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由此,“新基建”概念迅速火遍全国,成为热议话题。综合各方观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主要集中于7大领域:一是5G基站建设(5G板块),二是特高压,三是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基建和高铁),四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五是大数据中心,六是人工智能,七是工业互联网。由此可见,轨道交通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疫情与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新基建被视为对冲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构筑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之基的关键,在产业界和资本市场的关注度陡然升温,被给予了厚望。它彻彻底底的火爆,将会为各行各业注入新的发展血液,作为传统基建一大版块的轨道交通领域当然也包括在内。
目前,关于新基建尚未有官方的定义,但综合各方的解释,新基建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事实上,在此次新基建在全国掀起一阵热浪之前,国家(行业协会)就出台了多份文件,推动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兴科技在轨道交通上的应用,促进轨道交通向着更智能、更安全、更绿色方向发展。
到202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运载工具等成规模、成体系的大数据集基本建成。政务大数据有效支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深入共享开放。
今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旨在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创新,培植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到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之前,5G在轨道交通领域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近日,工信部印发《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进一步推动5G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推广应用。鼓励地方政府将5G网络建设所需站址等配套设施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严格落实。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顺应行业呼声,适应发展需要,研究编制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此作为城轨交通行业今后一个时期(2020年-2035年)制订智慧城轨发展的技术政策、技术规范、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明确推进装备技术升级。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环保型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智能高铁、智能道路、智能航运、自动化码头、数字管网、智能仓储和分拣系统等新型装备设施,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轨道交通是5G未来应用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轨道交通行业也一直竭尽全力的紧跟时代步伐,借助先进技术助力行业智能化发展。铁路方面,5G网络...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开始出现并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不仅对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对轨道交通智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一词被广泛普及,大数据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等特征。对于轨道...
物联网又叫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
轨道交通是5G未来应用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轨道交通行业也一直竭尽全力的紧跟时代步伐,借助先进技术助力行业智能化发展。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与轨道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认为,城际高铁、城际轨道交通之所以被称为新基建,因为它们近年来吸收融合了我国一系列先进技术,包括动力装置,比如储能、实时供电、充电的模式,一级轮轨的新材料应用等。另外,列车自动运行和控制系统也采用了很多新兴技术。 吴洪洋表示,新基建与传统基建之间不是截然分开,实际上传统基建设施经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后,仍然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朝气蓬勃的新基建。正是因为如此,具有浓厚传统基建色彩的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被纳入到新基建行列。吴洪洋指出,无论从动力装置还是运行控制系统来看,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都是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入选新基建顺理成章。 为了疏通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把地区之间和城市群之间串联起,中国轨道交通精心建设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特别是高铁干线网络,城市群内部之间轨道交通建设仍然较为薄弱,特别是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的交通需求,因此建设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使铁路运行公交化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表示,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未来城市将构建三大圈层平台即:地铁系统大数据管理平台、智慧出行平台、智慧商圈。其中地铁系统大数据管理平台,重点推动地铁系统安全智慧化。 在智慧出行方面,方便、快捷是下一步的奋斗目标。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乘客只需通过闸机,即可确认购票。安检也将发生变化,全新的太赫兹扫描技术无需接触,便可以穿透衣物,发现人体携带的隐匿物体,替代传统手持金属探测器。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陈湘生认为,新技术的出现为建设地下智慧城市创造了条件。城市的地下空间将互联互通,可以通过大数据综合轨道交通网、城市土地需求和市民的需求,将城市建设和地下空间规划结合起来,建效能最大化的城市轨道交通。
中国铁路总公司信息化部副主任李舒扬表示,中国铁路在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智能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客户服务方面,智能化在铁路的客运组织、产品设计、站车服务、行程规划、物流服务等领域得到了全面的应用。运输组织方面,智能化应用于运输的调度管理、行车调度指挥、运力资源配置、列车运行控制等运输组织领域。安全生产方面,在铁路固定设施(工务、电务、供电)、移动装备(机车、车辆)、自然灾害等各个领域,广泛采了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设备的自感知、自诊断、自决策能力,实现设备的状态评估、分析评价、预警预测及闭环管理。铁路建设管理方面,利用BIM技术为工程项目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造、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对铁路建设项目空间几何、功能、施工管理、设备运维等环节进行集成与一体化管理。资产管理方面,构建覆盖企业核心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覆盖工务、电务、供电等固定设施以及机车、货车、客车、动车组等移动设备管理子系统。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认为,5G以其高速率、低时延、高密度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网络连接效率。它可以与铁路多种场景融合,发挥更大的优势。在改善货运效率、优化客运服务、改善旅客出行体验等方面都能得到应用。另外,在货运服务中,铁路对货物全程全链条的监测以及编组站的视频监控系统,都可以应用5G来更好地为铁路行业服务。 智能高铁、智能重载是铁路发展的未来方向。因此要以智能铁路为主攻方向,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铁路的深度融合,不仅要推动铁路智能化技术,而且要全面推进产业智能化、各专业智能化,加快推进高效协同、互动融合的智能铁路生态系统建设。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光耀表示,目前上海地铁正在加快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先进数字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动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提升。如:在无人驾驶方面,已经投入运营的地铁10号线、浦江线,在建的14、15、18号线都采用了全自动无人驾驶。在“地铁+互联网服务”方面,包括“1+6”的运营信息服务系统、花生地铁Wifi服务、Metro大都会二维码过闸等信息化服务。在智能服务方面,采用语音购票、平安地铁APP、智慧服务机器人等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在车辆维护检测方面,传统方式需要4人耗时2小时,而智能检测实现了设施设备互联及在线监测,用时不到5分钟。此外,还包括地下隧道监测和建设风险远程监控等。在建设地铁“数据大脑”方面,通过建设基础设施、网络运营、企业管理、公共服务、网络安全等五方面的数据库,形成地铁的“数据大脑”。未来还将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认为,未来的智能交通信息化将呈现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等特点,人、车、路将高度信息化、协同化,不仅出行效率大幅提高,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绿色水平。 郭继孚为智能化交通提出四个关键词,一是“信息化”。即出行与信息相辅相成,交通服务更加便捷,各种运输方式组合效率充分发挥,人们出行更加便利。二是“智能化”,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方式离我们越来越近,国内首条全自动运行地铁线路——北京燕房线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三是“共享化”,私家车等资源将以分享式的形态融入大众生活。四是“协同化”,预约式出行方式将逐步推广,大家在家里就可以“排队”开车上班,交通出行不再无序、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