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耿明
  耿明,现任阿尔斯通中国区总裁。耿明拥有在轨道交通行业超过23年的扎实而成功的经验,他于1999年以车队维修工程师的职位在广州地铁集团开始其职业生涯,2003年开始先后担任新线车辆项目经理、项目部经理等职务,此后,加入TUEV莱茵集团,担任大中华区轨道交通系统和航空技术两个事业部的总经理,之后在西门子交通任职的14年中,他先后担任10年的西门子交通大中华区城市轨道交通事业部总经理及3年的西门子交通设备(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成 果

  耿明于2022年3月加入阿尔斯通,在此之前担任中国区系统,APM和单轨业务总经理,并担任中车浦镇阿尔斯通运输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耿明拥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专 访

  “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我们的团队,‘是非常具有战斗力和竞争力的团队’,我非常荣幸能以‘阿尔斯通中国区总裁’的新身份,携手团队一同为阿尔斯通集团在华业务继续奋斗。”采访中,阿尔斯通中国区总裁耿明对于自己的新身份充满信心。
 
  作为“世界老牌工业制造企业”,阿尔斯通集团在全球范围来说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进入中国市场60多年来,阿尔斯通广泛参与了全系各种轨道交通项目,产品覆盖各类轨道车辆(高速列车、铁路客车、机车、地铁、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单轨列车和有轨电车)、最先进的部件(牵引系统、转向架、牵引电机、减震器)、以及相关定制化服务、基础设施和信号解决方案等,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良好的口碑。
 
  如此精彩的篇章如何去续写和突破?耿明用多个“如何”加以概括:“如何加速本土化节奏、深化产品的本土化内容、加快本地供应链的布局;如何让阿尔斯通在行业朝着绿色、智能方向转型的浪潮中不断创新和突破;如何在阿尔斯通总部和中国市场之间架构桥梁;如何深入打造一支高效完整的人才梯队;如何通过能力和担当增强合作伙伴的信心,从而共同为行业创造价值……在我看来,这些是我的使命,也是阿尔斯通的机遇。”
 
  睿智、谦逊、激情满满,这是记者眼中的耿明。那么近年来阿尔斯通取得了哪些成绩?在耿明的带领下将有哪些坚持和改变?对中国市场的未来有哪些期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尔斯通的世界。
 
  在“稳中求进”中展示实力
 
  2021年年初,法国铁路巨头阿尔斯通官宣完成收购庞巴迪运输业务,这是业界重大格局之变,法国阿尔斯通成为仅次于中国中车的全球第二大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这一收购也引起了国内行业人员的高度关注。目前收购已近两年,阿尔斯通在业务上取得了哪些突破?整合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对此耿明用四个字来解读:稳中求进。
 
  “稳”是业绩稳健
 
  在2021/2022财年,阿尔斯通未交付订单达到了创纪录的810亿欧元,销售额相较去年上涨了11%,业绩全面达标。“这是前所未有的!按照汇率来算,近6千亿人民币的订单,这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的在手订单新的里程碑。”数据的增长让耿明倍感振奋。
 
  在这一财年,阿尔斯通确定了“阿尔斯通在行动2025”战略中期目标,即从2025/26财年起通过协同效应创造4.75亿至5亿欧元收益。事实证明,在阿尔斯通收购完成近两年的时间里,相关整合工作远超预期,阿尔斯通在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也以优秀表现实现了协同效应。
 
  “稳”是深耕市场
 
  多年来,阿尔斯通在中国市场深耕细作、稳扎稳打,在收购庞巴迪运输业务后,阿尔斯通在中国拥有11家合资企业以及8家外商独资企业,拥有员工10,000多名。阿尔斯通在全球的三个产品线,即:车辆及零部件、信号、服务,已经有完整的产品组合服务于中国市场。因此,当谈到阿尔斯通在中国区的业务板块时,耿明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迷你版”阿尔斯通。这是阿尔斯通引以自豪的基础。
 
  耿明深知“稳”对于阿尔斯通的重要性:“‘稳’依靠的是中国市场的基础、10,000名以上的员工、众多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以及我们相对丰富的产品线,这是我们的根基。”
 
