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改革创新再出发

2021-12-23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摘要:  轨道交通产业是中国速度的象征,是中国创新的骄傲,是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出去的国家名片。轨道交通产业也一直扮演着青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
 
  轨道交通产业是“中国速度”的象征,是中国创新的骄傲,是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出去”的国家名片。轨道交通产业也一直扮演着青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的角色。
 
  当前,与经济大势趋同,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但短期内的收缩、调整,正是为了产业长期发展向上、向前的能量积蓄。12月22日,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大会的举行,正是对产业前行方向的再确认,对产业集群聚力发展的再鼓劲。
 
  作为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核心承载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不讳言困难、直面使命担当,正加压奋进,向着全产业集群产值5000亿元的目标勇毅前行。
 
  定位高远创新突破
 
  功能区的设立,是为改革创新而来。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于2018年挂牌成立,位于胶州湾北岸,包括棘洪滩街道全域和上马街道部分区域,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曾经荒芜的盐碱地正一步步崛起为世界级的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高地。
 
  从四方机车车辆厂迁建棘洪滩起步,如今示范区已发展成为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相继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铁路机车)、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等。最近,示范区申报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已进入公示阶段,有望实现青岛在绿色工业园区建设方面的首次突破。
 
  城阳区委常委,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毕建国表示,示范区产业特色鲜明,核心优势可以用“定位高、基础好、创新强、融合深”12字概括。
 
  定位高。示范区是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多项国家战略的集聚交汇地。位于示范区内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认定的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区集聚了全市90%以上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资源,是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重要支撑板块;由示范区联合中车四方股份、国创中心等单位承担的打造一流轨道交通产业试点,是青岛市交通强国试点的重要内容。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是青岛市重点建设的五个全国一流产业集群之一,青岛市成立的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专题委员会,正是从市级层面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示范区发展形势、统筹谋划示范区发展规划,协调全市资源支持示范区发展。
 
  基础好。2021年,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比超过城阳区的一半,主导产业集聚度达80%。区内现有中车四方股份等龙头企业和200余家配套企业。在这里生产的动车累计约占全国运营动车组的60%、生产的地铁约占全国的25%,轨道交通相关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强。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金字招牌”,示范区聚集国家级创新平台9家、省级创新研发平台1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7家,相继引进中车工业研究院青岛院等13家科研院所。组建了由国内外21名顶尖专家合作加入的高端智库。与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等多所大学、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在高速动车组、城际(市域)动车组、城轨车辆、高速磁浮等多个方面形成国际一流的研发创新能力。7月20日,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示范区成功下线,充分展现了示范区自主科技创新的实力。
 
  融合深。作为青岛市首批功能区改革试点区,示范区实现了与城阳区深层次、全方位的融合发展。市政府成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协调推进专题委员会,建立市级顶格推进机制。示范区和城阳区建立多项融合制度,推进城阳区和功能区“1+4”发展共同体建设,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形成四个融合决策会议制度,实现一件事上一次会决策;深化“管委会+公司”模式,区政府平台公司(动投集团)主要服务示范区建设发展。下一步平台公司还将和华通集团深入合作。
 
  融合发展释放红利
 
  打造一流产业集群,需要全市产业发展整体谋划,全局统筹,合力推进。按照车辆装备制造带动“研发设计+工程建设+运维服务”协同发展、横向拓宽、纵向拉长的思路,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全产业本地配套率需要进一步提升,青岛需要更多产业“合伙人”。
 
  城阳区一系列高规格、高标准、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是示范区引入更多产业“合伙人”的坚实基础;与示范区的深层次、全方位融合发展,也吹响了城阳区加快构建轨道交通产业高地的冲锋号。
 
  示范区全面享受城阳区各项通用政策。在基金方面,成立总规模超200亿元的中车转型升级基金等10支产业基金服务机构。在人才方面,对重点产业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产业化项目,给予1000万元至1亿元股权投资等综合资助。在中介招商方面,按实际到账资金对引荐人进行奖励,外资项目最高奖励可达2000万元。在住房方面,实施共有产权住房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才,最高给予购买商品房7折优惠。
 
  在此基础上,城阳区与示范区联合发布《关于促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1条惠企扶持政策,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人才招引、金融创新、试点示范五个方面实施激励。其中,突破性较大的条款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年度研发费用达到一定标准的科技企业,每年给予最高600万元奖励。对提升本地配套率做出贡献的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支持示范区发展,对青岛市以外市场主体在政策执行期内新入驻轨交示范区的企业,部分条款可按政策上限提高10%执行。
 
