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铁路局 > 内容

康养新模式激发新动能 ——南宁局集团公司桂林康养中心转型发展纪实

2019-05-31 来源:人民铁道网
本文摘要:在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桂林康养中心花园式的大院里,不时看到精神矍铄的老人或慢步缓行、或下棋打牌,爽朗的笑声给静谧清幽的院子添了几分生气。
 
  5月的桂林,鸟语花香,绿意盎然,处处彰显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在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桂林康养中心花园式的大院里,不时看到精神矍铄的老人或慢步缓行、或下棋打牌,爽朗的笑声给静谧清幽的院子添了几分生气。
 
  “一年多以前,这里还看不到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接待的基本是铁路职工,也远没有现在热闹。”1987年就到此工作的桂林康养中心护士站护士长曾令华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凸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养老产业不断延伸。2018年,桂林康养中心把握机遇,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将原来单一的“疗养型”转型为“医养结合”“康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成为全路较早改革转型的疗养机构。
 
  2018年,只有46名在职职工的桂林康养中心接待康养人员7.7万人次,对外创收154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3%、78%,在全路疗养机构转型发展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摸石过河,蹚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子
 
  桂林康养中心成立于1952年,前身为铁道部桂林疗养院。60多年来,它主要承担为铁路职工体检、休养、职业病人康复疗养等任务。
 
  转变出现在近两年。国家先后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以及《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办医疗机构或移交地方管理,或关闭撤销,或开展资源整合、重组改制。
 
  显然,铁道部桂林疗养院已经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未来该何去何从?“文件指出,对运营困难、缺乏竞争优势的医疗机构,予以关闭撤销,妥善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桂林康养中心主任陆绍勇说,反观我们的自身软硬件设备设施,大抵接近一级医院的设备,与地方专业医疗机构还有一定差距。
 
  继续走老路已经行不通了。为找到发展出路,他们把目光投到其他铁路局集团公司,可放眼全路,当时疗养机构转型没有什么成熟经验可以遵循。
 
  铁道部桂林疗养院医护职工经过长期培训,经验十分丰富,如果让他们丢掉专业,转型其他职业,是十分可惜的一件事。而且转型之后,他们还面临着分流安置的问题。
 
  面对改革浪潮,职工们迫切希望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既符合改革发展需要,又无需分流安置——铁道部桂林疗养院能否转型组建为健康养老服务企业?能否发展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产业?
 
  回到原点重新审视,铁道部桂林疗养院是桂林唯一位于市区的疗养机构,与国家AAAA级景区南溪山公园仅一墙之隔,而且与城市主干道连通,距高铁站只有5分钟车程,周边的旅游景点更是天下闻名,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同时还有基本的医疗资源,完全具备条件发展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产业。
 
  更大的推动力来自外部养老市场的旺盛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5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7.9%。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拨开迷雾,前景豁然开朗。聚焦健康养老,发展银发经济,让庞大的“夕阳群体”变成富含活力的“朝阳”,成为铁道部桂林疗养院的重生之路。
 
  2018年1月19日,南宁局集团公司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相关要求,撤销铁道部桂林疗养院,实施产业转型,更名为“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桂林康养中心”。
 
  随后,桂林康养中心对营业范围进行扩充调整,由原来单一的疗养型机构转型升级为养生养老、健康休养、住宿餐饮、健康旅游、健康教育、康复保健、健康体检等综合性康养型机构。
 
  借鸡生蛋,延伸产业链提升服务与效益
 
  思深以致远,谋定而后动。
 
  瞄准“康养”这一靶心后,该中心依托“三资”优势,即独特的医疗资质、铁字号的金牌资信、桂林的无形资产,借助当地独有的自然生态和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国际养生天堂、国家社会化养老创新示范区的有利因素,着力打造“健康休养”和“养生养老”两项主营业务,形成“两翼齐飞”的经营发展新格局。
 
