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资讯 > 企业资讯 > 内容

中国铁建:“超级创新”撑起 中国高铁“超级时速”

2018-12-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摘要: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历时14年建成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如果说壮观的桥、岛、隧是港珠澳大桥的“躯体”,那么供电、照明、通信、收费等系统就是大桥的“灵魂”,而这位“灵魂”的工程师,就是中国铁建。
  

 
  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历时14年建成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如果说壮观的桥、岛、隧是港珠澳大桥的“躯体”,那么供电、照明、通信、收费等系统就是大桥的“灵魂”,而这位“灵魂”的工程师,就是中国铁建。
 
  传承红色基因,铸造国之重器。1984年,一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17万大军奉令集体转业,发展演变为今日的中国铁建。30多年来,传承铁道兵“红色基因”,中国铁建在铁路、公路等基建领域,打造出多个超级工程,跑出了“中国速度”。
 
  近期,上海证券报联合北京证监局走进中国铁建,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奋健接受了上证报记者专访。他表示:“中国铁建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未来公司将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建筑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中国人已经完全掌握了,在央企‘走出去’的过程中,建筑业是最有优势的产业。”
 
  科技创新将“中国标准”铺向海外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铁建的海外业务范围已覆盖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工程,让一项项“中国标准”落户海外,带动一批批“中国制造”走向海外。据了解,从1970年援建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开始,中国铁建建设的海外铁路超过中国企业海外铁路建设总里程的70%,并开创了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多项纪录。如土耳其全长158公里的安伊高铁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尼日利亚阿卡铁路是非洲首条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标准建设的现代化铁路;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的亚吉铁路是中国海外第一个全产业链、全流程“中国化”的跨国电气化铁路项目。
 
  “中国建筑行业,在世界范围是领先的。”陈奋健说道,“建筑工程靠的是科技创新和实践积累,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国工程师一辈子要参加的重要工程项目可能有几十个,外国工程师可能只参加了一个。实践经验是这个行业高速发展的关键。”
 
  中国铁建承建了中国高铁一半以上的线路,在高原、高寒、高速铁路领域的设计施工技术已经稳居世界领先水平。中国铁建建成的路段中诞生了两项世界纪录——486.1公里的最高时速和840公里的相对交会最高时速。支撑起这些业绩和纪录的背后,是中国铁建技术力量的“超级创新”。
 
  例如,中国铁建的“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真正实现了全线连续、高速、安全、平稳、舒适运行,保障了我国高铁运行品质世界领先,该项成果已应用于我国全部高铁,并在多条国外铁路得到应用;“新型无砟轨道系统”则破解了中国高铁无砟轨道结构存在的专利技术壁垒,克服了既有无砟轨道结构存在的缺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性能更优;中国铁建“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智能监测技术研究”系统利用物联网、先进数据通信和大数据智能分析等前沿技术,对铁路接触网系统进行实时、全面、系统的智能监测,并引领接触网系统运行维修进入新时代。
 
  近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推荐、中国铁建牵头申报的“城市地下大空间安全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功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堪称“城市的未来”,有分析人士预计,今后20年或更长时间,将是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建设的高峰期。
 
  “这是中国铁建首次牵头实施国家科研计划项目,项目实施将有利于中国铁建打造地下空间第一品牌,提升中国铁建在我国地下空间建造领域的话语权。”陈奋健告诉记者。
 
  陈奋健还透露,未来中国铁建的研发投入方向将包括高速铁路技术深化研究、新型轨道交通技术、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北斗系统技术在铁路行业应用研究、桥梁工程技术、房建施工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电气化工程技术、装备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高速公路养护技术、海上风电安装施工技术研究,还将实施“一带一路”相关技术研究等,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走向海外。
 
  海外优先发展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陈奋健表示:“中国铁建以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为最高目标。目前,中国铁建每年营业收入中只有约6%来自于海外市场,这种收入结构距离世界一流企业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未来我们会下大力气拓展海外业务。在全系统大力实施‘海外优先’战略,即学习借鉴最先进的国际化经营理念,转变思想,投身海外,在思想深处以海外为先,以海外为重,把最优秀的人才、最优质的资源、最优惠的政策和最优先的保障全面向海外倾斜,利用10到15年,打造一个以基础设施建管营为主,集投资、咨询、工程承包等业务为一体的海外铁建。”
 
  在他看来,“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紧跟国家战略,充分发挥系统内不同单位各自的优势,加强全球资源配置和全球合作,当好‘四者’,即:做政府购买服务的优质提供者、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政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者和国家战略的卓越践行者。”
 
