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铁路局 > 内容

“高铁上硬币不倒”背后的秘密 ——记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部提高工资待遇高级工程师吕关仁

2019-04-15 来源:人民铁道网
本文摘要: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部提高工资待遇高级工程师。1964年出生,1984年入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得中国铁路总公司“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带头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
 
  
 
  图为吕关仁正在济南西综合维修实训基地采集钢轨探伤数据。李晓龙摄
 
  人物档案
 
  吕关仁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部提高工资待遇高级工程师。1964年出生,1984年入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得中国铁路总公司“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带头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等多项荣誉。先后担任山东省第九、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
 
  在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有一位铁路工务系统的专家,被誉为“大国工匠”、中国高铁的“平顺大师”。一提到他,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他就是新时代铁路榜样、济南局集团公司工务部提高工资待遇高级工程师吕关仁。
 
  吕关仁入路30余年来,怀揣梦想,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探索铁路线路维护技术,先后主导了21项中国铁路科研项目,其中1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为规范我国高速铁路工务规章制度建设和工务轨道养护维修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用一名铁路人的奋斗与拼搏、责任与担当,用心呵护着中国高铁这张闪亮名片。
 
  心无旁骛致力工务技术研究创新
 
  3月27日,记者在吕关仁办公室采访时看到,办公桌上除了中间放着一台电脑外,周边整齐摆放的全是铁路工务技术方面的专业书籍。他的书橱内也放满了这类书,书橱上面还有装满书的纸箱。整个房间简直就是一间小型图书室。“这是我工作30余年来,学习使用的各类专业书,放在这里,随时都可以查阅。”吕关仁微笑着告诉记者。
 
  “加强工务科技研究,将研究转化为实际成果,提高生产力”是吕关仁长期坚持和践行的工作准则。20世纪90年代,我国铁路小曲线半径钢轨侧磨问题十分突出,有的使用寿命仅10个多月。为此,吕关仁通过对减缓曲线钢轨磨耗问题反复研究,终于在2001年成功研制了曲线钢轨干式润滑技术,可延长钢轨使用寿命1倍以上。如今,该项技术已作为钢轨养护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全路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08年以来,为尽快形成高速铁路线路维护成套技术,吕关仁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黄河特大桥桥上线路维修技术研究”“京沪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监测技术研究”等多个中国铁路总公司科研项目。10余年来,这些科研项目的成果为掌握高速铁路轨道变化规律、构建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监测技术体系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的左右手都能操作鼠标。”吕关仁笑着给记者秀了这一手绝活。每一项高铁技术研究,都离不开现场测试、数据采集,长时间使用计算机的他,右手成了“鼠标手”,经常疼痛难忍,吕关仁只好练就了“左右开弓”的能力。
 
  2013年,吕关仁担任了《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的主编。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不停撰写、不断修改,该手册已于2017年出版。这本工具书内容全面,实用性强,对我国铁路工务轨道养护维修、管理、学习和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干技术、搞科研,要心无旁骛,宁静才能致远。”吕关仁说。
 
  近3年来,为进一步完善普速铁路线路维护管理体系,提升线路设备质量,适应深化工务维修体制改革的需要,总公司开展了《普速铁路线路修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修订工作,吕关仁全面参与《规则》修订,该《规则》已于2019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则》中首次纳入应用钢轨保护技术,将60kg/m钢轨无缝线路大修周期的通过总质量由700Mt提高到1000Mt,可延长钢轨使用寿命43%;将75kg/m钢轨无缝线路大修周期的通过总质量由900Mt延长到1500Mt,可延长钢轨使用寿命67%。
 
  为加快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工务维护管理的融合,吕关仁主导完成了“铁路工务设备维护管理分析决策系统”科研项目研究。该项目对科学指导设备修理,合理控制设备修理成本,全面提高工务设备修理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时效性和经济性,促进“数字工务、网络工务、智能工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于2018年12月通过了济南局集团公司组织的技术评审。
 
  吕关仁还是济南局集团公司铁路线路维护技术专家工作室的首席导师。他从近千篇中外论文中精选了近20年来世界高速铁路线路维护领域知名专家的百篇文章,编印了《高速铁路线路维护论文选编》,供专家工作室成员学习。他在全路举办了30场专题讲座,为推进工务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走上舞台宣讲中国高铁发展成就
 
  站在高铁技术发展的前沿,吕关仁对中国高铁一直满怀深情。1995年,吕关仁到国外学习,有机会接触高铁技术。他异常珍惜这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每堂课都认真听讲,提出的问题也最多。回国时,他的一个背包里全是书籍资料,有人建议他打包寄回,但他坚持自己背回来,因为这些东西是他最珍贵的宝贝。
 
