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专题 > 携手香港 共襄盛会 > 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理论

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理论

发布时间:2013-10-31 08:44:27 编辑:wwxianlong
本文摘要: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卫华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卫华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下午好。
 
  这个题目的出发点,无论高铁还是一般的铁路都应该考虑系统动力学的问题,特别是耦合大系统。时间很短,我只能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个就是研究背景,说起来我们作为高速列车来讲,稳定,要平稳,要舒适,要可靠,要安全。这些要求都是跟我们动力学相关的,如果不稳定,你坐着就不舒服。动力学的保证来自转向架,转向架是一个车的核心部件,也是我们实现良好动力学的基本装备。对铁路来讲确实有很大的复杂性,比如说尺度效应,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作为车辆系统来讲,里面有很多非线性因素,无论是轮轨包括悬挂等等,另外还有很多随机的因素,比如说线图不平顺,以及地震预警系统的问题。
 
  建模,实际上全动的车辆动力学就考虑车,但是后来发展又考虑列车,另外一个,全动车辆的线路模型很简单,另外实际上对高铁来讲,线路的每一部分都会参与,系统振动会影响到车,所以要考虑到车与线路的耦合。另外速度高了,受流是个很大的问题,弓网的振动就直接影响到我们列车的速度提高。还有气流的作用,不仅是对我们运行的姿态,动力性,还有安全性。你的供电系统和你的列车也有耦合关系,比如说重载线路,长大下坡,我们高铁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要不是欠压,要不是过压。这个车是一个核心,周围都相当于是他运营的环境,通过这些关系,比如说轮轨关系、弓网关系、流固关系和机电耦合关系,把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开展研究,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出发点。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把这个模型建立起来,有了这个模型就可以搭建仿真平台,来研究列车行为、耦合作用和服役过程。这种服役过程的研究实际上这是首次我们提出来,我们也在尝试做。具体模型的简单框图,就是考虑这几个方法分别对车辆受电弓、接触网,包括钢轨、轨道等等来进行动力建模,然后通过这些耦合关系把它耦合起来。
 
  从牵引供电的模型,就是发电厂开始,一直到接触网,到受电弓,到牵引电机,一直到轮轨,这里是车辆模型,一直到钢轨,整个系统全都用数学方程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进行系统的仿真。当然有了这个仿真模型是不是就能仿真,构建一个仿真平台来讲还远远不够。实际上我们在考虑长大列车的建模计算,以前仿真计算,传统的做的模型,他们都是考虑车在钢轨上,钢轨的不平顺,往后推着走。这种做法当然也可以来解决,现在我们做的是采取滑动窗口,随便多少公里,我们都可以走,因为每次计算相关的一些部分,剩下的全部是放在模型里去算。这里讲的是服役模拟,这个是我们整个列车的模型,这个是计算的过程,我们通过仿真计算,可以得到整个车辆的响应,这些响应反过来可能得到结构失效、材料失效,最后影响到我们的参数,这个影响之后模型参数就会改变,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过程形成了一个服役的模拟的闭环。
 
  利用这么一个方法模型,我们可以来做很多工程的一些分析,上次在南京做过一次报告,就是这个主题,我介绍了三方面的工作,前面两方面工作我就不介绍了,我介绍一下跟外部接口的关系。由于我们的模型考虑和跟其他系统耦合,所以你才有条件有能力去考虑外部接口跟车的耦合作用。比如说线路或者是轮轨方面谈到的适应性的技术条件,包括平纵断面,包括前面讲的沉降,包括刚度匹配,弓网系统动力学的耦合,电方面的耦合,以及环境的技术条件,通过这样的模型或者计算,都可以来进行仿真模拟。举个例子,平常遇到的平纵断面的选择,通过这个程序,我们可以进行曲线的、竖曲线、平面曲线的确定,包括缓和曲线的形状、长度等等,都可以来进行分析。另外平纵断面里头所谓的缓和曲线的变坡点,当时做试验的时候,比较失望的是变坡点的振动特别大,当时轨道设计压根就没好好考虑车的响应,这就是以前车械分开研究的结果。后来京津高铁的时候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你可以看到,这两辆车,三个Ⅲ型车,一个Ⅱ型车,在边坡的地方,其中有一个车的振动也是蛮大的,而且它会持续很长时间,这个对旅客的舒适度是有影响的,所以说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来改善它。线路不平顺实际上最终会影响到我们的舒适性,特别会影响到安全性,这个体现在轮轨减载,轮轨减载是中国标准跟欧洲标准在动力学里面最不同的一点,欧洲是不讲究减载的,而中国是讲究减载的,在这个约束条件下,要严格控制不平顺,以及像三角坑,包括高低不平顺等等,你的线路要符合我们的一些需求。像无砟轨道的刚度,通过我们分析提出一个合理的范围。这个是一个过渡段的刚度变成,希望有一个很平缓的刚度变化。包括沉降,通过我们的分析,希望沉降不要超过1‰,如果超过1‰,对于我们来讲,这个车的性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影响。
 
