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王顺强:智能制造助力中国高铁装备创新发展

2016-09-28 来源:新浪财经
本文摘要:“2016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于9 27-9 28青岛举行,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指导,青岛市人民政府、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共同主办,中车集团副总工程师王顺强出席并演讲。

 
  “2016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于9.27-9.28青岛举行,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指导,青岛市人民政府、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共同主办,中车集团副总工程师王顺强出席并演讲。

     王顺强:尊敬的安司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很高兴有机会来分享中国高铁装备的创新发展和智能制造。首先我代表中国中车对一直以来关心中国高铁装备创新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表示感谢。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智能制造助力中国高铁装备的创新发展。
  
  我分四个部分介绍,一个是中车的介绍,还有中国高铁装备发展的成就,中国高铁装备发展的体会,还有中国智能制造案例的分享。
 
  中国中车应该说是一个年轻的企业,也是一个老企业,去年刚刚成立,去年6.1号我们中车股份整合成立,9月份中车集团整合成立,成立之后中车下面拥有51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拥有全球员工18万,实现了2016年2419亿元的收入,利润118亿元,中车已经成为轨道交通行业的巨无霸,德国的SCI统计,我们连续两年轨道交通行业第二名和第三名竞争对手收入和利润加在一起还没有中车一家大,中国位于中国500强第22位,世界品牌500强的179位,说到中车,轨道交通是中车好像一个代名词,中车的主业确实是以我们的高速动车组、机车出身,客车、货车、地铁轻轨包括其他的一些系列的有轨电车以及全系统的轨道交通的解决方案,这些产品跟解决方案已经为全球六大洲一百多个国家产生了服务,我们应该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中车利用我们的核心技术,我们也在拓展相关的多元产业,高分子、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未来的工业是软件主导的工业,中车也在积极的拓展这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中车在青岛是我们布局最大的区域,拥有四家核心企业,这上面的数据应该是不准确的,我们今年最新统计是年产值达到600亿,占到了中车产值的五分之一,现在是一个最大的区域布局,同时在青岛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H380A的动车组是国家外交金色名片之一,同时在这儿实验出了时速500公里的高速列车,同时中国国内包括全球的60%的高速动车组都是由青岛区域公司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生产制造的,青岛市正在推进的千亿产业园,包括高速列车产业园以及未来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研发中心,这些政策推动为中车的未来发展又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们想回顾一下世界高铁发展的历史,应该说日本是从1964年建成世界第一条高铁,用了半个世纪的时候发展了2600多公里的高铁,现在投入运营的是440余列,法国用了30年的时间建成2000多公里的TTV高速铁路,现在投入280余组动车组,德国1971年建成第一条,20年发展了1400多公里的里程。中国2008年建成京津高铁,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车的高速动车组的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安全可靠性价比最高,应该拥有快捷、安全、舒适、平稳的特点,在去年2015年有一个在京沪高铁有一个瑞典乘客拍了一个视频,一个硬币屹立在窗边,9分钟的行驶中没有倒下,这说明高铁的平稳。经过十几年的自助创新,实际上我们解决了很多核心技术的突破,高速动车组要从静止状态达到一个飞机起飞的速度,这个动力、牵引便流技术非常关键,包括高速动车组这么一个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协同一致的平稳运行,它的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也是非常关键,这么高的速度,这么短的时间能停下来,制动技术也是非常关键。同时通过这些年的创新发展,我们搭建了比较完善的创新平台,我们的虚拟验证仿真设计制造能力,包括实际的实验验证能力达到了全球领先。
 
  尤其我们按照国家的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应该说在国际化项目应该是在密集的跟踪十几个高铁的合作项目,同时在去年的8月份,中国的高铁出口到欧洲的马其顿,从2013年到现在我们给阿根廷提供了700多组动车组投入运营,今年上半年中车海外新签订单达到148亿同比增长了126%。
 
  我想谈我们有三点的体会,一个是中国高铁装备发展,第一个体会就是以人为本,我们通过院士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以精益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专家团队和高技能蓝领人才团队打造了中国高铁的创新发展,同时铸就了为中国梦提升的第一代高铁工人的精神。
 