  “进”是化学融合
 
  企业合并,这是一个物理概念,对于阿尔斯通来说,如何做好合并的“后半篇”文章,推动“物理合并”催生“化学反应”,不论从人员、产品还是市场覆盖,都能起到良好的互补和促进的作用,这是耿明的重要使命。
 
  有人质疑说,整合只是简单的在上海或者北京集中办公,甚至开玩笑说是“同床异梦”,面对质疑,耿明坚定地回答:“我们要做的绝对不‘肤浅’,在过去的两年中,阿尔斯通做到了极大的化学融合,但是要形成最大的协同效应,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合并、整合、协同效应的路上要继续往前‘进’。”
 
  “进”是融入循环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向全世界展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雄心和大国担当。“双碳”目标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各行各业都在积极的布局“双碳”目标,尤其是轨道交通行业,更是首当其冲。另一方面,国家进一步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外的“双循环”已成为国家战略。如何助力“双碳”,如何融入中国经济“双循环”,已经成为了阿尔斯通未来的新“航线”。
 
  “我们正进入‘内循环’,”耿明的回答坚决而又果断。对于阿尔斯通而言,“进”的另一层含义就是通过国内众多的合作伙伴、合资企业,以及创新技术本土化、供应链本土化来实现“内循环”,并将阿尔斯通一以贯之的绿色智能理念落实到中国市场,助推中国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在内循环的同时,阿尔斯通还积极的支持中国的产业“走出去”。一方面,阿尔斯通的合资企业跟着中车和阿尔斯通集团的EPC“扬帆出海”;另一方面,中国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采购正越来越多地服务于阿尔斯通全球化采购,每年采购数额之大遥遥领先其他同行公司。在“引进来”的同时,更好的助力“走出去”,阿尔斯通正在这条道路上大步前“进”。
 
 
 
  在“变与不变”中彰显智慧
 
  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在经济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保持长盛不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用长线思维确立战略方向,在“变与不变”中取舍和前进,这正是阿尔斯通的战略思维与战略管理。对于未来规划,耿明这位审时度势的“掌舵者”正紧握方向。
 
  “变与不变”中前行
 
  在华全产业链业务的布局,包括产业基地、合作伙伴、合资企业等,这是阿尔斯通坚守的“不变”。耿明的任务是要带领阿尔斯通在不变中寻求突破:“更紧密的合作伙伴、更有竞争力的技术产品、更具潜力的产业基地和合资企业,我们在‘不变’中前行。”目前,阿尔斯通正在不断提升本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在未来的三五年,我们有望看到阿尔斯通更多的创新研发中心落户中国。此外,耿明还提到一点,阿尔斯通目前尚有少量进口的零部件,下一步的重点是要加大国内供应链的布局。的确,中国市场对于交货质量和交货时间等要求相对较高,而近期类似芯片事件等“卡脖子”技术对阿尔斯通也产生了部分程度的影响,阿尔斯通必须要适应这些变化,减少极端情况下无法供货的情况。
 
  “‘变’,为了更好的实现合并以后的协同效应,更好的贴近客户和市场,”通过化学融合提高协同效应一直是耿明强调的重点。因此,阿尔斯通内部的整合还将有序进行,将进一步优化内部的工作节奏及整体架构。将“增长”、“创新”、“效率”三位一体发力。耿明解读道:“‘增长’是业务、业绩的增长;‘创新’是要体现出阿尔斯通在中国众多产业布局的独创性和引领性;‘效率’指的是供应链,传统来讲是外资企业的短板,我们要打破壁垒,紧跟国内步伐,提高客户信任度,实现‘内循环’。”
 
  “同一个阿尔斯通”
 
  品牌的塑造是推动阿尔斯通未来战略的资产,打造成功品牌首先得重视品牌的原始累积与发展,耿明早已认识到品牌价值对于阿尔斯通的重要性,提出未来应在不变中寻求突破:“关于阿尔斯通品牌形象的未来塑造,我期望它会是一个可信赖、有温度的品牌。”
 
  全球范围来说,阿尔斯通在人文关怀、员工多样性和包容性方面做的非常出色。阿尔斯通内部提倡“同一个阿尔斯通/OneAlstom”理念与员工关怀,通过将健康和安全视为优先事项、营造包容而多元的文化。
 
