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资讯 > 企业资讯 > 内容

坐火车感受变迁:从通宵排队到网上购票

2012-09-11 来源:重庆商报
本文摘要:以前,一说起坐火车,大家或许会首先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穿越重重人海,像打仗一样冲进车厢,跌跌撞撞穿过堆满行李的过...
以前,一说起坐火车,大家或许会首先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穿越重重人海,像打仗一样冲进车厢,跌跌撞撞穿过堆满行李的过道,然后坐在硬邦邦的座椅上开始一段煎熬的旅程。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事物已不可同日而语。9月6日,记者登上T10次列车前往北京,真切感受到了乘坐火车的系列之变。
 
  大厅之变
 
  以前维持秩序要靠吼
 
  现在电子显示屏提醒
 
  9月2日晚,记者花15分钟时间,顺利地在网上订到了一张9月6日从重庆出发到北京的T10次列车车票。6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重庆北站售票大厅换取纸质车票,排队购票的旅客并不多,最多的窗口也只排了10多个人。
 
  在大厅巡逻的一名铁路公安说:“我在铁路上已工作30多年了,以前在售票大厅内维持秩序基本靠吼,现在,基本靠它!”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大厅内数张电子显示屏正在轮流播报各种信息:乘车须知、发车班次……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每逢过年过节,菜园坝火车站就像一个偌大的菜市场,人声鼎沸,秩序混乱。该铁路公安说,现在,硬件上去了,人们的素质更高了,秩序也更好了,“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指路和答疑”。
 
  购票之变
 
  原来要通宵达旦排队
 
  现在电话网络可订票
 
  进站后,根据引导员的指示,记者顺利登上了T10列车,找到了所在的9号硬卧车厢,每个房间内6个乘客。6个乘客中,有3个是通过电话订的票,年龄最大的乘客王忠贵说,他的车票不是自己买的,而是儿子提前在网上订的。“你们这些年轻人真享福,门都不出,就可以买火车票。”王忠贵感慨地说,这事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忠贵是北京人,因工作关系,常年出差,火车成了他常年出行的交通工具。
 
  1980年底,他到杭州出差。一到北京火车站就吓了一跳:窗口、站台、广场、厕所等地,到处都是人;排队买票的队伍一眼看不到头。为了买到票,他提了一瓶白开水,拿着两袋饼干便开始排队。北京的冬天特别冷,浑身冷得发抖。“这样的买票我不止一次经历,后来都快麻木了,也很怕过年过节有出差任务”,王忠贵说,原来买票要“睡车站”,现在不用进站就能买到票,变化之大,让他难以想象。
 
  厢内之变
 
  曾经犹如进蒸笼
 
  如今空调送凉风
 
  记者来到12号硬座车厢,车厢内的乘客都已坐下了,行李整整齐齐地摆在行李架上。车厢里空调吹着阵阵凉风,很舒服,旅客们有的拿着电脑上网、有的在看书,十分安静。
 
  49岁的王继华是硬座车厢的一名乘客,此次进京是为了去看儿子。记者见到他时,他正用手机环拍车厢。王继华说,20多年前,他也去过几次北京,坐的也是火车,最让他难忘的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火车上没有空调,加上人又多,大家争先恐后挤上车,一上车就如同进了一个大蒸笼,热得透不过气来。身上的汗珠从上车就没停过,一些小孩热得在车上哭闹,还有好些人中暑。所以当时好多男士根本不顾什么文明形象,上车就直接脱掉上衣裸着上身,有的还把鞋子脱了,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汗臭味。
 
  服务之变
 
  原来带水瓶上车
 
  现在开水随便喝
 
  “原来经常坐火车的人,都会随身带一个热水瓶。”王继华说。坐火车为何要带热水瓶?又大又碍事,多不方便。王继华的话让车上不少人好奇。王继华说,那时如果没有带热水瓶上车,当口渴的时候你就知道遭罪了。
 
