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把高铁打造成真正的“中国名片”

2015-02-02 来源:光明网
本文摘要:近年来,高铁已经成为我国领导人出访时必带的一张“中国名片”。作为一张“中国名片”,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日益清晰。
 
  近年来,高铁已经成为我国领导人出访时必带的一张“中国名片”。李克强总理去年多次出访都在全力推介高铁:2014年5月,访问埃塞俄比亚时,宣布在非洲建立高铁研发中心;6月,访问英国时要推动中英高铁合作;8月,访问美国时,表示愿意参与美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同月,访问津巴布韦时,支持在非洲国家首都和主要商业中心之间建设高铁的倡议;10月,出访俄罗斯时与俄签订高铁等合作备忘录;12月,赴泰国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领导人会议,请泰国总理亲赴中国体验京津高铁,中泰高铁合作计划顺利推进。
 
  作为一张“中国名片”,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日益清晰。一方面,这张名片有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形象。我国“高铁”科技含量高,且已经成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国家以“高铁”为突破口,让高铁作为中国高科技的代表率先成功“走出去”,从产品出口转向技术出口,会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改变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认识,助推我国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可以助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高铁产业涉及众多上下游产业,涉及冶金、机械、建筑、橡胶、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高技术产品。如,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的零部件就有10万多个,独立子系统达到260多个,其中的许多技术成果很容易转化为其他行业使用。高铁的“走出去”必将带动一批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集成能力最强、系统技术最全、投产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但我国高铁从2004年起步,至今仅有10年时间,高铁这张“中国名片”能否赶上“中国速度”,长期成为我国的一张拿得出手的名片,仍面临诸多挑战。
 
  高铁发展面临的问题
 
  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理顺。2013年3月,国务院启动大部制改革,推动铁路系统“政企分开”,将拟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部,国家铁路局承担其他行政职能,并对铁路安全生产、服务质量、工程质量进行监管,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原铁道部的企业职责。但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二者之间的职能到目前为止并未完全厘清,存在诸多交叉领域,而且国家铁路局的监管能否到位尚存疑问。此外,高铁“走出去”涉及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外交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在打造高铁这张“中国名片”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投融资体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我国高铁的投资主体仍然很单一,主要还是各级政府、政策性银行贷款,企业投资较少,基本上没有民间投资和外资,导致我国高铁的建设资金来自财政资金、铁路建设基金、银行贷款、债券等,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力度较小,从国际市场融资的能力较为有限,而且投融资管理也欠规范化。由于投融资体制存在的以上问题,高铁建设长期以来负债率过高的顽疾难以化解。
 
  国外运行和管理经验不足。我国虽然目前有从国内过阿拉山口到国外的货运列车,在货运方面积累了一些运营和管理经验,但客运方面的经验非常欠缺。而且服务提供能力严重不足。许多著名的高铁装备企业,如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等已经具备工程设计、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维护保养等商业服务能力,可以为不同区域、不同市场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而我国高铁装备企业主要专注于研发、制造、销售,服务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还面临着难以解决的技术标准对接问题。当前,我国高铁产业在设计、建设、装备、运营、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有的技术水平甚至比欧洲标准更先进,但欧洲、美国和日本等高铁强国都有各自的行业标准,并主导和垄断着全球的技术标准体系,我国的标准无法与国外标准对接。土耳其高铁项目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等采用的就是欧洲的技术标准,而我国产品通过欧洲标准鉴定费用高昂,我国道岔生产厂商至少要花费600万元才可获得欧洲认证。
 
  国外发展环境风险难以控制。其中主要包括政治局势不稳定,如泰国高铁项目因当前当地政局的不稳定而出现反复;另外,对当地的法律、风俗、治安、地质等情况也估计不足。如2009年,中铁建中标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项目,该项目采用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管理(三年)的模式,而一年多之后,中铁建就预计亏损41.53亿元。2012年底,老挝国会通过了中国─老挝高铁项目,但时至今日仍未破土动工。
 
