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专题 > 携手香港 共襄盛会 >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3-10-30 16:37:23 编辑:wwxianlong
本文摘要: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宁滨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宁滨
 
  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第一,我们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在这里面我把它聚焦在轨道交通发展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第二,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特色高校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第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第四,结语。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发展现状
 
  从整个国家干线铁路、城轨交通的发展,还是从港铁这样一个区域的发展,不同企业,从企业的技术创新,围绕着轨道交通技术创新的发展所做的报告,我们都能看出来:轨道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骨干,具有节能环保、安全、大运力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位至关重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轨道交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发展的高速时期,通过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中国的轨道交通用7、8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50年的历程,工程实践总体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铁路总运营里程达9。8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到今年年底高速铁路突破1万公里,整个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以上。年发送旅客量达到18。93亿人,货物发送量39。04亿吨,总换算周转量达到3。9万亿吨公里
 
  城市轨道交通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内地17个城市的60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共计2008公里投入运营,共有34个城市的157条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得到国家的批复,正在实施之中。2020年将建设6000多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轨道交通在这样一种发展的态势下,我们面临的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我切入的角度可能跟大家不大一样。我们国家在轨道交通的发展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面临巨大的市场,巨大的发展,如何把这个轨道交通建设好、运营好,然后再把它维护好,再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就轨道交通的发展来讲,我们市场很大,规模很大,我们如何从这种大的市场、大的规模,发展到我们在技术上,在整个技术的集成度上,在技术的创新上,在引领世界轨道交通发展上,我觉得还是面临着挑战。如何使我们的轨道交通的运营能够更加低碳、节能,更加舒适,更加安全,我们在这个技术方面引领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我们在这方面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
 
  生态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道交通作为现在交通的骨干,在节能和环保方面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下一步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真正把它变成一种绿色的轨道交通,我觉得还是具有比较大的挑战。
 
  产业升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客货运输需求持续增长;货运运输的需求结构也在变化,对于快捷货物的运输有很多的需求;运输的信息化、智能化;实现产业升级,提高铁路运输的速度与效益。无论哪个产业环节,升级都非常重要,无论是建设制造运营,每一个环节我觉得都有它升级的可能性。客运的快速化、货运的重载,整个实行交通的智能,我觉得在这方面应该说面临的问题很大。
 
  运营维护。随着路网规模的迅速扩大,装备总数的持续增加,铁路运输组织、设备自制、维修模式呈现多元化;铁路运输组织、设备维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对于铁路这样一个多学科的复杂系统,在维护方面,可能一般被服务的乘客感受不到,但是在这个行业里的人大家都有体会,维护直接关系到我们轨道交通正常的发展,效率的发展。
 
  安全。随着路网规模的迅速扩大,装备总数的持续增加,铁路运输组织、设备自制、维修模式呈现多元化;铁路运输组织、设备维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轨道交通不能出问题,像北京现在每天千万人次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市场,我估计停运超过几分钟就会影响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所以安全的任务仍然是比较严峻的。
 
  国际化。随着路网规模的迅速扩大,装备总数的持续增加,铁路运输组织、设备自制、维修模式呈现多元化;铁路运输组织、设备维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李克强总理在泰国推介我们的高铁,实际上我觉得我们的轨道交通技术已经在"走出去",我们南车北车很多车已经走出去了。但是我们作为一个集成走出去,系统走出去,标准走出去,我觉得还是面临着挑战。要实现我们自己大规模轨道交通的科学发展,最终来引领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要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讲,我们国际化的问题必须解决,我们走出去也是必然的。
 
  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围绕我们轨道交通存在的问题,作为行业内的高等学校,如何在这方面定位,如何在培养人才方面能够支撑这样一个巨大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
 
  因为高等教育改革,我们铁路行业的十大高校,一部分到中央高校了,一部分并入中央高校,一部分到地方高校。恰恰在过去这10年是我们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时代,从这个意义讲,从教育发展规律来讲,这是符合规律的,但是对行业的支撑来讲,我觉得它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彷徨和犹豫。像北京交通大学这样的大学,我们很快就意识到这一点了。高校无论怎么走,大学服务国家的经济战略,服务行业的方向是不能变的。
 
  作为行业高校,如何能够在这一方面发挥作用,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在这也统计了一下,像过去铁路高校这几年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跟铁路系统,跟城市轨道交通这些企业接触来看,我个人认为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总量上还是不满足的。第二个从结构上来讲,如何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培养一批中坚技术人员,我想还是像北京交大和西南交大这种国家高等教育国家队的任务还是不能变的。而且在这里面我从结构上来讲,我觉得大学和职业高校的定位不一样,它有它的特色,所以如何在这种定位中选择,怎么样把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上去,在这个过程中既满足服务了行业的发展,又把学校的培养水平能够提上去。
 
  新形势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分析了前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里,我们提出大概四点:
 