  此外,示范区充分享受与城阳区融合发展红利,统筹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示范区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得益于基础优势和政策叠加优势,近两年来,示范区签约引进内外资重大项目55个,计划总投资587亿元。轨道交通关键装备产业园、地铁创新产业园、中钛国创钛合金装备产业园、国创中心双创园、费斯托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中。眼下,示范区内塔吊林立,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埋头苦干的建设场景。
 
  制胜未来全速奔跑
 
  今年以来,疫情对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冲击,但轨道交通产业未来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远期发展大有可为。
 
  特别是今年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国高速铁路要达到7万公里,与2020年底我国高铁实际通车里程3.79万公里相比,高铁市场仍将出现一个稳定提升时期。同时,早期投放的高铁列车也将逐步进入迭代升级阶段,同样会逐步释放高铁车辆订单需求。
 
  面对发展大势,青岛轨道交通产业需要超越今天的很多认知、情绪和路径依赖,在核心技术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向产业基础层深挖,向技术创新、品牌塑造的高端化挺进。为此,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明确了2022年的发展思路——
 
  抓好重点项目招商和建设工作。计划重点引进过亿元重大项目20个以上,总投资300亿元以上,全力推进坎德拉飞轮储能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加快国创中心双创园、中车大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超过15%。积极谋划新材料产业园,打造新的产业集聚板块。
 
  举办2022年全球轨道交通供应商生态伙伴大会等高端交流活动,扩大示范区影响力,促进产业合作对接。
 
  推进国创中心以全新机制运作,进一步发挥国创中心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和引领带动作用。
 
  构建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统计体系,在全国率先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统计分类标准示范和样板。
 
  面向“十四五”期间以及未来15年,示范区将围绕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目标愿景,加压奋进、勇毅前行。
 
  在战略定位上,打造全球高铁创新发展引领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未来轨道交通城市体验区、生态智慧品质活力样板区,开启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空间布局上,构筑“一核、双心、两轴、八组团”的空间结构。
 
  在发展目标上,到2025年,以示范区为核心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到2035年,轨道交通产业核心竞争力进入全球领先行列,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0亿元。
 
  善聚者众,善行者远。推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完成党中央赋予青岛打造中国北方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任务、推动青岛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必将凝聚更广泛的共识,动员更广泛的力量,达成更广泛的合作,在这条制胜未来的产业赛道上跑出风驰电掣的“高铁速度”。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改革创新再出发

人民资讯

 
  轨道交通产业是“中国速度”的象征,是中国创新的骄傲,是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出去”的国家名片。轨道交通产业也一直扮演着青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的角色。
 
  当前,与经济大势趋同,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但短期内的收缩、调整,正是为了产业长期发展向上、向前的能量积蓄。12月22日,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大会的举行,正是对产业前行方向的再确认,对产业集群聚力发展的再鼓劲。
 
  作为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核心承载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不讳言困难、直面使命担当,正加压奋进,向着全产业集群产值5000亿元的目标勇毅前行。
 
  定位高远创新突破
 
  功能区的设立,是为改革创新而来。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于2018年挂牌成立,位于胶州湾北岸,包括棘洪滩街道全域和上马街道部分区域,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曾经荒芜的盐碱地正一步步崛起为世界级的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高地。
 
  从四方机车车辆厂迁建棘洪滩起步,如今示范区已发展成为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相继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铁路机车)、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等。最近,示范区申报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已进入公示阶段,有望实现青岛在绿色工业园区建设方面的首次突破。
 
  城阳区委常委,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毕建国表示,示范区产业特色鲜明,核心优势可以用“定位高、基础好、创新强、融合深”12字概括。
 
  定位高。示范区是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多项国家战略的集聚交汇地。位于示范区内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认定的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区集聚了全市90%以上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资源,是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重要支撑板块;由示范区联合中车四方股份、国创中心等单位承担的打造一流轨道交通产业试点,是青岛市交通强国试点的重要内容。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是青岛市重点建设的五个全国一流产业集群之一,青岛市成立的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专题委员会,正是从市级层面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示范区发展形势、统筹谋划示范区发展规划,协调全市资源支持示范区发展。
 
  基础好。2021年,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比超过城阳区的一半,主导产业集聚度达80%。区内现有中车四方股份等龙头企业和200余家配套企业。在这里生产的动车累计约占全国运营动车组的60%、生产的地铁约占全国的25%,轨道交通相关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强。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金字招牌”,示范区聚集国家级创新平台9家、省级创新研发平台1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7家,相继引进中车工业研究院青岛院等13家科研院所。组建了由国内外21名顶尖专家合作加入的高端智库。与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等多所大学、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在高速动车组、城际(市域)动车组、城轨车辆、高速磁浮等多个方面形成国际一流的研发创新能力。7月20日,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示范区成功下线,充分展现了示范区自主科技创新的实力。
 