  5月7日9时许,护士长曾令华带着医护人员来到桂林康养中心康养部,对在此养老的老人逐一进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走廊第一间住的是86岁的蒋志岳及其84岁的妻子常正之。这是一间套房,除了卧室、卫生间,还有一间可放杂物的小房间。里面整齐地摆放着电冰箱、电视机、轮椅等物品。
 
  看到医护人员进来,蒋志岳放下手中的iPad,配合着检查身体。他是去年4月桂林康养中心开办养老业务时来的第一批老人。“有老人拿仪器检测过,这里负氧离子含量很高,非常适合养老。”蒋志岳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其实他家就在一墙之外,来这里养老,主要是因为这里老人多,大家聚在一起比较热闹,老有所乐。
 
  “在这里养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医疗资源好。”蒋志岳告诉记者,2018年10月,他的大腿根部突发脓肿,十分疼痛。康养部主治医师唐位席了解情况后,马上诊治施药,脓肿很快消退。“以前住福利院,生病基本无法医治,在这里就没有这个顾虑。”蒋志岳说。
 
  老人生病时可直接从“养老”转为“住院”模式,不用换地方治疗,同时还能使用医保报销,是桂林康养中心养老业务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他们依托现有医疗资质、特色医疗资源、特色专科门诊,提高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和健康服务保障能力,打造“医养结合、康养结合”的养老产业新模式。
 
  桂林康养中心开办养老业务以来,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接纳了包括来自香港等地的老人223人,去年养老业务创收124万元。养老产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享受国家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养老业务是我们的保收项目,我们还开发了其他高附加值的养生项目。”陆绍勇说,“外地人对桂林山水很感兴趣,不少人想借健康休养的机会到周边走走。我们跟地方旅行社合作,由我们提供客源,他们组织到附近开展‘景观治疗’,与旅行社分享利润。”2018年,仅“景观治疗”一项就为桂林康养中心创收731万元。
 
  借鸡生蛋,延伸服务链,桂林康养中心实现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他们与桂林医学院、桂林南溪山医院等实力雄厚的医疗机构形成合作机制。
 
  一方面,这些机构每年免费为桂林康养中心医护人员提供强化培训,同时对在此养老或休养的患病人员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去年以来,地方医疗机构已为该中心培养医护人员19人次。
 
  另一方面,桂林康养中心与合作的医疗机构联合开展按摩、电疗、针灸、壮药熏蒸等康养保健业务,前者提供场地,后者提供专业技师,为客户提供更周到的服务。“白天到景区散散心,走累了晚上回来还能做推拿按摩,这对放松身心很有效。”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巫溪供电分公司的职工袁宗琼说。她今年4月25日来到桂林康养中心接受健康休养,对这里的服务十分认可。
 
  数据显示,在不耗费人力的情况下,2018年,桂林康养中心依靠康养保健业务创收82万元,客户的服务满意度达98%。
 
  精耕细作,外拓市场内聚合力蓄势进发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风景如画的桂林南溪山公园吸引不少游客驱车前来赏玩。看到周边停车位紧张,桂林康养中心灵机一动,利用大院停车位多的优势,为游客提供停车服务,游客只需将该中心有关康养业务的网页链接转发至微信朋友圈就可免费停车。该中心借机扩大营销宣传覆盖面。
 
  转型后,桂林康养中心的业务更全、市场更大了。为进一步开发市场,该中心积极主动走出去开展营销。他们在圆满完成路内计划休养接待的基础上,通过竞标的方式与西藏、北京、重庆等地7家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接待这些企业的职工到中心进行疗休养,有效拓展业务范围。
 
  2018年,桂林康养中心共接待路内休养职工2456人次、路外单位健康休养人员4424人次,另外还接待健康旅游15616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91.44%。
 
  今年,他们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加强与政府、企业单位沟通联系,并携手美团、飞猪、携程网等互联网企业,发展“互联网+”康养服务,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预约服务。今年4月,客户提前2个月把6月的房间抢订一空。
 
  观念一变天地宽。桂林康养中心借改革之机转型升级,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干部职工也在中心转型中注入新的活力。
 
