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号:打造高铁强大“中枢系统”
2019-09-06 来源:新京报
本文摘要:诞生于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通号见证了中国铁路沧桑巨变。换个角度看,2015年登陆港股,又在今年7月作为首批登陆科创板的企业,它在资本市场青春正盛。
中国通号是在科创板“尝鲜”的首个央企。
A这家企业是做什么的?
主营高铁、地铁、中低速磁悬浮等轨道交通的控制系统技术的研发与销售。让轨道交通运营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B这家企业的盈利情况如何?
中国通号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在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排名第一。
C这家公司的客户和股东是谁?
公司控股股东为通号集团,实控人为国资委。大客户为中国铁路总公司。
成功登陆科创板的企业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中国通号的特殊之处在于,众多看似矛盾的特质在它身上得以统一。
诞生于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通号见证了中国铁路沧桑巨变。换个角度看,2015年登陆港股,又在今年7月作为首批登陆科创板的企业,它在资本市场青春正盛。
身为央企,董事长周志亮多次强调要“稳”,努力成为科创板的稳定力量是中国通号的责任;另一方面,中国通号既是在科创板“尝鲜”的首个央企,也是首个A+H股公司,它足够“新”。
是什么构建出了现在的中国通号?
技术从跟随到引领,秘诀是“第二梯队”边学边研发
高铁列控系统作为高铁的“大脑和中枢神经”,负责高铁的调度与运行,是中国高铁三大核心技术之一。中国通号自主研发的高铁列控系统(CTCS-3)也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从“跟随”实现了“引领”。
目前,中国通号的高铁列控技术为我国13.1万公里铁路、3万公里高铁提供技术支持,已完成京沪高铁达速350公里技术保障和京津城际列控系统改造工作。“国外高铁运行时速一般不到300公里,中国通号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让高铁运营更加快速、更加高效。”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8月份表示。
十年前,高铁列控技术还被极少数跨国公司垄断。入职中国通号十年,已是研究设计院集团基础装备研究所总工程师的刘贞“揭秘”,“外界一直以为我们是先引进,再学习,然后再研发自主产品。而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同步的。引进国外技术的第一天,中国通号就已经准备好了自主研发的第二梯队,学习技术的同时进行创新研发,打造属于中国通号的自主化产品”。
在中国通号技术升级的同时,其他公司也在迭代技术,怎么跑得比别人快?周志亮表示,技术升级依赖于运行阶段的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目前,中国的高铁已经占全世界总量的70%左右,运行公里数、应用场景丰富度上自然超过国外公司,解决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就更多。
“4年前,跟了两轮国外公司的技术升级后,通过第三方测评数据,我们就发现中国通号的产品在各项指标上已经超越了我们的师傅。”刘贞说。
发展到现在,依托30000多公里高速铁路控制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中国通号积累了全球领先的44000个高铁专属测试案例库,超过国外跨国企业案例库总和,标志着我国解决高铁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世界领先。
“没有技术创新怎么能上科创板呢?”周志亮说。
73天从申报到拿到批文,上市办买了一批行军床
回忆申报科创板的过程,中国通号董事会秘书、总会计师胡少峰给记者展示了他办公室角落的四个麻袋,“这里面装的材料都是上市用的”。
另一个细节是,在今年2月28日召开的中国通号科创板申报启动大会上,董事长周志亮宣布,希望让中国通号成为首批上市企业。几位员工对记者表示,“当时心里想的是,上港股还花了1年,现在时间这么短,能行吗?”
想要赶上首批,一切动作就要快。
中国通号迅速成立了上市办,设置5个小组,包括业务组、财务组、综合组、宣传组、法律组,负责相应事务。“上市办成立后,我们买了一批行军床,上市办的同事经常忙得要睡在办公室。”胡少峰说。从宣布申报到完成招股书初稿,中国通号只用了一个月。
之后的问询阶段,更具挑战性。胡少峰回忆当时觉得“每个问题都不好回答,上交所提问的问题都相当有针对性,这也是25家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共同体会”。收到问题的第一时间,上市办就要线上开会,各个小组领回相应领域的问题,拿不准的再统一讨论。
“前两次问询问题的数目都很多,我们只有几天的准备时间,但是我们要给出几百页纸的回答。”胡少峰说。
在中国通号收到的累计二百多个问询题目中,近一半是关于财务问题。“顺利通过问询的关键是提供有说服力的支撑依据,比如问题是应收账款账龄长,那我们就要列出表格挑出哪些长、说明为什么长。”中国通号财务部副部长张世虎说。
冲刺到上会阶段,董事长回答上市委的过程犹如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我们还跟周董进行模拟答辩,给他准备了30个问题。对这些问题及回答,董事长都逐字逐句审阅,最后被问到的3个问题基本在我们的准备范围内。”胡少峰回忆。
最终,中国通号拿到批文,仅用了73天,创造了“高铁速度”。“董事长经常晚上十二点多给我们拿方便面火腿肠,到办公室看望、鼓励我们,这种经历感觉这辈子都忘不掉。”张世虎说。
安全和创新共同组成了中国通号
这家历史悠久,又能保持活力的公司,在员工眼中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个技术单位,知识分子能感到获得足够的重视。”中国通号法律合规部部长陈世奎表示。
“我是70后,是我拉高了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员工的平均年龄。”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刘局笑称。作为承担中国通号核心技术研发责任的企业之一,研究院团队大部分研究人员都是三十岁左右,中高层也多是“80后”。
“整体的氛围就是有活力,大家又都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交流时很活跃也很民主,基层员工的想法能够很快传到公司管理层,一些创新想法也都会得到充分支持。”刘局说。
“安全和创新就像DNA的两个螺旋,共同组成了中国通号。”刘贞打了个比方。
相关文章
- Bentley新收购,将数字孪生扩展到整个施工管理2020-07-31
- 武汉地铁集团与万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0-07-30
- 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与融创华北发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0-07-30
- 世界重载铁路“动力之王”于今晚在中车株机下线2020-07-30
- 阿特拉斯·科普柯荣获“2020杰出科技质造奖”20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