  “从地域上看,中国铁建的海外业务不能只盯非洲市场,东南亚、东欧、中东、澳洲、拉美等市场都要加大拓展力度,重点要加强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市场布局。”在他看来,“海外业务不仅是工程承包,更要发挥科研、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维护、运营和投融资完整的行业产业链优势。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相当好,现在投资就如同上世纪80年代外商到中国投资高速公路一样,有很多很好的机会。下一步要集中全系统境外投资力量,建立境外投资平台,开展基础设施、矿产资源、房地产和境外产业园区投资,以投资带动工程承包、咨询、设备等全产业链走出去。”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中国铁建在“一带一路”沿线业务得到了快速增长。2017年,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新签合同额65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80%。截至2017年底,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开展业务,较“十一五”末增加22个国家;共有在建项目合同额188亿美元,较“十一五”末增长375%。近年来,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先后参与了土耳其安伊高铁、沙特麦麦高铁、巴基斯坦卡拉高速公路、以色列红线轻轨、马来西亚四季酒店、莫斯科地铁等标志性项目的建设。
 
  “转型”是建筑央企共同的命题
 
  7月份以来,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中国能建、中国电建五大建筑央企纷纷与三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有何深意?
 
  “转型,这是目前建筑央企都在考虑的问题,虽然近期国家启动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未来2至3年建筑类央企的业绩仍将实现较高增长,但是总体来说,传统的建筑业务都将面临饱和,以后怎么办?”这是陈奋健调任中国铁建后首先思考的问题。
 
  与三峡集团的合作,正是中国铁建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一种转型尝试。陈奋健告诉记者,2017年,国家赋予三峡集团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三峡集团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中将发挥重要的组织和引领作用。五大建筑央企,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中国铁建,近几年通过在水利水电、水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引调水等水市场领域承揽了一系列工程,储备了较强的技术管理能力和丰富经验。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大保护任务艰巨而繁重,与三峡集团开展合作,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国铁建在技术、人才、管理、资金、装备等方面的优势,更有利于公司抢抓新的市场机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为谋长远发展,陈奋健认为要着眼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建筑央企‘走出去’;二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此外,围绕环境治理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生态环保、垃圾处理、供水供电等,也是中国铁建努力的方向。”
 
  中国铁建在“十三五”战略规划中,明确了“7+1”产业布局,即“7大核心业务+1大新兴业务”。“7大核心业务”指的是:工程承包、勘察设计咨询、房地产、投资、装备制造、物资物流、金融。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铁建从1978年完成新签合同额7.4亿元、产值6.3亿元,到2017年完成新签合同额15083亿元、产值7423亿元,分别增长了2037倍和1170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和20%,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而在下一个40年到来之时,勇于攻坚和持续创新的中国铁建,又将发生多少改变?中国建筑行业的新名片已经开始描绘。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中国铁建:“超级创新”撑起 中国高铁“超级时速”

上海证券报

  


 
  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历时14年建成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如果说壮观的桥、岛、隧是港珠澳大桥的“躯体”,那么供电、照明、通信、收费等系统就是大桥的“灵魂”,而这位“灵魂”的工程师,就是中国铁建。
 
  传承红色基因,铸造国之重器。1984年,一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17万大军奉令集体转业,发展演变为今日的中国铁建。30多年来,传承铁道兵“红色基因”,中国铁建在铁路、公路等基建领域,打造出多个超级工程,跑出了“中国速度”。
 
  近期,上海证券报联合北京证监局走进中国铁建,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奋健接受了上证报记者专访。他表示:“中国铁建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未来公司将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建筑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中国人已经完全掌握了,在央企‘走出去’的过程中,建筑业是最有优势的产业。”
 
  科技创新将“中国标准”铺向海外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铁建的海外业务范围已覆盖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工程,让一项项“中国标准”落户海外,带动一批批“中国制造”走向海外。据了解,从1970年援建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开始,中国铁建建设的海外铁路超过中国企业海外铁路建设总里程的70%,并开创了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多项纪录。如土耳其全长158公里的安伊高铁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尼日利亚阿卡铁路是非洲首条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标准建设的现代化铁路;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的亚吉铁路是中国海外第一个全产业链、全流程“中国化”的跨国电气化铁路项目。
 
  “中国建筑行业,在世界范围是领先的。”陈奋健说道,“建筑工程靠的是科技创新和实践积累,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国工程师一辈子要参加的重要工程项目可能有几十个,外国工程师可能只参加了一个。实践经验是这个行业高速发展的关键。”
 
  中国铁建承建了中国高铁一半以上的线路,在高原、高寒、高速铁路领域的设计施工技术已经稳居世界领先水平。中国铁建建成的路段中诞生了两项世界纪录——486.1公里的最高时速和840公里的相对交会最高时速。支撑起这些业绩和纪录的背后,是中国铁建技术力量的“超级创新”。
 
