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驰电掣书写中国速度 专访铁四院副院长王玉泽
2018-05-02 来源: 湖北日报
图为:王玉泽,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记者张朋摄)
时速180公里,是强台风的速度;
时速300公里,是波音飞机起飞的速度;
时速350公里,是京沪高铁奔驰的速度。
这一速度,让北京、上海之间的铁路运行时间由10多个小时缩短到4个多小时。
这个速度的缔造者之一,就是京沪高铁设计总体、铁四院副院长王玉泽。
“高铁梦”的种子发了芽——
他为中国高铁“划定跑道”
中国的高铁事业起于京沪高铁,也成于京沪高铁。
1995年10月的一天,一列“希望号”高速列车从日本东京驶出,目的地大阪。一路风驰电掣,最高时速270公里。
目睹这一刻,正在日本考察的王玉泽感受到了奋起直追的压力。
回国后,来不及休整,他一头扎入研究中。“让列车跑起来、快起来,是我们这代铁路人的梦想和使命。”他在日记中写道。
这个梦想源自1978年。那一年,王玉泽考入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读大三时,他在课堂上第一次听说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这个词从此刻入脑海。当时,中国乘客还在绿皮列车里摇动。
一粒“高铁梦”的种子,发了芽。
改革开放,经济搞活,人货畅通。上世纪80年代末,京沪间铁路客货运量达到顶峰。铁道部提出,在北京到上海之间修建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也就是京沪高铁。
铁路建设,勘察设计先行。铁四院成为这一国家任务的开路先锋,开展京沪高铁南京到上海段可行性研究工作。京沪高铁设计时速达300公里左右,路基如何选择、最大坡度是多少、桥梁怎样设计……设计参数和方案,几乎一无所知。
1993年,33岁的王玉泽出任铁四院京沪高铁设计总体,带领团队开始15年的漫长跋涉。为解决前述问题,他们几乎翻遍国内外所有的相关资料,悄然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建立中国第一个高速铁路软土路基试验段,掌握应对软土沉降的“杀手锏”;
在国内首次开展高速铁路高架车站研究;
通过多项技术创新,实现高速大跨深水桥梁建造技术的重大突破;
摸清京沪高铁徐沪段沿线600余公里“家底”,确定了最为关键的线位与站位。
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们编制完成《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系列技术规范,为高端起跑的中国铁路“划定跑道”。
黄金时代的黄金作为——
400多项试验,创造350公里时速
6.3亿人次!2017年6月,京沪高铁交出“成绩单”:开通运营满6周年,累计发送旅客突破6.3亿人次,平均一年超过一个亿!
看到这个消息,王玉泽欣慰不已,他不禁又想起那一天——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全线开工建设。北京大兴开工现场,王玉泽百感交集:“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历经20多年,终于要从图纸变成现实。”
京沪高铁贯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7省市,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区,线路自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桥站,新建铁路全长1318公里,全线共设北京南、天津西、济南西、南京南、上海虹桥等24个车站,是当今世界
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举世瞩目,举国关注。
为了这条铁路,王玉泽和团队完成400多项科研试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掌握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
此后,以京沪高铁技术为蓝本的高铁工程,在全国“遍地开花”:京津城际、武广客专、沪宁城际、郑西客专……京沪高铁成为中国高铁名副其实的摇篮和代表作。
30多年来,中国铁路总里程已从5万公里发展到12.7万公里,最高行车时速从100公里提升到350公里。截至2017年底,全国高速铁路里程已经占全球60%以上。这其中,有近一半都是由铁四院设计建造完成。近10年来,铁四院勘察设计高速铁路1.7万余公里。“没有科技创新的意识,没有不间歇的创新脚步,就不可能有今天人们在京沪高铁可以感觉和触摸到的进步。”王玉泽说。
祖国不会忘记——
2016年1月8日,京沪高铁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17年5月,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在北京颁奖,王玉泽代表京沪高铁技术创新团队上台领奖。
聚光灯下,他激动地说:“这既是肯定,也是激励。在中国高铁建设中,我只是一个代表,荣誉属于大家!”
不悔青丝变华发——
“能为祖国建铁路,此生别无他求”
1982年,王玉泽大学毕业,进入铁四院,成为一名技术人员。
如今,他已是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副院长。
36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在他心中,铁路设计早已不是简单的工作岗位,而是人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青丝变华发,丹心写忠诚。
京沪高铁不仅是中国高铁的摇篮,也培养了一大批高铁人才。王玉泽说:“现在铁四院资历高、业务精的技术人员,基本都与京沪高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都是从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出来的。”
工程开建之后,时间紧任务急,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王玉泽说,每次任务完成后,都可以补休假期,但大家从来没有这个概念。
1993年,京沪高铁勘察设计正好途经王玉泽的老家——江苏丹阳。现场勘察来来回回无数次,他一次也没回过家。老父亲听说后,颤颤巍巍地守在工地路边,这才见到儿子一面。
2003年,“非典”肆虐,为了京沪高铁项目的顺利进行,王玉泽一群人仍然坚持多次前往北京汇报、研讨……
看着一条条巨龙在神州大地“贴地飞行”,王玉泽说:“我很幸运,赶上了铁路大发展时期,此生能够亲身参与,无怨无悔,别无他求。”
- 上一篇:京张高铁预计明年8月试运行
- 下一篇:铁路旅游开启互联互通融合发展新时代
相关文章
- 万众期盼:双鸭山早日拥抱“高铁时代”2020-07-30
- 乌鲁木齐西站单日接发列车401列创新高2020-07-30
- 北京市郊铁路副中心线或加站加车2020-07-30
- 铁路挺钢铁脊梁助力国家经济回暖2020-07-29
- 铁路新基建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