  据了解,当时火车上是用锅炉烧水,30多分钟才能烧好一锅,开水烧好后,由乘务员挨着送往每个车厢,但基本上一进车厢,开水就会被抢光,根本是供不应求,为了争开水吵架的事情时有发生。如果你只带个小杯子,一杯水喝完了,要想再喝水,就得等下一锅水烧好,那又得等30多分钟,而且每个车厢轮着送,下一轮你还不一定能喝到水,有时候等到口干舌燥,也喝不上一口水。于是好多人便自带热水瓶,只要开水来了,先要上满满一瓶,以防没水喝。
 
  而现在,火车上的白开水,敞开供应,随便喝。
 
  餐车厨师:以前做饭,糊一鼻子的灰
 
  其实,乘客在感受变化的同时,列车上的工作人员也在感受着变化,餐车厨师说:“以前,我煮饭时,满脸都是灰,现在,餐车的工作环境舒服得很!”
 
  现在的餐车不烧煤
 
  乘车途中,记者来到餐车就餐,一张张长方形的餐桌整整齐齐地排着,上面还铺着格子的餐布,整个餐车非常明亮、非常整洁。一桌旅客点了几个小炒,20多分钟就上齐了。餐车主任崔玉明说,“以前的工作条件,简直莫法和现在比!”
 
  崔玉明说,以前她就负责在餐车烧菜,当时炒菜是烧煤,经常弄得一鼻子灰,一眼睛的眼泪。整个餐车都是一股呛人的烟味。现在餐车都是统一的电磁炉,旅客点餐后,插上电,就可以炒菜了,而且火候更容易掌握。
 
  乘务员衣服媲美空姐制服
 
  “现在连乘务员的衣服都很洋气,不注意还以为自己在飞机上。”途中,一名旅客对乘务员的服装不停赞美。记者发现,现在男乘务员是海蓝色西服套装,帽子为卷边盖帽,红色领带配上浅蓝色衬衣,女乘务员是浅蓝色小衬衫、小巧的贝雷帽,脖子上还有一根红、蓝、黄等好几个颜色配搭的小丝巾。看上去非常精致,人也显得很有气质。
 
  刘福来是一名普通的乘务员,他今年60岁,当乘务员已快40年了,再跑两趟车,就要退休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上车需要自己带铺盖卷,也没床,直接用板凳搭着两张木板就睡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供乘务员专门休息的宿营车,现在,空调房内配有软软的床,他觉得十分满足。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坐火车感受变迁:从通宵排队到网上购票

重庆商报

以前,一说起坐火车,大家或许会首先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穿越重重人海,像打仗一样冲进车厢,跌跌撞撞穿过堆满行李的过道,然后坐在硬邦邦的座椅上开始一段煎熬的旅程。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事物已不可同日而语。9月6日,记者登上T10次列车前往北京,真切感受到了乘坐火车的系列之变。
 
  大厅之变
 
  以前维持秩序要靠吼
 
  现在电子显示屏提醒
 
  9月2日晚,记者花15分钟时间,顺利地在网上订到了一张9月6日从重庆出发到北京的T10次列车车票。6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重庆北站售票大厅换取纸质车票,排队购票的旅客并不多,最多的窗口也只排了10多个人。
 
  在大厅巡逻的一名铁路公安说:“我在铁路上已工作30多年了,以前在售票大厅内维持秩序基本靠吼,现在,基本靠它!”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大厅内数张电子显示屏正在轮流播报各种信息:乘车须知、发车班次……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每逢过年过节,菜园坝火车站就像一个偌大的菜市场,人声鼎沸,秩序混乱。该铁路公安说,现在,硬件上去了,人们的素质更高了,秩序也更好了,“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指路和答疑”。
 
  购票之变
 
  原来要通宵达旦排队
 
  现在电话网络可订票
 
  进站后,根据引导员的指示,记者顺利登上了T10列车,找到了所在的9号硬卧车厢,每个房间内6个乘客。6个乘客中,有3个是通过电话订的票,年龄最大的乘客王忠贵说,他的车票不是自己买的,而是儿子提前在网上订的。“你们这些年轻人真享福,门都不出,就可以买火车票。”王忠贵感慨地说,这事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忠贵是北京人,因工作关系,常年出差,火车成了他常年出行的交通工具。
 