  第二点体会就是自助创新,从2003年到现在,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创新,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体会,中国高铁技术创新联盟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我们叫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这是我们的一个很深的体会,加上我们中车强大的创新的实验验证能力,有工程实验室、省级研发中心,形成我们强大的生产制造实验验证创新能力,这是我加上我们和海外的国际合作,铸就了中车的创新发展。
 
  体会之三,我觉得在这一轮的十几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统过两化融合打造精益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光引进了技术,引进了技术管理体系,同时我们引进了管理,刚才很多领导都在提未来的智能制造还有我们的互联互通,中车从过去南车北车,一开始我们要求一个中车,一套标准、一套数据,如果数据的标准开始不做好,今天建成的信息系统都是碎片化的,未来无论是预测放系都是很难做的,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加上我们去推进行业的专家叫ERP系统统一大平台的继承应用,搭建了数字化协同平台,实现了整个价值链从研发设计开始的人财物、产供销的运作,目标是为了我们的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好,成本更低。
 
  这里面值得一提的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搭建了这个协同平台,为我们高速动车组的三个地方,北京、唐山、长春的三地协同和两地生产制造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同时多学科的仿真设计平台把我们显性的碎片化的管理知识碎片化、知识化,逐渐积累下来变成数字化的内容。
 
  我们还有一个体会,要搞智能制造,如果没有一点一点的台阶基础是不可能的,过去因为产业发展不同,我们产业很多,过去是精细化,实现信息化拉动业务,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在精益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制造的突破。目前中车的高速动车组还有一些核心产业的水平属于精益级,我们过去是靠着信息化拉动业务实现全业务的覆盖,今天希望翻过来看,未来如何实现数据的自动流?我觉得我们对来智能企业是叫数据物流信息流的自动流动,只有三流的自动流动合一才可以实现智能制造,现在的精益如果不能站到管理的角度优化,是很难实现智能制造,这个标准化、数字化是一个前提。
 
  未来中车我们制订了一个中车制造2025蓝图规划,这和中国制造2025时间点契合的,我们希望通过三网融合推进中车的智能制造,第一张网希望打造一张覆盖中车产品的产品网,通过我们说的传感、感知、互联,实现整个产品的天地一体的的互联之后,我要做整个产品的运维服务、专家服务,预防性维修,包括产品的预测优化分析。
 
  第二张网是我们想打造未来的智造网,我们想在原来精益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全面的转型升级,不断把我们站在管理的角度,站在精益管理的角度全面梳理我们的制度流程,同时把现场检测等资源数字化之后实现互通互联,目标还是围绕效率、质量、成本。
 
  第三,要打造未来的服务网,今天上午很多的专家提到了用户体验,未来中车现在的客户,我们都是一些大的企业,比如说未来的其他国家的铁路公司,实际上中车达到的产品已经成为陆地上一个最大的移动终端,就是高速列车、轨道交通、市内电车,如何让客户的客户有更好的体验?能让客户有一个非常好的旅行,大家可能超过4个小时以上的高铁没有WIFI、没有相应的购物、娱乐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互联网体验觉得旅途很不愉快,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服务网络跟互通互联,为大家提供一个开心的旅行,不光能够体验速度,同时还可以体现方便的商务,方便的娱乐,方便的其他方面的互联网体验,这是我们理解的整个中车智能制造未来的一个规划跟发展方向。
 
  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实际上我们围绕高速列车的产业链九大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我们总成、转向架、车体、牵引变流系统、微机控制系统等核心系统围绕着我们的质量、效率、成本和员工的作业环境等环节我们开展智能制造,目标就是让我们整个的高端产品的安全、可靠、更高的品质。
 
  所以我下面介绍的案例,就是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在中国青岛四方的案例。
 
  我简单介绍一下青岛四方股份公司,它是在中车是一个单体最大的企业,高速动车组占有率国内市场达到40%以上,同时它拥有全系列的高速动车组的产品,包括当时在铁路的实验运营的时候创造了486.1公里的最高实验运营速度,同时承担城轨地铁等产品,我们为什么选择转向架?高速列车除了动力之外,转向架就承担着导向、承重、减震,牵引制动等所有功能集中在转向架,这个制造工艺复杂,有近3千多个工序组成,转向架的水平代表着行业水平,也代表着国际竞争力。
 