  例如,中国铁建的“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真正实现了全线连续、高速、安全、平稳、舒适运行,保障了我国高铁运行品质世界领先,该项成果已应用于我国全部高铁,并在多条国外铁路得到应用;“新型无砟轨道系统”则破解了中国高铁无砟轨道结构存在的专利技术壁垒,克服了既有无砟轨道结构存在的缺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性能更优;中国铁建“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智能监测技术研究”系统利用物联网、先进数据通信和大数据智能分析等前沿技术,对铁路接触网系统进行实时、全面、系统的智能监测,并引领接触网系统运行维修进入新时代。
 
  近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推荐、中国铁建牵头申报的“城市地下大空间安全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功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堪称“城市的未来”,有分析人士预计,今后20年或更长时间,将是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建设的高峰期。
 
  “这是中国铁建首次牵头实施国家科研计划项目,项目实施将有利于中国铁建打造地下空间第一品牌,提升中国铁建在我国地下空间建造领域的话语权。”陈奋健告诉记者。
 
  陈奋健还透露,未来中国铁建的研发投入方向将包括高速铁路技术深化研究、新型轨道交通技术、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北斗系统技术在铁路行业应用研究、桥梁工程技术、房建施工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电气化工程技术、装备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高速公路养护技术、海上风电安装施工技术研究,还将实施“一带一路”相关技术研究等,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走向海外。
 
  海外优先发展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陈奋健表示:“中国铁建以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为最高目标。目前,中国铁建每年营业收入中只有约6%来自于海外市场,这种收入结构距离世界一流企业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未来我们会下大力气拓展海外业务。在全系统大力实施‘海外优先’战略,即学习借鉴最先进的国际化经营理念,转变思想,投身海外,在思想深处以海外为先,以海外为重,把最优秀的人才、最优质的资源、最优惠的政策和最优先的保障全面向海外倾斜,利用10到15年,打造一个以基础设施建管营为主,集投资、咨询、工程承包等业务为一体的海外铁建。”
 
  在他看来,“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紧跟国家战略,充分发挥系统内不同单位各自的优势,加强全球资源配置和全球合作,当好‘四者’,即:做政府购买服务的优质提供者、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政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者和国家战略的卓越践行者。”
 
  “从地域上看,中国铁建的海外业务不能只盯非洲市场,东南亚、东欧、中东、澳洲、拉美等市场都要加大拓展力度,重点要加强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市场布局。”在他看来,“海外业务不仅是工程承包,更要发挥科研、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维护、运营和投融资完整的行业产业链优势。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相当好,现在投资就如同上世纪80年代外商到中国投资高速公路一样,有很多很好的机会。下一步要集中全系统境外投资力量,建立境外投资平台,开展基础设施、矿产资源、房地产和境外产业园区投资,以投资带动工程承包、咨询、设备等全产业链走出去。”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中国铁建在“一带一路”沿线业务得到了快速增长。2017年,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新签合同额65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80%。截至2017年底,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开展业务,较“十一五”末增加22个国家;共有在建项目合同额188亿美元,较“十一五”末增长375%。近年来,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先后参与了土耳其安伊高铁、沙特麦麦高铁、巴基斯坦卡拉高速公路、以色列红线轻轨、马来西亚四季酒店、莫斯科地铁等标志性项目的建设。
 
  “转型”是建筑央企共同的命题
 
  7月份以来,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中国能建、中国电建五大建筑央企纷纷与三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有何深意?
 
  “转型,这是目前建筑央企都在考虑的问题,虽然近期国家启动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未来2至3年建筑类央企的业绩仍将实现较高增长,但是总体来说,传统的建筑业务都将面临饱和,以后怎么办?”这是陈奋健调任中国铁建后首先思考的问题。
 
  与三峡集团的合作,正是中国铁建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一种转型尝试。陈奋健告诉记者,2017年,国家赋予三峡集团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三峡集团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中将发挥重要的组织和引领作用。五大建筑央企,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中国铁建,近几年通过在水利水电、水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引调水等水市场领域承揽了一系列工程,储备了较强的技术管理能力和丰富经验。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大保护任务艰巨而繁重,与三峡集团开展合作,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国铁建在技术、人才、管理、资金、装备等方面的优势,更有利于公司抢抓新的市场机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为谋长远发展,陈奋健认为要着眼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建筑央企‘走出去’;二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此外,围绕环境治理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生态环保、垃圾处理、供水供电等,也是中国铁建努力的方向。”
 
  中国铁建在“十三五”战略规划中,明确了“7+1”产业布局,即“7大核心业务+1大新兴业务”。“7大核心业务”指的是:工程承包、勘察设计咨询、房地产、投资、装备制造、物资物流、金融。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铁建从1978年完成新签合同额7.4亿元、产值6.3亿元,到2017年完成新签合同额15083亿元、产值7423亿元,分别增长了2037倍和1170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和20%,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而在下一个40年到来之时,勇于攻坚和持续创新的中国铁建,又将发生多少改变?中国建筑行业的新名片已经开始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