  举例来说,在可能的情况下,阿尔斯通非常包容的为不同性别的员工提供均等的机会,希望通过不同的性别视角,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在不同层级和不同岗位上,阿尔斯通中国的女性员工比例在逐年增高,这一比例在阿尔斯通全球范围上也处于较高水平。
 
  “未来我们还将在中国不断提升多样性和包容性,让每位员工都感到自己是‘同一个阿尔斯通’团队的一员,实现自我价值。”对此,耿明充满期待。
 
  
 
  在“绿智融合”中展现担当
 
  “智者们对于世界未来发展的理念会有高度的契合,”耿明如是说。中国轨道交通管理者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适时提出了“智慧”和“绿色”的发展策略;阿尔斯通作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系统的供应商,承担了重要的使命,在2050战略中提到了“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及“包容且更健康的交通”的三大创新策略,这两者高度的契合。
 
  绿色低碳、智慧赋能,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两大主题。助力推动“十四五”时期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成为了以阿尔斯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商的重要策略。
 
  比如氢能源,阿尔斯通显然已经走在该领域的前列。阿尔斯通主导设计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款以氢燃料电池产生的电能作为动力的客运列车CoradiaiLint已经在今年实现了商业运营。该列车的续航能力超过100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140公里/小时,目前应用情况良好。这是耿明引以为傲的技术引领:“在长距离、大载客量客运列车的应用,这可以说是世界首创的一个跨时代的产品,打破了原有的格局。”
 
  何为原有格局?耿明解释说,氢能源的应用不仅是车与车地的协同,更多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就像当年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现在的电力机车一样,技术的升级牵扯到的是整个产业链的迭代,比如,该项目是由法国国家电力集团的氢能源子公司来负责氢能源的建设和覆盖,与阿尔斯通氢能源列车的应用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链。因此,“绿色交通”带来的是交通产业的系统性变革。
 
  “行业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认知是趋同的,差异化的是大家对于应用领域的考量,如同行公司在国内将氢能源应用在了重载货运机车上。阿尔斯通会矢志不渝的推动轨道交通行业的能源转型。”对此,耿明深信不疑。
 
  阿尔斯通在“数字化”“智慧化”“绿色环保”等领域的成就数不胜数,耿明仍谦虚地表示:“阿尔斯通一直在路上,但是这条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技术和理念嵌入到各个合资企业的产品里面,得到不同的应用。比如在中车浦镇阿尔斯通,我们已经在新能源应用、数字化运维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我们仍然会不断驱动完成自我革新,投入强大的科研团队凝聚力量,带给中国市场更积极向好的深远影响,展现阿尔斯通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
 
  
 
  在“开放包容”中坚定信心
 
  全球疫情跌宕蔓延,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开放包容的政策为跨国企业注入“强心剂”。
 
  “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装备自主化,强调科技自主自强。从内因看,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从外因看,这是防范外部风险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外资企业如何看待“自主化”?耿明的答案是:坚定支持并充满期待。对于“自主化”,阿尔斯通已从“投石问路”到“渐入佳境”。
 
  “‘自主化’绝对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中国产业能力提升的道路之一,这是行业领导者的共识,”耿明笃定地说,“中国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本地产业配套能力,将是巨大的遗憾。”为什么行业现在非常注重“后市场”,重视运营成本、维保成本?耿明告诉记者,运营时代的到来,必须考虑全寿命周期的成本,即,各个系统发展到了架修、大修的周期后,如果有本地化的配套系统,全寿命周期的成本就会控制的相对更好。而阿尔斯通多年来在中国的项目不计其数,通过不断提高在华独资、合资企业的本土化和自主化技术能力,以及供应链的“内循环”程度,完全可以为行业切实有效的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自主化”是技术推陈出新的促进点,这是耿明认为“自主化”的另一个重点。包容、开放的大环境下,很多新“玩家”的加入带来了很多本地化的创新思维,使得一些传统的“玩家”有了很强的危机意识。多方在技术创新中不断角逐,从而打破原有平衡的格局,形成了竞争、加速了创新、推动了技术迭代。“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耿明感慨道,“阿尔斯通鼓励技术方向以及产品的多样化,可以有效地驱动创新,我们相信中外双方通过对既有解决方案的优化和在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完全可以在自主化的过程中找到、扩大新的合作领域,继续实现双赢。中国市场是巨大的、开放包容的、富有潜力与机遇的,阿尔斯通对于在华发展充满信心与激情。”
 