  这个项目的目标,我们是希望在我们原来精益企业的基础,我们以数字化的车间作为载体,实现我们整个转向架车间的转向架设计制造、运营、服务的全过程化,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总结智能制造模式,引领未来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乃至整个产品的智能制造的发展。
 
  这个项目我们一共分了8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就是我们整个的数字化车间的建模和生产的仿真,在开始之前我们开始这些数字化的手段,对所有的厂房、工艺、工位、装备进行了全声明周期的仿真,这个内容已经基本上全部做完了,第二个就是智能装备的应用,我们在这里面有11条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程度是刚才说的质量、人工作业环境、成本前提下,我们把认为质量关键环节全部用自动化方式全部改造,目前我们已经改造了四条线,其他的线我们正在推进过程当中。
 
  还有一个就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一个所有的这些车间现场的所有的数据的采集,采用物联网的技术,我们要把所有的信息把现场的情况实时的反映到系统当中,然后进行统一的处理,实现我们数据流动的自动化。
 
  第四个内容,就是智能物流系统建设,转向架是一个完整的物理物质,我们希望在完整的物理位置当中实现它所用到的这些物流的自动化的运输包括相关的检测和整个的出入库的检测和ERP的集成。
 
  第五要做好车间现场的信息系统建设,它是把企业的ERP系统、检修企业还有其他的一些专业质量系统的全面的集成,要保证三维模型能到车间现场,要保证计划能跟它做很好的匹配,可以保证现场搜集到的数据计划可以有一个很快的及时的处理,才可以保证整个工厂转向架的生产调度、处理、制造包括这方方面面的一些物流,整个协调运转。
 
  再就是我们说的工业网络,因为它的工业网络对我们实时性和冗余性要求的更高,我们是希望通过按照一种国际标准的方式建立整个工业网络体系确保整个网络的连接是有效安全可靠的,还包括自动控制也是基本上毫秒级的可控。
 
  第七,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整个的数据的积累,来实现我们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包括我们未来转向架运行到30万公里之后可能回基地检修,希望积累这些数据之后,实现整个远程专家支持,健康管理等。
 
  还有一块就是高度关注的信息安全,这块没有安全,可能我们整个的数字化车间的整个未来的运作可能是面临着非常大的问题,所以在这一块,我们也是按照原来在建ERP、管理这块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标准要加大信息安全的建设力度,包括网络的隔离、控制系统的选择,包括其他人员的管理,都要按照国际标准体系建设体系和建设。
 
  所以这个项目,我们基本上应该是在后年通过验收,到时候也欢迎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朋友到现场参观体验,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我们更好的产品质量、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品质、更低的成本。
 
  这里面,我们是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应用,来带动和推动整个中车的整个产业链的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智能制造,让我们的整个动车组的产品安全可靠性指标更好。
 
  未来中车我们也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我们定了一个自己认为在产业链上影响质量安全运营的环节,要打造30个智能示范线和五个智能化车间,然后推进我们的过程自动化、装备柔性化、管理数字化、安全可视化、全面集成化。
 
  中车现在知名度很高,但我们很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和跨国企业有很大的差距,国际市场份额布告,国际化市场缺乏经验。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不强,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中车通过“十三五”和中长期的发展战略,我们已经确定了大概十个方向的目标,其中企业的数字化、技术平台化、产品模块化、制造智能化等都是我们需要转型的目标。这张图在图的右边是我们的一个中国的高铁运营线路图,某种程度上很像我们中国的北京、上海的很多的地铁线路图,实际上中国的高铁让我们很多的城市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让很多的异地城市变成一座城市,让很多的异地恋变成同城恋。我们希望让客户的客户体验更好,让通过互联让大家有一个开心的旅行。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这种轨道交通的连接世界,造福人类,同时中国中车也希望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的支持下,承载着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梦想,不断的去扎扎实实的推进我们的基础管理、精益管理、智能制造,成为一个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的跨国一流的世界企业集团。
 
  应该说,中国的高速动车组已经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一张两立的名片,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大家对中国高铁装备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热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中国中车希望与各方朋友共同努力,让高速动车组包含有更多中国数字化制造的内涵和元素,让高铁真正成为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战略的开路先锋,圆中国制造强国之梦,再次感谢各位专家,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王顺强:智能制造助力中国高铁装备创新发展