  这个是弓网的分析,弓网除了我们的动力学,实际上动力学最重要的是电的性能,会不会拉弧,主要是动力学造成的。这个里面我们做了很多研究,建了很多实验台来研究这些,这里我主要讲弓网耦合里动力学的问题,当时测武广的时候,电火花是相当厉害的。这里讲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当时武广要跑高速,速度要跑350,后来跑380,当时在京津做试验,怎么做试验只能做到300公里以内,跑快了,后弓根本受不了。当时的张曙光把我找去了,说你不是搞弓网的吗,研究一下,到底怎么做。通过研究发现一个问题,接触网的波动,它有一个波动速度,这个波动速度是跟它的张力和密度相关。我们现在这个波动速度和运行速度之比称之为波速利用率,现在一般高铁大概是0。6到0。75,当然我们也研究怎么来提高波速利用率,比如说通过张力的改变,实际上后来京沪做试验,就是把张力大幅提高,来实现大的波速的一个利用。双弓受流,一方面是受电弓参数可能会有影响,接触网的参数会有影响,我们做了大量的改进。其中有一个就是两个弓之间的距离,后来发现它对双弓影响很大。我们以往的研究都认为弓间距越大越好,但是我们后来发现,通过计算,300米弓间距振动远远大过250米的,那说明我们原来的判断根本就不成立,后来我们后来发现,弓间距的长短,整个性能是有一个周期性的影响,利用这样一个周期,选择一个好的周期,像这个我们选择203米的弓间距,刚好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这个是武广线当时设计的一个弓间距。实际上这里主要是跟前后弓波动的铁甲问题,如果你能两个波峰波谷叠加的话,如果两个波峰叠加一起振动就会大。根据波动特性,推导这么一个公式,接触网不是一根线,是一个网状结构,所以公式不是那么简单,这里会有一个系数,而且这个系数不同受电弓是不一样的,不同接触网是不一样的,当时选的0。8是弹性的,有很好的抑制性,说明我们这个公式是正确的。
 
  另外是环境适应性。我们在京津做试验,两个车在会车的时候,它在横向包括垂向都产生了很大的相互扰动,当然这种扰动在此前没人知道,我们通过科学研究监测发现了这些问题。另外横风还可能把车吹翻,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因为我们考虑整列车的效果,而且我们的仿真采用的是一个耦合的计算方法,它可以考虑列车的一个姿态的变化,这个姿态的变化对我们系统特性是有影响的,之前都是不考虑这种变化的,这就是一个变化的影响,大家可以看出来不同位置是有影响的。这是我们一个仿真接口,风的方向是往这边吹,这是头车,头一个轮对,可以看出来,它在逆着风的方向,轮对往外走,这个跟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通常的研究横风安全性都是采取所谓的倾覆系数,就是风不能把车吹翻,但是实际上在风吹翻之前,可能会先脱轨,那么就必须考虑弓网流固方法,来整个研究安全性的指标,包括减载脱轨系数等等,做一个联合的评价,可以看出来,对倾覆系数,它是偏不安全的一种评价指标。通过这样一个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到横风作用下,不同速度下,列车安全的速度,现在高铁实际上也是根据这么一个曲线来进行运行。实际不同的车这条曲线是不一样的,设计好的话,它的性能是可以提高的。这个是一个会车的时候,刚才显示的结果,在会车的时候,除了声音的变化,也可以感觉到车的振动,这个是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来这个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如果考虑气流作用的话,可以增加2到5倍的振动,甚至5到10倍。另外对脱轨安全性同样影响,这个影响最大的是接近50%,这个50%可以讲,因为它基数很小,咱们中国的高铁安全性指标很高,它的轮轨接触力、偏载、减载都是比较小的,这个你可以看出来,数字本身很小,感觉变化很大。站台的情况,实际上从一个横风安全研究,包括阻力研究,关键是一个头型和转向架设计。这个是我们最近提出的考虑气动性能的流线型的转向架,最近准备跟北车集团做一个研究。
 
  最后是噪声,这个是大家很关注的问题,我们也有一套很好的设备,我们可以对车的噪声拍照,这个噪声的行为可以都知道。刚才进出隧道可以看出来进出隧道的噪声很大。车辆的噪声可以看到每个噪声点,也可以找出为什么噪声大。比如这个地方按照到站显示器,因为他抠了一块,所以噪声很大。车的噪声我们同样有一套很先进的设备,把噪声每个部分,包括接缝处,噪声可以全部照出来,这个技术现在在国内也是领先的,我们也为高铁解决了大量的噪声的问题。另外根据当时铁道部张曙光的要求,做噪声的一个谱的分析,这个谱实际上对我们噪声设计包括车的减震设计是一个很或的依据。
 
  所有的这一切,我讲的以车为核心,考虑各种耦合关系,我们都可以通过关键的一些性能提出它的评价指标,提出优化的措施,并且定出他的优化措施优先级和系统级的优先级,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
 
  谢谢大家。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