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是否该打击地铁乞讨?

2014-01-14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本文摘要:  临近春节,深圳地铁内的乞讨现象有所增加。不少市民反映在地铁上频繁遇到带孩子下跪乞讨的妇女。针对此现象,深圳运营管理办公室表示,...
  临近春节,深圳地铁内的乞讨现象有所增加。不少市民反映在地铁上频繁遇到带孩子下跪乞讨的妇女。针对此现象,深圳运营管理办公室表示,将“积极引导市民乘客不滥用同情心,使乞讨人员无利可图,从而不再到地铁乞讨。”同时,地铁执法队将主动协调公安、民政和卫生等相关部门开展辖区的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昨日《南方都市报》)。
 
  可以做得更完善
 
  地铁车站客流密集,站内和地铁车厢空间较为封闭,行乞者选择这类场所乞讨,可以传递给地铁乘客更大的道德压力,迫使其中部分乘客掏钱。这样一种道德胁迫式的行为,并非无懈可击,地铁运营企业同样可以借助站内各类展示平台(如广告展板、电视、广播等),引导市民认清骗局、不滥用同情心。
 
  但要让宣传引导发挥最佳效果,仍有赖于针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政策进一步改进。在现有的乞讨人员救助政策框架内,受助对象可以获得基本的衣食、住宿供给,但要以服从管制为前提,并且仍无法自食其力,一旦离开救助站点,几乎必然回归乞讨。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乞讨人员不愿进入救助站求助的原因。民政、社会保障等部门不妨研究如何在救助期,因地制宜对有劳动能力的受助对象开展职业技能的培养,帮助其重新自食其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救助对于乞讨人员变得具有吸引力。
 
  至于一些妇女将自家孩子带至地铁车厢等公共场所,让孩子以双膝下跪的方式向乘客乞讨,不仅影响了地铁运营秩序,对乘客造成了困扰,更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包括乞讨的孩子,及在场目睹的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关部门应当针对这类具体情况出台强制救助政策,确保孩子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          郑渝川
 
  有点矫枉过正了
 
  乞讨人员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一个乞讨人员的产生,也许都包含着背后一个家庭的重负。理解乞讨人员产生的复杂性,甄别乞讨人员的乞讨行为,是管理者、特别是救助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前段时间,许多城市热衷于设立“禁讨区”,其实是把乞讨问题简单化的做法。“净化地铁”的行动,本质上也并无不同。
 
  职业乞丐、非法行乞究竟怎么界定?在热闹、人流量大的地段进行乞讨,是乞讨人员正常的“经济理性”,只要他们不扰乱正常秩序、不违反法律规定,管理者及市民大可不必视其为异端。有市民给几个钱,让他们能够生存下去,也并非不可接受之事。说明这个城市的市民有悲悯同情之心,人文氛围很浓,容得下乞讨者。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这其实已经明白地表达了对市民表达善心的支持,市民给乞讨人员施舍,其实就是“个人救助”的一种形式。以“滥用”为名让市民勿“同情”乞讨者,其实是和救助之意相悖的,是对社会积善的打击。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是否该打击地铁乞讨?

南方都市报

  临近春节,深圳地铁内的乞讨现象有所增加。不少市民反映在地铁上频繁遇到带孩子下跪乞讨的妇女。针对此现象,深圳运营管理办公室表示,将“积极引导市民乘客不滥用同情心,使乞讨人员无利可图,从而不再到地铁乞讨。”同时,地铁执法队将主动协调公安、民政和卫生等相关部门开展辖区的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昨日《南方都市报》)。
 
  可以做得更完善
 
  地铁车站客流密集,站内和地铁车厢空间较为封闭,行乞者选择这类场所乞讨,可以传递给地铁乘客更大的道德压力,迫使其中部分乘客掏钱。这样一种道德胁迫式的行为,并非无懈可击,地铁运营企业同样可以借助站内各类展示平台(如广告展板、电视、广播等),引导市民认清骗局、不滥用同情心。
 
  但要让宣传引导发挥最佳效果,仍有赖于针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政策进一步改进。在现有的乞讨人员救助政策框架内,受助对象可以获得基本的衣食、住宿供给,但要以服从管制为前提,并且仍无法自食其力,一旦离开救助站点,几乎必然回归乞讨。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乞讨人员不愿进入救助站求助的原因。民政、社会保障等部门不妨研究如何在救助期,因地制宜对有劳动能力的受助对象开展职业技能的培养,帮助其重新自食其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救助对于乞讨人员变得具有吸引力。
 
  至于一些妇女将自家孩子带至地铁车厢等公共场所,让孩子以双膝下跪的方式向乘客乞讨,不仅影响了地铁运营秩序,对乘客造成了困扰,更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包括乞讨的孩子,及在场目睹的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关部门应当针对这类具体情况出台强制救助政策,确保孩子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          郑渝川
 
  有点矫枉过正了
 
  乞讨人员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一个乞讨人员的产生,也许都包含着背后一个家庭的重负。理解乞讨人员产生的复杂性,甄别乞讨人员的乞讨行为,是管理者、特别是救助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前段时间,许多城市热衷于设立“禁讨区”,其实是把乞讨问题简单化的做法。“净化地铁”的行动,本质上也并无不同。
 
  职业乞丐、非法行乞究竟怎么界定?在热闹、人流量大的地段进行乞讨,是乞讨人员正常的“经济理性”,只要他们不扰乱正常秩序、不违反法律规定,管理者及市民大可不必视其为异端。有市民给几个钱,让他们能够生存下去,也并非不可接受之事。说明这个城市的市民有悲悯同情之心,人文氛围很浓,容得下乞讨者。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这其实已经明白地表达了对市民表达善心的支持,市民给乞讨人员施舍,其实就是“个人救助”的一种形式。以“滥用”为名让市民勿“同情”乞讨者,其实是和救助之意相悖的,是对社会积善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