  中外携手迎接挑战
 
  二十年来,中国轨道交通呈现井喷式发展,同时也沉淀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目前正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蝶变。未来的挑战如何去应对?耿明的回答振奋人心:“机遇必然大于挑战,轨道交通势必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从而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应对挑战,耿明认为“走出去”是中国轨道交通继续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国际化的经验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一挑战也恰恰为中外企业的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比如,最近中车及其合作伙伴组成的联合体在拉丁美洲连续中标了总包项目,其中的墨西哥蒙特雷项目,很荣幸我们的合资企业中车浦镇阿尔斯通将有机会为联合体提供已在芜湖成功投入商业运营的跨座式单轨列车及道岔产品。所以对于外企,‘走出去’充满机遇。”
 
  应对挑战,“引进来”同样重要。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吸引外资的政策力度”的决策,对于外资企业释放出了相当积极的信号。这无疑坚定了阿尔斯通在华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从“外国血统”引进来,到“中国血统”走出去,阿尔斯通中国正“落地生根”,走向世界。
 
  
 
  结语
 
  采访的最后,聊起自己的职业生涯,耿明充满了感激之情:“过去的20多年,公司和身份都在转换,感激我工作过的四家公司,阿尔斯通是第四家公司。其中有三家都是“百年老店”。我工作的第一家公司广州地铁集团虽然不是“百年老店”,但也是轨道交通最有影响力的业主单位之一,对此深感幸运。是这些平台赋予了我很好的发展机会,助力我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尤其是在广州地铁的7年,伴随着行业的起步发展,极大的开拓了我对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视野和领悟。”
 
  人贵在感恩,智在敬畏。正如耿明所言,也许只有感恩过往,我们才能不畏将来。
 
  梦想似火,信念如炬。耿明的寄语道出了我们中国“轨道人”的志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感谢伟大的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应珍惜当下,赢在未来!把所有的过去当作是起点,未来的道路也许是曲折的,但前景必然是光明的!”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耿明

  耿明,现任阿尔斯通中国区总裁。耿明拥有在轨道交通行业超过23年的扎实而成功的经验,他于1999年以车队维修工程师的职位在广州地铁集团开始其职业生涯,2003年开始先后担任新线车辆项目经理、项目部经理等职务,此后,加入TUEV莱茵集团,担任大中华区轨道交通系统和航空技术两个事业部的总经理,之后在西门子交通任职的14年中,他先后担任10年的西门子交通大中华区城市轨道交通事业部总经理及3年的西门子交通设备(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查看2022-12期杂志封面>>
成 果

  耿明于2022年3月加入阿尔斯通,在此之前担任中国区系统,APM和单轨业务总经理,并担任中车浦镇阿尔斯通运输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耿明拥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专 访

  “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我们的团队,‘是非常具有战斗力和竞争力的团队’,我非常荣幸能以‘阿尔斯通中国区总裁’的新身份,携手团队一同为阿尔斯通集团在华业务继续奋斗。”采访中,阿尔斯通中国区总裁耿明对于自己的新身份充满信心。

 
  作为“世界老牌工业制造企业”,阿尔斯通集团在全球范围来说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进入中国市场60多年来,阿尔斯通广泛参与了全系各种轨道交通项目,产品覆盖各类轨道车辆(高速列车、铁路客车、机车、地铁、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单轨列车和有轨电车)、最先进的部件(牵引系统、转向架、牵引电机、减震器)、以及相关定制化服务、基础设施和信号解决方案等,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良好的口碑。
 
  如此精彩的篇章如何去续写和突破?耿明用多个“如何”加以概括:“如何加速本土化节奏、深化产品的本土化内容、加快本地供应链的布局;如何让阿尔斯通在行业朝着绿色、智能方向转型的浪潮中不断创新和突破;如何在阿尔斯通总部和中国市场之间架构桥梁;如何深入打造一支高效完整的人才梯队;如何通过能力和担当增强合作伙伴的信心,从而共同为行业创造价值……在我看来,这些是我的使命,也是阿尔斯通的机遇。”
 
