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探访地铁"救命神器":从"有"到"用"的瓶颈如何破?

2019-07-24 来源:东方网
本文摘要:早高峰的地铁11号线徐家汇站,一名26岁男子突然倒地,心跳呼吸全无……这是2018年8月6日上午9时许发生的揪心一幕。
  早高峰的地铁11号线徐家汇站,一名26岁男子突然倒地,心跳呼吸全无……这是2018年8月6日上午9时许发生的揪心一幕。在惋惜一条年轻生命逝去的同时,不少人将目光聚焦在了一个名为“AED”的急救设备上。该设备能够通过电击除颤,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因而也被称为“救命神器”。可惜的是,徐家汇站未配备该设备。

  上海地铁2号线陆家嘴站站台设置了AED
 
  这起悲剧无疑敲响警钟: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在公共场所的急救中究竟还有哪些“短板”?近日,记者对于上海地铁AED配置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走访中,记者发现,比起AED硬件的不足,其“软件”似乎更成问题:该不该用?怎么用?敢不敢用?这些问题似乎让申城地铁内的AED无形中沦为了“装饰品”。
 
  实地“巡站”:“已配置”“未配置”“曾经配置过”均有发生
 
  探访场所:2号线陆家嘴地铁站
 
  有配置AED。该站点的AED是放在外面的,乘客能够直观看到。站台的两边尽头各有一台AED,像消防箱一样固定在墙上。在站厅,同样配置了两台AED,像小型的自动贩卖机竖在地上,上面还用图文形式写明了简单的使用方法,不过箱子是锁着的。工作人员表示,当发生突发情况时,市民肯定会首先联系地铁站的工作人员并拨打120,这时,工作人员也会用最快的速度打开AED的箱子对患者进行急救,在站内有部分工作人员是受过专业培训能够使用AED的。在装有AED的箱子外还配有一把小锤子。“这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用来敲碎玻璃,取出AED进行急用。”
 
  探访场所:13号线淮海中路地铁站
 
  原本有AED,现已拆除。东方网记者找寻一圈未果,站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本该站点配有2台AED设备,但目前均已撤出站点。具体原因他并不清楚。同样的,该名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在淮海中路地铁站工作了近两年,听同事说之前也从未发生过需要使AED设备急救的情况。
 
  探访场所:2号线、4号线、6号线、9号线交汇的世纪大道站
 
  有配置AED。东方网记者在站内寻找一圈并未找到AED的位置,随后询问站内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站内有数台AED,分别位于2、6号线站台站厅等处,但他在使用上有“顾虑”。
 
  员工“坦言”:“不敢救”“吃不准能否用”遇尴尬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是一场和死神赛跑的战斗,分秒必争。然而,东方网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却发现,面对AED这一有效的急救工具,地铁员工比起“不会救”,更大的问题在于“不敢救”。

  自动体外除颤机(AED)
 
  “如果救护失败,我是否会被追究法律责任?这点是最担心的。”一位地铁一线工作人员告诉东方网记者,自己曾参与了相关急救培训,也掌握了AED设备的使用方法,但如果真的遇到紧急情况,可能还是不敢直接使用这一设备。“有专业背景的医疗人员也会与家属产生纠纷,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没有医学基础的社会大众?”
 
  该名工作人员的话道出了不少地铁一线职工的想法。想救,但不敢救,这是一个令人有些无奈的现实。
 
  采访中,地铁工作人员还向东方网记者表达了他们对于法律上的一点疑惑。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18版),自动体外除颤仪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即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使用该类器械的人员必须具备医疗资质。然而,根据《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在配置有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的场所,经过培训的人员可以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进行紧急现场救护。
 
  “一边是必须具备医疗资质,另一边却是经过培训即可。我们很难去界定这个资格标准。目前,上海地铁的做法是,所有配置AED设备的站点必须保证一名值班站长或一名站务人员配备急救证。“
 
  种种疑虑,不难理解,AED应用少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过,业内专家也同时指出,法律是一个重要保障,但社会也应该更多地去包容、去宽容这些勇敢站出来救助患者的人;要宽容失败,不可能都成功。“从立法到社会宽容,要形成系统社会环境,才会让更多生命得到被救治的机会。”
 
  除了“不敢救”,地铁方面表示,并非所有晕倒的乘客都适用于AED急救设备。如何地作出准确判断“用”还是“不用”,这也是不少工作人员担心的问题。
 
  此外,设置AED并非“一设了之”。一台AED均价从1万元至3万元不等,“我们站内的设备是由市红十字会提供的,但后续涉及电池与电极片每3至4年的更换、定期故障排查、相应安保等经费、管理与人员的投入等等问题”。地铁方面表示,以人员投入为例,地铁工作人员每年流动性较大,有些员工往往刚经过培训、正式上岗不到1年或2年就面临岗位调动,因此不得不加大培训的频次。然而,一名地铁员工上岗前至少要接受7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培训,上岗后每月仍要保证一定的培训时间,若再加大培训频次,对于员工们而言似乎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关安全提示
 
