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中国高铁的出海路

2014-09-0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摘要:   中国高铁的海外版图正在徐徐展开。  8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中国铁路总公司(下称铁总)并召开了座谈会,他说,每次出访
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2008年是中国铁路投资历史上最高的年份,南北车的生产能力大部分都专注于国内订单,因此2009年海外业务,南车下降,北车只有微弱增长。2011年,先是年初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因贪腐下马,引发铁路系统震荡,随后发生的7.23动车事故,使得中国铁路建设进入调整期,该年南北车的国内订单十分惨淡,但其在海外的业务却取得历史上最高位的增长。2013年海外业务减少的原因也跟国内出现大量订单有关。
 
  至于海外市场的具体情况,中国北车方面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做了详尽的分析:
 
  铁路装备产品,非洲市场发展最快,不过目前除南非外其他非洲国家基本使用的是中低档的客货车,非洲市场中国进入比较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就向非洲出口铁路装备了。
 
  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国内注重环保,不愿发展铁路装备这种产业,所以都进口国外的,它使用的是欧美标准,中国一般将其当成高端铁路装备走出去的桥头堡。
 
  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南美,采用的也是欧美标准,但南美地区工会势力强大,为了保当地的就业,当地政府在跟中国铁路装备企业谈判签单时一般有“本地化”的要求,即外来企业要在当地建厂、采购当地材料、使用当地劳动力。
 
  中东、阿拉伯地区,铁路装备的技术和标准要比非洲高,它原先是西方装备企业的市场,近期也向中国开放,但该地区的风险是政局动荡。
 
  俄罗斯也是近期成长比较迅速的一个新兴市场。据上述原铁道部退休官员介绍,前苏联的铁路技术是比较先进的,中国早期也使用和引进了苏联的铁路装备和技术,但随着苏联解体、苏东巨变,俄罗斯的铁路装备市场缩小,而新兴的能源和交通工具革命,也使得当时的铁路成为一个落后的夕阳产业。但近期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新型轨道交通重新得到世界各国青睐,俄罗斯也在加快建设高铁和轨道交通,由于乌克兰危机等,俄罗斯目前跟西方企业的接触减少,这给中国提供了机会。不过,俄罗斯铁路装备技术自有一个自成的体系,要想进入它的市场,必须通过一套相对比较繁琐的认证体系。
 
  该人士介绍,跟俄罗斯关系密切的独联体国家,此前一直使用的是俄罗斯的装备,但其装备基本都用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目前都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这块的市场非常巨大。
 
  而美国使用的是全球最高端的产品和技术,它有一套自己的体系,要进入美国的市场,必须通过其认证,北车目前正在投标美国一个城市的地铁项目,如成功,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标杆意义,“因为一旦美国市场打开,产品得到认可,就可以顺势开拓欧洲市场,一般而言,欧洲市场都会跟随美国。”上述人士说。
 
  中国南车方面则称,相对而言,亚洲、非洲、南美、大洋洲是南车目前的重点销售对象。欧洲与北美是下一步突破的重点。南车目前已经在欧洲已经实现了动车组与地铁的突破,但是面临竞争比较大。在北美市场有可能率先实现高铁的突破。
 
  海外市场的风险提示
 
  打进国外市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当地的法律和技术壁垒。
 
  北车方面表示,在海外业务方面,首要考虑的问题是法律和技术,一般而言,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比较完善,认证体系比较繁琐,进入的壁垒较大,但一旦进入之后,就势如破竹,后期的市场开拓和产品销售就会很顺利。
 
  非洲、中东、东南亚地区相对而言,法律体系相对宽松,技术标准不是很高,进入这种市场偶然性较大,有可能搞定某个大财阀或当地政府就能进入了,但风险也大,一旦出现政局动荡,或当地的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中国企业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当地的风俗也要考虑,例如南非对中国企业进入当地有一些就业的要求,而且具体到企业必须雇佣多少个有色人种。欧美、澳新地区对中国企业进入之后对当地就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视。阿拉伯地区则牵涉到宗教问题,例如朝觐线上的火车司机必须是穆斯林等。
 
  中国南车称,公司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法律和技术问题。目前公司希望通过制造本地化与完善销售网络来解决问题,南车未来可能会考虑并购问题。
 
  北车方面称,目前公司在研发上,跟布拉格工大有合作,主要研制电力牵引系统,在美国跟密歇根大学有合作,研发焊接技术。在美国、马来西亚等地都成立了分公司,这些公司目前主要是为了产品能够在当地通过认证。除此之外,也跟当地公司合作,或收购当地企业,都是为了融入当地、通过当地的技术认证等。
 
  目前北车还没有在海外建厂,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哈萨克斯坦,北车销售了大量的车辆,不久的将来或许会在当地设厂,因为运营维修的业务量比较大,在当地设厂更加经济便捷。
 
