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轨道交通装备科研创新的“弄潮儿”
2018-10-17 来源: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本文摘要:秋日暖阳,蓝天碧洗。在位于湖南株洲的“中国动力谷”,一群群“轨道人”忙碌在科研所、试验场、车间里。“老杨”是他们当中的“工作狂”,想起技术突破半夜也要爬起来,收到国外技术邮件凌晨也会回复,仿佛从来不需休息、没有时差。
10月12日电 秋日暖阳,蓝天碧洗。在位于湖南株洲的“中国动力谷”,一群群“轨道人”忙碌在科研所、试验场、车间里。“老杨”是他们当中的“工作狂”,想起技术突破半夜也要爬起来,收到国外技术邮件凌晨也会回复,仿佛从来不需休息、没有时差。
(杨颖获2017第十三届光华龙腾中国设计贡献奖。资料图)
“老杨”就是中国中车首席技术专家、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机”)副总工程师杨颖。这位53岁的专家,30年来始终奋斗在轨道交通装备研发第一线。“弄潮儿向涛头立”,他如“弄潮儿”一般,走在新技术最前沿,攻克中国轨道交通的一道道难关,潜心前瞻性研究与基础原材料研发,矢志推动中国技术与产品“走出去”。
“绿色智能”潮流的引领者
1988年,杨颖大学毕业进入中车株机,从事电力机车研发与制造。在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勤奋后,他迅速成长为电力机车领域的技术专家。
1999年,杨颖参加了我国第一代商用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第一代交流传动动车组及“中华之星”高速列车的研制。两年后,“中华之星”创造了时速321.5公里的新纪录。
从直流到交流,从普速到高速,中国电力机车两大技术的时代飞跃,杨颖都是主要参与者、推动者。
奋斗者,脚步不息。2006年,杨颖主持上海地铁进口A型地铁车辆“直改交”和“六改八”工程项目,打破国外对A型地铁车辆的技术垄断。
在高速与重载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后,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未来之路怎么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机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友梅认为,绿色智能是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方向。
(杨颖与刘友梅院士讨论设计方案。袁文静/摄)
作为该理念的践行者,2012年以来,杨颖率领技术团队攻坚克难,推出了一批更节能、更环保、更智能的科研成果。比如,将超级电容器技术与100%低地板有轨电车技术融合,研制出全球首列全程无网的超级电容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节能30%。
继长沙磁浮快线列车之后,杨颖又投入到中速磁浮交通系统研制当中。“时速200公里是磁浮的全新领域,其他国家基本没涉及,我会倾尽全力。”杨颖说。
从电力机车到高速列车,再到地铁、轻轨、磁浮、动车。杨颖填补了多项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空白,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硕果累累背后,凝聚着他对科研创新的忘我奋斗。跟杨颖共事的多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不时会在半夜接到“老杨”发来探讨技术问题的短信,“感觉他的脑子像个加速器,不知疲倦”。
前瞻研究与新材料的探索者
一直以来,前瞻性研究和基础原材料是制约我国科研制造的重要瓶颈。数十年的科研制造一线经历,让杨颖深刻体会到“工业强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奋斗者,除了拼搏的韧劲,还有敏锐的洞察力。早在2012年,杨颖就已经意识到复合材料是轨道交通车辆轻量化的一个主要方向,便牵头开展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司机室头罩、司机台、导流罩等系列产品的应用研究,并通过了防火、抗冲击、隔声、隔热等一系列试验验证。如今,碳纤维复合材料已在多种车型上实现了推广应用。
2016-2017年,杨颖带领团队研制完成了中低速磁浮列车碳纤维复合材料悬浮架,掌握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多腔复杂承载结构的一体化制备技术,取得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从次承载构件到主承载构件的突破。
(杨颖主持国家十三五科研项目——中速磁浮项目研发设计。梁超/摄)
“他对前瞻性技术的关注和研究非常超前,都是关注一些比较新的东西。”中车株机技术员刘晓波说。
着眼未来轨道交通,杨颖还创新引入了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后者来实现车辆的防撞、车辆循迹、车辆自导向等功能。
“每到一个国家考察和出差,他都要去乘坐当地的地铁和城轨,采集它们的特征,收集乘客反馈,最终有效融入自己的研发当中。”中车株机产品研发中心主管马喜成说。
中国智造“走出去”的拓荒者
随着技术与品质的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进入了“走出去”的新阶段。1997年,中车株机代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率先进军海外市场。作为负责市场支持的技术总牵头人,杨颖走遍五大洲约三十个国家和地区,飞行总里程超百万公里。
2011年,杨颖参与研制的马来西亚SCS和ETS城际动车组,跑出米轨(轨距仅为1米)动车组时速176公里的世界最高速,堪比在“平衡木”上赛跑。这是当时中国动车组最大出口订单,迄今在马来西亚订单累计近百亿元。
(2018年9月11日,在伦敦召开的IEC62973-3《机车车辆辅助供电系统蓄电池第3部分铅酸蓄电池》第二次国际工作组会议上,杨颖代表中国技术团队在与日本和瑞士专家讨论标准的框架问题。刘宏/摄)
针对奥地利提出业内从未有过的调车机车需求,杨颖迎难而上,认真研究奥地利的需求书文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型储能混合动力调车机车技术方案,于2016年研发了世界首台超级电容+蓄电池混合动力调车机车,为用户提供了解决之道。
作为中车首席科学家,杨颖通过国际会议、展会等机会,用地道的英语做技术发布,以详细、清晰地展示中国高端技术产品,展示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顶尖人才的风采。
(2018年德国柏林轨道交通展,杨颖通过MR虚拟混合现实技术,全程英文主持中车株机为德国提供的调车机车新产品发布会。姚屹/摄)
“一些投标方案的技术文件多达上万页,他总能对关键问题的可行性、合理性、可读性把控到位。”马喜成说。
如今,中车株机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下,走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蓝海。“我还将继续努力奋斗,让更多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杨颖说。
本文涉及广告
相关文章
- Bentley新收购,将数字孪生扩展到整个施工管理2020-07-31
- 武汉地铁集团与万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0-07-30
- 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与融创华北发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0-07-30
- 世界重载铁路“动力之王”于今晚在中车株机下线2020-07-30
- 阿特拉斯·科普柯荣获“2020杰出科技质造奖”20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