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建设不能“超前发展”
2019-06-12 来源:中国轨道网
本文摘要:你的家乡修地铁了吗?截至上世纪末,我国只有少数一线城市开通了地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稳固,30多个城市先后迈入地铁时代。对民众而言,地铁已不再是新鲜事了。
你的家乡修地铁了吗?截至上世纪末,我国只有少数一线城市开通了地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稳固,30多个城市先后迈入地铁时代。对民众而言,地铁已不再是新鲜事了。(6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我国地铁建设已进入“快车道”,国内各城市建设的地铁总里程近4600公里,近10年间翻了4倍。截至目前,国内已有33个城市开通地铁,仅最近10年来,开通地铁的城市就增加了21个。
然而,部分城市的地铁建设规划不尽合理,增长的里程数并没与便捷的交通画上等号,从而导致普通市民没享受到地铁开通后的方便与快捷;有些城市地铁建设的拔苗助长,赶工期,导致事故频发。
更为重要的是,地铁不计后果的“超前发展”,造成了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的不堪重负。城市轨道交通是花费巨大且风险很大的项目,在大多数城市,可支付能力已经是或者将会是一个问题,不好的地铁项目可能会耗尽纳税人的血汗钱。现实的情况是,2018年仅杭州、青岛、深圳、北京等4座城市实现收支平衡,其余24座城市都在亏本运营。2018年运营收支比仅为78%,但比2017年收窄8个百分点。
好在国家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去年7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严格建设申报条件,提高申报建设地铁和轻轨的相关经济指标,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由100亿元、1000亿元调整为300亿元、3000亿元。如此一来,地区财政收入与GDP门槛均提高3倍,一些城市得和地铁说再见了。
除国家公共政策约束硬性地铁非理性建设外,地铁作为城市的准公共产品,它的规划与建设,需要架构一个成熟的、民众参与性高的规划机制。对于各地城市地铁规划、审批和建设,每一个环节的信息都应及时公开,每一项变动都要利用网络、媒体以及公告及时告诉当地市民;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不能当“隐形人”,政府和市民应建立起公开的申通对话渠道,建立公众利益诉求平台;凡每一项地铁项目,倘若上级机关批准建设后,都要及时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最大程度避免相关利益集团对公共规划的恣意干扰,甚至无情绑架。
此外,对于城市地铁建设,我们各级人大要严格审查,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严重出格的地铁大跃进,要大胆地“否决”,惟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公共财政资金用到正道上。
相关文章
- 杨洪波专题研究铁路民航轨道交通工作2020-07-30
- 重庆轨道交通建设按下“快进键” 2020-07-30
- 徐州轨道交通3号线首列电客车亮相2020-07-30
- 轨道交通运行“中枢系统”有了样板2020-07-30
- 宁波:“双快”交通 加速城市片区对接20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