  在当地设厂,也是南北车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竞标的竞争优势的一个举措。北车方面称,中国和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三菱和川崎重工这些国外铁路巨头相比,优势是性价比较高,价格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高端产品上,目前中国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另外,虽然以上这些巨头本国的劳动力成本、材料成本和知识产权成本会比中国高很多,但他们也会在当地设厂,例如美国GE在南非设厂,阿尔斯通在巴西有基地,他们利用当地比较低廉的劳动力和材料,中国企业如在南非和巴西竞标,在价格上也不一定有太大的优势。
 
  中国企业在寻找走出去项目和业务的同时,也在积极与国内的银行实现金融方面的合作。
 
  2014年4月20日,北车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表示双方在包括信贷业务合作、咨询服务、非融资类金融业务、海外项目合作等进出口银行经营范围内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双方同意,根据公司海外业务发展的需要,本次战略合作金额为300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美元。进出口银行将在符合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在该合作金额范围内,支持北车海外“走出去”项目,双方合作期限为3年。
 
  北车方面称,该合作主要是把进出口银行的钱贷给国外的购买方,在这方面不用担心违约和坏账问题,因为这些项目基本都是以当地政府信用做担保,即使无法偿还资金,也有相应的抵押物。
 
  运维服务的市场空间
 
  目前,南北车的业务主要以整车销售为主,不过后期的运营维护、零配件销售、技术培训等也日益受到南北车的重视。
 
  北车方面称,目前全球铁路市场年销售额为1431亿欧元,其中产品销售和后期运营维护各占一半。动车组后期的零部件销售、维修、服务、技术培训等是前期整车销售的4到5倍。
 
  南车方面表示,公司已经在考虑后期运营维护方面的业务,在马来西亚、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开展维修、零配件、技术服务等业务。但是南车也坦承,运营不是其强项,但维保业务将是下一步的重点,利润还不错。
 
  目前,南北车出口到国外的车辆涉及的零配件达到10万多个,技术标准1万多个,标准体系有6套,系统异常复杂。涉及国内的车厂有18家,配件厂1200家,仪器设备厂200家,软硬件开发厂商1000家,还包括大量的耗材厂和服务商。
 
  一位长期浸淫于铁路领域的民营企业老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车辆销售涉及的后期运营维护业务非常庞大,南北车有实力去做,但目前尚缺乏动力。他详述,一是整车销售是一锤子买卖,一下子就把钱给赚了,后期运维则太费劲,相对整车销售性价比较低;二是后期运维需求太过分散,为了一个零星的配件更换,派技术人员出国一趟,成本太高;三是南北车仍然是传统的国企管理风格,尾大不掉,管理和执行力不如民企有效率。
 
  该人士认为在目前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南北车完全有动力和需求把这块业务分包给民营企业。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中国高铁的出海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2008年是中国铁路投资历史上最高的年份,南北车的生产能力大部分都专注于国内订单,因此2009年海外业务,南车下降,北车只有微弱增长。2011年,先是年初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因贪腐下马,引发铁路系统震荡,随后发生的7.23动车事故,使得中国铁路建设进入调整期,该年南北车的国内订单十分惨淡,但其在海外的业务却取得历史上最高位的增长。2013年海外业务减少的原因也跟国内出现大量订单有关。
 
  至于海外市场的具体情况,中国北车方面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做了详尽的分析:
 
  铁路装备产品,非洲市场发展最快,不过目前除南非外其他非洲国家基本使用的是中低档的客货车,非洲市场中国进入比较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就向非洲出口铁路装备了。
 
  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国内注重环保,不愿发展铁路装备这种产业,所以都进口国外的,它使用的是欧美标准,中国一般将其当成高端铁路装备走出去的桥头堡。
 
  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南美,采用的也是欧美标准,但南美地区工会势力强大,为了保当地的就业,当地政府在跟中国铁路装备企业谈判签单时一般有“本地化”的要求,即外来企业要在当地建厂、采购当地材料、使用当地劳动力。
 
  中东、阿拉伯地区,铁路装备的技术和标准要比非洲高,它原先是西方装备企业的市场,近期也向中国开放,但该地区的风险是政局动荡。
 
  俄罗斯也是近期成长比较迅速的一个新兴市场。据上述原铁道部退休官员介绍,前苏联的铁路技术是比较先进的,中国早期也使用和引进了苏联的铁路装备和技术,但随着苏联解体、苏东巨变,俄罗斯的铁路装备市场缩小,而新兴的能源和交通工具革命,也使得当时的铁路成为一个落后的夕阳产业。但近期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新型轨道交通重新得到世界各国青睐,俄罗斯也在加快建设高铁和轨道交通,由于乌克兰危机等,俄罗斯目前跟西方企业的接触减少,这给中国提供了机会。不过,俄罗斯铁路装备技术自有一个自成的体系,要想进入它的市场,必须通过一套相对比较繁琐的认证体系。
 
  该人士介绍,跟俄罗斯关系密切的独联体国家,此前一直使用的是俄罗斯的装备,但其装备基本都用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目前都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这块的市场非常巨大。
 
