22:35,行车间隔由6分58秒压缩至5分30秒,整体运营时间及运能运力设置均优于同类城市地铁。
 
  提前研判、科学调度、全面部署,两条钢铁长龙让市民感受到浓浓温情。
 
  形成网状步入出行新时代
 
  一线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每当天气晴朗,巢湖岸边总会聚集不少前来观景的市民,相较于自驾游,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乘地铁出行。“1号线底站下来,骑上一段自行车就能到巢湖岸边,既经济又环保。”这是市民王宇的选择。不仅是旅游观光,沿线商业、住宅人气也颇旺,轨道交通经过的地方,一条交通带、文化带、经济带也正在形成。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在可期的未来,地铁对城市经济的引领效应正在不断凸显。8月初,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土建7标史河路站车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这标志着3号线所有车站全部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为3号线实现全线洞通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我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3号线将于2019年底投入运营,届时,我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将进一步大幅提高。预计线网日均客流量将超过80万人次,客运强度将达0.9万人次/公里·日。
 
  与此同时,4号线、5号线及1号线三期工程也加速推进。其中,4号线已有4座车站完成主体结构封顶;5号线已有12座车站、1明挖区间、1出入段线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未来,还有更多的轨道交通线路从规划中驶入现实。根据最新《合肥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我市共计规划建设1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5条市域线(含1条机场专用线),线路总长833公里。
 
  届时,城市将由轨道交通沟通串联,更多的人流、物流将跟随风驰电掣的轨道交通,汇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