  一个是我们要克服过去这种培养和使用脱节问题。拿高铁举例,高铁的工程实践实际上是很超前的,所谓超前就是工程实践,从科研的角度来讲,从人才角度来讲,实际上都是准备不足的,没有想到有这么快的发展。我记得90年代中期,包括2000年初期我们在国外访问的时候,看见人家的高铁,我们觉得非常羡慕,还是以一种小学生的姿态,没想到2008年以后,自己的高铁发展很快,我记得2010年高铁大会的时候,信号领域的同行还是对我们在这方面的发展给予非常肯定。所以说我觉得是怎么培养这种脱节的现象。
 
  第二个是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拔尖人才。
 
  第三个是如何培养这样复杂大系统的跨学科人才。
 
  第四个是如何为"走出去"培养国际化人才。我们"走出去"战略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标准化的问题--怎么样把我们的标准能够作为一个国际标准被人承认,这其实是你走出去非常重要的。北京交大这几年就在围绕这几的问题,培养适合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高端人才。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现象突出。2011年铁路运输企业接收土木类毕业生940人左右,其中硕士研究生57人,但这九百多人中50%左右不是铁道工程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这些人到了现场短期内很难使用,因此每年铁路企业还要办"4+1"的班,即毕业以后在现场工作一年左右再将其拉回到学校再学半年至一年的铁道工程专业的课程。
 
  轨道交通和安全关系很大,都不愿意接触实习生,把实习生看作负担。但其实我们觉得在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高校所起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企业的责任也很重要,如果没有企业来接纳实习,我觉得我这个脱节的问题就很难解决。因此,如何将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对接,如何培养出行业企业直接就能用的优秀工程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
 
  轨道交通的产业升级急需具有研究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我校牵头组建的国家2011计划项目"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将作为中心积极探索的方向和目标,中心曾通过CTBC研究探索,使我国成为第四个掌握CBTC核心技术的国家。在新形势下,中心又提出了轨道交通安全三大核心问题和六项急需开展的创新任务。为了肩负起轨道交通安全的创新需求,急需培养和汇聚创新人才,以支撑和引领行业自主创新。
 
  大学在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首先是没有这么多钱,没有实践的需求,所以我觉得下一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要开放,关起门来不行。作为体现发明创新能力的专利领域,虽然我国专利数量处于逐年上升的态势,但相比国外企业专利数量仍不多,且质量不高
 
  复杂的大系统急需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高铁这样一个大复杂系统,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跨学科。复杂的产品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才能够实现,所以要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是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走出去"战略需要国际化人才。中铁很早就走出去了,走出去以后,既取得了成绩,也获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我到海外,这些老总们跟我讲,他最缺的人就是项目经理,而且项目经理取决于在外合作项目的成功。所以我想培养国际的战略人才非常重要,在这里面通过全球化,通过校企联合,通过学科交叉,能够培养这种卓越工程师、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国家教育部也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北京交大也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我们卓越集成的特点就是围绕轨道交通,而且做得很实。中铁国际作为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如果用国际通行的指标来判断,其跨国指数仅为13%左右,2012年中国最大的100家公司平均跨国指数为13。37%,而世界最大的100家企业平均跨国指数为60。78%。中国企业平均跨国指数在30%以上时,才可认为在全球化发展中较为均衡,而缺乏国际人才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企业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变得十分迫切,培养国际化的轨道交通类人才,是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举措
 
  产学联合。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行业特色高校轨道交通类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推进产学联合、学科交叉和国际化的举措,为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卓越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这些举措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好行业企业需求与高校工程人才培养不适应的问题,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使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紧密联系,增强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传统的学校教育强调科学教育,其实践活动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学生毕业后到企业要进行工程教育。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交叉的部分是合作教育,其深度和广度不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求,传统的由学校到企业分割培养的模式已经不利于未来工程师的培养。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交叉的部分是合作教育,其深度和广度不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求,传统的由学校到企业分割培养的模式已经不利于未来工程师的培养。
 
  交叉学科。学科交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百年诺贝尔奖,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尤其在20世纪最后25年,95项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领域有45项,占获奖总数的47。4%。
 
  学科交叉是解决重大、复杂工程的必然要求。就轨道交通而言,随着工程问题的日趋综合化、复杂化,工程师在拥有良好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基础上,还必须拥有必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学科的知识与实践经验
 
  现代轨道交通的这种发展态势,使得高校按单一学科分类组织教学的传统受到挑战,必须打破上以单一学科为架构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一种内涵交叉发展的道路,以保证培养的人才具备跨学科与知识融合的能力
 
  国际化。要培养适应于中国轨道交通走向世界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轨道交通人才,高校就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国际化。
 
  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北京交通大学是国内轨道交通安全领域最具实力的高校。从学科上来说,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涵盖轨道交通基础、移动和控制三大领域。我必须把我的学科做强,像交大的通信、计算机控制,包括机械,这个基础学科不强,那你下一步的支撑就谈不。理论和技术上说。我们掌握了掌握列车运行控制(CBTC、CTCS)、高速传输(GSM-R、LTE-R)、列车定位等。从协同创新上说。北京交通大学作为牵头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011计划"。
 