  从四方面推进
 
  针对以上问题,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做好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在我国高铁“走出去”已有的欧亚高铁、中亚高铁和泛亚高铁的三大战略基础上,制订中国高铁的中长期规划,加强针对高铁在海外发展的政策引导,进一步细化高铁“走出去”具体路径。还要理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关系,进一步厘清各自职能的边界,充分发挥国家铁路局的监管职能。要建立和健全国家协调运行机制,工信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应联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协调运行机制,协同作战。
 
  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使高铁成为多元资金的“吸纳者”。要用好铁路发展基金。目前,《铁路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已发布,中国铁路发展基金股份管理公司成立在即,要充分发挥铁路发展基金引导性作用,主要投资于国家批准的重要的项目。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民营资本积极支持铁路建设,扩大社会资本投资规模。对民营资本参与高铁投资进行准确定位和引导,细化具体可操作性方案。要积极推进股权融资,扩大权益性融资比例;合理运用ppp(公共私营合作制)、bt(建设—移交)、bt加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bot(建设—经营—移交)等项目融资方式。还要推进高铁“走出去”项目在国际资本市场实现多元化融资,如在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利用设备金融租赁、设立国际铁路产业投资基金等,对于在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建设高铁项目,可以采取资源换项目的方式。
 
  完善标准化体系,争作全球高铁标准的“引领者”。要保持和提升技术优势。坚持市场化的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仅注重技术创新,也要注重企业管理、商业模式等多元化的创新;不断拓展创新的资金来源,增加资金的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申请国际专利,强化核心专利在全球的布局,尤其要加强在目标市场国家的专利申请,加强对核心知识产权的保护全面完善和保持技术上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高铁技术标准体系的制订,推动我国铁路技术标准融入国际并转向引导国际标准发展方向。
 
  推行本土化发展,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者”。中国高铁要打开国际市场,需要充分了解各国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法律等环境,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与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民众等进行沟通。在进入新市场时,为了有效降低风险,可以与当地其他企业合作。如,我国修建的海外第一条高铁即伊安高铁就是和土耳其当地企业联合投标的。此外,还要制定高铁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既培养国内高铁人才,更要注重培养修建高铁所在国的人才。唯有如此,高铁才能真正融入当地,长期成为我国的一个金字招牌。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把高铁打造成真正的“中国名片”

光明网

 
  近年来,高铁已经成为我国领导人出访时必带的一张“中国名片”。李克强总理去年多次出访都在全力推介高铁:2014年5月,访问埃塞俄比亚时,宣布在非洲建立高铁研发中心;6月,访问英国时要推动中英高铁合作;8月,访问美国时,表示愿意参与美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同月,访问津巴布韦时,支持在非洲国家首都和主要商业中心之间建设高铁的倡议;10月,出访俄罗斯时与俄签订高铁等合作备忘录;12月,赴泰国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领导人会议,请泰国总理亲赴中国体验京津高铁,中泰高铁合作计划顺利推进。
 
  作为一张“中国名片”,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日益清晰。一方面,这张名片有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形象。我国“高铁”科技含量高,且已经成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国家以“高铁”为突破口,让高铁作为中国高科技的代表率先成功“走出去”,从产品出口转向技术出口,会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改变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认识,助推我国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可以助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高铁产业涉及众多上下游产业,涉及冶金、机械、建筑、橡胶、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高技术产品。如,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的零部件就有10万多个,独立子系统达到260多个,其中的许多技术成果很容易转化为其他行业使用。高铁的“走出去”必将带动一批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集成能力最强、系统技术最全、投产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但我国高铁从2004年起步,至今仅有10年时间,高铁这张“中国名片”能否赶上“中国速度”,长期成为我国的一张拿得出手的名片,仍面临诸多挑战。
 
  高铁发展面临的问题
 
  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理顺。2013年3月,国务院启动大部制改革,推动铁路系统“政企分开”,将拟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部,国家铁路局承担其他行政职能,并对铁路安全生产、服务质量、工程质量进行监管,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原铁道部的企业职责。但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二者之间的职能到目前为止并未完全厘清,存在诸多交叉领域,而且国家铁路局的监管能否到位尚存疑问。此外,高铁“走出去”涉及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外交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在打造高铁这张“中国名片”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投融资体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我国高铁的投资主体仍然很单一,主要还是各级政府、政策性银行贷款,企业投资较少,基本上没有民间投资和外资,导致我国高铁的建设资金来自财政资金、铁路建设基金、银行贷款、债券等,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力度较小,从国际市场融资的能力较为有限,而且投融资管理也欠规范化。由于投融资体制存在的以上问题,高铁建设长期以来负债率过高的顽疾难以化解。
 