  “我在这里工作18年了,以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忙过。”桂林康养中心康养部的医务人员钱彦辰说,改革前她的工作就是安排路内职工体检、疗养,虽然比较轻松,但她总感到苦恼与失落,因为自身价值难以实现。现在虽然很忙,但她觉得很充实,这种日子有奔头。
 
  桂林康养中心餐饮部经理劳冠初对干部职工的转变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餐饮部有5名厨师、11名服务员,转型后中心接待人数大幅增长,用餐高峰时同时有400多人吃饭,既有餐饮工作人员难以应付。“用餐人数多的时候,科室干部会自发过来帮忙,洗菜、盛汤、招呼客人,不用打电话到处找人。”劳冠初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迈上改革自救道路的桂林康养中心重整旗鼓,蓄势进发。在南宁局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该中心按照绿化、亮化、美化的整体规划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谋划新建康养楼,进一步改善软硬件设备设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思路决定出路,桂林康养中心的未来值得期待。
 
  采访手记
 
  转型获得发展生机
 
  ■莫育杰
 
  一滴水怎么才能不干涸,就是把它投进大海。
 
  企业与市场,就像鱼和水。要想“水”不干涸,就要投放到更大的市场。以前由于种种原因,铁路疗养机构的市场相对单一,基本面向铁路职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铁路疗养机构的成长空间受到挤压,只有转型才有出路。
 
  转型意味着打破原来的机制,不少职工在转型之初表现出恐慌和矛盾。恐慌是因为担心“饭碗”和去向,矛盾则是因为他们心里清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有生产方式下的工作虽然轻松,但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难以实现自身价值。
 
  活力在市场,出路也在市场。借改革转型之机,桂林康养中心将目光跳出铁路,投向更广阔的路内外市场,发现机遇远远多于挑战。他们综合考量自身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扩大调整以康养为主的业务范围,腾出更大的空间迎接“鸟儿”进驻。
 
  融入更大的市场后,桂林康养中心在激烈竞争中迸发出新的活力。职工们的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和工作主动性大大增强,引来一批批新客户,找到了新的发展节奏。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康养新模式激发新动能

人民铁道网

 
  5月的桂林,鸟语花香,绿意盎然,处处彰显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在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桂林康养中心花园式的大院里,不时看到精神矍铄的老人或慢步缓行、或下棋打牌,爽朗的笑声给静谧清幽的院子添了几分生气。
 
  “一年多以前,这里还看不到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接待的基本是铁路职工,也远没有现在热闹。”1987年就到此工作的桂林康养中心护士站护士长曾令华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凸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养老产业不断延伸。2018年,桂林康养中心把握机遇,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将原来单一的“疗养型”转型为“医养结合”“康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成为全路较早改革转型的疗养机构。
 
  2018年,只有46名在职职工的桂林康养中心接待康养人员7.7万人次,对外创收154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3%、78%,在全路疗养机构转型发展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摸石过河,蹚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子
 
  桂林康养中心成立于1952年,前身为铁道部桂林疗养院。60多年来,它主要承担为铁路职工体检、休养、职业病人康复疗养等任务。
 
  转变出现在近两年。国家先后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以及《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办医疗机构或移交地方管理,或关闭撤销,或开展资源整合、重组改制。
 
  显然,铁道部桂林疗养院已经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未来该何去何从?“文件指出,对运营困难、缺乏竞争优势的医疗机构,予以关闭撤销,妥善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桂林康养中心主任陆绍勇说,反观我们的自身软硬件设备设施,大抵接近一级医院的设备,与地方专业医疗机构还有一定差距。
 
  继续走老路已经行不通了。为找到发展出路,他们把目光投到其他铁路局集团公司,可放眼全路,当时疗养机构转型没有什么成熟经验可以遵循。
 
  铁道部桂林疗养院医护职工经过长期培训,经验十分丰富,如果让他们丢掉专业,转型其他职业,是十分可惜的一件事。而且转型之后,他们还面临着分流安置的问题。
 
  面对改革浪潮,职工们迫切希望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既符合改革发展需要,又无需分流安置——铁道部桂林疗养院能否转型组建为健康养老服务企业?能否发展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产业?
 