  2012年国庆假期,为配合完成《中国高速铁路工务技术》的编写,他完成了4万多字的书稿,交稿后他自言自语道:“这个国庆节过得真充实。”
 
  2013年,吕关仁再次被委派到国外参加高铁工务维修技术培训。他白天参加培训,晚上撰写培训总结,回国后就向总公司运输局工务部提交了厚厚的一本培训总结报告,成为全路工务系统学习交流的资料。
 
  总公司发布的《高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高速铁路运营期基础变形监测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的审查或编写人员中均有吕关仁的名字。
 
  梅花香自苦寒来。2018年,我国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11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中国高铁一线工作者,围绕“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吕关仁作为高铁一线职工代表,介绍了参与高铁线路维护技术攻关、为中国高铁发展和运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的历程以及面对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变身领跑者的切身感受,回答了媒体记者提问,畅想了中国高铁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其中,吕关仁生动描述中国高铁“稳、顺、平、检、修”,解答了如何实现高铁线路高平顺性,揭秘了“高铁上硬币不倒”背后的原因,受到国内外广泛热议。
 
  12月10日,吕关仁在G111次列车上参加了中宣部组织的中外媒体记者采访活动,他从高速铁路线路基础设施管理角度介绍了建设好、管理好高速铁路的秘诀:先进的设计、严格的施工、科学的维护和人才的支撑,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发展成就。
 
  今年春运期间,有一趟高铁在经过京沪高铁济南黄河大桥时出现了轻微晃车,吕关仁负责牵头检修,一连几个晚上,他们对大桥上的整组钢轨进行一寸一寸检测,排查原因,3毫米的误差问题得到解决。央视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栏目以《为了这三毫米》为题报道了此事,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网友纷纷留言:“正是因为铁路人毫厘之间的追求,旅客才有了‘高铁竖硬币’的乘车体验。”“为了那3毫米,在大国工匠的眼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这种工匠精神,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我现在正按照总公司工电部的安排,参加《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和《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的修订,争取早日完成。”吕关仁激动地对记者说。
 
  随着中国高铁快速发展,吕关仁深深感觉到“本领恐慌”。“建设高速铁路不易,作为高铁线路维护技术人员,管理好高速铁路更难。”“高铁在祖国大地上奔驰,时不我待,只有不断学习钻研,充分掌握这些高铁养护规律、创新进取,我们才能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吕关仁说。
 
  不忘初心饱含爱路爱家高尚情怀
 
  1980年,年仅16岁的吕关仁以优异成绩被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录取。1984年,大学毕业后的吕关仁被分配到济南铁路局工作。
 
  虽然远离家乡,但品学兼优、聪慧好学的吕关仁很快适应了在兖州工务段的见习工作。一年后,他来到临沂工务段线路室负责线路维修。向师傅学、向现场学,吕关仁如饥似渴地钻研业务,这一干就是3年。吕关仁的业务水平逐渐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认可。
 
  由于表现突出,1988年,吕关仁被调到兖石临管处技术科,从事工务技术工作,吕关仁在大学期间学到的书本知识得到了充分应用。1991年,27岁的吕关仁被调到济南铁路局工务处工作。舞台更大了,吕关仁更加好学了。
 
  每天7点前到办公室,先学习技术业务一个小时,是吕关仁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中国高铁运营之初,为了便于学习外文资料、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工务管理技术,他每天随身携带一本《英汉铁路工务工程词汇》,上面写满了标注。时至今日,这本厚厚的《英汉铁路工务工程词汇》依然在他办公桌上的醒目位置,只要有空闲,他就认真翻阅学习。
 
  吕关仁的老家在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南山干村。谈到老家,吕关仁兴奋不已,南山干村是涵养了他聪慧睿智的地方。从儿时记事起,父亲那句“勤俭持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殷切教导就一直在他的耳边萦绕,也让他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每个周末,我都打电话问候父母。”说到这儿,吕关仁眼眶湿润了,他为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感到内疚。浓浓亲情不断转化为吕关仁前行的力量。“中国高铁发展已经走过了10余年,在保证安全可靠性、高平顺性的同时,还需不断提升其科学性与经济性。今年我确定了高铁线路维护技术研究课题,努力为高铁发展多做贡献。”吕关仁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采访手记
 
  专心专注矢志不移
 
  吕关仁从事铁道工务技术35年来,立足“专心专注本职岗位,把专业技术当作自己一生职业来做”的目标,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始终如一。
 
  “一个人怎样给自己定位,将决定其一生成就的大小,志在顶峰的人不会永远落在平川。”正是有了这种人生定位,吕关仁大学毕业入路后,专心致志,潜心研究铁路线路维护技术,成为了中国铁路工务系统的知名专家。
 