  睿智、谦逊、激情满满,这是记者眼中的耿明。那么近年来阿尔斯通取得了哪些成绩?在耿明的带领下将有哪些坚持和改变?对中国市场的未来有哪些期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尔斯通的世界。
 
  在“稳中求进”中展示实力
 
  2021年年初,法国铁路巨头阿尔斯通官宣完成收购庞巴迪运输业务,这是业界重大格局之变,法国阿尔斯通成为仅次于中国中车的全球第二大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这一收购也引起了国内行业人员的高度关注。目前收购已近两年,阿尔斯通在业务上取得了哪些突破?整合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对此耿明用四个字来解读:稳中求进。
 
  “稳”是业绩稳健
 
  在2021/2022财年,阿尔斯通未交付订单达到了创纪录的810亿欧元,销售额相较去年上涨了11%,业绩全面达标。“这是前所未有的!按照汇率来算,近6千亿人民币的订单,这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的在手订单新的里程碑。”数据的增长让耿明倍感振奋。
 
  在这一财年,阿尔斯通确定了“阿尔斯通在行动2025”战略中期目标,即从2025/26财年起通过协同效应创造4.75亿至5亿欧元收益。事实证明,在阿尔斯通收购完成近两年的时间里,相关整合工作远超预期,阿尔斯通在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也以优秀表现实现了协同效应。
 
  “稳”是深耕市场
 
  多年来,阿尔斯通在中国市场深耕细作、稳扎稳打,在收购庞巴迪运输业务后,阿尔斯通在中国拥有11家合资企业以及8家外商独资企业,拥有员工10,000多名。阿尔斯通在全球的三个产品线,即:车辆及零部件、信号、服务,已经有完整的产品组合服务于中国市场。因此,当谈到阿尔斯通在中国区的业务板块时,耿明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迷你版”阿尔斯通。这是阿尔斯通引以自豪的基础。
 
  耿明深知“稳”对于阿尔斯通的重要性:“‘稳’依靠的是中国市场的基础、10,000名以上的员工、众多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以及我们相对丰富的产品线,这是我们的根基。”
 
  “进”是化学融合
 
  企业合并,这是一个物理概念,对于阿尔斯通来说,如何做好合并的“后半篇”文章,推动“物理合并”催生“化学反应”,不论从人员、产品还是市场覆盖,都能起到良好的互补和促进的作用,这是耿明的重要使命。
 
  有人质疑说,整合只是简单的在上海或者北京集中办公,甚至开玩笑说是“同床异梦”,面对质疑,耿明坚定地回答:“我们要做的绝对不‘肤浅’,在过去的两年中,阿尔斯通做到了极大的化学融合,但是要形成最大的协同效应,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合并、整合、协同效应的路上要继续往前‘进’。”
 
  “进”是融入循环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向全世界展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雄心和大国担当。“双碳”目标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各行各业都在积极的布局“双碳”目标,尤其是轨道交通行业,更是首当其冲。另一方面,国家进一步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外的“双循环”已成为国家战略。如何助力“双碳”,如何融入中国经济“双循环”,已经成为了阿尔斯通未来的新“航线”。
 
  “我们正进入‘内循环’,”耿明的回答坚决而又果断。对于阿尔斯通而言,“进”的另一层含义就是通过国内众多的合作伙伴、合资企业,以及创新技术本土化、供应链本土化来实现“内循环”,并将阿尔斯通一以贯之的绿色智能理念落实到中国市场,助推中国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在内循环的同时,阿尔斯通还积极的支持中国的产业“走出去”。一方面,阿尔斯通的合资企业跟着中车和阿尔斯通集团的EPC“扬帆出海”;另一方面,中国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采购正越来越多地服务于阿尔斯通全球化采购,每年采购数额之大遥遥领先其他同行公司。在“引进来”的同时,更好的助力“走出去”,阿尔斯通正在这条道路上大步前“进”。
 
 
 
  在“变与不变”中彰显智慧
 
  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在经济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保持长盛不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用长线思维确立战略方向,在“变与不变”中取舍和前进,这正是阿尔斯通的战略思维与战略管理。对于未来规划,耿明这位审时度势的“掌舵者”正紧握方向。
 