  回到原点重新审视,铁道部桂林疗养院是桂林唯一位于市区的疗养机构,与国家AAAA级景区南溪山公园仅一墙之隔,而且与城市主干道连通,距高铁站只有5分钟车程,周边的旅游景点更是天下闻名,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同时还有基本的医疗资源,完全具备条件发展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产业。
 
  更大的推动力来自外部养老市场的旺盛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5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7.9%。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拨开迷雾,前景豁然开朗。聚焦健康养老,发展银发经济,让庞大的“夕阳群体”变成富含活力的“朝阳”,成为铁道部桂林疗养院的重生之路。
 
  2018年1月19日,南宁局集团公司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相关要求,撤销铁道部桂林疗养院,实施产业转型,更名为“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桂林康养中心”。
 
  随后,桂林康养中心对营业范围进行扩充调整,由原来单一的疗养型机构转型升级为养生养老、健康休养、住宿餐饮、健康旅游、健康教育、康复保健、健康体检等综合性康养型机构。
 
  借鸡生蛋,延伸产业链提升服务与效益
 
  思深以致远,谋定而后动。
 
  瞄准“康养”这一靶心后,该中心依托“三资”优势,即独特的医疗资质、铁字号的金牌资信、桂林的无形资产,借助当地独有的自然生态和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国际养生天堂、国家社会化养老创新示范区的有利因素,着力打造“健康休养”和“养生养老”两项主营业务,形成“两翼齐飞”的经营发展新格局。
 
  5月7日9时许,护士长曾令华带着医护人员来到桂林康养中心康养部,对在此养老的老人逐一进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走廊第一间住的是86岁的蒋志岳及其84岁的妻子常正之。这是一间套房,除了卧室、卫生间,还有一间可放杂物的小房间。里面整齐地摆放着电冰箱、电视机、轮椅等物品。
 
  看到医护人员进来,蒋志岳放下手中的iPad,配合着检查身体。他是去年4月桂林康养中心开办养老业务时来的第一批老人。“有老人拿仪器检测过,这里负氧离子含量很高,非常适合养老。”蒋志岳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其实他家就在一墙之外,来这里养老,主要是因为这里老人多,大家聚在一起比较热闹,老有所乐。
 
  “在这里养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医疗资源好。”蒋志岳告诉记者,2018年10月,他的大腿根部突发脓肿,十分疼痛。康养部主治医师唐位席了解情况后,马上诊治施药,脓肿很快消退。“以前住福利院,生病基本无法医治,在这里就没有这个顾虑。”蒋志岳说。
 
  老人生病时可直接从“养老”转为“住院”模式,不用换地方治疗,同时还能使用医保报销,是桂林康养中心养老业务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他们依托现有医疗资质、特色医疗资源、特色专科门诊,提高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和健康服务保障能力,打造“医养结合、康养结合”的养老产业新模式。
 
  桂林康养中心开办养老业务以来,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接纳了包括来自香港等地的老人223人,去年养老业务创收124万元。养老产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享受国家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养老业务是我们的保收项目,我们还开发了其他高附加值的养生项目。”陆绍勇说,“外地人对桂林山水很感兴趣,不少人想借健康休养的机会到周边走走。我们跟地方旅行社合作,由我们提供客源,他们组织到附近开展‘景观治疗’,与旅行社分享利润。”2018年,仅“景观治疗”一项就为桂林康养中心创收731万元。
 
  借鸡生蛋,延伸服务链,桂林康养中心实现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他们与桂林医学院、桂林南溪山医院等实力雄厚的医疗机构形成合作机制。
 
  一方面,这些机构每年免费为桂林康养中心医护人员提供强化培训,同时对在此养老或休养的患病人员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去年以来,地方医疗机构已为该中心培养医护人员19人次。
 
