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外围应尽快规划建设绕城铁路
2019-11-07 来源:大河报
本文摘要:11月4日,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举行的2019年课题发布会的会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感慨颇多。一年前,他在此参加了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秋季论坛,“当时研究出的课题成果至今还在社会引起很大的反响”。
11月4日,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举行的2019年课题发布会的会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感慨颇多。一年前,他在此参加了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秋季论坛,“当时研究出的课题成果至今还在社会引起很大的反响”。
这场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多位高端智库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主流媒体代表,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四个课题研究团队分别对历时10月完成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发布,再次将郑州置于一场“头脑风暴”的中心。
蔡昉:环保与发展并不冲突环境恶化的代价尤其昂贵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院长蔡昉日前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跨越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短缺在沿海地区更为突出,而中部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在这种形势下,郑州乃至河南需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
具体到河南情况,蔡昉认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从内卷化推入到了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时期,即改革开放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最终转变为经济发展源泉,河南近年的飞速发展以及资本积累的巨大贡献来自于人口红利。“机会窗口不仅仅是指人口红利,而是一个时期,必须抓住它。”蔡昉表示,现在中国各个省市的人口水平差别很大,河南坐拥过亿人口,无疑是未来保证高水平发展的“杀手锏”。
蔡昉表示,近年来,郑州在发展上取得很大进展,但在地区资源禀赋方面,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而诸多国家战略的加深,实际上是给郑州提供了一个“机会窗口”。
“郑州要抓住机遇,但不能学沿海,因为这一轮的机会窗口已经没有几十年,可能很快就结束了。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当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同时进行,这样既能够把当前优势发挥出来,也做好未来的准备。”
在谈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处模式时,蔡昉强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一定是相辅相成,绝不是有你无我,郑州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在他看来,绿色发展着眼于发展的永续性,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蔡昉告诉记者,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物质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与这种认识偏差有关,已经造成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欠债。“人民对优美环境和良好生态的追求,体现了发展目的本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蔡昉表示,资源一旦枯竭,环境和生态一经遭到破坏,则难以修复,必然要为此付出极高的代价。特别是,环境恶化对人的生活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代价尤其昂贵。“要让人民从发展中获得幸福感,必然不能以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
郑秉文:长护险制度的“郑州模式”让失能人员实现有尊严地生活
“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让失能人员尽早享受待遇,实现尊严生活,郑州有基础、有条件,对于改善民生福祉、补足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短板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郑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一经发布便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于课题研究成果,中国社科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显得信心十足。
郑秉文介绍说,长期护理保险被称为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之后的第六大保险。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具有国家战略意义。
“当前,全国共有15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第一批试点城市,第二批试点城市即将公布,郑州很有希望入围。”郑秉文告诉记者。
据了解,近三年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取得良好进展,截至2018年6月底,覆盖5700万人,18.45万人享受待遇。
郑秉文表示,郑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全市除全日制大学生之外的690万人口纳入到统一制度中,起步期暂按每人每年108元筹资,强调政府责任,采取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分担机制,待遇水平以低标准起步,稳步提高并向居家和社区长期护理倾斜。
经过测算,郑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使4.8万重度失能人员享受每月600元~2040元的居家、社区或机构长期护理服务,个人筹资不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1%、不同方案的财政补助占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0.15%~0.35%,医保基金逐步退出筹资渠道,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全独立筹资。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惠民,但也急需在制度上进行升级提升。”郑秉文说,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决定要扩大试点范围,但由于目前没有制订统一的制度框架,各地试点存在保障范围不同、受益规模不确定、保障水平不同、筹资渠道不同、筹资标准不同、提供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项目不同以及居家护理的待遇形式不同等诸多差异,这也让如何提高制度的公平性提上了紧急日程。
郑秉文认为,应以南通市、上海市、青岛市和北京市海淀区等制度设计较为全面的几个重要试点地区为基本“模板”,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更加健全完善,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倪鹏飞:郑州大都市区如何发展?建议用绕城轨道把城市“串起来”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并不孤单,在郑州大都市区的建设中,如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副院长倪鹏飞则建议,在郑州大都市区范围内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的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我觉得,可以以郑州为中心,在郑州外围尽快规划建设绕城铁路,通过绕城轨道把市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都对接起来,分流缓解市内交通压力,进一步完善郑州大都市区的资源配置。”他建议,以郑州东站为中心,建立30公里为半径的轨道交通圈。
在郑州迈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的同时,倪鹏飞和一众“智囊”就不断地思考郑州的突围之道,倪鹏飞认为,未来全球范围内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大城市和都市圈之间的竞争,科技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其核心竞争力。而郑州作为中心城市,河南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动力,使得郑州在未来城市发展的竞争中能够做到“后发先至”。
“郑州要成为实施新发展理念的标杆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主要着力点在于以交通枢纽优势打造更加开放包容、创新活力的郑州。”倪鹏飞对郑州的发展充满信心,在他看来,郑州坐落在中原乃至全国地理中心,在人力与人才富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倪鹏飞表示,创新发展主要与科技相关,应加强高等教育和科研平台建设,大力吸引和培育人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调动人才积极性;大力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企业;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强城市营销,广纳四方人才。
此外,郑州目前的开放经济已取得跨越式发展,下一步以高水平的开放促进高质量的发展应该是主要思路。“具体来说,就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特别是要对接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
相关文章
- 打破施工瓶颈牡佳高铁开通指日可待2020-07-30
- 福厦铁路湄洲湾跨海大桥首跨连续梁合龙2020-07-30
- 衢宁铁路成功“牵手”杭深铁路2020-07-30
- 长三角连镇高铁建设最新进展:淮镇段将接入沪宁城际2020-07-30
- 4条高速1条铁路年底建成通车 临沧旅游将步入“快车道”20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