  “变与不变”中前行
 
  在华全产业链业务的布局,包括产业基地、合作伙伴、合资企业等,这是阿尔斯通坚守的“不变”。耿明的任务是要带领阿尔斯通在不变中寻求突破:“更紧密的合作伙伴、更有竞争力的技术产品、更具潜力的产业基地和合资企业,我们在‘不变’中前行。”目前,阿尔斯通正在不断提升本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在未来的三五年,我们有望看到阿尔斯通更多的创新研发中心落户中国。此外,耿明还提到一点,阿尔斯通目前尚有少量进口的零部件,下一步的重点是要加大国内供应链的布局。的确,中国市场对于交货质量和交货时间等要求相对较高,而近期类似芯片事件等“卡脖子”技术对阿尔斯通也产生了部分程度的影响,阿尔斯通必须要适应这些变化,减少极端情况下无法供货的情况。
 
  “‘变’,为了更好的实现合并以后的协同效应,更好的贴近客户和市场,”通过化学融合提高协同效应一直是耿明强调的重点。因此,阿尔斯通内部的整合还将有序进行,将进一步优化内部的工作节奏及整体架构。将“增长”、“创新”、“效率”三位一体发力。耿明解读道:“‘增长’是业务、业绩的增长;‘创新’是要体现出阿尔斯通在中国众多产业布局的独创性和引领性;‘效率’指的是供应链,传统来讲是外资企业的短板,我们要打破壁垒,紧跟国内步伐,提高客户信任度,实现‘内循环’。”
 
  “同一个阿尔斯通”
 
  品牌的塑造是推动阿尔斯通未来战略的资产,打造成功品牌首先得重视品牌的原始累积与发展,耿明早已认识到品牌价值对于阿尔斯通的重要性,提出未来应在不变中寻求突破:“关于阿尔斯通品牌形象的未来塑造,我期望它会是一个可信赖、有温度的品牌。”
 
  全球范围来说,阿尔斯通在人文关怀、员工多样性和包容性方面做的非常出色。阿尔斯通内部提倡“同一个阿尔斯通/OneAlstom”理念与员工关怀,通过将健康和安全视为优先事项、营造包容而多元的文化。
 
  举例来说,在可能的情况下,阿尔斯通非常包容的为不同性别的员工提供均等的机会,希望通过不同的性别视角,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在不同层级和不同岗位上,阿尔斯通中国的女性员工比例在逐年增高,这一比例在阿尔斯通全球范围上也处于较高水平。
 
  “未来我们还将在中国不断提升多样性和包容性,让每位员工都感到自己是‘同一个阿尔斯通’团队的一员,实现自我价值。”对此,耿明充满期待。
 
  
 
  在“绿智融合”中展现担当
 
  “智者们对于世界未来发展的理念会有高度的契合,”耿明如是说。中国轨道交通管理者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适时提出了“智慧”和“绿色”的发展策略;阿尔斯通作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系统的供应商,承担了重要的使命,在2050战略中提到了“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及“包容且更健康的交通”的三大创新策略,这两者高度的契合。
 
  绿色低碳、智慧赋能,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两大主题。助力推动“十四五”时期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成为了以阿尔斯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商的重要策略。
 
  比如氢能源,阿尔斯通显然已经走在该领域的前列。阿尔斯通主导设计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款以氢燃料电池产生的电能作为动力的客运列车CoradiaiLint已经在今年实现了商业运营。该列车的续航能力超过100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140公里/小时,目前应用情况良好。这是耿明引以为傲的技术引领:“在长距离、大载客量客运列车的应用,这可以说是世界首创的一个跨时代的产品,打破了原有的格局。”
 
  何为原有格局?耿明解释说,氢能源的应用不仅是车与车地的协同,更多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就像当年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现在的电力机车一样,技术的升级牵扯到的是整个产业链的迭代,比如,该项目是由法国国家电力集团的氢能源子公司来负责氢能源的建设和覆盖,与阿尔斯通氢能源列车的应用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链。因此,“绿色交通”带来的是交通产业的系统性变革。
 
  “行业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认知是趋同的,差异化的是大家对于应用领域的考量,如同行公司在国内将氢能源应用在了重载货运机车上。阿尔斯通会矢志不渝的推动轨道交通行业的能源转型。”对此,耿明深信不疑。
 