  而美国使用的是全球最高端的产品和技术,它有一套自己的体系,要进入美国的市场,必须通过其认证,北车目前正在投标美国一个城市的地铁项目,如成功,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标杆意义,“因为一旦美国市场打开,产品得到认可,就可以顺势开拓欧洲市场,一般而言,欧洲市场都会跟随美国。”上述人士说。
 
  中国南车方面则称,相对而言,亚洲、非洲、南美、大洋洲是南车目前的重点销售对象。欧洲与北美是下一步突破的重点。南车目前已经在欧洲已经实现了动车组与地铁的突破,但是面临竞争比较大。在北美市场有可能率先实现高铁的突破。
 
  海外市场的风险提示
 
  打进国外市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当地的法律和技术壁垒。
 
  北车方面表示,在海外业务方面,首要考虑的问题是法律和技术,一般而言,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比较完善,认证体系比较繁琐,进入的壁垒较大,但一旦进入之后,就势如破竹,后期的市场开拓和产品销售就会很顺利。
 
  非洲、中东、东南亚地区相对而言,法律体系相对宽松,技术标准不是很高,进入这种市场偶然性较大,有可能搞定某个大财阀或当地政府就能进入了,但风险也大,一旦出现政局动荡,或当地的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中国企业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当地的风俗也要考虑,例如南非对中国企业进入当地有一些就业的要求,而且具体到企业必须雇佣多少个有色人种。欧美、澳新地区对中国企业进入之后对当地就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视。阿拉伯地区则牵涉到宗教问题,例如朝觐线上的火车司机必须是穆斯林等。
 
  中国南车称,公司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法律和技术问题。目前公司希望通过制造本地化与完善销售网络来解决问题,南车未来可能会考虑并购问题。
 
  北车方面称,目前公司在研发上,跟布拉格工大有合作,主要研制电力牵引系统,在美国跟密歇根大学有合作,研发焊接技术。在美国、马来西亚等地都成立了分公司,这些公司目前主要是为了产品能够在当地通过认证。除此之外,也跟当地公司合作,或收购当地企业,都是为了融入当地、通过当地的技术认证等。
 
  目前北车还没有在海外建厂,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哈萨克斯坦,北车销售了大量的车辆,不久的将来或许会在当地设厂,因为运营维修的业务量比较大,在当地设厂更加经济便捷。
 
  在当地设厂,也是南北车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竞标的竞争优势的一个举措。北车方面称,中国和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三菱和川崎重工这些国外铁路巨头相比,优势是性价比较高,价格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高端产品上,目前中国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另外,虽然以上这些巨头本国的劳动力成本、材料成本和知识产权成本会比中国高很多,但他们也会在当地设厂,例如美国GE在南非设厂,阿尔斯通在巴西有基地,他们利用当地比较低廉的劳动力和材料,中国企业如在南非和巴西竞标,在价格上也不一定有太大的优势。
 
  中国企业在寻找走出去项目和业务的同时,也在积极与国内的银行实现金融方面的合作。
 
  2014年4月20日,北车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表示双方在包括信贷业务合作、咨询服务、非融资类金融业务、海外项目合作等进出口银行经营范围内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双方同意,根据公司海外业务发展的需要,本次战略合作金额为300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美元。进出口银行将在符合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在该合作金额范围内,支持北车海外“走出去”项目,双方合作期限为3年。
 
  北车方面称,该合作主要是把进出口银行的钱贷给国外的购买方,在这方面不用担心违约和坏账问题,因为这些项目基本都是以当地政府信用做担保,即使无法偿还资金,也有相应的抵押物。
 
  运维服务的市场空间
 
  目前,南北车的业务主要以整车销售为主,不过后期的运营维护、零配件销售、技术培训等也日益受到南北车的重视。
 
  北车方面称,目前全球铁路市场年销售额为1431亿欧元,其中产品销售和后期运营维护各占一半。动车组后期的零部件销售、维修、服务、技术培训等是前期整车销售的4到5倍。
 
  南车方面表示,公司已经在考虑后期运营维护方面的业务,在马来西亚、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开展维修、零配件、技术服务等业务。但是南车也坦承,运营不是其强项,但维保业务将是下一步的重点,利润还不错。
 
  目前,南北车出口到国外的车辆涉及的零配件达到10万多个,技术标准1万多个,标准体系有6套,系统异常复杂。涉及国内的车厂有18家,配件厂1200家,仪器设备厂200家,软硬件开发厂商1000家,还包括大量的耗材厂和服务商。
 
  一位长期浸淫于铁路领域的民营企业老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车辆销售涉及的后期运营维护业务非常庞大,南北车有实力去做,但目前尚缺乏动力。他详述,一是整车销售是一锤子买卖,一下子就把钱给赚了,后期运维则太费劲,相对整车销售性价比较低;二是后期运维需求太过分散,为了一个零星的配件更换,派技术人员出国一趟,成本太高;三是南北车仍然是传统的国企管理风格,尾大不掉,管理和执行力不如民企有效率。
 
  该人士认为在目前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南北车完全有动力和需求把这块业务分包给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