  专家“破局”:普及硬件之余更需尽早培养意识
 
  如何将绣花式的精细管理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实践,怎样不留一个安全死角,让救命神器在关键时刻真正发挥作用,这或许是相关部门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心肺复苏周”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世界各国心脏骤停生存率有20倍的差别,其中美国全国平均水平为9.8%,是中国心脏骤停生存率的十倍。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陆峰指出,AED设备配置应以人群密集处4-6分钟可得到最佳,即使目前全市已有1000多台AED设备,但要达到“4-6分钟可得到”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距离。而比起AED设备的广泛布点,更重要的是,急救意识需要从小建立。培养更多“第一目击人”对提高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改善我国心源性现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确保使用时现场环境安全的相关提示
 
  陆峰说,事实上,高中学生只要掌握了相关急救知识,完全有应急施救的能力。即便是年龄稍小一些的初中学生,如果能在第一时间为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也能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救援等待时间。而对于年龄更小的未成年人来说,即便没有现场施救的能力,知道第一时间拨打120,或者能帮助施救者及时取得AED设备等,就能对施救起到积极的帮助。
 
  上海医疗急救中心急救医生吴昕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没有医学背景的市民,也完全有能力去进行AED操作,“AED仪器显示屏上有图谱,你只需根据图谱和语音提示,就能进行紧急操作”。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秦忠豪在采访中也提到了“黄金4分钟”这一说法:“如果第一时间进行了体外除颤的相关抢救,可能最乐观的情况是这位病人在当时就被救了回来,那么再将病人送往医院救治,存活的概率就是大大提高。”
 
  世纪大道站站厅设置了AED
 
  在国外,AED的使用情况如何?据美国华裔心脏协会会长刘秀实介绍,2000年美国克林顿总统便命令美国联邦楼中全面放置AED设备;2007年美国心脏协会提出在学校放置AED,2011年美国通过法律,明确要求中学生学会心肺复苏,并将其作为中学毕业考核内容;目前,美国已有34个州立法,要求学校放置AED。“美国心肺复苏技术在学生中的高度普及,以及AED设备在学校的高密度投放,大大改善美国心脏骤停救治现状,使其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占据世界前列。”
 
  专家表示,仅有先进的急救设备还不够,还要有训练有素、随时待命并受到法律保障的人,才能构成一张有温度的城市生命守护网。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探访地铁"救命神器":从"有"到"用"的瓶颈如何破?

东方网

  早高峰的地铁11号线徐家汇站,一名26岁男子突然倒地,心跳呼吸全无……这是2018年8月6日上午9时许发生的揪心一幕。在惋惜一条年轻生命逝去的同时,不少人将目光聚焦在了一个名为“AED”的急救设备上。该设备能够通过电击除颤,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因而也被称为“救命神器”。可惜的是,徐家汇站未配备该设备。


  上海地铁2号线陆家嘴站站台设置了AED
 
  这起悲剧无疑敲响警钟: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在公共场所的急救中究竟还有哪些“短板”?近日,记者对于上海地铁AED配置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走访中,记者发现,比起AED硬件的不足,其“软件”似乎更成问题:该不该用?怎么用?敢不敢用?这些问题似乎让申城地铁内的AED无形中沦为了“装饰品”。
 
  实地“巡站”:“已配置”“未配置”“曾经配置过”均有发生
 
  探访场所:2号线陆家嘴地铁站
 
  有配置AED。该站点的AED是放在外面的,乘客能够直观看到。站台的两边尽头各有一台AED,像消防箱一样固定在墙上。在站厅,同样配置了两台AED,像小型的自动贩卖机竖在地上,上面还用图文形式写明了简单的使用方法,不过箱子是锁着的。工作人员表示,当发生突发情况时,市民肯定会首先联系地铁站的工作人员并拨打120,这时,工作人员也会用最快的速度打开AED的箱子对患者进行急救,在站内有部分工作人员是受过专业培训能够使用AED的。在装有AED的箱子外还配有一把小锤子。“这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用来敲碎玻璃,取出AED进行急用。”
 
  探访场所:13号线淮海中路地铁站
 
  原本有AED,现已拆除。东方网记者找寻一圈未果,站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本该站点配有2台AED设备,但目前均已撤出站点。具体原因他并不清楚。同样的,该名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在淮海中路地铁站工作了近两年,听同事说之前也从未发生过需要使AED设备急救的情况。
 
  探访场所:2号线、4号线、6号线、9号线交汇的世纪大道站
 
  有配置AED。东方网记者在站内寻找一圈并未找到AED的位置,随后询问站内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站内有数台AED,分别位于2、6号线站台站厅等处,但他在使用上有“顾虑”。
 
  员工“坦言”:“不敢救”“吃不准能否用”遇尴尬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是一场和死神赛跑的战斗,分秒必争。然而,东方网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却发现,面对AED这一有效的急救工具,地铁员工比起“不会救”,更大的问题在于“不敢救”。

  自动体外除颤机(AED)
 
  “如果救护失败,我是否会被追究法律责任?这点是最担心的。”一位地铁一线工作人员告诉东方网记者,自己曾参与了相关急救培训,也掌握了AED设备的使用方法,但如果真的遇到紧急情况,可能还是不敢直接使用这一设备。“有专业背景的医疗人员也会与家属产生纠纷,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没有医学基础的社会大众?”
 