新浪财经


 
  “2016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于9.27-9.28青岛举行,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指导,青岛市人民政府、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共同主办,中车集团副总工程师王顺强出席并演讲。

     王顺强:尊敬的安司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很高兴有机会来分享中国高铁装备的创新发展和智能制造。首先我代表中国中车对一直以来关心中国高铁装备创新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表示感谢。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智能制造助力中国高铁装备的创新发展。
  
  我分四个部分介绍,一个是中车的介绍,还有中国高铁装备发展的成就,中国高铁装备发展的体会,还有中国智能制造案例的分享。
 
  中国中车应该说是一个年轻的企业,也是一个老企业,去年刚刚成立,去年6.1号我们中车股份整合成立,9月份中车集团整合成立,成立之后中车下面拥有51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拥有全球员工18万,实现了2016年2419亿元的收入,利润118亿元,中车已经成为轨道交通行业的巨无霸,德国的SCI统计,我们连续两年轨道交通行业第二名和第三名竞争对手收入和利润加在一起还没有中车一家大,中国位于中国500强第22位,世界品牌500强的179位,说到中车,轨道交通是中车好像一个代名词,中车的主业确实是以我们的高速动车组、机车出身,客车、货车、地铁轻轨包括其他的一些系列的有轨电车以及全系统的轨道交通的解决方案,这些产品跟解决方案已经为全球六大洲一百多个国家产生了服务,我们应该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中车利用我们的核心技术,我们也在拓展相关的多元产业,高分子、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未来的工业是软件主导的工业,中车也在积极的拓展这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中车在青岛是我们布局最大的区域,拥有四家核心企业,这上面的数据应该是不准确的,我们今年最新统计是年产值达到600亿,占到了中车产值的五分之一,现在是一个最大的区域布局,同时在青岛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H380A的动车组是国家外交金色名片之一,同时在这儿实验出了时速500公里的高速列车,同时中国国内包括全球的60%的高速动车组都是由青岛区域公司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生产制造的,青岛市正在推进的千亿产业园,包括高速列车产业园以及未来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研发中心,这些政策推动为中车的未来发展又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们想回顾一下世界高铁发展的历史,应该说日本是从1964年建成世界第一条高铁,用了半个世纪的时候发展了2600多公里的高铁,现在投入运营的是440余列,法国用了30年的时间建成2000多公里的TTV高速铁路,现在投入280余组动车组,德国1971年建成第一条,20年发展了1400多公里的里程。中国2008年建成京津高铁,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车的高速动车组的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安全可靠性价比最高,应该拥有快捷、安全、舒适、平稳的特点,在去年2015年有一个在京沪高铁有一个瑞典乘客拍了一个视频,一个硬币屹立在窗边,9分钟的行驶中没有倒下,这说明高铁的平稳。经过十几年的自助创新,实际上我们解决了很多核心技术的突破,高速动车组要从静止状态达到一个飞机起飞的速度,这个动力、牵引便流技术非常关键,包括高速动车组这么一个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协同一致的平稳运行,它的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也是非常关键,这么高的速度,这么短的时间能停下来,制动技术也是非常关键。同时通过这些年的创新发展,我们搭建了比较完善的创新平台,我们的虚拟验证仿真设计制造能力,包括实际的实验验证能力达到了全球领先。
 
  尤其我们按照国家的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应该说在国际化项目应该是在密集的跟踪十几个高铁的合作项目,同时在去年的8月份,中国的高铁出口到欧洲的马其顿,从2013年到现在我们给阿根廷提供了700多组动车组投入运营,今年上半年中车海外新签订单达到148亿同比增长了126%。
 
  我想谈我们有三点的体会,一个是中国高铁装备发展,第一个体会就是以人为本,我们通过院士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以精益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专家团队和高技能蓝领人才团队打造了中国高铁的创新发展,同时铸就了为中国梦提升的第一代高铁工人的精神。
 