  国外运行和管理经验不足。我国虽然目前有从国内过阿拉山口到国外的货运列车,在货运方面积累了一些运营和管理经验,但客运方面的经验非常欠缺。而且服务提供能力严重不足。许多著名的高铁装备企业,如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等已经具备工程设计、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维护保养等商业服务能力,可以为不同区域、不同市场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而我国高铁装备企业主要专注于研发、制造、销售,服务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还面临着难以解决的技术标准对接问题。当前,我国高铁产业在设计、建设、装备、运营、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有的技术水平甚至比欧洲标准更先进,但欧洲、美国和日本等高铁强国都有各自的行业标准,并主导和垄断着全球的技术标准体系,我国的标准无法与国外标准对接。土耳其高铁项目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等采用的就是欧洲的技术标准,而我国产品通过欧洲标准鉴定费用高昂,我国道岔生产厂商至少要花费600万元才可获得欧洲认证。
 
  国外发展环境风险难以控制。其中主要包括政治局势不稳定,如泰国高铁项目因当前当地政局的不稳定而出现反复;另外,对当地的法律、风俗、治安、地质等情况也估计不足。如2009年,中铁建中标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项目,该项目采用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管理(三年)的模式,而一年多之后,中铁建就预计亏损41.53亿元。2012年底,老挝国会通过了中国─老挝高铁项目,但时至今日仍未破土动工。
 
  从四方面推进
 
  针对以上问题,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做好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在我国高铁“走出去”已有的欧亚高铁、中亚高铁和泛亚高铁的三大战略基础上,制订中国高铁的中长期规划,加强针对高铁在海外发展的政策引导,进一步细化高铁“走出去”具体路径。还要理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关系,进一步厘清各自职能的边界,充分发挥国家铁路局的监管职能。要建立和健全国家协调运行机制,工信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应联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协调运行机制,协同作战。
 
  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使高铁成为多元资金的“吸纳者”。要用好铁路发展基金。目前,《铁路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已发布,中国铁路发展基金股份管理公司成立在即,要充分发挥铁路发展基金引导性作用,主要投资于国家批准的重要的项目。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民营资本积极支持铁路建设,扩大社会资本投资规模。对民营资本参与高铁投资进行准确定位和引导,细化具体可操作性方案。要积极推进股权融资,扩大权益性融资比例;合理运用ppp(公共私营合作制)、bt(建设—移交)、bt加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bot(建设—经营—移交)等项目融资方式。还要推进高铁“走出去”项目在国际资本市场实现多元化融资,如在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利用设备金融租赁、设立国际铁路产业投资基金等,对于在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建设高铁项目,可以采取资源换项目的方式。
 
  完善标准化体系,争作全球高铁标准的“引领者”。要保持和提升技术优势。坚持市场化的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仅注重技术创新,也要注重企业管理、商业模式等多元化的创新;不断拓展创新的资金来源,增加资金的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申请国际专利,强化核心专利在全球的布局,尤其要加强在目标市场国家的专利申请,加强对核心知识产权的保护全面完善和保持技术上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高铁技术标准体系的制订,推动我国铁路技术标准融入国际并转向引导国际标准发展方向。
 
  推行本土化发展,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者”。中国高铁要打开国际市场,需要充分了解各国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法律等环境,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与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民众等进行沟通。在进入新市场时,为了有效降低风险,可以与当地其他企业合作。如,我国修建的海外第一条高铁即伊安高铁就是和土耳其当地企业联合投标的。此外,还要制定高铁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既培养国内高铁人才,更要注重培养修建高铁所在国的人才。唯有如此,高铁才能真正融入当地,长期成为我国的一个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