  阿尔斯通在“数字化”“智慧化”“绿色环保”等领域的成就数不胜数,耿明仍谦虚地表示:“阿尔斯通一直在路上,但是这条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技术和理念嵌入到各个合资企业的产品里面,得到不同的应用。比如在中车浦镇阿尔斯通,我们已经在新能源应用、数字化运维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我们仍然会不断驱动完成自我革新,投入强大的科研团队凝聚力量,带给中国市场更积极向好的深远影响,展现阿尔斯通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
 
  
 
  在“开放包容”中坚定信心
 
  全球疫情跌宕蔓延,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开放包容的政策为跨国企业注入“强心剂”。
 
  “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装备自主化,强调科技自主自强。从内因看,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从外因看,这是防范外部风险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外资企业如何看待“自主化”?耿明的答案是:坚定支持并充满期待。对于“自主化”,阿尔斯通已从“投石问路”到“渐入佳境”。
 
  “‘自主化’绝对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中国产业能力提升的道路之一,这是行业领导者的共识,”耿明笃定地说,“中国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本地产业配套能力,将是巨大的遗憾。”为什么行业现在非常注重“后市场”,重视运营成本、维保成本?耿明告诉记者,运营时代的到来,必须考虑全寿命周期的成本,即,各个系统发展到了架修、大修的周期后,如果有本地化的配套系统,全寿命周期的成本就会控制的相对更好。而阿尔斯通多年来在中国的项目不计其数,通过不断提高在华独资、合资企业的本土化和自主化技术能力,以及供应链的“内循环”程度,完全可以为行业切实有效的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自主化”是技术推陈出新的促进点,这是耿明认为“自主化”的另一个重点。包容、开放的大环境下,很多新“玩家”的加入带来了很多本地化的创新思维,使得一些传统的“玩家”有了很强的危机意识。多方在技术创新中不断角逐,从而打破原有平衡的格局,形成了竞争、加速了创新、推动了技术迭代。“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耿明感慨道,“阿尔斯通鼓励技术方向以及产品的多样化,可以有效地驱动创新,我们相信中外双方通过对既有解决方案的优化和在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完全可以在自主化的过程中找到、扩大新的合作领域,继续实现双赢。中国市场是巨大的、开放包容的、富有潜力与机遇的,阿尔斯通对于在华发展充满信心与激情。”
 
  中外携手迎接挑战
 
  二十年来,中国轨道交通呈现井喷式发展,同时也沉淀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目前正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蝶变。未来的挑战如何去应对?耿明的回答振奋人心:“机遇必然大于挑战,轨道交通势必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从而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应对挑战,耿明认为“走出去”是中国轨道交通继续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国际化的经验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一挑战也恰恰为中外企业的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比如,最近中车及其合作伙伴组成的联合体在拉丁美洲连续中标了总包项目,其中的墨西哥蒙特雷项目,很荣幸我们的合资企业中车浦镇阿尔斯通将有机会为联合体提供已在芜湖成功投入商业运营的跨座式单轨列车及道岔产品。所以对于外企,‘走出去’充满机遇。”
 
  应对挑战,“引进来”同样重要。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吸引外资的政策力度”的决策,对于外资企业释放出了相当积极的信号。这无疑坚定了阿尔斯通在华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从“外国血统”引进来,到“中国血统”走出去,阿尔斯通中国正“落地生根”,走向世界。
 
  
 
  结语
 
  采访的最后,聊起自己的职业生涯,耿明充满了感激之情:“过去的20多年,公司和身份都在转换,感激我工作过的四家公司,阿尔斯通是第四家公司。其中有三家都是“百年老店”。我工作的第一家公司广州地铁集团虽然不是“百年老店”,但也是轨道交通最有影响力的业主单位之一,对此深感幸运。是这些平台赋予了我很好的发展机会,助力我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尤其是在广州地铁的7年,伴随着行业的起步发展,极大的开拓了我对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视野和领悟。”
 
  人贵在感恩,智在敬畏。正如耿明所言,也许只有感恩过往,我们才能不畏将来。
 
  梦想似火,信念如炬。耿明的寄语道出了我们中国“轨道人”的志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感谢伟大的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应珍惜当下,赢在未来!把所有的过去当作是起点,未来的道路也许是曲折的,但前景必然是光明的!”

上一篇:王涛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