  融合深。作为青岛市首批功能区改革试点区,示范区实现了与城阳区深层次、全方位的融合发展。市政府成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协调推进专题委员会,建立市级顶格推进机制。示范区和城阳区建立多项融合制度,推进城阳区和功能区“1+4”发展共同体建设,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形成四个融合决策会议制度,实现一件事上一次会决策;深化“管委会+公司”模式,区政府平台公司(动投集团)主要服务示范区建设发展。下一步平台公司还将和华通集团深入合作。
 
  融合发展释放红利
 
  打造一流产业集群,需要全市产业发展整体谋划,全局统筹,合力推进。按照车辆装备制造带动“研发设计+工程建设+运维服务”协同发展、横向拓宽、纵向拉长的思路,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全产业本地配套率需要进一步提升,青岛需要更多产业“合伙人”。
 
  城阳区一系列高规格、高标准、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是示范区引入更多产业“合伙人”的坚实基础;与示范区的深层次、全方位融合发展,也吹响了城阳区加快构建轨道交通产业高地的冲锋号。
 
  示范区全面享受城阳区各项通用政策。在基金方面,成立总规模超200亿元的中车转型升级基金等10支产业基金服务机构。在人才方面,对重点产业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产业化项目,给予1000万元至1亿元股权投资等综合资助。在中介招商方面,按实际到账资金对引荐人进行奖励,外资项目最高奖励可达2000万元。在住房方面,实施共有产权住房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才,最高给予购买商品房7折优惠。
 
  在此基础上,城阳区与示范区联合发布《关于促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1条惠企扶持政策,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人才招引、金融创新、试点示范五个方面实施激励。其中,突破性较大的条款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年度研发费用达到一定标准的科技企业,每年给予最高600万元奖励。对提升本地配套率做出贡献的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支持示范区发展,对青岛市以外市场主体在政策执行期内新入驻轨交示范区的企业,部分条款可按政策上限提高10%执行。
 
  此外,示范区充分享受与城阳区融合发展红利,统筹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示范区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得益于基础优势和政策叠加优势,近两年来,示范区签约引进内外资重大项目55个,计划总投资587亿元。轨道交通关键装备产业园、地铁创新产业园、中钛国创钛合金装备产业园、国创中心双创园、费斯托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中。眼下,示范区内塔吊林立,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埋头苦干的建设场景。
 
  制胜未来全速奔跑
 
  今年以来,疫情对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冲击,但轨道交通产业未来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远期发展大有可为。
 
  特别是今年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国高速铁路要达到7万公里,与2020年底我国高铁实际通车里程3.79万公里相比,高铁市场仍将出现一个稳定提升时期。同时,早期投放的高铁列车也将逐步进入迭代升级阶段,同样会逐步释放高铁车辆订单需求。
 
  面对发展大势,青岛轨道交通产业需要超越今天的很多认知、情绪和路径依赖,在核心技术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向产业基础层深挖,向技术创新、品牌塑造的高端化挺进。为此,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明确了2022年的发展思路——
 
  抓好重点项目招商和建设工作。计划重点引进过亿元重大项目20个以上,总投资300亿元以上,全力推进坎德拉飞轮储能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加快国创中心双创园、中车大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超过15%。积极谋划新材料产业园,打造新的产业集聚板块。
 
  举办2022年全球轨道交通供应商生态伙伴大会等高端交流活动,扩大示范区影响力,促进产业合作对接。
 
  推进国创中心以全新机制运作,进一步发挥国创中心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和引领带动作用。
 
  构建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统计体系,在全国率先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统计分类标准示范和样板。
 
  面向“十四五”期间以及未来15年,示范区将围绕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目标愿景,加压奋进、勇毅前行。
 
  在战略定位上,打造全球高铁创新发展引领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未来轨道交通城市体验区、生态智慧品质活力样板区,开启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空间布局上,构筑“一核、双心、两轴、八组团”的空间结构。
 
  在发展目标上,到2025年,以示范区为核心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到2035年,轨道交通产业核心竞争力进入全球领先行列,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0亿元。
 
  善聚者众,善行者远。推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完成党中央赋予青岛打造中国北方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任务、推动青岛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必将凝聚更广泛的共识,动员更广泛的力量,达成更广泛的合作,在这条制胜未来的产业赛道上跑出风驰电掣的“高铁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