  吕关仁已年过五十,依然不忘初心,专心致力于学习钻研和技术创新,从未停止探索高铁线路维护技术的脚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愿我们每名干部职工都像吕关仁一样,怀揣梦想、热爱岗位、善学勤做,矢志不移、奋勇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高铁上硬币不倒”背后的秘密

人民铁道网

 
  
 
  图为吕关仁正在济南西综合维修实训基地采集钢轨探伤数据。李晓龙摄
 
  人物档案
 
  吕关仁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部提高工资待遇高级工程师。1964年出生,1984年入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得中国铁路总公司“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带头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等多项荣誉。先后担任山东省第九、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
 
  在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有一位铁路工务系统的专家,被誉为“大国工匠”、中国高铁的“平顺大师”。一提到他,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他就是新时代铁路榜样、济南局集团公司工务部提高工资待遇高级工程师吕关仁。
 
  吕关仁入路30余年来,怀揣梦想,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探索铁路线路维护技术,先后主导了21项中国铁路科研项目,其中1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为规范我国高速铁路工务规章制度建设和工务轨道养护维修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用一名铁路人的奋斗与拼搏、责任与担当,用心呵护着中国高铁这张闪亮名片。
 
  心无旁骛致力工务技术研究创新
 
  3月27日,记者在吕关仁办公室采访时看到,办公桌上除了中间放着一台电脑外,周边整齐摆放的全是铁路工务技术方面的专业书籍。他的书橱内也放满了这类书,书橱上面还有装满书的纸箱。整个房间简直就是一间小型图书室。“这是我工作30余年来,学习使用的各类专业书,放在这里,随时都可以查阅。”吕关仁微笑着告诉记者。
 
  “加强工务科技研究,将研究转化为实际成果,提高生产力”是吕关仁长期坚持和践行的工作准则。20世纪90年代,我国铁路小曲线半径钢轨侧磨问题十分突出,有的使用寿命仅10个多月。为此,吕关仁通过对减缓曲线钢轨磨耗问题反复研究,终于在2001年成功研制了曲线钢轨干式润滑技术,可延长钢轨使用寿命1倍以上。如今,该项技术已作为钢轨养护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全路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08年以来,为尽快形成高速铁路线路维护成套技术,吕关仁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黄河特大桥桥上线路维修技术研究”“京沪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监测技术研究”等多个中国铁路总公司科研项目。10余年来,这些科研项目的成果为掌握高速铁路轨道变化规律、构建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监测技术体系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的左右手都能操作鼠标。”吕关仁笑着给记者秀了这一手绝活。每一项高铁技术研究,都离不开现场测试、数据采集,长时间使用计算机的他,右手成了“鼠标手”,经常疼痛难忍,吕关仁只好练就了“左右开弓”的能力。
 
  2013年,吕关仁担任了《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的主编。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不停撰写、不断修改,该手册已于2017年出版。这本工具书内容全面,实用性强,对我国铁路工务轨道养护维修、管理、学习和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干技术、搞科研,要心无旁骛,宁静才能致远。”吕关仁说。
 
  近3年来,为进一步完善普速铁路线路维护管理体系,提升线路设备质量,适应深化工务维修体制改革的需要,总公司开展了《普速铁路线路修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修订工作,吕关仁全面参与《规则》修订,该《规则》已于2019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则》中首次纳入应用钢轨保护技术,将60kg/m钢轨无缝线路大修周期的通过总质量由700Mt提高到1000Mt,可延长钢轨使用寿命43%;将75kg/m钢轨无缝线路大修周期的通过总质量由900Mt延长到1500Mt,可延长钢轨使用寿命67%。
 
  为加快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工务维护管理的融合,吕关仁主导完成了“铁路工务设备维护管理分析决策系统”科研项目研究。该项目对科学指导设备修理,合理控制设备修理成本,全面提高工务设备修理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时效性和经济性,促进“数字工务、网络工务、智能工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于2018年12月通过了济南局集团公司组织的技术评审。
 
  吕关仁还是济南局集团公司铁路线路维护技术专家工作室的首席导师。他从近千篇中外论文中精选了近20年来世界高速铁路线路维护领域知名专家的百篇文章,编印了《高速铁路线路维护论文选编》,供专家工作室成员学习。他在全路举办了30场专题讲座,为推进工务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走上舞台宣讲中国高铁发展成就
 
  站在高铁技术发展的前沿,吕关仁对中国高铁一直满怀深情。1995年,吕关仁到国外学习,有机会接触高铁技术。他异常珍惜这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每堂课都认真听讲,提出的问题也最多。回国时,他的一个背包里全是书籍资料,有人建议他打包寄回,但他坚持自己背回来,因为这些东西是他最珍贵的宝贝。
 
  2012年国庆假期,为配合完成《中国高速铁路工务技术》的编写,他完成了4万多字的书稿,交稿后他自言自语道:“这个国庆节过得真充实。”
 
