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沪铁路地检:"列车保姆"不让一辆火车头带"病"上阵

2013-07-31 来源:
本文摘要:30日,午后的上海气温早已超过39℃,户外闷热难耐。在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务段的检修车间里,有一群检修职工正严阵以待。
  体验时间: 7月30日下午
 
  体验地点: 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务段机车出入库准备场
 
  体验岗位: 专业化地检组检修工
 
  30日,午后的上海气温早已超过39℃,户外闷热难耐。在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务段的检修车间里,有一群检修职工正严阵以待。他们是专业化地检组职工,在此迎接一辆辆等待检修维护的机车。暑运期间工作繁忙,他们在酷热环境下快速诊断,根治“病害”,为铁路畅行提供了良好的机力保障。30日,记者和他们一起亲历了这一挥汗如雨的工作现场,记录了这群机务人“呵护”火车头的辛劳。
 
  赤手检查滚烫的受电弓
 
  在办理好严格的登顶手续后,记者在安全监护员的帮助下穿戴上安全缆绳,宛若一个吊“威亚”的特技演员。“机2道接进来一台车,大家出动吧。”接到工作指令,大家带上各类工具,前往了“战场”——户外机车出入库准备区。这里虽然有遮阳的库棚,但依旧挡不住滚滚的热浪,刺眼的阳光和闷热的空气让人格外难受。
 
  正等待大家检查维护的是一辆西安局的SS7D型电力机车。完成断电手续后,记者爬上了火车头的顶部。原来,电力机车的顶部还是一座“钢铁迷宫”。各种管道、线路让记者站在车顶却无处下脚。
 
  与此同时,车顶操作员金惠岐却驾轻就熟,不用几步便来到转换高压电的受电弓装置前。只见他示意安全监护员升起受电弓,随后掏出一把小小的弹簧秤用力将其往下拉。金惠岐说:“这叫做拉弓,一般数值显示70牛顿左右就是正常,不然就要立刻检修。”脱掉手套,金惠岐又赤手检查起各重点部位的零件。此时的受电弓依旧热得发烫,但为了精准感受每一处部件是否“健康”,他可顾不上那份疼痛。
 
  检查完车顶的两台受电弓,金惠岐丢给记者一块抹布,“你用这个把车顶上红色的瓷瓶擦擦干净。”记者数了数,这种支持导线的绝缘体车顶上大大小小一共有25个。“如果不能保持瓷瓶的清洁,大热天里一旦发生故障导致‘抛锚’,全车人都得遭殃。”检查车顶不过短短15分钟时间,但从车底不断冒上来的热气让作业现场如同蒸桑拿。爬下车头,汗流浃背的记者迫不及待地摘掉安全头盔,接过安全监护员递上来的大麦茶,一饮而尽。
 
  动力室就是个“大蒸笼”
 
  “在车头和车底检修的职工备受煎熬,那在车厢内检修的人一定轻松不少吧。”听到记者如此设想,车内的检车员马海宁微微一笑,说:“要不你进来感受一下?”登上电力机车的驾驶室后,马海宁打开了动力室的大门,一股灼人的热浪扑面而来,几乎让人窒息。“这里面都是发动机部件,温度大概在70℃左右吧。”记者跟随马海宁走进了狭长、昏暗的检修通道,两侧的铁板仿佛都冒着热烟,伴随着难闻的机油味和阵阵轰鸣,马海宁开始了在这个“蒸笼间”里的检修工作。
 
  动力室的检修全程不过短短20分钟,却让记者深感“多待一秒也是煎熬”。不断涌来的热气让人难以睁开眼睛。不一会儿,眼泪就忍不住伴着汗水一起流了下来。马海宁说:“我每次进去检修前都要喝上几大瓶矿泉水,不然很有可能在里面就脱水中暑了。”检查时,马海宁一直握着一个手电筒。“它内部装有芯片,可以一边照明一边录像,帮助我们记录下检查全程,避免任何疏忽。”
 
  今年38岁的马海宁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近八年时间。虽然也坦言非常辛苦,但他依旧一丝不苟,仔细地完成了每一项检查任务。“怎么能因为动力室太热就马马虎虎应付工作呢?这是对全车乘客的不负责。”
 
  检修完毕后,机车被接车司机驾驶出了准备场,准备去迎接新一批的乘客。而专业化地检组的职工们,则又整装待发,继续维护下一辆机车。“能够让铁路安全运营,让每一个乘客尽快抵达各自的目的地,我们辛苦也值得。”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沪铁路地检:"列车保姆"不让一辆火车头带"病"上阵