  另一方面,桂林康养中心与合作的医疗机构联合开展按摩、电疗、针灸、壮药熏蒸等康养保健业务,前者提供场地,后者提供专业技师,为客户提供更周到的服务。“白天到景区散散心,走累了晚上回来还能做推拿按摩,这对放松身心很有效。”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巫溪供电分公司的职工袁宗琼说。她今年4月25日来到桂林康养中心接受健康休养,对这里的服务十分认可。
 
  数据显示,在不耗费人力的情况下,2018年,桂林康养中心依靠康养保健业务创收82万元,客户的服务满意度达98%。
 
  精耕细作,外拓市场内聚合力蓄势进发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风景如画的桂林南溪山公园吸引不少游客驱车前来赏玩。看到周边停车位紧张,桂林康养中心灵机一动,利用大院停车位多的优势,为游客提供停车服务,游客只需将该中心有关康养业务的网页链接转发至微信朋友圈就可免费停车。该中心借机扩大营销宣传覆盖面。
 
  转型后,桂林康养中心的业务更全、市场更大了。为进一步开发市场,该中心积极主动走出去开展营销。他们在圆满完成路内计划休养接待的基础上,通过竞标的方式与西藏、北京、重庆等地7家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接待这些企业的职工到中心进行疗休养,有效拓展业务范围。
 
  2018年,桂林康养中心共接待路内休养职工2456人次、路外单位健康休养人员4424人次,另外还接待健康旅游15616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91.44%。
 
  今年,他们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加强与政府、企业单位沟通联系,并携手美团、飞猪、携程网等互联网企业,发展“互联网+”康养服务,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预约服务。今年4月,客户提前2个月把6月的房间抢订一空。
 
  观念一变天地宽。桂林康养中心借改革之机转型升级,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干部职工也在中心转型中注入新的活力。
 
  “我在这里工作18年了,以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忙过。”桂林康养中心康养部的医务人员钱彦辰说,改革前她的工作就是安排路内职工体检、疗养,虽然比较轻松,但她总感到苦恼与失落,因为自身价值难以实现。现在虽然很忙,但她觉得很充实,这种日子有奔头。
 
  桂林康养中心餐饮部经理劳冠初对干部职工的转变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餐饮部有5名厨师、11名服务员,转型后中心接待人数大幅增长,用餐高峰时同时有400多人吃饭,既有餐饮工作人员难以应付。“用餐人数多的时候,科室干部会自发过来帮忙,洗菜、盛汤、招呼客人,不用打电话到处找人。”劳冠初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迈上改革自救道路的桂林康养中心重整旗鼓,蓄势进发。在南宁局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该中心按照绿化、亮化、美化的整体规划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谋划新建康养楼,进一步改善软硬件设备设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思路决定出路,桂林康养中心的未来值得期待。
 
  采访手记
 
  转型获得发展生机
 
  ■莫育杰
 
  一滴水怎么才能不干涸,就是把它投进大海。
 
  企业与市场,就像鱼和水。要想“水”不干涸,就要投放到更大的市场。以前由于种种原因,铁路疗养机构的市场相对单一,基本面向铁路职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铁路疗养机构的成长空间受到挤压,只有转型才有出路。
 
  转型意味着打破原来的机制,不少职工在转型之初表现出恐慌和矛盾。恐慌是因为担心“饭碗”和去向,矛盾则是因为他们心里清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有生产方式下的工作虽然轻松,但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难以实现自身价值。
 
  活力在市场,出路也在市场。借改革转型之机,桂林康养中心将目光跳出铁路,投向更广阔的路内外市场,发现机遇远远多于挑战。他们综合考量自身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扩大调整以康养为主的业务范围,腾出更大的空间迎接“鸟儿”进驻。
 
  融入更大的市场后,桂林康养中心在激烈竞争中迸发出新的活力。职工们的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和工作主动性大大增强,引来一批批新客户,找到了新的发展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