  产学联合人才培养
 
  "3+1+2"产学联合培养模式是指本科三年在学校的培养,本科第四年在企业实习设计,本科第四年在企业实习设计。自2011年起,共有3批239名学生与近50家企业开展联合培养 。等于说6年的培养,拿硕士学位,3年属于通识的,1年在企业实习,要么在轨道交通建设企业,要么在运营企业,要么在制造企业实习,最后2年硕士阶段就是双导师制的联合培养,这个模式很受欢迎,学生自己也有兴趣,因为它很有针对性,企业也很欢迎,同时还解决这个就业问题。
 
  产学双导师队伍。目前参与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的校内教师已有150多人,聘任的企业教师已达90多人 。
 
  编写特色教材。为实施新构建的课程体系,适应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结合现场实际需要,校企合作编写或修订了6个专业的60种特色教材。
 
  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建立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打造企业创新实践平台,已建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这些基地尽管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这样那样的难题,特别是我觉得作为企业,既要保证任务,还要保证安全,还有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额外的任务。
 
  高层次人才的在职培训。截至2012年,为各铁路局、香港铁路公司培训在职人员3018人,开设城市轨道交通EMBA黄埔班,培养业界高层决策者和管理者。近些年我们搞了很多培训,最近刚刚我们在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长的倡议下,我们和副会长单位成立了一个城轨交通的EMBA班,这是第一个,我们想打造成一个城轨交通的黄埔班。
 
  跨学科复合人才培养
 
  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试点班。选拔非交通运输类专业本科生,免试推荐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第四学年除了完成原专业规定的学习任务外,还需要学习交通运输专业的主干课程,硕士阶段,强化轨道交通专业复合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共有5批152名学生参加试点。
 
  海外项目经理工程硕士班。从相关专业选拔本科生,免试推荐进入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本科第四学年除了完成原专业规定的学习任务外,还需要学习国际工程管理相关课程,硕士阶段,学习资产评估、国际工程管理方向研究生课程,并在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从事国际工程管理实践,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共有2批26名学生参加试点 。
 
  搭建交叉式学生创新平台。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导师科研项目等;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导师科研项目等
 
  国际化人才培养
 
  依托"探索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以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国际班。我们办了一些国际班,机电的、运输的、电信的、软件的都办了,这种班层次就比较高,而且是跟留学生在一起。
 
  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在过去两年中,与15所海外院校签署了双学位的国际联合培养协议,与30所院校签署了国际学生互换协议,举办国际暑期学校。
 
  实施中外教师融合计划。海外教师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开展示范教学、指导学生研究、课题合作、平台建设;促进海外教师和全英文授课教师之间的交叉融合,建设一支满足专业系统化培养需求的全英文授课教师队伍
 
  总之,围绕着轨道交通,在高层次人才方面,我们这些年做了一些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抓住这个机遇,把人才培养这一块做强做大,做出特色,做出培养的人是企业需要的、企业喜欢的,在企业能发挥作用的。在座的各位如果在这方面有什么需求,或者对我们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期盼,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跟我们联系,我们也很乐意跟你们携手。我觉得这是大学的职责所在,特别是行业中领先的大学。
 
  结论
 
  轨道交通类卓越人才的培养要处理好资源、政策、协同创新等几方面的关系,适应行业对科技人才的不同需求
 
  培养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卓越工程人才,需要良好的科学与工程基础。良好的科学知识和工程训练是开展工程教育的基础,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模式是开展高水平工程教育的有效途径。
 
  要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促进高校与企业、政府以及其他创新主体的融合,推动人才培养。其实这几年我们跟高铁的合作过程中一直在强调协同创新。我们这个协同创新就是由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和中南大学三家,围绕轨道交通安全的一个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国家应出台鼓励企业投身人才培养的政策机制,在企业人才招聘及税收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应支持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背景、适应技术进步和重大工程应用的创新型人才,在高校的招生、选拔、深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及师资队伍,尤其是企业导师聘任与培养等环节给予特别的倾斜。我举个例子,在法国访问的时候,法国的企业讲得很清楚,他必须把他产值的一部分拿出来进行人才培养,他可以自己做,你不做你把钱交出来。其实就跟医生一样,大家都不待见实习医生,但是所有好医生都是从实习医生成长起来的。
 
  统筹校内外优质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配置校内课程、教材、实验室、科研项目等优质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配置校内课程、教材、实验室、科研项目等优质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把各种资源汇聚好,轨道交通卓越人才的培养需要处理好资源、正层、协同创新等几方面的关系,适应行业对科技人才的不同需求,北京交通大学在意在这方面跟各位共同探讨,做出我们的一份贡献,为我们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和技术支持。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