  1980年底,他到杭州出差。一到北京火车站就吓了一跳:窗口、站台、广场、厕所等地,到处都是人;排队买票的队伍一眼看不到头。为了买到票,他提了一瓶白开水,拿着两袋饼干便开始排队。北京的冬天特别冷,浑身冷得发抖。“这样的买票我不止一次经历,后来都快麻木了,也很怕过年过节有出差任务”,王忠贵说,原来买票要“睡车站”,现在不用进站就能买到票,变化之大,让他难以想象。
 
  厢内之变
 
  曾经犹如进蒸笼
 
  如今空调送凉风
 
  记者来到12号硬座车厢,车厢内的乘客都已坐下了,行李整整齐齐地摆在行李架上。车厢里空调吹着阵阵凉风,很舒服,旅客们有的拿着电脑上网、有的在看书,十分安静。
 
  49岁的王继华是硬座车厢的一名乘客,此次进京是为了去看儿子。记者见到他时,他正用手机环拍车厢。王继华说,20多年前,他也去过几次北京,坐的也是火车,最让他难忘的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火车上没有空调,加上人又多,大家争先恐后挤上车,一上车就如同进了一个大蒸笼,热得透不过气来。身上的汗珠从上车就没停过,一些小孩热得在车上哭闹,还有好些人中暑。所以当时好多男士根本不顾什么文明形象,上车就直接脱掉上衣裸着上身,有的还把鞋子脱了,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汗臭味。
 
  服务之变
 
  原来带水瓶上车
 
  现在开水随便喝
 
  “原来经常坐火车的人,都会随身带一个热水瓶。”王继华说。坐火车为何要带热水瓶?又大又碍事,多不方便。王继华的话让车上不少人好奇。王继华说,那时如果没有带热水瓶上车,当口渴的时候你就知道遭罪了。
 
  据了解,当时火车上是用锅炉烧水,30多分钟才能烧好一锅,开水烧好后,由乘务员挨着送往每个车厢,但基本上一进车厢,开水就会被抢光,根本是供不应求,为了争开水吵架的事情时有发生。如果你只带个小杯子,一杯水喝完了,要想再喝水,就得等下一锅水烧好,那又得等30多分钟,而且每个车厢轮着送,下一轮你还不一定能喝到水,有时候等到口干舌燥,也喝不上一口水。于是好多人便自带热水瓶,只要开水来了,先要上满满一瓶,以防没水喝。
 
  而现在,火车上的白开水,敞开供应,随便喝。
 
  餐车厨师:以前做饭,糊一鼻子的灰
 
  其实,乘客在感受变化的同时,列车上的工作人员也在感受着变化,餐车厨师说:“以前,我煮饭时,满脸都是灰,现在,餐车的工作环境舒服得很!”
 
  现在的餐车不烧煤
 
  乘车途中,记者来到餐车就餐,一张张长方形的餐桌整整齐齐地排着,上面还铺着格子的餐布,整个餐车非常明亮、非常整洁。一桌旅客点了几个小炒,20多分钟就上齐了。餐车主任崔玉明说,“以前的工作条件,简直莫法和现在比!”
 
  崔玉明说,以前她就负责在餐车烧菜,当时炒菜是烧煤,经常弄得一鼻子灰,一眼睛的眼泪。整个餐车都是一股呛人的烟味。现在餐车都是统一的电磁炉,旅客点餐后,插上电,就可以炒菜了,而且火候更容易掌握。
 
  乘务员衣服媲美空姐制服
 
  “现在连乘务员的衣服都很洋气,不注意还以为自己在飞机上。”途中,一名旅客对乘务员的服装不停赞美。记者发现,现在男乘务员是海蓝色西服套装,帽子为卷边盖帽,红色领带配上浅蓝色衬衣,女乘务员是浅蓝色小衬衫、小巧的贝雷帽,脖子上还有一根红、蓝、黄等好几个颜色配搭的小丝巾。看上去非常精致,人也显得很有气质。
 
  刘福来是一名普通的乘务员,他今年60岁,当乘务员已快40年了,再跑两趟车,就要退休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上车需要自己带铺盖卷,也没床,直接用板凳搭着两张木板就睡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供乘务员专门休息的宿营车,现在,空调房内配有软软的床,他觉得十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