  第二点体会就是自助创新,从2003年到现在,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创新,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体会,中国高铁技术创新联盟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我们叫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这是我们的一个很深的体会,加上我们中车强大的创新的实验验证能力,有工程实验室、省级研发中心,形成我们强大的生产制造实验验证创新能力,这是我加上我们和海外的国际合作,铸就了中车的创新发展。
 
  体会之三,我觉得在这一轮的十几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统过两化融合打造精益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光引进了技术,引进了技术管理体系,同时我们引进了管理,刚才很多领导都在提未来的智能制造还有我们的互联互通,中车从过去南车北车,一开始我们要求一个中车,一套标准、一套数据,如果数据的标准开始不做好,今天建成的信息系统都是碎片化的,未来无论是预测放系都是很难做的,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加上我们去推进行业的专家叫ERP系统统一大平台的继承应用,搭建了数字化协同平台,实现了整个价值链从研发设计开始的人财物、产供销的运作,目标是为了我们的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好,成本更低。
 
  这里面值得一提的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搭建了这个协同平台,为我们高速动车组的三个地方,北京、唐山、长春的三地协同和两地生产制造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同时多学科的仿真设计平台把我们显性的碎片化的管理知识碎片化、知识化,逐渐积累下来变成数字化的内容。
 
  我们还有一个体会,要搞智能制造,如果没有一点一点的台阶基础是不可能的,过去因为产业发展不同,我们产业很多,过去是精细化,实现信息化拉动业务,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在精益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制造的突破。目前中车的高速动车组还有一些核心产业的水平属于精益级,我们过去是靠着信息化拉动业务实现全业务的覆盖,今天希望翻过来看,未来如何实现数据的自动流?我觉得我们对来智能企业是叫数据物流信息流的自动流动,只有三流的自动流动合一才可以实现智能制造,现在的精益如果不能站到管理的角度优化,是很难实现智能制造,这个标准化、数字化是一个前提。
 
  未来中车我们制订了一个中车制造2025蓝图规划,这和中国制造2025时间点契合的,我们希望通过三网融合推进中车的智能制造,第一张网希望打造一张覆盖中车产品的产品网,通过我们说的传感、感知、互联,实现整个产品的天地一体的的互联之后,我要做整个产品的运维服务、专家服务,预防性维修,包括产品的预测优化分析。
 
  第二张网是我们想打造未来的智造网,我们想在原来精益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全面的转型升级,不断把我们站在管理的角度,站在精益管理的角度全面梳理我们的制度流程,同时把现场检测等资源数字化之后实现互通互联,目标还是围绕效率、质量、成本。
 
  第三,要打造未来的服务网,今天上午很多的专家提到了用户体验,未来中车现在的客户,我们都是一些大的企业,比如说未来的其他国家的铁路公司,实际上中车达到的产品已经成为陆地上一个最大的移动终端,就是高速列车、轨道交通、市内电车,如何让客户的客户有更好的体验?能让客户有一个非常好的旅行,大家可能超过4个小时以上的高铁没有WIFI、没有相应的购物、娱乐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互联网体验觉得旅途很不愉快,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服务网络跟互通互联,为大家提供一个开心的旅行,不光能够体验速度,同时还可以体现方便的商务,方便的娱乐,方便的其他方面的互联网体验,这是我们理解的整个中车智能制造未来的一个规划跟发展方向。
 
  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实际上我们围绕高速列车的产业链九大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我们总成、转向架、车体、牵引变流系统、微机控制系统等核心系统围绕着我们的质量、效率、成本和员工的作业环境等环节我们开展智能制造,目标就是让我们整个的高端产品的安全、可靠、更高的品质。
 
  所以我下面介绍的案例,就是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在中国青岛四方的案例。
 
  我简单介绍一下青岛四方股份公司,它是在中车是一个单体最大的企业,高速动车组占有率国内市场达到40%以上,同时它拥有全系列的高速动车组的产品,包括当时在铁路的实验运营的时候创造了486.1公里的最高实验运营速度,同时承担城轨地铁等产品,我们为什么选择转向架?高速列车除了动力之外,转向架就承担着导向、承重、减震,牵引制动等所有功能集中在转向架,这个制造工艺复杂,有近3千多个工序组成,转向架的水平代表着行业水平,也代表着国际竞争力。
 