  该名工作人员的话道出了不少地铁一线职工的想法。想救,但不敢救,这是一个令人有些无奈的现实。
 
  采访中,地铁工作人员还向东方网记者表达了他们对于法律上的一点疑惑。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18版),自动体外除颤仪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即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使用该类器械的人员必须具备医疗资质。然而,根据《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在配置有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的场所,经过培训的人员可以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进行紧急现场救护。
 
  “一边是必须具备医疗资质,另一边却是经过培训即可。我们很难去界定这个资格标准。目前,上海地铁的做法是,所有配置AED设备的站点必须保证一名值班站长或一名站务人员配备急救证。“
 
  种种疑虑,不难理解,AED应用少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过,业内专家也同时指出,法律是一个重要保障,但社会也应该更多地去包容、去宽容这些勇敢站出来救助患者的人;要宽容失败,不可能都成功。“从立法到社会宽容,要形成系统社会环境,才会让更多生命得到被救治的机会。”
 
  除了“不敢救”,地铁方面表示,并非所有晕倒的乘客都适用于AED急救设备。如何地作出准确判断“用”还是“不用”,这也是不少工作人员担心的问题。
 
  此外,设置AED并非“一设了之”。一台AED均价从1万元至3万元不等,“我们站内的设备是由市红十字会提供的,但后续涉及电池与电极片每3至4年的更换、定期故障排查、相应安保等经费、管理与人员的投入等等问题”。地铁方面表示,以人员投入为例,地铁工作人员每年流动性较大,有些员工往往刚经过培训、正式上岗不到1年或2年就面临岗位调动,因此不得不加大培训的频次。然而,一名地铁员工上岗前至少要接受7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培训,上岗后每月仍要保证一定的培训时间,若再加大培训频次,对于员工们而言似乎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关安全提示
 
  专家“破局”:普及硬件之余更需尽早培养意识
 
  如何将绣花式的精细管理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实践,怎样不留一个安全死角,让救命神器在关键时刻真正发挥作用,这或许是相关部门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心肺复苏周”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世界各国心脏骤停生存率有20倍的差别,其中美国全国平均水平为9.8%,是中国心脏骤停生存率的十倍。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陆峰指出,AED设备配置应以人群密集处4-6分钟可得到最佳,即使目前全市已有1000多台AED设备,但要达到“4-6分钟可得到”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距离。而比起AED设备的广泛布点,更重要的是,急救意识需要从小建立。培养更多“第一目击人”对提高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改善我国心源性现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确保使用时现场环境安全的相关提示
 
  陆峰说,事实上,高中学生只要掌握了相关急救知识,完全有应急施救的能力。即便是年龄稍小一些的初中学生,如果能在第一时间为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也能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救援等待时间。而对于年龄更小的未成年人来说,即便没有现场施救的能力,知道第一时间拨打120,或者能帮助施救者及时取得AED设备等,就能对施救起到积极的帮助。
 
  上海医疗急救中心急救医生吴昕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没有医学背景的市民,也完全有能力去进行AED操作,“AED仪器显示屏上有图谱,你只需根据图谱和语音提示,就能进行紧急操作”。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秦忠豪在采访中也提到了“黄金4分钟”这一说法:“如果第一时间进行了体外除颤的相关抢救,可能最乐观的情况是这位病人在当时就被救了回来,那么再将病人送往医院救治,存活的概率就是大大提高。”
 
  世纪大道站站厅设置了AED
 
  在国外,AED的使用情况如何?据美国华裔心脏协会会长刘秀实介绍,2000年美国克林顿总统便命令美国联邦楼中全面放置AED设备;2007年美国心脏协会提出在学校放置AED,2011年美国通过法律,明确要求中学生学会心肺复苏,并将其作为中学毕业考核内容;目前,美国已有34个州立法,要求学校放置AED。“美国心肺复苏技术在学生中的高度普及,以及AED设备在学校的高密度投放,大大改善美国心脏骤停救治现状,使其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占据世界前列。”
 
  专家表示,仅有先进的急救设备还不够,还要有训练有素、随时待命并受到法律保障的人,才能构成一张有温度的城市生命守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