  2013年,吕关仁再次被委派到国外参加高铁工务维修技术培训。他白天参加培训,晚上撰写培训总结,回国后就向总公司运输局工务部提交了厚厚的一本培训总结报告,成为全路工务系统学习交流的资料。
 
  总公司发布的《高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高速铁路运营期基础变形监测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的审查或编写人员中均有吕关仁的名字。
 
  梅花香自苦寒来。2018年,我国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11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中国高铁一线工作者,围绕“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吕关仁作为高铁一线职工代表,介绍了参与高铁线路维护技术攻关、为中国高铁发展和运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的历程以及面对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变身领跑者的切身感受,回答了媒体记者提问,畅想了中国高铁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其中,吕关仁生动描述中国高铁“稳、顺、平、检、修”,解答了如何实现高铁线路高平顺性,揭秘了“高铁上硬币不倒”背后的原因,受到国内外广泛热议。
 
  12月10日,吕关仁在G111次列车上参加了中宣部组织的中外媒体记者采访活动,他从高速铁路线路基础设施管理角度介绍了建设好、管理好高速铁路的秘诀:先进的设计、严格的施工、科学的维护和人才的支撑,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发展成就。
 
  今年春运期间,有一趟高铁在经过京沪高铁济南黄河大桥时出现了轻微晃车,吕关仁负责牵头检修,一连几个晚上,他们对大桥上的整组钢轨进行一寸一寸检测,排查原因,3毫米的误差问题得到解决。央视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栏目以《为了这三毫米》为题报道了此事,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网友纷纷留言:“正是因为铁路人毫厘之间的追求,旅客才有了‘高铁竖硬币’的乘车体验。”“为了那3毫米,在大国工匠的眼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这种工匠精神,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我现在正按照总公司工电部的安排,参加《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和《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的修订,争取早日完成。”吕关仁激动地对记者说。
 
  随着中国高铁快速发展,吕关仁深深感觉到“本领恐慌”。“建设高速铁路不易,作为高铁线路维护技术人员,管理好高速铁路更难。”“高铁在祖国大地上奔驰,时不我待,只有不断学习钻研,充分掌握这些高铁养护规律、创新进取,我们才能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吕关仁说。
 
  不忘初心饱含爱路爱家高尚情怀
 
  1980年,年仅16岁的吕关仁以优异成绩被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录取。1984年,大学毕业后的吕关仁被分配到济南铁路局工作。
 
  虽然远离家乡,但品学兼优、聪慧好学的吕关仁很快适应了在兖州工务段的见习工作。一年后,他来到临沂工务段线路室负责线路维修。向师傅学、向现场学,吕关仁如饥似渴地钻研业务,这一干就是3年。吕关仁的业务水平逐渐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认可。
 
  由于表现突出,1988年,吕关仁被调到兖石临管处技术科,从事工务技术工作,吕关仁在大学期间学到的书本知识得到了充分应用。1991年,27岁的吕关仁被调到济南铁路局工务处工作。舞台更大了,吕关仁更加好学了。
 
  每天7点前到办公室,先学习技术业务一个小时,是吕关仁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中国高铁运营之初,为了便于学习外文资料、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工务管理技术,他每天随身携带一本《英汉铁路工务工程词汇》,上面写满了标注。时至今日,这本厚厚的《英汉铁路工务工程词汇》依然在他办公桌上的醒目位置,只要有空闲,他就认真翻阅学习。
 
  吕关仁的老家在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南山干村。谈到老家,吕关仁兴奋不已,南山干村是涵养了他聪慧睿智的地方。从儿时记事起,父亲那句“勤俭持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殷切教导就一直在他的耳边萦绕,也让他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每个周末,我都打电话问候父母。”说到这儿,吕关仁眼眶湿润了,他为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感到内疚。浓浓亲情不断转化为吕关仁前行的力量。“中国高铁发展已经走过了10余年,在保证安全可靠性、高平顺性的同时,还需不断提升其科学性与经济性。今年我确定了高铁线路维护技术研究课题,努力为高铁发展多做贡献。”吕关仁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采访手记
 
  专心专注矢志不移
 
  吕关仁从事铁道工务技术35年来,立足“专心专注本职岗位,把专业技术当作自己一生职业来做”的目标,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始终如一。
 
  “一个人怎样给自己定位,将决定其一生成就的大小,志在顶峰的人不会永远落在平川。”正是有了这种人生定位,吕关仁大学毕业入路后,专心致志,潜心研究铁路线路维护技术,成为了中国铁路工务系统的知名专家。
 
  吕关仁已年过五十,依然不忘初心,专心致力于学习钻研和技术创新,从未停止探索高铁线路维护技术的脚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愿我们每名干部职工都像吕关仁一样,怀揣梦想、热爱岗位、善学勤做,矢志不移、奋勇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