  这个项目的目标,我们是希望在我们原来精益企业的基础,我们以数字化的车间作为载体,实现我们整个转向架车间的转向架设计制造、运营、服务的全过程化,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总结智能制造模式,引领未来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乃至整个产品的智能制造的发展。
 
  这个项目我们一共分了8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就是我们整个的数字化车间的建模和生产的仿真,在开始之前我们开始这些数字化的手段,对所有的厂房、工艺、工位、装备进行了全声明周期的仿真,这个内容已经基本上全部做完了,第二个就是智能装备的应用,我们在这里面有11条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程度是刚才说的质量、人工作业环境、成本前提下,我们把认为质量关键环节全部用自动化方式全部改造,目前我们已经改造了四条线,其他的线我们正在推进过程当中。
 
  还有一个就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一个所有的这些车间现场的所有的数据的采集,采用物联网的技术,我们要把所有的信息把现场的情况实时的反映到系统当中,然后进行统一的处理,实现我们数据流动的自动化。
 
  第四个内容,就是智能物流系统建设,转向架是一个完整的物理物质,我们希望在完整的物理位置当中实现它所用到的这些物流的自动化的运输包括相关的检测和整个的出入库的检测和ERP的集成。
 
  第五要做好车间现场的信息系统建设,它是把企业的ERP系统、检修企业还有其他的一些专业质量系统的全面的集成,要保证三维模型能到车间现场,要保证计划能跟它做很好的匹配,可以保证现场搜集到的数据计划可以有一个很快的及时的处理,才可以保证整个工厂转向架的生产调度、处理、制造包括这方方面面的一些物流,整个协调运转。
 
  再就是我们说的工业网络,因为它的工业网络对我们实时性和冗余性要求的更高,我们是希望通过按照一种国际标准的方式建立整个工业网络体系确保整个网络的连接是有效安全可靠的,还包括自动控制也是基本上毫秒级的可控。
 
  第七,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整个的数据的积累,来实现我们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包括我们未来转向架运行到30万公里之后可能回基地检修,希望积累这些数据之后,实现整个远程专家支持,健康管理等。
 
  还有一块就是高度关注的信息安全,这块没有安全,可能我们整个的数字化车间的整个未来的运作可能是面临着非常大的问题,所以在这一块,我们也是按照原来在建ERP、管理这块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标准要加大信息安全的建设力度,包括网络的隔离、控制系统的选择,包括其他人员的管理,都要按照国际标准体系建设体系和建设。
 
  所以这个项目,我们基本上应该是在后年通过验收,到时候也欢迎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朋友到现场参观体验,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我们更好的产品质量、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品质、更低的成本。
 
  这里面,我们是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应用,来带动和推动整个中车的整个产业链的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智能制造,让我们的整个动车组的产品安全可靠性指标更好。
 
  未来中车我们也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我们定了一个自己认为在产业链上影响质量安全运营的环节,要打造30个智能示范线和五个智能化车间,然后推进我们的过程自动化、装备柔性化、管理数字化、安全可视化、全面集成化。
 
  中车现在知名度很高,但我们很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和跨国企业有很大的差距,国际市场份额布告,国际化市场缺乏经验。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不强,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中车通过“十三五”和中长期的发展战略,我们已经确定了大概十个方向的目标,其中企业的数字化、技术平台化、产品模块化、制造智能化等都是我们需要转型的目标。这张图在图的右边是我们的一个中国的高铁运营线路图,某种程度上很像我们中国的北京、上海的很多的地铁线路图,实际上中国的高铁让我们很多的城市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让很多的异地城市变成一座城市,让很多的异地恋变成同城恋。我们希望让客户的客户体验更好,让通过互联让大家有一个开心的旅行。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这种轨道交通的连接世界,造福人类,同时中国中车也希望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的支持下,承载着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梦想,不断的去扎扎实实的推进我们的基础管理、精益管理、智能制造,成为一个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的跨国一流的世界企业集团。
 
  应该说,中国的高速动车组已经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一张两立的名片,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大家对中国高铁装备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热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中国中车希望与各方朋友共同努力,让高速动车组包含有更多中国数字化制造的内涵和元素,让高铁真正成为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战略的开路先锋,圆中国制造强国之梦,再次感谢各位专家,谢谢大家!