  体验时间: 7月30日下午

 
  体验地点: 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务段机车出入库准备场
 
  体验岗位: 专业化地检组检修工
 
  30日,午后的上海气温早已超过39℃,户外闷热难耐。在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务段的检修车间里,有一群检修职工正严阵以待。他们是专业化地检组职工,在此迎接一辆辆等待检修维护的机车。暑运期间工作繁忙,他们在酷热环境下快速诊断,根治“病害”,为铁路畅行提供了良好的机力保障。30日,记者和他们一起亲历了这一挥汗如雨的工作现场,记录了这群机务人“呵护”火车头的辛劳。
 
  赤手检查滚烫的受电弓
 
  在办理好严格的登顶手续后,记者在安全监护员的帮助下穿戴上安全缆绳,宛若一个吊“威亚”的特技演员。“机2道接进来一台车,大家出动吧。”接到工作指令,大家带上各类工具,前往了“战场”——户外机车出入库准备区。这里虽然有遮阳的库棚,但依旧挡不住滚滚的热浪,刺眼的阳光和闷热的空气让人格外难受。
 
  正等待大家检查维护的是一辆西安局的SS7D型电力机车。完成断电手续后,记者爬上了火车头的顶部。原来,电力机车的顶部还是一座“钢铁迷宫”。各种管道、线路让记者站在车顶却无处下脚。
 
  与此同时,车顶操作员金惠岐却驾轻就熟,不用几步便来到转换高压电的受电弓装置前。只见他示意安全监护员升起受电弓,随后掏出一把小小的弹簧秤用力将其往下拉。金惠岐说:“这叫做拉弓,一般数值显示70牛顿左右就是正常,不然就要立刻检修。”脱掉手套,金惠岐又赤手检查起各重点部位的零件。此时的受电弓依旧热得发烫,但为了精准感受每一处部件是否“健康”,他可顾不上那份疼痛。
 
  检查完车顶的两台受电弓,金惠岐丢给记者一块抹布,“你用这个把车顶上红色的瓷瓶擦擦干净。”记者数了数,这种支持导线的绝缘体车顶上大大小小一共有25个。“如果不能保持瓷瓶的清洁,大热天里一旦发生故障导致‘抛锚’,全车人都得遭殃。”检查车顶不过短短15分钟时间,但从车底不断冒上来的热气让作业现场如同蒸桑拿。爬下车头,汗流浃背的记者迫不及待地摘掉安全头盔,接过安全监护员递上来的大麦茶,一饮而尽。
 
  动力室就是个“大蒸笼”
 
  “在车头和车底检修的职工备受煎熬,那在车厢内检修的人一定轻松不少吧。”听到记者如此设想,车内的检车员马海宁微微一笑,说:“要不你进来感受一下?”登上电力机车的驾驶室后,马海宁打开了动力室的大门,一股灼人的热浪扑面而来,几乎让人窒息。“这里面都是发动机部件,温度大概在70℃左右吧。”记者跟随马海宁走进了狭长、昏暗的检修通道,两侧的铁板仿佛都冒着热烟,伴随着难闻的机油味和阵阵轰鸣,马海宁开始了在这个“蒸笼间”里的检修工作。
 
  动力室的检修全程不过短短20分钟,却让记者深感“多待一秒也是煎熬”。不断涌来的热气让人难以睁开眼睛。不一会儿,眼泪就忍不住伴着汗水一起流了下来。马海宁说:“我每次进去检修前都要喝上几大瓶矿泉水,不然很有可能在里面就脱水中暑了。”检查时,马海宁一直握着一个手电筒。“它内部装有芯片,可以一边照明一边录像,帮助我们记录下检查全程,避免任何疏忽。”
 
  今年38岁的马海宁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近八年时间。虽然也坦言非常辛苦,但他依旧一丝不苟,仔细地完成了每一项检查任务。“怎么能因为动力室太热就马马虎虎应付工作呢?这是对全车乘客的不负责。”
 
  检修完毕后,机车被接车司机驾驶出了准备场,准备去迎接新一批的乘客。而专业化地检组的职工们,则又整装待发,继续维护下一辆机车。“能够让铁路安全运营,让每一个乘客尽快抵达各自的目的地,我们辛苦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